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毡靴 精选16篇 城市的标识
《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精选16篇)
《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 篇1
一. 教学内容:《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
二. 学习目标1. 基础知识目标生字:遒qiú 涸hé 芸yún 馈kuì 忖cǔn 蒡bàng 啁zhōu 啾jiū 窠kē多音字:形似字:正音字:胞bāo,不读pāo 崭zhǎn,不读zhàn词语: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馈赠:赠送。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作家:张抗抗:生于杭州,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当代女作家。普里什文:(1873-1954), 全名米哈伊夫·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俄罗斯著名文学家。2. 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文章的线索。3. 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正确理解《爷爷的毡靴》中爷爷对毡靴的感情的认识。三. 学习的重点、难点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难点:对环保意识的认识和爷爷对毡靴的感情。四. 课文分析1. 《城市的标识》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本文自然段较多,共17个自然段。作者是按着如下的思路写作的。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 树,做好了准备。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接着,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1-5段为第一部分,6-15段为第二部分,16-17为第三部分。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板书设计:2. 《爷爷的毡靴》本文的一条主要线索就是“我”对爷爷的毡靴产生的那些想法。这些想法在文中多次出现,从而把文章组织起来。从内容角度看,这些句子表现了爷爷对毡靴的珍惜和“我”对爷爷的理解过程。句句饱含感情。全文共四个部分。第一分部(1-4),写最开始“我”对爷爷毡靴的感受。第二部分(5-10),写爷爷得了腿病后,“我”对毡靴的感受。第三部分(11-13),写爷爷想办法使毡靴完好如初,“我”对毡靴产生了新的感受。第四部分(14-结尾),写爷爷的毡靴派上了用场。这是一篇纪实性散文。文章以一个孩子的口气讲述了爷爷的几经修复“永世长存”的毡靴的故事,表现出爷爷对毡靴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我”的深刻影响。全文结构严谨,真实感人。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30分钟)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掳掠 高耸 霓虹灯 遒劲 缀满葱郁 嵌着 绸缎 蔚为壮观 覆盖熙攘 芸芸众生 干涸 馈赠 婀娜毡靴 思忖 呻呤 裂纹 牛蒡草雏鸟 啁啾 温馨 旧巢 觅得 巢窠二.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彼此之间竟然如此相象。b. 还有街上穿流不息的轿车们,也都像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c. 只是打这以后爷爷骄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d. 倒霉的是,那双长生不老的毡靴这回可寿终正寝啦。三.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是( )a. 我们的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b. 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缝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一般。c.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条奔腾的河,是一条充满惊涛骇浪的河。d. 那是榕树——你是在福州或是在广州。你看见婀娜苗条的椰树——你是在海口。你看见街边重重叠叠挺拔苍劲的油松——那你是在长春。四. 阅读分析(1)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2)假如你在一个傍晚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所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彼此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3)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4)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你曾试图辩别街道——却只见窗东的“猎奇门”、窗西的“八佰伴”、南门的“肯德基”、北阳台下的“麦当劳”……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弟兄。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处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5)还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们,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本田丰田奔驰捷达桑塔纳夏利……你被熟识的车牌团团包围。就连街上的人和街上的垃圾,竟也和你原来的生活一模一样啊。他们也穿“佐丹奴”和“杉杉”,他们戴“西铁城”手表,持“摩托罗拉”手机;骑着山地车的人,衣服款式和面料,都和你每日相处的同事们大同小异。街角上扔着一只“可口可乐”的饮料空罐,还有一只“万宝路”的烟盒……(6)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1. 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的内容。2. 画线句子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3. 文中说“我们的城市,已经越来越像多胞胎了”,“多胞胎”是指什么?文章是从几方面去表现的?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 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亲切,请找出一两处进行赏析。5. 树,是我们城市应珍惜的绿色,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着破坏树木、不珍惜自然环境的现象,你能针对这些现象提一些治理的合理化建意吗?
《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 篇2
一.初步解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城市的标识》
标识是什么意思?
师:标识的识也就是识别的识,这两个字组成的标识就是辨认事物的标志,所以标识就是这两个字。
师: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地域,应该各具特色,但作者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师: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师:城市像多胞胎是什么意思?
(设:想想人的多胞胎怎么样?那么城市像多胞胎呢?)
师重复:我们的城市和城市越来越像多胞胎了,假如你在一个傍晚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所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之间竟然是如此相象,就像多胞胎。到底城市和城市之间是怎样的相象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3—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描写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间的雷同现象?
生:读书,思考。
师:好,谁来说?
生:谁来说?
师总结:作者从大厦、大楼、街道、交通工具、人们的穿着、甚至垃圾等几方面列举了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到底怎么雷同?我们来看看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这是什么相同?用料)尖角或是翘角的屋顶(这是什么相同?形状相同)白色是黑色的圆柱(这是什么相同?颜色)可能还有构造,用料等等的相同。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红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怎么茫然无措?谁来读读?(生读)生读?(你曾试图辨别街道——却只见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弟兄)
师复读:窗东的猎奇门,窗西的八佰伴,南门的肯德基,北阳台下的麦当劳,有什么相同?
师:哦,什么都相同,于是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师:谁来读一读?
1生读:好象……..连体人
师: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是的,同学们都去过肯德基把你去过新区的不同地方的肯德基店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的东西?
师象这样的同一品牌的商店尽管所处的地方不同,但是经营的模式完全相同。这种经营方式就是连锁经营模式,就是课文中所说的“特制的拉链”。
师:连体人指什么?
师:连体人指同一品牌的商店尽管所处的城市不同,但用连锁的营销模式使商店宾馆变成了连体人,谁来在把这句话读一读?把雷同读出来。
生:读就好象——————连体人
师:好,真不错,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主动的描写出了城市中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的味道)同学们,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成了一个连体人,城市就和城市成了连体人。学到这儿,不由得让老师想起了苏轼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这位大诗人看到我们现在的城市,那诗句就得这么写了“不识城市真面目,只缘市市都相同,让人感到“高楼渐欲迷人眼,城市相同令人晕“
师:在一个个想多胞胎的城市里,在一个个如克隆兄弟的城市里,一个个被无数次复制的城市里,我们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难道城市中就没有标志了么,那什么才是城市的标志,指引我们回家的路呢?请同学们读6—1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勾画出:作者描写了那些城市的标志?这些城市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生:读书,勾画,记报。
2生汇报:
师:作者描写了这么多城市的不同的树,每一种作为城市的标识的树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先来看杭州市的标识——香樟树,谁来读读?
1生:读师:作者抓住了香樟树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生:树干、树枝、设引(这些方面都是怎样的)
解释遒劲——强健有力。
师:粗壮茂盛具有王者风度的香樟树,成为杭州市的标志,彰显出了这个城市的勃勃生机。
师:法国的梧桐是南京或上海的标志,它又具有怎样的特点,你又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生:(美丽、茂盛、多)
理解:蔚为壮观——茂盛,盛大的景象。
师:作者仅仅描写茂盛吗,还有其他特点吗?
师: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梧桐的茂盛和美丽呢?
生:比喻。
师:作者用三个比喻句在我们眼前展示了梧桐的茂盛和美丽的风姿,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强烈的气息。
师过渡:那么其他城市的标识也都是各具特色,你能用简单的词语分别概括一下吗?
生自由忆报:茂盛的榕树,婀娜苗条的椰树,挺拔苍劲的油松,玲珑精致的圆冠榆,秀气而坚韧的国槐。
师:作者在描写这些树的特点的时候,从外形、颜色、香气等等方面进行描写,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树怎样的感情?
生:喜爱之情(珍爱)
师: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的感情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树练读、读出喜爱之情。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试试?
生读:两名
师:这么多各具风姿的树木,在一个个雷同的城市中展示着它们自己独特的风采,作者喜欢树、赞美树。
谁来读这句话?
生: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排比。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排比句的?
生:说理解。
师:树是忠诚的,忠心耿耿的守护着这一方水土;树是独特的,小心翼翼的维持着城市的性格;树是无私的,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固此,在冷冰冰的街道中,作者称树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作者断言,也许有一天,树将成为城市的灵魂。到现在你们能告诉我: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吗?
生答:(2生)
答案:现代文明的产物都可以复制,但树却不能,因为树有它特定的地理环境,无法到处挪移,是城市特有的标识。
2 把树作为城市的标识还表达了作者对树木的珍爱,提醒人们保护我们自然生存环境的和谐。
师:是的,我们要珍爱树木,保护我们自然生存环境的和谐,可是人们呢,还是在无数次的复制着城市,制造着雷同。于是作者大声疾呼,让我们也大声疾呼。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作者的声声呼唤震撼着我们,让我们用心去珍爱我们城市的树吧。
三、总结升华
师:请同学们坐好,请同学回忆一下,作者要写的是城市的标识,可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城市的雷同呢?
生:自由答(2个)
师:作者要写的是城市的标识,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笔墨写城市的雷同,这实际是用了一种对比的手法,这更能唤起人们珍爱树木,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自然和谐。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一节课我们诗句有感情朗读,多一会,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并完成相应作业要求,我们练习有感情。
让我们再一次共同的呼唤所有的人。(齐读最后一段)
《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 篇3
夏维娜,女,1978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库尔勒市农二师华山中学,是本校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学科代头人,2007年被评为农二师青年教师后备人才。首批参加兵团课改实验教学任务,有多篇论文、案例获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中心评奖活动一、二等奖。并有论文发表在《兵团教育》杂志上,连续二年参与编写兵团级的《小学语文能力评价手册》一书。在兵团级、师级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多次上示范课、研讨课。《奇异的激光》获兵团小学语文阅读大赛一等奖,录像课《啄木鸟》获全国第十五次目标教学一等奖。
本课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城市的标识》教学实录
北师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
城市的标识
一、教材分析:
《城市的标识》是北师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珍惜”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一篇散文。文章篇幅较长,通过对城市现状的理性思考,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珍爱、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及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主题,其见解深邃而独到。第一部分罗列了许多观察到的城市雷同、相似的现象,引发人们的反思。第二部分充分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这一观点,对生长在不同地域,千姿百态树做了生动、细腻的描写,尤其是对杭州市香樟树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喜爱之情。文章的第三部分点明了主题。
第一部分用反面衬托的写法,起到突出主题、引发人们思考的作用。这对涉世不深、思想较单纯的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点拨的方法进行教学。第二部分是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品读、朗读、背诵及仿写,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第三部分个性化的观点鲜明,教学重点定为读书思考。
二、教学目标:
1.读准“识、模”等多音字和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2.能品味语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见解。
3.朗读、背诵课文重点片段。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应用。
三、教学准备:学生预习、上课带字典;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文标题
板书“城市”
(一)同学们,当你看到“城市”这个词语,你的眼前浮现什么样的情景。
(二)介绍作者,补充课题、强化多音字“识”音义,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一)请打大家打开语文书,自读课文,遇到的生字想办法解决,并边读边勾画本课的四字词语。
(二)请同学一起交流你找到的四字词语。
三、词块分类,理清课文脉络
(一)同学们,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四字词,请大家看大屏,边读边回忆课文内容。(课件出示关于城市雷同部分和描写树的四字词。)
(二)请大家分组来读,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词语分组的依据。(课件展示分组:词语变色,成两组。)
第一组:如此相像 似曾相识 大同小异 一模一样
第二组:遒劲伸展 宽大茂密 婀娜苗条 挺拔苍劲 玲珑精致 秀气坚韧
(三)刚才同学说得这些依据和理由,其实就是本文前两部分主要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四、结合句子,谈体会或疑惑
(一)请大家就来默读课文第一部分1――6自然段,把你感触深或是有疑问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
1.请谈谈你读书的感受。
2.难怪作者会在文章的开头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请齐读这句话。
(二)再请同学们读读描写树的这一组词语,读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触?能再读读,把这些词语隐含的情感读出来吗?
(三)大家快速浏览课文8-12自然段,找找什么才是作者眼中城市的标志?
(四)那么城市的标识既然是树,为什么作者又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城市多胞胎这一想象呢?(引发学生对反面衬托写法作用的感悟。)
五、重点段品读,感悟树的风貌
(一)品读第8自然段。
1.作者张抗抗19岁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杭州市,来到了北大荒支青,家乡的香樟树,常常萦绕在自己的梦想之中,当她回到家乡,在街角那儿,发现这杭州市的标识。
2.(大屏出示)我们读读第八自然段,这杭州市的标识香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
3.请大家再来自读这一段,体会树带我们美的享受。
4.谁愿意把香樟树的这种美和着音乐读出来?
5.这树有一种什么样的美?找到你认为香樟树美的句子和词语,并结合朗读体会。
6.作者按什么顺序在写出了树的特点?
7.让这树也植根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吧!(背诵本段)
六、仿写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也一定有许多有特点的树。请说一说。
请你仿照第八自然段,突出树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一个片段。
第二课时(简案)
一、回忆课文,填写树的特点
(一) 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按照不同城市、树种、形态特点这三项完成表格。
(二)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二种不同城市树的标识来读,体会城市不同的地理环境滋养树的形态万千。
(三)按照第12自然段的排比的写法,结合课外对树的了解,续写下去。
如:( )的树──是( )市的标识。
(四) 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二、感悟重点、总结升华主题
(一)重点指导朗读三个并列的“只剩下了树”体会作者强烈发自内心的呼喊。
(二)动笔练习写排比句
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就像“克隆”的弟兄,到处是……,到处是……,到处是……。树带给我们……,带给我们……,带给我们……,是我们的城市不可替代的标识。运用排比的方法,结合学习感受写一段话。
三、质疑生成,讨论作者观点
(一)作者提出了树是城市唯一的标志、灵魂的观点,你们有什么想法?
1.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二)结合讨论情况,寻找家乡自己的标识,并写下来。
课文:
城市的标识
张抗抗
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假如你在一个傍晚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所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彼此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
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
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红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你曾试图辨别街道──却只见窗东的“猎奇门”、窗西的“八佰伴”、南门的“肯德基”、北阳台下的 “麦当劳”……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弟兄。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
还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本田丰田奔驰捷达桑塔纳夏利……你被熟悉的车牌团团包围。就连街上的人和街上的垃圾,竟也和你原来生活的城市一模一样啊。他们也穿“佐丹奴”和“杉杉”,他们也戴“西铁城”手表,持“摩托罗拉”手机;骑着山地车的人,衣服款式和布料,都和你每日相处的同事们大同小异。街角上扔着一只“可口可乐”的饮料空罐,还有一只“万宝路”的烟盒 ……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
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你知道那是一棵香樟树,北方没有香樟树,它立于江南,是杭州的标识。
后来你看见了一排树,整整一条街的两侧,宽大茂密的树叶,如一条长廊遮挡了阳光,马路被灰黑色的图案覆盖了,那是树叶的光影。高大粗壮的树干具有一种浪漫的气质,浅绿色的树皮上嵌着淡黄色的花纹,像一匹匹光滑的绸缎。
你明白你是在南京,但也许是上海。全城遍布蔚为壮观的法国梧桐,就像一排排绿色的盘扣,将城市偌大的袍子扣紧了。
你看见了,街中央有一座绿色的小岛,垂挂着浅褐色的流苏样密密的枝条,构成一片完整的森林:那是榕树──你在福州或是广州;你看见婀娜苗条的柳树──你是在海口;你看见街边重重叠叠挺拔苍劲的油松──那是在长春;你看见一种树冠修整成一个绿色的圆球的矮树,那样的玲珑精致,那是你从未见过的圆冠榆──是新疆喀什市特有的标识。
最后你睁开眼,你看见了秀气而坚韧的国槐,细碎密集的树叶为街道铺就一片浓荫,白中透着淡黄色的小花,飘来久远而古老的京城气息……
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年内,唯有属于那个城市树。如高拔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
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们,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物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也许有一天,树就成为城市的灵魂。
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吧,那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了。
《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 篇4
一、看拼音写汉字
duobaotai bangwan lulve fengbi bianbie gaosong bolimuqiang bici nihongdeng
mangranwucuo shitu kelong lalian binguan chuanliubuxi fengyongerlai
laji kuanshi yinliaokongguan fuzhi duanzhuang qiujing zhuiman fanmi congyu
xilai xiangzhangshu fugai langman qizhi chouduan xiangqian wutong ruoda
pankou weiweizhuangguan liusu qianhese enuo kashi qixi jianren xirang qizhi
huoju mitu fengyun zongxingenggeng yuyuzhongsheng ganhe riyiqutong zhihuan
linghun kuizeng
二、给下列字注音
多胞( )胎 掳( )掠( ) 霓( )虹灯 一模( )一样 遒( )劲( )
缀( )满 蔚( )为壮观 偌( )大 婀( )娜( ) 喀( )什 国槐( )
熙( )攘( ) 旗帜( ) 忠心耿( )耿 干涸( ) 趋( )同 馈( )赠
二、多音字组词
识 似 模 劲
三、形近字组词
赠( ) 馈( )辨( )措( ) 试( )端( ) 蔚( )偌( )疆( ) 维( )
憎( ) 匮( )辩( )错( ) 拭( )揣( ) 慰( )诺( )僵( ) 唯( )
四、词语填空.
似曾( )( ) ( )然无( ) ( )流不( ) ( )( )而来 一( )一( )
大( )小( ) 若( )若( ) ( )为壮( ) ( )( )苗条 重重( )( )
挺( )苍( ) ( )珑精( ) 细( )密( ) 拥挤( )( ) 高楼( )( )
千( )百( ) 各具( )( ) 忠心( )( ) 小心( )( ) 芸芸( )( )
日( )( )同 钢( )水( )
五、回答问题.
1、《城市的标识》作者( ),我们还学过她的《 》。本文的主题是( )。作者把树称为“ ”“ ”“ ”“ ”“ ”。
2、所谓标识是指( ),本文中作者把( )当作标识,其作用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城市的雷同?
4、请写出文章作者所列举的城市名称,以及它们的标识。青岛市的市花和市树是什么?
5、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明其用法。
6、找出文中的省略号,并说明其用法。
7、本文采用的是第人称的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 篇5
第七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城市标识》
夏维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
课前谈话:
师:刚才的短片,就是我工作的地方。出示地图,找库尔勒。你想说什么?
生:好远
生:老师那里是什么地方
师:库尔勒是向远处眺望的意思?知道香梨吗?那是我们那里的特产。
师:你们还想提什么问题?你们想知道我坐火车多少天到南昌
生:8天
师:要不了那么久,老师坐火车将近50多个小时和大家见面,想说什么?
生:老师太辛苦了
师:不辛苦,能和你们见面觉得是一种缘分。
师:想听听新疆歌曲吗?
播放新建民歌。教学生做新疆舞的几个动作。送学生两顶新疆帽子。
上课:
师:请你们认真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语。城市。我们读一读,同学们,当你读完“城市”这个词语,你的眼前浮现什么样的情景。
生:有很多高楼大厦。
生:川流不息的车辆
生:还有许多树。
师:同学们说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树木都是城市具有的特点,今天我们学校一篇课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谁来读读课题
生:城市的标识(读成二声)
师:他为什么会读错呢?谁来帮帮他。
生:城市的标识(四声)
师:这是个多音字,这个字当标记记号的时候读四声,全班齐读课题。
生:(齐读)城市的标识
师:打开课本,注意听读书要求,用一定的速度自由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可以和老师交流这一课四字词语特别多,遇到了可以勾画下来。
生:自由读书。
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你们勾画了很多四字词语。交流一下。
生:茫然无措
生:闪闪发光
生:川流不息
生:大同小异
生:千姿百态
生:各具风韵
生:一模一样
生:一方水土
生:芸芸众生
生:婀娜苗条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些四字词语。一起读,这些词语和课文哪些内容相关。
如此相像 似曾相识 大同小异 一模一样
遒劲伸展 宽大茂密 婀娜苗条 挺拔苍劲 玲珑精致 秀气坚韧
师:请两个组同学分别读这两组词语。
生:如此相像 似曾相识 大同小异 一模一样
生:遒劲伸展 宽大茂密 婀娜苗条 挺拔苍劲 玲珑精致 秀气坚韧
师:知道这样分两组的原因吗?能结合课文来说一说吗?
生:前面四个词写的城市,城市之间是相像的。后面写的都是树的样子。
师:有补充吗?什么养的树呀,有高大的,有婀娜的。
生:挺拔苍劲的树……
师: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归来这个树。
生:千姿百态。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理由和依据其实就是是前两段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来看第一组词语。自己读一读。
生:读词语。
师:赶紧找一下读描写城市雷同的这一部分内容。默读,把自己有感受的句子勾画下来,体会一下自己的情感。
生:读书
师:找到的同学多读几遍,想想作者要向我们说些什么呢?
师:把你感触很深的句子读一读,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学习体会。其他同学注意听。
生: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
师:读完以后,你想说点什么呢?
生:现在的城市都是一模一样的。
师:感到……
生:感到不知道是哪里。
师:文中哪个词语表达你刚才说的内容?
生:似曾相识。
师:怎么理解这个词语的?
生:走到哪个地方都像在哪见过。
师:有新鲜感吗?
生:假如你在一个傍晚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所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彼此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我觉得现在城市失去了它原本的标识,是一模一样了。
师:文中哪个词语表达了你的想法?
生:如此相像。
师:从南昌到老师的家乡库尔勒,看到的景象都是一样的,有什么感受?
生:没有新鲜感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让我们也有你在这样深刻的想法。
生: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红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你曾试图辨别街道──却只见窗东的“猎奇门”、窗西的“八佰伴”、南门的“肯德基”、北阳台下的“麦当劳”……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弟兄。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
师:读完有什么感受?
生:现在每个城市相同的地方太多了,根本分不清是哪里。
师:文中哪些地方提到相同呀?
生:连锁店
师:作者的情绪在文中有个词语表现出来了,你找到了吗
生:茫然无措
师:你说说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生:不知道怎么办。因为城市之间太相像了,分辨不清楚是哪里。
师:作者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呀?
生:不知道怎么办,很茫然的心情。
师: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
生: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红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
师:还有吗?
生:还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本田丰田奔驰捷达桑塔纳夏利……你被熟悉的车牌团团包围。就连街上的人和街上的垃圾,竟也和你原来生活的城市一模一样啊。他们也穿“佐丹奴”和“杉杉”,他们也戴“西铁城”手表,持“摩托罗拉”手机;骑着山地车的人,衣服款式和布料,都和你每日相处的同事们大同小异。街角上扔着一只“可口可乐”的饮料空罐,还有一只“万宝路”的烟盒……
师:你想说什么呀?
生:我觉得这里的汽车和人都变得一模一样了,在城市之间没有差别。
师:在这样的城市你能找到区分城市的城市标识吗?
生:感觉不行。
师:刚才你跟老师分享了一个问题,现在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你?
生:在第五段第二句“本田丰田奔驰捷达桑塔纳夏利……。”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打
这里一点标点符号都不打。
师:刚才你读的时候老师发现你停顿了,这是为什么呀?
生:因为各个品牌的车应该停顿,应该打顿号。
师:孩子,真不简单,你敢向我们的教材挑战。课前,老师也查看了张抗抗的自选集,我把它带来了。那么在原文中呢,这个地方是有顿号的,不知道粗心的编辑叔叔怎么回事,咱们课下可以打电话或发邮件纠正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不要犯这样粗心的毛病,好吗?同学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让我们齐读第六自然段。
生: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师:读完以后,能找到让你感受很深的词语吗?
生:复制
师:为什么是这个词?
生:因为这个词代表城市没有自己的个性。
师:没有个性的城市有意思吗?
生:没意思。不能让我们感受到城市的特点和区别。
师:把那种无奈麻木读出来好吗?
生: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师:让我们从这千篇一律的城市走出来,再读读第二组描写树的词语,感受一下。
师:读完有什么感觉?
生:有很多葱郁的树。
师:你看到什么了?
生:在我眼前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树,焕然一新
师: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内心有点兴奋。
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闻到了树的清香,还有树叶沙沙的声音。
师:多美呀,同学们,就让边读边想象你们刚才想象的的那些画面,一定会读得更好。
生:遒劲伸展 宽大茂密 婀娜苗条 挺拔苍劲 玲珑精致 秀气坚韧
师:同学们,什么是作者眼中这城市的标识呢?
生:树
师:板书画树
师:既然树是城市的标识,那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城市雷同的这一现象?
生:可以更好地对比树是城市的标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把你内心的对比说出来。
生:城市都是雷同的,树是唯一的标识。要保护树木。
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很多城市雷同,更多衬托出保护环境,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师:这种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用有差别和相反的事物做陪衬,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衬托。大家知道吗?本文作者张抗抗,19岁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杭州市,来到了北大荒支青,, 她一边参加劳动,一边进行文学创作,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如《北极光》《橄榄》,当她回到家乡,在街角那儿,发现这杭州市的标识。那棵树——
生: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师:同学们,这个词语的音没读准 龙爪 (音找)什么时候读爪?自己读一读,体会树带给我们的享受。
师:杭州的香樟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这棵树太美了。
师:自己读这段话,体会树带给我们的美丽。
生:自己读。
师:谁愿意和着音乐把树的美通过朗读带给我们大家呢?
生: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师:听完他的朗读你想说些什么?
生:读得非常好,我体会到了那棵树非常美。
生:我闻到了这颗树独有的气息。
师:这一段写出了香樟树怎样的美呢?
生:这棵树有端庄的王者风度。
师:在这儿你是怎么理解端庄这个词语的,可以结合树的特点来说。
生:香樟树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挺立在那里的。
师:咱们家乡的香樟树也特别多,你观察了吗?
生:很高,笔直的树干挺立在地上。
师:让你想起了什么,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严肃而又不失风度的王者。
师:王者在你们心目中该是怎样形象?
生:高达的威风凛凛的。
生:严肃的。
生:充满智慧的。
师:我们看,哪些语言写出了端庄王者的风度?找一找。
生:遒劲而伸展
师:在这儿你如何理解遒劲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非常高大
生:雄健有力
生:很挺拔的
师:刚才你们说出了遒劲的意思,你再把这个词语放进这个句子里读一读。
生:遒劲而伸展
师:还有哪些语言写出了端庄和王者的风度?
生: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
师:你为什么写这句?
生:非常强壮,在冬天也能长得非常茂盛。
师:生命力顽强,是吗?还有吗?
生:树枝如巨大的龙爪
师:什么感觉?
生:非常大,非常挺拔。
生: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袭来,仿佛味道智慧的气息。
师:你的想象力这么丰富,智慧也能散发出淡淡的气息。怎么读让人觉得是若有若无的呢?
生:应该读得很轻。
师:试一试。
生: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师: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吗?这儿有省略号,这省略号给你什么样的遐想?如果你就站在香樟树下,你还能想到什么,还能听到什么。
生:还能听到树叶沙沙的声音。
生:鸟儿落在树上歌唱的声音。
师:同学们,这树的形、色果、香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美的享受,我们愿意把这种美再来读读吗?全班一起读。
生: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师:看看这个词语,作者写了香樟树的树、干、枝、叶、小果子、香气,按什么顺序写香樟树的?
生:作者是从树的整体到部分来写的。那么本段又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香樟树就是这样留在作者心中,读这段话,把句子补充完整吧。
生:那棵树有一种( )风度,……
师:就让这南国的树,南昌市的市树牢牢地扎根在我们心目中吧,那棵树_____
生: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师:在我们的家乡南昌市有没有什么有特点的树,也向老师介绍一下。
生:有在风中翩翩起舞的柳树
师:多美呀。
生:还有松树,挺拔苍劲。
师:我们下课布置作业,仿照第八自然段,突出树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一个片段。
抓住树的特点,像作者那样用上优美的语言,表达你们对家乡树的热爱。
下课。
《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 篇6
教材分析:
本文的作者是张抗抗。全文围绕“标识”作者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城市的雷同致使城市失去了它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力和灵性,为下文写“树”是城市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埋下伏笔。最后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用“树”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来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都是城市的孩子,对城市再熟悉不过了,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一下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六年级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多阅读,在读中去感悟,以便更深刻地认识到“树“是城市的标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线,倡导多读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明确指出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以读为前提,以读为中介,以读为纽带,以读为归宿的。让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深理解和体验,使其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本课的部分字词。
2、理清课文的思路,能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以心去爱护我们城市的树,从而使我们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地阅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同学们红领巾佩带的很整齐,那么你们知道红领巾的标识是什么吗?(红领巾)咱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识,那么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大楼、公园、树……)今天咱们就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城市的标识
3、指出“识”是多音字,解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 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 作为城市的标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掳掠 霓虹灯 遒劲 蔚为壮观 婀娜
挺拔苍劲 坚韧 忠心耿耿 芸芸众生
3、理解一些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 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 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4、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文的三部分内容。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写出了城市的雷同)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出了树是城市的标识)
(16-17)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为什么把树作为城市的识
三、精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体会句子: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 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
3、教师归纳雷同的地方出示出来:
(1)高耸的大厦和大楼。
(2)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
(3)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
(4)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
4、让学生划出含有“多保胎”、 “连体人”的句子,体会其句子,并说出“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教师适时点拨)。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想一想作者所指的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树)
1、(出示问题)说一说文中列举了哪些树标识着哪些城市? 找出句子并读一读。
2、师归纳并出示一下内容:
香樟树 杭州
法国梧桐 南京 上海
榕树 福州 广州
椰树 海口
油松 长春
圆冠榆 新疆喀
国槐 北京
3、出示一些树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学习第三部分内容并出示最后三段文字。
1、体会文章最后三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2)文中连用了三个只剩下了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我们知道了树是城市的标识,自然界还给予我们一些花作为城市的标识咱们来一起欣赏一下,出示花的图片。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应该怎样去爱我们的树,爱我们的大自然?
树
五、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 标识
保护大自然
教学反思
教学《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时,我在导入设计上能从学生佩带的红领巾这一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我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本文的教学设计始终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
《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 篇7
1 、基础目标:课文能读通顺,流利,读出对香樟树的美(第8自然段);读准“识、模”等多音字和“如此相像、似曾相识、大同小异、一模一样、遒劲伸展、宽大茂密、婀娜苗条、挺拔苍劲、玲珑精致、秀气坚韧”等词语,了解“遒劲”的意思,知道城市的标识是树。
2 、核心目标:通过学习重点段落第八段,通过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句,并能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及写作顺序,学会边读边想象的阅读方法;体会文章“衬托”的写作方法。
3 、拓展目标:通过学生课前搜集和教师补充,学生了解有关张抗抗的简单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城市的无耐和喜欢树木的感情;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重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段落第八段,理解“遒劲”,并能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及写作顺序;体会文章“衬托”的写作方法及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帮辅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课前预习作业:
1.读课文三遍。第一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第二遍:画出好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词义;第三遍: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搜集作者张抗抗的资料,并能试着说一说。
3.思考课后练习题,写写自己的想法。
4. 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
课前三分钟
主题:珍惜 演讲:孙婉迪
一、导入
生说城市的印象,齐读课题
二、预习展示
1、认读
生字:遒qiú 涸hé 芸yún 馈kuì
正音字:胞bāo,不读pāo 崭zhǎn,不读zhàn 掳掠、遒劲jìng
2、开火车说四字词语
3、自由读,齐读下列词语:
如此相像 似曾相识
大同小异 一模一样
遒劲伸展 宽大茂密 婀娜苗条
挺拔苍劲 玲珑精致 秀气坚韧
4、思考以上两组词语和课文什么内容有关?(城市的雷同;千姿百态的树)
三、重点学习
1、学生默读课文1-5段,找出城市间雷同的段落,画出感触深的句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交流回报:谈理解,读一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生齐读第六段
说感触深的一个词“复制”,谈理解,读出这种无奈
2、出示第二组词
自读,谈自己仿佛看、听、闻到了什么?
读出美,再读这些词
生谈自己的理解:什么是作者眼中城市的标识?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城市的雷同?
作业:摘抄文中好词好句
教师活动:
师生点评
板书“城市”
重点指导:识在这里当标记、记号讲,读四声
遒和馈的笔顺、结构
学生点评、教师鼓励。
教师引导:
抓住段落中“如此想象、似曾相识、茫然无措”
第五段缺少标点符号
过渡:生活在这样如此雷同的城市,怪不得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师补充: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用有差别或相反的事物做陪衬,这种写法就叫衬托
教师出示课件
预习是学生学好本课完成本课学习目标的前提和保证。
意图:
查缺补漏,全班同学都能掌握基本的字词
意图:文章这两组词语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两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意图:抓住“如此想象、似曾相识、茫然无措”等词语了解城市间雷同,谈出学生自己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为下面的问题“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城市的雷同?”做铺垫
《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 篇8
一 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
2 能力目标
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 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二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的标识》一课,看一看作者把什么当做城市的标识。
2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认生字)
2解决字词
生字:遒qiú 涸hé 芸yún 馈kuì 忖cǔn
蒡bàng 啾jiū 窠kē
正音字:胞bāo,不读pāo 崭zhǎn,不读zhàn
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3作家:
张抗抗:
张抗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作家,她的作品,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因素却又敢于直面现实。她1950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69年插队,后报名去边至黑龙江国营农场,1977年进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毕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1987)外,还有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
16-17为第三部分: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三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本意
1默读课文,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
2出示多胞胎,连体人相关句子,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 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 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3难道城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看出?
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
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
4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出示15、16、17段朗诵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写作技巧: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6总结
《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 篇9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题示标:
1、老师欣赏个性鲜明的你们,我们的班集体因为你的与众不同而美丽可爱,那么,我们的祖国也拥有无数个独具特色的城市,它们的标识是什么呢?(树)
2、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主要问题。请看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7---17自然段,思考文中写了哪些城市的哪些树?这些树各有什么特点?用笔圈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树,有感情地读一读。
2、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可以从文中找关键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三、交流释疑。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4个组)
其他同学认真看,也可以补充完善。
2、集体评价。
问题1:
杭州 香樟树 遒劲而伸展 香气 葱郁
南京 上海 法国梧桐 高大粗壮 宽大茂密
福州 广州 榕树 流苏样密密的枝条 完整的森林
海口 椰树 婀娜苗条
长春 油松 挺拔苍劲
新疆喀什 圆冠榆玲珑精致
北京 国槐 秀气坚韧
看着这些树,你有什么感受?(美,各有特点,千姿百态)
(2)你们喜欢哪种树?请用朗读展示出来。(3个小组展示朗读)
问题2:
交流: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出示小黑板上的成果,评价。)
老师相机板书:印记、标识、灵魂、馈赠、个性
点拨:作者把树作为城市的标识,想表达什么?提醒我们……?
小结:千城一面是件很糟糕的事情,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城市的个性不知何时被悄悄地抹杀。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在张抗抗看来,
接读:最后只剩下了树…… 最后只剩下了树…… 最后只剩下了树……也许有一天……
因此,作者大声疾呼: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城市的标识是树,那么丁丁有什么看法呢?你的看法呢?
2、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家乡灵宝的标识是什么呢?(冬冬的视角)
3、作者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写城市的雷同现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呢?(铺垫,衬托。)
这是本节课的写法之一,除此之外,课文还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正反面描写相结合、铺垫、运用修辞方法)
五、 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呢?
2、总结: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以真实的内心感受,向我们展示了城市的标志,号召人们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珍惜大自然中的一切。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与众不同,因为我们的独特,这个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
《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 篇10
鹿泉市曲寨小学 高丽萍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作品.全文紧紧围绕"标识"来写.作者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为下文写城市的标识做好了准备;接着正面写城市中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遗赠,使城市仅存的个性.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学生状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些学生思维活跃,用于展现自我,已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识字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同时,抓住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特点,让学生多问,多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
2 能力目标
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 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识,团徽是共青团员的标识,那么,你知道那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 谁来把你课前查阅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呢 (学生上课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师出示有关各国的国花和中国各个城市的市花的图片和文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来看一看城市的标识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课文,划出本课中您不认识的生字,新词.
借助字典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圈,点,批,注.
三,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生字:遒qiú 涸hé 芸yún 馈kuì 忖cǔn
蒡bàng啾jiū 窠kē
2,正音字:胞bāo,不读pāo 崭zhǎn,不读zhàn
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
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几段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
16-17为第三部分: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2,同桌互读本课中最喜欢的句段,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在小组中解决.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我们对《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谈谈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不理解可以提出来讨论交流.
二,精读课文,感悟重点.
(1)默读课文,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
"高耸的大厦和大楼","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车辆","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等.
(2)出示"多胞胎连体人"相关句子,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 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3)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难道就没有标志了吗 你从哪看出来的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墙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
2,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
3,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唯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小径.
品读课文,总结升华.
作者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出示15,16,17段朗诵)
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务的标志.作者把树看做城市的标识,表达了对城市里的树木的珍爱,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提醒和号召大家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和谐发展.
拓展延伸:
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的导入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2,《课标》指出:"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
3,本文的教学设计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
《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 篇11
一 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
2 能力目标
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 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
二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
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
们就来学习《城市的标识》一课,看一看作者把什么当做城市的标识。
2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
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
谐共存,共同发展。
3解决字词
生字:遒qiú 涸hé 芸yún 馈kuì 忖cǔn
蒡bàng 啾jiū 窠kē
正音字:胞bāo,不读pāo 崭zhǎn,不读zhàn
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 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4作家:
张抗抗:生于杭州,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当代女作家。
5课文分析:
本文自然段较多,共17个自然段。作者是按着如下的思路写作的。
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
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
,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
了准备。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
,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接着,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
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
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
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1-5
段为第一部分: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6-15段为第二部分: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16-17为第三部分
: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写作技巧: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及作者。 2.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文章的线索。 3.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维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提高同学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习文章的结构布置特点。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考考你。同学们,我们现在在哪儿?老师现在要考考你,看大屏幕。你们知道你在哪儿吗? 指名生回答。师:为什么呢?老师点评:看来我们只根据这些高楼大厦还真分辨不清是哪里? 2、点题。(1)、在这些络绎不绝的城市里,你们想辨清在哪里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城市的标识》。(2)、板书课题:城市的标识。指导“识” 字读音。 (板:识shí zhì)“识”在做为记、记号意思讲的时候就要读作zh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注意将课文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身想方法解决。这一课四字词语特别多,遇到了可以勾画下来。 生自由读书。 2、分类学词 1、出示词语。自由读一遍,边读边考虑这样分组的原因。如此相像 似曾相识 大同小异 一模一样 遒劲伸展 宽大茂密 婀娜苗条 挺拔苍劲 玲珑精致 秀气坚韧 分男、女生读这两组词语。 师:谁知道这样分组的原因吗?能结合课文来说一说吗? 指名生交流。 【板书:城市(相像) 树(标识)】
三、品读城市的相像。 1、师:自身先读一读第一组词语。并在课文中找描写城市雷同的这一局部默读,把自身有感受的句子勾画下来,体会一下自身的情感。 生读书 2、在课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见过多胞胎吗?幻灯出示图片。这儿将城市比做多胞胎,突出了城市的什么特点? 3、引读第二段。是的,假如你在一个黄昏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所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区分自身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相互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 4、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城市的相像?把你感受很深的句子读一读,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学习体会。 ①、生: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 师:怎么理解似曾相识这个词语的? 有新鲜感吗? 再读最后一小句。 ②、生: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红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你曾试图区分街道──却只见窗东的“猎奇门”、窗西的“八佰伴”、南门的“肯德基”、北阳台下的“麦当劳”……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弟兄。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 师:这儿主要从哪个方面来说城市的相像? 师:作者的情绪在文中有个词语表示出来了,你找到了吗 ?(茫然无措。引导生读文“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红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 ③、生:还有街上络绎不绝的轿车,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本田丰田飞驰捷达桑塔纳夏利……你被熟悉的车牌团团包围。就连街上的人和街上的垃圾,竟也和你原来生活的城市一模一样啊。他们也穿“佐丹奴”和“杉杉”,他们也戴“西铁城”手表,持“摩托罗拉”手机;骑着山地车的人,衣服款式和布料,都和你每日相处的同事们大同小异。街角上扔着一只“可口可乐”的饮料空罐,还有一只“万宝路”的烟盒…… 师:你想告诉我们什么呀? 在这样的城市你能找到区分城市的城市标识吗? 5、同学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第六自然段。 生: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师:读完以后,能找到让你感受很深的词语吗? 生:迷失、复制 师:我们迷失在了复制过的城市里,你感觉会怎么样? 生:无奈、迷茫。再读一遍“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四、品味城市的标识——树
1、让我们从这千篇一律的城市走出来,再读读第二组描写树的词语,感受一下。读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幻灯出示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张抗抗,19岁就离开了自身的家乡杭州市,来到了北大荒支青,她一边参与劳动,一边进行文学创作,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如《北极光》《橄榄》,当她回到家乡,在街角那儿,发现这杭州市的标识。那棵树—— 【板书:杭州市—— (标识)香樟树】 3、师配乐范读: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4、杭州的香樟树怎么样? 生交流。 5、出示香樟树图片自身再读这段话,体会树带给我们的美丽。 指名两生读。 6、这一段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香樟树的风采? (端庄的王者风度) 文中又是怎样来体现他的王者风度的? 生交流:树干、树枝、树叶引导理解“遒劲”。 7、还有什么?还有黑色的小果子,若有若无的香气。 8、再读文,兴许你能变成王者,更能品味暗香。全班一起读。
五、语言拓展
1、 你们知道成都市的标志是什么吗?生:市树-银杏 市花-芙蓉 2、 出示银杏图。生观赏,并试着描写一下我们自身的“银杏”。
六、作业。 1、 继续学习后边的课文。 2、 继写成都市树—银杏。
板书: 城市的标识
张抗抗
城市 树
(相像) (标识)
成都市←——→银杏树
《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 篇13
一、 文本解读
《城市的标识》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主要写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许多城市已经逐渐变得雷同,变得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唯有那充满活力而又各具特色的树能够引领你找到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希望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文章语言细腻、优美,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特别是写城市的“同”与树的“异”时所使用的衬托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仔细体会这种写法的作用,并在城市的“同”与树的“异”的比较中领会文章的主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珍爱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逐步凸显,能在学习时做到自读自悟、写简单批注、查找资料、与同伴交流等,因此在教学时,老师不宜抓得过紧,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去感悟、在交流中去发现,老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即可。
三、设计理念
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平等轻松地课堂氛围,密切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完成对文本的领悟内化与积累外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a 、学会“标识、似曾相识、茫然无措、遒劲”等生字词语,并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掌握“识、爪”两个多音字在文中的读法。
b、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积累文中关于树的描写的优秀片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学写批注、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发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引导学生思索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时候人
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一主题。
五、教学重难点
体会城市的“同”与树的“异”,弄懂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七嘴八舌谈“标识”。
1、板书:标识,这个词怎么读呢?(正音:biāo zhì)是什么意思?(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
2、师: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识,红十字是医院的标识,你还知道什么是什么的标识呢?
3、你认为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板书:城市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提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漫谈城市的标识是什么,启发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
二、 独具慧眼找“标识”。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A、 体会城市的“同”。
(1) 城市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似曾相识,理解词语。
(2) 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些城市让作者觉得似曾相识?请用波纹线标出。(师巡视)。
(3) 学生汇报。
a、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
b、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
c、还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
(4)站在似曾相识的接头,迷路的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茫然无措,理解词语。
品读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引导学生体会茫然无措的心理状态,再感情朗读。)
师小结:是啊,这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城市,带给我们的只能是茫然无措。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城市的标识呢?
B、 探究树木的“异”。
(1)当作者迷失在城市里的时候,她突然发现了什么?
出示句子:
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地袭来……
a、 感受香樟树的特点:具有王者风度。(从树干粗,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等方面探讨,联系上下文理解遒劲的意思。)
b、指导朗读:指一优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正音:龙爪的“爪”读音“zhǎo”)同学们,你们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如果你在这棵树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请带着这样的感觉齐读这段话。
c、 展开想象。这段末尾的省略号你认为省略了什么内容呢,你能补充下吗?
小结:是啊,这样一棵具有王者风度的树,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也留给了我们许多关于这个城市的回忆,这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大地上还有着许多形态各异的树,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寻找吧!
(2)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城市
树木
树木的特点
南京或上海
法国梧桐
具有浪漫气质
福州或广州
榕树
如一座绿色的小岛
海口
椰树
婀娜苗条
长春
油松
挺拔苍劲
新疆喀什
圆冠榆
玲珑精致
北京
国槐秀气而坚韧
(3)你最喜欢哪个城市的树,为什么?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从树的特点来说) (4)展示朗读。请6位同学分别朗诵自己最喜欢的树木的段落。(注意突出树木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围绕城市的“同”与树的“异”两个话题进行探讨,通过感情朗读、品词析句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各种树木的独特,意识到树木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珍贵的礼物。)
三、 潜心会文悟“标识”。
1、作者为什么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请在文中找找相关句子,并写好批注。(师巡视)
2、学生汇报。
出示句子1: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唯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
指导对比朗读。(让学生把这句话与第6段的“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心理,进行感情朗读。)
出示句子2: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a、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b、表达了作者对树怎样的感情呢?(生自由汇报,相机板书:鲜活生命、不可替代、不可置换、独特个性)
c、 师生接读。
d、仿写练习。
如果人类再这样肆无忌惮地破坏大自然,各种动植物都慢慢地濒临灭绝。
最后只剩下了人类,_____;只剩下了人类,_____;只剩下了人类______,______。
3、师指板书小结:每一棵树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是一个城市不可替代、不可被置换的印记,甚至有一天树会成为一个城市的灵魂,所以作者才如此的喜爱树,才认定树是城市的“标识”。
4、写法提炼。既然城市的标示是树,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城市的雷同呢?(引导学生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手法的作用等方面来说。)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后畅谈体会,并通过师生接读的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最后以仿写的形式来落实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 齐心协力护“标识”。
1、引导学生讨论: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切现代文明都可以复制,而树却是不可复制的,对于象征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历史的树,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
2、学生汇报。(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等方面来引导学生。)
3、拓展。你觉得什么是你家乡的标识呢?
4、小结:同学们说得对,这些代表着每个城市的不同文化、不同地理特征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识,不论这些事物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还是我们的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我们都应该细心呵护,世代传承。
5、作业。请用你的笔来写一写你家乡的标识,如果能像作者描写香樟树一样写出你家乡的标识的特点来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也要与生活对话,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深化学生体验的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附: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鲜活的生命 不可替代
独特的个性 不可置换
《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 篇14
一、 文本解读
《城市的标识》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主要写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许多城市已经逐渐变得雷同,变得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唯有那充满活力而又各具特色的树能够引领你找到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希望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文章语言细腻、优美,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特别是写城市的“同”与树的“异”时所使用的衬托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仔细体会这种写法的作用,并在城市的“同”与树的“异”的比较中领会文章的主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珍爱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逐步凸显,能在学习时做到自读自悟、写简单批注、查找资料、与同伴交流等,因此在教学时,老师不宜抓得过紧,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去感悟、在交流中去发现,老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即可。
三、设计理念
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平等轻松地课堂氛围,密切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完成对文本的领悟内化与积累外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a 、学会“标识、似曾相识、茫然无措、遒劲”等生字词语,并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掌握“识、爪”两个多音字在文中的读法。
b、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积累文中关于树的描写的优秀片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学写批注、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发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引导学生思索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时候人
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一主题。
五、教学重难点
体会城市的“同”与树的“异”,弄懂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七嘴八舌谈“标识”。
1、板书:标识,这个词怎么读呢?(正音:biāo zhì)是什么意思?(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
2、师: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识,红十字是医院的标识,你还知道什么是什么的标识呢?
3、你认为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板书:城市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提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漫谈城市的标识是什么,启发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
二、 独具慧眼找“标识”。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A、 体会城市的“同”。
(1) 城市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似曾相识,理解词语。
(2) 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些城市让作者觉得似曾相识?请用波纹线标出。(师巡视)。
(3) 学生汇报。
a、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
b、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
c、还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
(4)站在似曾相识的接头,迷路的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茫然无措,理解词语。
品读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引导学生体会茫然无措的心理状态,再感情朗读。)
师小结:是啊,这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城市,带给我们的只能是茫然无措。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城市的标识呢?
B、 探究树木的“异”。
(1)当作者迷失在城市里的时候,她突然发现了什么?
出示句子:
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地袭来……
a、 感受香樟树的特点:具有王者风度。(从树干粗,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等方面探讨,联系上下文理解遒劲的意思。)
b、指导朗读:指一优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正音:龙爪的“爪”读音“zhǎo”)同学们,你们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如果你在这棵树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请带着这样的感觉齐读这段话。
c、 展开想象。这段末尾的省略号你认为省略了什么内容呢,你能补充下吗?
小结:是啊,这样一棵具有王者风度的树,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也留给了我们许多关于这个城市的回忆,这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大地上还有着许多形态各异的树,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寻找吧!
(2)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3)你最喜欢哪个城市的树,为什么?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从树的特点来说) (4)展示朗读。请6位同学分别朗诵自己最喜欢的树木的段落。(注意突出树木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围绕城市的“同”与树的“异”两个话题进行探讨,通过感情朗读、品词析句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各种树木的独特,意识到树木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珍贵的礼物。)
三、 潜心会文悟“标识”。
1、作者为什么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请在文中找找相关句子,并写好批注。(师巡视)
2、学生汇报。
出示句子1: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唯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
指导对比朗读。(让学生把这句话与第6段的“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心理,进行感情朗读。)
出示句子2: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a、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b、表达了作者对树怎样的感情呢?(生自由汇报,相机板书:鲜活生命、不可替代、不可置换、独特个性)
c、 师生接读。
d、仿写练习。
如果人类再这样肆无忌惮地破坏大自然,各种动植物都慢慢地濒临灭绝。
最后只剩下了人类,_____;只剩下了人类,_____;只剩下了人类______,______。
3、师指板书小结:每一棵树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是一个城市不可替代、不可被置换的印记,甚至有一天树会成为一个城市的灵魂,所以作者才如此的喜爱树,才认定树是城市的“标识”。
4、写法提炼。既然城市的标示是树,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城市的雷同呢?(引导学生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手法的作用等方面来说。)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后畅谈体会,并通过师生接读的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最后以仿写的形式来落实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 齐心协力护“标识”。
1、引导学生讨论: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切现代文明都可以复制,而树却是不可复制的,对于象征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历史的树,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
2、学生汇报。(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等方面来引导学生。)
3、拓展。你觉得什么是你家乡的标识呢?
4、小结:同学们说得对,这些代表着每个城市的不同文化、不同地理特征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识,不论这些事物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还是我们的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我们都应该细心呵护,世代传承。
5、作业。请用你的笔来写一写你家乡的标识,如果能像作者描写香樟树一样写出你家乡的标识的特点来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也要与生活对话,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深化学生体验的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附: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鲜活的生命 不可替代
独特的个性 不可置换
《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 篇15
《城市的标识》文本解读
香江路第一小学 薛丽
(此课获区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城市的标识》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一篇散文。学期初,在我梳理教材备课时,就被这篇课文所深深地吸引。作者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的现象,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说明了树是城市的标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珍爱、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同时唤起人们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其见解深邃而独到。
全文层次清晰,文笔优美,17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6自然段)作者先从反面入手, 3、4、5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大厦和大楼、街道、人们的物质生活三个方面,用大量的笔墨罗列了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像 “多胞胎”,像“连体人”,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力和灵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重点句,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于是,作者在这一部分的结尾处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这里的“迷失”更有在物质生活中迷失心灵的含义。
但是“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作者用这句话自然过渡,转到对“标识”的正面描写。作者发现唯有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为人们指明通往故乡的路。第二部分(7-14自然段)充分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这一观点,对生长在不同地域,千姿百态的树做了生动、细腻的描写。如:香樟树立于江南,是杭州市的标识;蔚为壮观的法国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婀娜苗条的椰树是海口的标识等等。因为作者张抗抗是杭州人,所以她重点描写了香樟树,让我们在欣赏香樟树王者风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三部分(15-17自然段)点明了主题,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树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因为一切现代文明的产物都可以被复制,而树有它特定的地理环境,它身上散发的是生命的活力与温情,是现代物质文明不能吞噬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点明了整篇文章的中心:“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吧,那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了。”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但它又是那样的厚重,以至于你一个人根本无法承重,无法不为此改变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在神色匆匆、人云亦云、日益趋同的今天,什么能成就我们的灵魂?这需要我们深思。
作者不同于以往一些呼吁环保的文章,以专家的口吻和姿态,高高在上地批判现实、陈述环保,而是用第二人称“你”,在现实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用平凡却不失深刻、宁静中充满哲理的语言,在娓娓倾诉中展开了彼此的心灵对话,读来倍感亲切。
通篇文章活跃着思想的生命力,充满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感悟。华丽而不失朴实的语言,让人回味无穷,如品名茶,静静打磨出别样的心境。
《城市的标识》说课稿
香江路第一小学 薛丽
一、说教材
《城市的标识》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珍惜”中的第三篇主体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城市现状的理性思考,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珍爱、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及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有较强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能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来理解感悟作者的独特感受。小学高段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抓住词、句、段进行积累,理解,感悟其表达的效果。本课的部分词句,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学生具有联系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进行思考的能力,学习本课正是培养学生此项技能的有效契机。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和课标的把握,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读准“识、模”等多音字和词语,积累“遒劲伸展、婀娜苗条、挺拔苍劲、玲珑精致”等好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树是城市的标识 。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树的强烈愿望,增强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为什么作者要把树当成城市的标识。
难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树的强烈愿望。
五、本课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质疑问难、品读感悟等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六、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1、板书“城市”这个词语,让学生想象:当你看到“城市”这个词语,眼前会浮现什么样的情景。同时多媒体出示城市的繁华图片。
2、将课题补充完整—“城市的标识”。注意多音字“识”,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勾画本课的四字词语。然后请同学一起交流找到的四字词语。
2、整理学生划出的四字词,出示在大屏幕,让学生边读边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第一组(描写城市):如此相像 似曾相识 大同小异 一模一样
第二组(描写树): 遒劲伸展 婀娜苗条 玲珑精致 秀气坚韧
[此环节让学生说出词语分类的依据,区分了课文的前两部分内容,将词语教学与课文内容教学有机结合,学生不仅积累了好词,而且轻而易举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为后面的阅读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结合句子,畅谈体会
1、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1―6自然段),把感触深的句子或有疑问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并交流读书感受。
教师在评价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发表感想。引导学生从建筑、街道、物质生活三个方面来理解,抓住“连体人”“多胞胎”“克隆”“复制”等词语体会城市的雷同,抓住重点句子: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由此体会城市的雷同和作者的讽刺意味,发表自己的感想。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此环节意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抓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引起学生的思考,突破难点。]
为加深对城市雷同的认识,最后齐读课文第一句话: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2、再请学生读读描写树的一组词语,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触?从而,读出这些词语隐含的情感。整体感知“树”是有个性的鲜活生命,与城市的雷同形成鲜明的对比。
3、快速浏览课文8-13自然段,找找什么才是作者眼中城市的标志?(答案是树。)
(四)品重点段,感悟欣赏
1、品读第八自然段,先让学生自读,谈对香樟树的印象。
2、介绍作者:张抗抗,当代女作家, 19岁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杭州市,来到了北大荒支青,家乡的香樟树,常常萦绕在自己的梦乡,当她回到家乡,在街角那儿,发现这杭州市的标识。此时缓慢优美的音乐响起,指名配乐朗读本段,感悟树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此环节将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和学习课文内容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课文要重点描写香樟树,在字里行间中感受香樟树的王者风度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朗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再读,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突出重点。]
3、浏览9-13自然段,说说课文还写了那些树?有什么特点?是哪个城市的标识。训练学生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示各种树的图片,以补充学生头脑中对这些树的空白印象,增加图像积累。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把树当成城市的标识?这是本课的重点问题,前面的教学已经为此问题做好铺垫,这里让学生提炼、概括,深化认识。
2、在学生谈完自己的理解感受后,教师配乐范读15自然段,同时屏幕出示各种树的图片,范读时重点突出三个并列的“只剩下了树”突出作者强烈发自内心的呼喊。让学生接读16、17自然段,深化中心。
3、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的标识既然是树,为什么作者又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城市多胞胎这一想象呢?
[这一问题借以引发学生对衬托手法的感悟,进行习作方法积累。]
(六)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生活中,树处处陪伴着我们,认真观察一棵树,感受树的脉搏,聆听树的诉说,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写《一棵树的故事》。
[这个作业设计之所以没让学生仿照课文,写写自己家乡的标识,是因为我们地区没有代表性的树木,学生在写作中会觉得枯燥,做作。我把它改成了一篇想象文符合课标要求的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感情真实的要求。同时在写作的过程,让学生认真观察,发挥想象,融入感情,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树的生命,产生爱树的强烈愿望,将环保教育延伸到课外。]
九、说板书:
城市的标识
城市: 雷同 多胞胎 连体人
反衬
树: 充满个性 鲜活生命
《城市的标识》《爷爷的毡靴》 篇16
一 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
2 能力目标
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 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二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
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
们就来学习《城市的标识》一课,看一看作者把什么当做城市的标识。
2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3解决字词
生字:遒qiú 涸hé 芸yún 馈kuì 忖cǔn
蒡bàng 啾jiū 窠kē
正音字:胞bāo,不读pāo 崭zhǎn,不读zhàn
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 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4作家:
张抗抗:生于杭州,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当代女作家。
5课文分析:
本文自然段较多,共17个自然段。作者是按着如下的思路写作的。
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接着,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1-5段为第一部分: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6-15段为第二部分: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16-17为第三部分: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写作技巧: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上一篇:教案 爷爷的毡靴 精选11篇
下一篇:教学设计 爷爷的毡靴 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