精选14篇 21称象教学设计
21称象教学设计(精选14篇)
21称象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再、象、像”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喜欢曹冲这位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小朋友,感受曹冲的聪慧。
4、能用“一边 一边”说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 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课题,学习生字“称、象”
2、读课题后质疑,师梳疑:谁称象?这是头怎样的象?
为什么要称象?怎么称象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自然段、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 出示生字,抽读,齐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和巧妙的方法记住生字。
3、小组交流,介绍自己记住生字的诀窍。
注意“称、秤、和沉”的区别。 艘是平舌音。株、址是翘舌音。
4、识字的巩固。认读生字卡片。
三、自渎感悟。
1、生自由读课文,看还有不认识的字吗?
2、教师示范朗读。
3、自渎感悟: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种方法?哪种办法好呢?在小组里书说你对这些办法的看法。
4、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教师可用多媒体或模型演示“大象”如何上船,是船身压低位置,再演示装“石块。,使船身压瑟与大象等高,从而称出石块重量而知道大象的过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演示,再读课文,感悟文字。
5、老师小结,启发创新。
曹冲称象的办法比其他两种办法都好,这种办法,即不需要造称象的大秤,也不必把大象宰了,他很有创造性。曹冲的办法实际利用了水的浮力原理。
想一想:你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
6、读后表达。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四个步骤。
四、生字。
要求一看,二描,三写。
注意指导关键笔画。“点、照”二字指导四点底。
“象、像”二字指导象字:下面的弯钩写正,起笔和收笔都在竖中线上。
“再”字要把下横写长,注意第四笔是“x”。
六、实践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喜欢曹冲这位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小朋友,感受曹冲的聪慧。
4、能用“一边 一边”说话。
一、我会认
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
二、我会说。
小组联系用“一边-----一边------”说话。在指名说。
三、我会读
同桌互相读课文,互相评议。
四、我会讲。
讲一讲自己课外收集的动脑筋故事,评最佳故事员。
五、我会讲。
选择你愿意写的一 个字写一写,说说为什么选这几个字,评一评谁写得好,谁写字进步大。
七、我会填。
在 再
我( )家里看电视。
放学了,我们和老师说“( )见“。
田方( )跑步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我回家先看书,( )写字。
21称象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人生生字,书写生字。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学生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正确读写生字、词。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引入,板书课题:
出示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冲称象的故事,板书课题21. 《称象》。
比一比哪个同学学得最好!好不好?
二、学习、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听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b.想一想为什么要称象呢?
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c.教师小结:官员们都想知道大象有多重。
3.学习第3、4自然段:
a、 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课文共介绍了几种称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谁想出来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第一种方法:造一杆打称,称出大象的重量——— 有的人说
第二种方法: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来称——也有的说
第三种方法:把大象赶上船,来称大象的重量——曹冲说
b、 集体讨论:谁的办法好,谁的办法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朗读课文,体会曹操听了他们称象的办法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c、 学习曹冲的办法: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独立完成课堂练p.60.第5、6题;指名反馈。
2)归纳步骤:
赶象上船──→船身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搬石称重
3)实验演示;
4)朗读体验;
5)尝试复述:指名复述――评议――同桌复述
4、学习第5自然段:
1、 指名朗读,了解称象的结果;
2、体会“曹冲才7岁。”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
三.指导背诵:
1.出示背诵提示
为什么称象——讨论称象办法——称象过程——称象结果
2.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设想: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四:读字、写字:
1.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2.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临摹,独自填写田字格。
3能够正确认读生字,能够正确书写生字。
五、拓展延伸:
根据当时的条件与环境,你觉得还可以采用什么更妥当的方法来称象?
七.板书设计:
21.称象
赶大象上船 画线
装石头 齐画线
称船上石头 得大象重
21称象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95%的学生能够认识读准本课“称、象”等13个字,90%的学生会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再、象”等6个字。多数学生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通过自读、同桌互读、小组赛读等朗读方式,90%的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多数学生能体会到课文的意思。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认识:曹冲(字仓舒)生年:196卒年:208
曹冲(196-208),字仓舒,曹操最小的儿子。曹冲称象的事情流传千古,曹冲在称象时不过六岁。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这一年,曹冲夭亡,年仅十三岁。曹操为其哭泣时,曹丕来安慰曹操,曹操说道:“仓舒之死,对我来说是不幸,可对你们来说却是大幸!”曹丕称帝后,追封曹冲为邓哀侯。
第一课时
学时目标:
1.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95%的学生能够认识读准本课“称、象”等13个字,90%的学生会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再、象”等6个字。
2.通过自读、同桌互读、小组赛读等朗读方式,90%的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多数学生能体会到课文的意思。
一、谈话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用什么称?相机出示:称,秤,识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象”
2、谁能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板书学生的办法,肯定学生的回答)
3、谈话:这是一件发生在古时候的事。那时候,既没有……也没有……小朋友说的办法很多都不能用。那么,人们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呢?你们想听听这个故事吗?你想从故事中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这个故事好听吗?小朋友自己读读故事吧。
初读。自读要求: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
4、课件出示生词,检查生字读音。
a.指名教读。称 象 官 腿 柱 议 杆 秤
倒 艘 沉 止 微
b.自由认读。
c.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打乱顺序分组读。
d.去掉拼音,随机抽读。
5.记忆生字。
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还没记住的字,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继续识记。
6、读一读:
(1)称象 柱子 议论 秤杆 一艘 官员们 下沉 微笑 船舷(xián) 得 (děi)造一杆(ɡǎn)大秤
(2)指导读多音字,得,杆
(3)像——象 干——杆 称 —秤
到——倒 管——官 住——柱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那么课文肯定能读的更通顺流利了。再读课文。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再、象、像、做、点、照”四个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先描红,再书写。
2、这些字是什么结构的字?
怎样记清字形?
3、哪些字比较难写?我们来观察一下,怎样写好这个字。根据学生观察和回答示范:“象”的笔顺;“再”的笔顺;四点底的写法。
4、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姿势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学时目标:
1、在反复的朗读中,多数学生能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用“一边……一边……”说话。
2.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一、复习:游戏巩固
1、用转转盘的方法复习生字。
2、纠错游戏分清字音。
3、上节课我们还有什么收获?
二、研读课文,探究感悟
(一)、学习第1-3自然段,感悟官员称象办法的不可行。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找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大象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 ,鼻子像 ,尾巴像 。
(2)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
(3)语句训练:一边一边。
读句子,思考理解:官员们同时做了哪两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是同时做的?
想想我们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还可以做什么?
想想谁还可以同时做什么事?说说句子。
(二)、(1)、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用横线勾出官员说的话,读一读。
(2)、出示玩具杆秤: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官员们的办法?
(3)、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曹操的态度怎样?理解“直摇头”。
比一比: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4、5自然段,感受曹冲的聪慧。
(1)学生自读4、5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曹冲的办法是什么?用波浪线勾出来,再读一读。
(3)、曹冲这个办法可行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曹操的态度怎样?他会说什么?
(4)小组合作:说说曹冲是怎么来称象的呢?
(5)交流讨论结果。课件演示称象方法:学生说一句,演示一步。
重点理解称象的步骤,练习说话,排序。
(四)、深入思考,还有什么办法
比较每组中的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
1、曹冲的办法怎样?想夸一夸他吗?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补充句子:曹冲称象的过程是: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条线。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里( )石头。等船( )到画线的地方,( )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多重。
2、我们把曹冲的办法和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说说它好在哪里。
3、曹冲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
4、小朋友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办法?
5、给想出了妙法的孩子发“聪明这星”标志。
三、讲故事:愿讲、能讲
1、愿意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愿意讲给谁听?
2、故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可别弄错了。
3、谁能讲清醒官员们的办法?谁能讲清曹冲办法?
4、同桌讲故事。
5、回家后想讲给爸爸妈妈听吗?爸爸妈妈听到你讲的故事,会怎样说?
21称象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陬。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
【教学过程】
一、利用生活现象,巧妙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人们用秤称一些东西,想知道那件东西的什么?(对,那东西有多重。)可是,你见过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1、请同学们听一遍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为什么要称大象?都有谁在想办法称大象?
2、讨论为什么要称大象。(略)
3、讨论都有谁在想办法称象?(官员们和曹冲)
官员们和曹冲的办法谁的更好,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
三、详读第三段,为学习下一段打好基础
1、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来称大象?是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三段。
2、先分组讨论,再指名回答:
官员们想出了两种办法,第一种是造一个特大的秤,第二种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来称。
这两种办法行的通吗?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备课系统”中的动画设计来演示,生动地展示这两种方法的弊端。
曹操对这两种办法满意吗?从哪可看出来?
比较: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指名读这两句话。提问: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直: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句中加上“直”以后,表示的程度就不一样了,语气和语意更重了。表示曹操非常不满意。
3、分角色读第三段,再次体会。
四、精读第四段,突破全文的重难点
1、可见这办法不行,那曹冲的办法又是什么呢?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2、曹冲的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我请四名同学来分别来读这四句。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在这个办法中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3、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好多不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四句话的顺序,一个一个来分析。
在第一句中,有同学们提出“把大象赶上岸后,为什么要‘沿着水面’画一条线呢?”什么是“沿着水面”呀?“沿着”就是靠着水面、挨着水面、贴着水面,既不高也不低,画一条线,这就叫“沿着水面”画一条线。
那为什么要画这条线呢?很明显是为第二步船上装石头做准备的。这条线就像秤上的刻度、秤星,表示大象就有这么重。
在看第二句,为什么往船上装石头要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呢?“止”是什么意思?止是指“停”的意思。为什么船沉到线就停了,不能再装石头了呢?再装会怎么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讨论。
出示字片比较:
船上装石头,船身超过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怎么样了?(说明石头比大象重了)
船上装石头,船身没有下沉到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又怎么样?(说明石头比大象轻了)
因此,只有当船上装石头,船身下沉到正好到那条线,这时石头的重量才会与大象相等。
第三句,称石头的重量。
第四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4、曹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很有条理地说出了称象的过程,同学们再把这段读一遍,试着总结一下每一句的重点内容:
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
赶象下船 装石到线
称出石重
加出石重 就是象重
五、学习第五段
略。
六、总结全文
1、曹冲才7岁,为什么能想出这种办法?
因为他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善于注意观察事物,注重生活的积累。但最重要的是他能从错误意见中吸取合理的因素。第一位大臣出的主意很不切实际,因为没有人能提起如此重的大秤,但是这不切实际中却包含着一个“切实际”的因素,就是需要有一个能承受的住大象重量的“秤”才能解决问题;第二位大臣的主意更是荒诞无几,谁能把活生生的一头大象拉去宰了?但是它也有不荒谬的地方,就是怎么能把一个完整的大象分开呢,怎么能把它“化整为零”?曹冲正是吸取了这两位大臣错误意见中的合理因素,先设法找到了一个既能承受大象重量,又不用人手去提的大秤──“船”(船相当于秤盘,水相当于“大力士”,船舷上的线相当于秤星、刻度);然后他又想到利用石块代替大象,这样就可以实现“化整为零”,从而准确地计算出大象的重量。
2、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是好,可就是士兵们搬着石头跑上跑下,累得满头大汗,才得出了大象的重量。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提示:什么办法最不费劲,只发布命令就能完成?
可以用“人”来代替“石头”:让士兵们一个一个地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再让士兵下船,然后称称每士兵的重量,最后把他们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这是多么与众不同的又切实可行的办法!
七、课后作业
同学们,你们愿意把曹冲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吗?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对曹冲的“喜爱”写在日记本上。
21称象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称象》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动脑筋想办法,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七岁的孩子,竟然解决了连官员们都无从下手的难题,学了本文就是想让学生明白遇事要善于观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校园生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乐于接受课程标准的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会用“一边……一边……”说话。
3、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愿意主动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多读,明确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转字盘、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一定都见过大象吧!象很大,也非常重。现在我们要知道大象的重量是很容易的,但在古时候却十分困难。可是就有一个聪明的小朋友想出了绝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想知道这个小朋友是谁吗?他想出的是什么好办法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动画欣赏、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动画,并伴有课文内容的录音。
2、提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板书课题)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谁想的办法最好呢?请小朋友们把书打开,自由读一读吧!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并圈出文中的生字。
2、交流识字:
同桌间互相学习生字,互相介绍记生字的好方法。(如,给熟字加偏旁,形近字区别记忆等)
四、巩固识字
1、转学盘认字,用硬纸板制作字盘,上面画上十三个格,分别写上本课的十三个生字。在黑板的某一处作上记号,转动字盘停下后,学生快速说出停在记号处的是什么字。(相机对学生进行扩词、说话训练)。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
例如:议、议论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用一边……一边说话)
⑴ 指名读。
⑵ 同桌读。
⑶ 挑战读。
五、朗读感悟、深入学习
1、刚才同学们读句子读得非常好,老师相信大家认识了文中的生字,你们一定能把文章读得更好。在认真读的基础上,大家找找课文介绍了称象的哪几种办法?你认为哪种最好,为什么?
学生反馈阅读情况。
2、看来,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那么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让我们边听边看吧!
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四自然段:
讨论:曹冲称象分了几步?每步是怎样做的?
教师参与讨论,全班交流。
⑶ 选代表模拟试演曹冲称象的过程。
六、拓展延伸、引发深思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看、议、演,已经感觉到曹冲称象的办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曹冲的办法在当时是很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呢?下节课老师就请你用自己的办法来称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就约定好了每个同学都要讲讲自己准备怎样称象,同时老师还建立了“曹冲奖”,奖给想法既独特又合理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拿奖吗?
二、讲故事比赛
规则:分小组,先在组内说,然后选出本组想法好的同学参加全班比赛,最后全班交流,评出“曹冲奖”!
三、写字指导
每位同学都开动脑筋想出了自己的好办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接下来我们要写字啦,你能不能再次让老师和其他同学佩服你呢?
1、课件演示字的笔顺、位置:
例:“再”,出示“再”的间架结构,用红色按学的笔顺填充空心部分,方便学生观察,对于易错的地方多闪烁几次。“再”字最后三笔“竖、横、横,可多次闪烁出现。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扩词练习。
其他字按此方法一一进行。
2、学生描红范写。
3、学生脱离范字练习书写。
四、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称象》这篇课文,你从曹冲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生反馈自己的见解。
五、作业设计
讲故事:回家后主动向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21称象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一边┅┅一边┅┅”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
启发。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以操作促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㈠、揭示课题
1、用夸张的手法画一头又大又重的象,占满黑板。看到这头大象,同学们会议论些什么?在象身上板书“大”、“重”等关键字。
2、谁能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板书学生的办法,肯定学生的回答)
板书:称象
3、谈话:这是一件发生在古时候的事。那时候,既没有……也没有……小朋友说的办法很多都不能用。那么,人们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呢?你们想听听这个故事吗?你想从故事中知道什么呢?
㈡、范读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中的故事,听完后要能知道课文讲的是谁称象,用什么办法称,称出来没有?
㈢、读书天地:自读、小组读;认识生字
1、这个故事好听吗?小朋友自己读读故事吧。要求读通句子。
2、小组读:
⑴、交流认字情况。
⑵、有几个字特别难认,你怎么记?
⑶、读通课文。
㈣、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用猜字的游戏检查认字情况。
2、男女同学比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3、自愿读课文。
4、在投影仪上(或小黑板事先写好)出示读得不够好的长句练读。
5、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提示:
⑴、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用横线勾出官员说的话,读一读。
⑵、出示玩具杆秤: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官员们的办法?
⑶、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曹操的态度怎样?理解“直摇头”。
⑷、曹冲的办法是什么?用波浪线勾出来,再读一读。
⑸、这个办法可行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曹操的态度怎样?他会说什么?
㈤、有疑就问
1、把不懂的地方做上符号,小组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2、梳理学生的问题。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留待第二节课解决。
㈥、读书评价:在自己读、小组读、老师检查的过程中,感到读书的收获怎样?
㈦、教学效果评测
1、读句子,思考理解:官员们同时做了哪两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是同时做的?
想想我们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还可以做什么?
想想谁还可以同时做什么事?说说句子。
2、读一读句子,做做动作,看看有什么不一样,想想曹操的心里在想什么。
3、自己轻声读课文,做到不添字、漏字,读得正确流利。
㈧、拓展性学习
看图片、插图捏出一头大象,以便下节课做实验用。
第二课时
㈠、复习:游戏巩固
1、用转转盘的方法复习生字。
2、纠错游戏分清字音。
3、上节课我们还有什么收获?
㈡、学习重点段
我们都来当一当曹冲,像他那样称称象,好吗?
1、拿出你们捏好的大象,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大象的?请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你们捏的大象的样子,可以用上书中的词语和句子。
2、曹冲相出了怎样的办法来称象?
⑴、小黑板上出示写曹冲称象的句子。标出句子序号。
⑵、摆出实验的用具,说说你带了哪些东西?想想这些东西是用来代替什么的?
3、四人小组做实验。
⑴、要求:两人读句子,两人做实验,然后再交换。看哪一组配合得最好。
⑵、一边做实验,一边有什么想法或收获?
4、课件演示称象方法:学生说一 句,演示一步。(如无课件,就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指挥”老师做实验。)
㈢、深入思考,还有什么办法
1、曹冲的办法怎样?想夸一夸他吗?
2、我们把曹冲的办法和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说说它好在哪里。
3、曹冲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
4、小朋友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办法?
5、给想出了妙法的孩子发“聪明这星”标志。
㈣、朗读课文:用喜欢的方式、读给喜欢的人听
1、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想怎样读?可以自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2、你想读给谁听?
3、展示台:你把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读给大家听。
4、谁想读给老师听?
㈤、讲故事:愿讲、能讲
1、愿意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愿意讲给谁听?
2、故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可别弄错了。
3、谁能讲清醒官员们的办法?谁能讲清曹冲办法?
4、同桌讲故事。
5、回家后想讲给爸爸妈妈听吗?爸爸妈妈听到你讲的故事,会怎样说?
㈥、写字
1、读要写的字,你有什么发现?
谁能用“象”、“像”组词或说句子?
2、这些字是什么结构的字?
怎样记清字形?
3、哪些字比较难写?我们来观察一下,怎样写好这个字。根据学生观察和回答示范:“象”的笔顺;“再”的笔顺;四点底的写法。
4、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姿势正确的学生。
㈦、教学效果测评
1、自由读题,了解题意。小声拼读音节,想想连起来是什么词,再写下来。2、读读备选的字,比较一下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读句子,想想该选哪个字;再填一填。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问问他们还有没有称象的好办法。
㈧、拓展性学习
1、曹冲听到官员们议论些什么?他的心里怎样想。
2、我们学的这几篇课文,都充满着智慧,你喜欢吗?还想读这一类故事台吗?
七、作业设计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看还有哪些办法可以称象。
八、板书设计
造称
官员们
宰象
称
船
曹冲
石头
21称象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陬。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四段。
【教学过程】
一、利用生活现象,巧妙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人们用秤称一些东西,想知道那件东西的什么?(对,那东西有多重。)可是,你见过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1、请同学们听一遍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为什么要称大象?都有谁在想办法称大象?
2、讨论为什么要称大象。(略)
3、讨论都有谁在想办法称象?(官员们和曹冲)
官员们和曹冲的办法谁的更好,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
三、详读第三段,为学习下一段打好基础
1、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来称大象?是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三段。
2、先分组讨论,再指名回答:
官员们想出了两种办法,第一种是造一个特大的秤,第二种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来称。
这两种办法行的通吗?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备课系统”中的动画设计来演示,生动地展示这两种方法的弊端。
曹操对这两种办法满意吗?从哪可看出来?
比较: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指名读这两句话。提问: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直: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句中加上“直”以后,表示的程度就不一样了,语气和语意更重了。表示曹操非常不满意。
3、分角色读第三段,再次体会。
四、精读第四段,突破全文的重难点
1、可见这办法不行,那曹冲的办法又是什么呢?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2、曹冲的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我请四名同学来分别来读这四句。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在这个办法中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3、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好多不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四句话的顺序,一个一个来分析。
在第一句中,有同学们提出“把大象赶上岸后,为什么要‘沿着水面’画一条线呢?”什么是“沿着水面”呀?“沿着”就是靠着水面、挨着水面、贴着水面,既不高也不低,画一条线,这就叫“沿着水面”画一条线。
那为什么要画这条线呢?很明显是为第二步船上装石头做准备的。这条线就像秤上的刻度、秤星,表示大象就有这么重。
在看第二句,为什么往船上装石头要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呢?“止”是什么意思?止是指“停”的意思。为什么船沉到线就停了,不能再装石头了呢?再装会怎么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讨论。
出示字片比较:
船上装石头,船身超过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怎么样了?(说明石头比大象重了)
船上装石头,船身没有下沉到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又怎么样?(说明石头比大象轻了)
因此,只有当船上装石头,船身下沉到正好到那条线,这时石头的重量才会与大象相等。
第三句,称石头的重量。
第四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4、曹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很有条理地说出了称象的过程,同学们再把这段读一遍,试着总结一下每一句的重点内容:
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
赶象下船 装石到线
称出石重
加出石重 就是象重
五、学习第五段
略。
六、总结全文
1、曹冲才7岁,为什么能想出这种办法?
因为他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善于注意观察事物,注重生活的积累。但最重要的是他能从错误意见中吸取合理的因素。第一位大臣出的主意很不切实际,因为没有人能提起如此重的大秤,但是这不切实际中却包含着一个“切实际”的因素,就是需要有一个能承受的住大象重量的“秤”才能解决问题;第二位大臣的主意更是荒诞无几,谁能把活生生的一头大象拉去宰了?但是它也有不荒谬的地方,就是怎么能把一个完整的大象分开呢,怎么能把它“化整为零”?曹冲正是吸取了这两位大臣错误意见中的合理因素,先设法找到了一个既能承受大象重量,又不用人手去提的大秤 ──“船”(船相当于秤盘,水相当于“大力士”,船舷上的线相当于秤星、刻度);然后他又想到利用石块代替大象,这样就可以实现“化整为零”,从而准确地计算出大象的重量。
2、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是好,可就是士兵们搬着石头跑上跑下,累得满头大汗,才得出了大象的重量。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提示:什么办法最不费劲,只发布命令就能完成?
可以用“人”来代替“石头”:让士兵们一个一个地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再让士兵下船,然后称称每士兵的重量,最后把他们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这是多么与众不同的又切实可行的办法!
七、课后作业
同学们,你们愿意把曹冲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吗?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对曹冲的“喜爱”写在日记本上。
21称象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体会曹冲的聪明。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展开合理想像,理解“直”“才”的意思。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知道曹冲么?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呀?
二、师:你们看他了解的可真多,你是从哪知道的这些知识呀?(书中)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养成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曹冲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请大家一起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标好自然段。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5个)课文中的词语你们都认识了么?快看他们来了。
出示:称象秤杆
师:秤和称有什么不同?今天老师也带来一杆秤,你们见过么,在哪见过?你真是个认真观察的孩子。那你还知道那些秤啊?(出示图片)看看这幅图,你知道那里是秤杆吗?当秤杆保持水平时,这个秤砣的重量加上秤杆上的标度就是你称东西的重量了。
出示:又高又大又又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呀?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么?(又大又圆,又黑又亮,又细又长)
评:你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
师:我如果说“又胖又瘦”行么?意思是不能矛盾的。
出示:一墙一秤四柱子一大象一船
师:很好,课文中的细节你们都注意到了,老师想告诉你们括号里的词语叫量词,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比如,一双鞋,一张桌子。希望你们能用心记住他们。谁再来读读这些词语?要把括号里的词语读清楚。
三、细读课文:
质疑
师:看来,字词你们已经掌握的很熟练了,那么,请你再读读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么?(用的什么办法?为什么称象?)
师:你们问的问题很好,老师相信,只要你认真听讲,问题一定会解决的。
(一)什么样、哪来的:师:谁来说说?
(二)这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么?你能看着书上的图说说么?
你能把大象又高又大的样子读出来么?
自己练习一下。(指名读)
师:这么大的一头象到底是哪来的呀?课文中有介绍么?谁来读读?
过度:看来,一千多年前,要想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讲述了怎样的称象方法,快看看课文,找找哪些人提出了称象的办法?
(官员们、曹冲)
(二)官员的办法:
师:官员们提出了怎样的办法呢?快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师:好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师:官员们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那他们在干什么呢,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说说么?(议论)
师:那你们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官员们提出来的办法么?(造大秤、宰大象)
师:这两种办法好么?为什么?
(造大秤根本就不现实,因为大象那么大,根本就没有人能把大秤提起来;宰大象就更不现实了,大象都死了,知道重量也没有用了。)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不同意官员们想出的办法,那曹操同意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师:那我想把这句话改改,谁来读读,哪句话写的好呀?为什么?
(直摇头表示曹操很不同意,如果改了意思就没有这么深了)
师: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呀?你能加上动作么?(自己练习一下)
师:谁来读读?
(三)曹冲的办法:
师:看来,官员们没能想出好办法来,那曹冲想出了怎样的办法呀?自己读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画下来。
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师:曹冲称象的办法你读懂了么?结合课文中的图看看,想想他的办法可以分成几步,在书上标出序号。
师:你能用第一步是、第二步是---这样的句式说说么?小组之间先说说。
师:谁来说一说。
师:你们看明白了么?你们看,这个孩子只有七岁,却把话说得这么有条理,你能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词语说一说么?
师:曹冲用称石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么,你们知道石头的重量为什么等于大象的重量么?(讨论一下)
师:是的,大象是个庞然大物,我们无法称出它的重量,但是我们如果把大象换成一块一块的石头,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你看,曹冲多聪明呀?那么,你们知道曹冲是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的么?(讨论一下)
师:他受到官员的哪些启发了?船当大秤,水当人,一块块的石头就是一块块的大象)
师:看来,他认真思考了。那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呀?(聪明、爱动脑筋)
师:你们说的很对,那他的年龄呢?(很小)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读读。
师:我想把这句话改改,你们看好么,为什么?
(才七岁说明他的年龄特别的小,但很聪明。)
师:那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呀?
(四)结果
师:用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么?从哪看出来的?(5段)我们一起读读。
三、拓展
师:曹冲受官员们的启发想出了称象的办法,那你们如果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你受曹冲称象的启发又能想出怎样的办法呢?你的办法好在哪呀?
(可以不费人力,计算起来更方便。)
评:看来你们也很聪明。
师:科技发展到今天,要想称出大象的重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那现在我们想想曹冲称象这件事,你又有什么启发呢?
师: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曹冲一样做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21称象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称、象”等 13 个生字,会写“再、象”等 6 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及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有一次,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自己的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起去看大象。他们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也去看看吧! (多媒体展示大象图片。)
2.请同学们描述大象的样子。(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出示“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3.出示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问题,老师注意疏理、归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指名读,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2.读后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细读深究,突破难点
教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古时候,那时科技不发达,只有一种秤,(多媒体展示古时候秤的图片)这样的秤怎样称象呢?
1.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2.找出有关官员提出的称象方法的句子。(多媒体显示内容)小组讨论:官员们的办法到底好不好呢?不好在哪里?汇报交流。
3.曹操听了是什么态度呢?(显示:曹操听了直摇头。品读这句话,并练习用“直”说话。)
四、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教师过渡: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的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读书、画序号、讨论)
师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全过程。
(1)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画线?(用课件演示。让一个学生指幻灯片上的船舷)
(2)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幻灯片的船舷上画线)
(3)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等问题,引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第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位”“称石头”“石头重量相加=大象的重量”。
3.在此基础上,老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四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学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4.小结:教师总结曹冲称象的方法。
五、课外活动
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六、拓展延伸
1.请你写几句话夸夸曹冲。
2.用在课文中学到的办法做一做实验,并想一想我们现在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3.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小朋友们听。
七、板书设计
21 称 象
官员 曹冲
议论 上船 画线 上岸 装石头 沉到线位 称石头
石头重量相加=大象的重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训练说话
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二、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2.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义──议(议论) 管──官(官员) 槽──曹(姓曹)
你──称(称象) 平──秤(大秤)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组织学生进行观看,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汇报。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正;“再”字要下横长,后三笔是:竖、横、横,并注意“在”与“再”二字的不同。
3.学生自己练写,教师检查,并单独指导。
四、板书设计
21 称 象
点 照 象 像 再
21称象教学设计 篇10
【课前透视】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课前准备】字词卡片,演示曹冲称象过程的投影片或实验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象”
2、板题质疑:
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思路: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对话平台〗
一、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
4、小组同学合作,帮助认字有差距的同学学会生字。
思路:引导学生充分自学,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共同提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
二、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思路: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善于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三、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四、写字(针对学生实际,激发写字兴趣。)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再、象、像、做”四个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先描红,再书写。
2、针对学生实际,对典型字进行重点指导。如“象”等。
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思路:实现新旧过渡,促进学生表达。
二、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2、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陈述理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思路:围绕核心问题,读书讨论,避免了繁琐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学生合作及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
2、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3、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思路:充分利用学生爱动手、爱观察、爱表现的特点,将演示与读文结合,培养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学生的认识,从中受到启发,激起对曹冲的喜爱。
四、扩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
(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思路: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像,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五、写字(加强写字指导,培养写字习惯。)
1、出示“我会写”中的“点、照”,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特点。
2、指导书写,强调“四点底”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3、自由练写,展示评价。
21称象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简析】
本文讲的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子,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计思路】
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子,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利用课文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让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并会写六个生字。
2、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3、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能从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愿意把本文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学生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学习生字、新词,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教学方法】游戏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录像,激趣导入
1、观看动画片《曹冲称象》,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2、板书课题,简介曹冲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轻声朗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的序号。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出课文的大意。
3、认读生字:
⑴ 出示“我会认”生字卡片。
⑵ 出示“我会写”生字卡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称象的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中介绍了称象的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是最好的?
2、学生汇报。
3、前两种方法为什么行不通呢?请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
5、观看录相(两种方法)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理解。
四、巧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请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曹冲答象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上。
2、反复朗读找到的句子。设问: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简易的器材,谁愿意为大家演示称象的过程呢?
3、播放录相《称象》中的片断,了解称象的过程。
4、再读书中文字,思考:要称出大象的重量应该分几个步骤呢?学生讨论。
5、汇报。
6、与官员提出的方法作比较,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7、按上述步骤,作这个实验。思考:从这个办法中,你有什么体会?
8、此时此刻,你能用称赞的口气,对曹冲说句话吗?
9、教师小结:曹冲称象的方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杀了,就用石头替代。他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其实,他是利用了水的浮力。
10、用称赞的口气再读课文,练习背诵。
11、指导背诵。
投影出示背诵提示语: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五、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1、曹冲的办法在当时来讲是很好的,符合当时的情况。请你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2、学生发言,评议。
3、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六、课堂练习
1、我会组词:
称( ) 住( ) 像( ) 再( )
秤( ) 柱( ) 象( ) 在( )
止( ) 照( ) 点( ) 办( )
正( ) 找( ) 热( ) 力( )
2、选词填空:
再 在
⑴ 小明把作业放( )李老师的办事桌上。
⑵ 这个话题,没有( )说的必要了。
⑶ 李玲( )次见到了音乐大师。
⑷ 我( )路上摔倒了。
七、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
1、练习朗读,思考: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吗?
2、练习背诵课文。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识字规律
1、学习本课中“我会认”的生字,找到识字规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⑴ 出示写有“我会认”的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纠正读音。
⑵ 请你仔细观察本课会认的生字,小组讨论识字方法。
⑶ 学生汇报表演:
① 加偏旁方法记忆。
② 重点指导:艘 微
⑷ 反复认读,开展识字游戏:
① “抓错游戏”教师故意读错字,请同学们指出,并加以改正。
② “转字盘游戏“用硬纸制作字盘,分成十三格,分别写上本课的十三个生字,中间安个轴,让纸板转动,在黑板一处做个记号,把转字盘放在指定位置,转动后停下,说出汉字的字音。
3、学习本课中“我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书写:
⑴ 出示写有“我会写”的生字卡片,找准结构规律,指导学生书写。
⑵ 这些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独体字:再、象
左右结构:像、做
上下结构:点、照
⑶ 分别指导学生书写。
⑷ 在指导中及时点评。
三、课堂作业
1、我会填:
一( )大官 一( )大秤 一( )线
一( )大船 一( )大树 一( )大象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的生字、新词。
2、练习讲故事《称象》。
21称象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思路:
1.联系旧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大象和秤的认识,引出象大秤小这一对矛盾。
2.读课文,让学生自己从文中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a..把秤变大。b.把象变小。
c.船的浮力把象的重量变成一块块石头的重量。
3.在比较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曹冲称象的方法好,而官员的方法不好。通过讨论
得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好处与官员称象方法的坏处。
4.通过实验演示,反复朗读,让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步骤。
5.让学生讨论寻求更多更好的称象方法。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生词,会认3个字。
2.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及他能想出办法的原因。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实验用具:透明水槽一个、“船”一个(先铺上一层细沙)、“象”一个。这些
用品要能很好的解决实验中的重心难以把握的缺点。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称象。齐读课题。
2.问:你见过秤吗?你知道秤可以称那些物品?你觉得用秤可以称象吗?
3.再读课题。问:读了课题后,你最想从课文中知道些什么?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边听边想,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中的停顿。
三、自渎课文,注意把字词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四、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五、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那些内容,用五角星(☆)做上记号。
六、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1.语句是否读通顺。字词是否准确。
2.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请学生说说自己从课文中读懂了些什么。
a..大象是别人送给曹操的。曹操很喜欢大象。b.课文主要讲曹冲是怎样称象的。c.
课文还讲了官员们称象的方法。d.……
(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应及时予以肯定,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加深理解。着重引导学生归纳出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在比较中认识到曹冲称象的方法好。为什么?)
2. 应弄明白的问题。
a.当学生说到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拿出准备好的实验用具,边读课文边演示称象的步骤。
板书: 曹冲 先
再
然后 称石头
“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在演示称象步骤时,要一块一块地加石头。边加边问学生:“够了吗?”使学生知道船下沉的多少与石头的重量有关,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位置一样时,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齐读、个别读第四自然段。熟读成颂。
b.当学生说到官员们说的称象方法时 ,
板书:
秤 象
变大 变小
3.比较官员们说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的方法,谁的方法好,为什么?
4.小结。
官员们a.把称变大,当时提不动。b.把象宰了,象就没了,曹操不答应,也不爱护动物。
曹冲称象的方法好。他通过船把大象的重量换成了一块块石头的重量,既解决了提不动的困难,也不伤害大象非常易于称量、计算。
5.想一想: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个称象的好方法?
(善于观察、遇事能开动脑筋想办法、能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船的下沉与重量的关系 ……)
6.再读课文。
二、扩展。
问:在现代条件下,让你称象,你会用什么办法?
二、本课小结。
附:板书设计
称象
秤 象
官员 曹冲 先
变大 变小
再
然后 称石头
21称象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13个认读生字,8个书写生字。
2.通过上下文了解“议论”“果然”“反驳”等词语,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在阅读中理解动脑筋是一种良好品质,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运用实验情境导入。
1.今天,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东西?(教师出示秤)好,请几位同学帮我称一称这些东西的重量。(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水果、盐、奶粉,请同学们称一称)
〔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使他们了解到物体的重量需要用秤称。〕
2.这些日常我们拿得动、提得起来的东西可以用秤来称。但是,如果这个东西很大很重,怎么来称呢?古时候,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大象怎么来称呢?(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1.请学生尝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运用以前学过的,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师巡视中发现学生普遍不认识的字有:驳、割、艘、舷、线等。)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出示字词)
你们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字的?
生1:我运用偏旁记忆,知道了“艘”和“舷”都和船有关,“割”有立刀旁,所以与刀有关,“线”有绞丝旁,所以与丝线有关。
生2:一个记者想要去采访,前面有一面土墙,就把他“堵”住了。这样就记住“堵”了。
生3:我查字典知道了“杆”是一个多音字,在课文中读称杆(gǎn),在“旗杆”中读(gān)。
生4:我觉得“议论”两个字都有言字旁,所以与说话有关系。
师:你觉得“议论”可以用什么词来替代。
生4:可以用“讨论”来替代。
师:你能用“议论”说个句子吗?
生4: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们都议论纷纷。
生5:“驳”在书中的词语是“反驳”,我觉得这个“驳”就可以这样记,一个人,他姓马,做题总是不认真,这不,他又错了两道题。
师:你觉得“反驳”是什么意思?
生5:就是反对,不同意别人的说法的意思。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学习时遇到的困难,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4.请学生从课文中找一些喜欢的词语、句子读一读,并说个句子。
生1:我喜欢这一句“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我造的句子是“这只小狗又矮又小,身子像面包,腿像四根火腿肠。”
生2:我喜欢“反驳”这个词。我造的句子是“妈妈说星期天带我去公园玩,爸爸立刻反驳:‘星期天,你得去学钢琴,不能去公园。’”
生3:我喜欢“果然”这个词,我想用果然说句话,“天气预报今天有雨,果然,天不亮就下起了雨。”〔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学习,积累词语。〕
5.同桌之间互相抽读生字,考一考,给抽读好的同学加分。
6.做组词游戏:教师抽出一个生字,请小组同学至少组两个词,组员可以补充,以合作最好的组为优秀组。〔丰富学生的词汇,促进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
三、品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你读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生1:这篇课文主要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讲他是用什么方法称的大象。
师:他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生1:他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下沉多少,然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生2:老师,我画了一幅图,可以说明曹冲称象的办法。(教师实物投影)
生3:课文中还讲了两种称象的方法,但都不可行,一种方法是用一棵大树做称杆,但是,没人能提动称杆;另一种方法是把大象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但是这得先杀了大象。
生4:我觉得曹冲很聪明,那么多大人都没有办法,他却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
师:你认为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
生4:因为曹冲他肯动脑筋。
生5:因为曹冲他注意观察。
生6:因为曹冲他愿意听取别人的想法。
2.小小的曹冲善于动脑筋,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让我们也来动动脑,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学生先自己想一想,互相说一说。(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叙述,叙述有条理,语言明确,可以提示他们运用“先”,“再”,“然后”,“其次”,“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
四、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课堂内容。
你曾经动脑筋解决过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请说一说。
生1:有一次,妈妈让我给手电筒装电池,我装上以后,怎么推按扭,手电筒都不亮,我想手电筒前些天还亮的,不可能坏,是什么原因呢?后来,我想可能是我把电池装反了,于是换了电池的方向,果然,手电筒亮了。
生2:一次,我想去游泳,爸爸在给我吹救生圈,看着他吹得很累的样子,我一下想到了打自行车轮胎用的打气筒,于是我就用打气筒将救生圈吹起来了。
〖教学后记〗
《称象》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鄙?字教学中,学生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学习运用;2?痹诳挝牡难?习中,我创设的开放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3?痹谡馓每沃校?我发现了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通过动脑筋,解决了许多问题,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1称象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曹冲想出办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出示跷跷板:提问:你玩过吗?跷跷板为什么会上下跷呢?课件出示图片分别对人物的经重进行判断。
2、看来,我们小朋友不仅会跷跷板,也知道其中的道理。
二、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跟着曹操一起看到了一头大象,这头大象可真是——(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师:大家对重量非常感兴趣,一边看一边还在议论——(生: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哪些小朋友最聪明,还能记得官员们都想出了哪几种办法?那曹操非常不满意睥心情读出来。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官员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站在人群的曹冲认真地听着他们说的每一句话,你知道哪个是曹冲?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句子: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了,才七岁是什么意思?那么,一个七岁的孩子会想出什么办法呢?
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曹冲是用什么称象的?
①那么这个办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数一数曹冲的办法有几句话,每句话在说什么?学生自由读。
②谁来读第一句,对这是第一句,也是这个办法的第一步。那么他们在说什么呢,我们来动手做。
③谁来读第二句,分别指名读第三、四句。
④现在我们看到曹冲的办法可以分四步,而且说的非常清楚,我们再一起说一次。
2、完整地读一遍第四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刚才我们听了曹冲介绍的方法,但这不只是嘴巴上说说,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知道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曹操很满意?(微笑着点点头)办法成功了吗?从哪里知道的?(果然)。
3、曹冲这么小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你觉得他聪明不聪明呢?你想对曹冲说什么呢?
4、曹冲看到大家这么爱学习,在课文的最后想把他成功的经验告诉大家,想知道吗?
5、改进曹冲的方法。
极书设计:
称 象
官员 曹冲
造秤象 用船称(四步)
曹操: 直摇头 点点头
遇事多动脑,勤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