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练习 白杨礼赞 精选17篇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精选17篇)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篇1
一、选出加黑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婆娑(suō) 潜滋暗长(qián)
主宰(zǎi) 倔强挺立(juè)
b.开垦(kěn) 无边无垠(yíng)
倦怠(dài) 虬枝(qiú)
c.锤炼(chuí) 秀颀(qí)
外壳(qiào) 恹恹欲睡(yàn)
d.毡子(zhān) 旁逸斜出(yì)
泛出(fàn) 出坦荡如砥(dǐ) 答( )
二、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傲然 伟岸 参天 妙手偶得
b.视野 *视 挺拔 积雪初溶
c.靠拢 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宛若 鄙视 佩服 纵横决荡
三、选出加黑的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旁逸斜出 以逸待劳 名人逸事
b.视野 旷野 野蛮
c.参天 参考 参拜
d.潜滋暗长 滋蔓 滋芽 答( )
四、句子中括号内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 ),像消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 )淡青色。
4.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着西北风。
a.映入 屹立 露出 抵抗
b.扑入 耸立 泛出 对抗
c.进入 矗立 显出 抵御
d.闯入 直立 现出 抗拒
五、画横线的词语在句中有同义词的一项是( )。
a.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b.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c.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d.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中哨兵?
六、解释词语。
1.妙手偶得——
2.坦荡如砥——
3.伟岸——
4.纵横决荡—��
5.秀颀——
七、指出下边的陈述句哪些是肯定,哪些是否定。
1.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 )
2.在近代工业的错综复杂的工世过程中,往往就不是像泡茶喝这么简单了。 ( )
3.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 )
4.海水冶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 ( )
5.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 ( )
6.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 )
八、指出下边的疑问句表达疑问有什么不同。
1.哪一种办法省时间?
2.巴黎这座世界闻名的繁华之都的出现又何尝是一日之功呢?
3.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4.你要买这本书?
5.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
6.“是偷你家的还是偷老六一家?”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九、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3.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4.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a.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b.夸张 拟人 排比 拟人
c.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d.夸张 比喻 拟人 对比
十、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
1.《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 )
2.象征与比喻、拟人不同。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更深刻。因此象征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拟人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 )
3.《白杨礼赞》是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全文的主线的。( )
4.《白杨礼赞》作者是杨朔,我国现代作家。 ( )
十一、下面的文字、排列顺序与原文一致的是。 ( )
1.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3.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4.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a.2、3、4、1 b.2、1、3、4
c.2、4、3、1 d.2、1、4、3
阅读
十二、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2.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 句。
3.作者由所见而产生的所感有两点,这两点是:“ ”、“ ”和“ ”、“ ”(用文中词语填空)。
4.本段第②③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 的特点。第④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 的特点。
5.作者所感的两点中,哪一点是主要的?哪一点是次要的?从文中找出准确表现其主、次的动词。
答:
6.本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答:
十三、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出层意。
2.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
答:
3.和“伟丈夫”形成对比的词语是“ ”,这样对比的作用是:欲扬先抑,否定了“ ”,肯定了“ ”,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不同。
4.简析四个反问排比句,是怎样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答:
答案
一、d 二、b
三、d 四、b
五、c
六、1.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2.平坦得像磨刀石。 3.魁伟、高直。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5.美而高。
七、1.肯定 2.否定 3.肯定 4.否定 5.否定 6.肯定
八、1.特指问。用疑问代词“哪”来提出疑问,要针对这个疑问代词来回答,说明某一种办法省时间。 2.反问。用肯定的反问句式加强否定语气,强调“巴黎这座世界闻名的繁华之都的出现不是一日之功”。 3.正反问。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来提问,要求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说明“有一块钱”或“没有一块钱”。 4.是非问。要求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说明是或者不是。 5.反问。用否定的反问句式,加强肯定的语气,强调“一翻身就会骨碌下去”。 6.选择问。提出并列的两个问题,要求选择其中一个作出肯定的回答,说明是“偷我家的”或者是“偷老六一家的”。
九、c
十、1.√ 2.√ 3.√ 4.×
十一、c
十二、1.①②③④‖⑤⑥ 2.① 3.雄壮、伟大和倦怠、单调。4.黄绿错综、辽阔平坦 5.“雄壮”、“伟大”是主要的,动词是“涌起来”;“倦怠”、“单调”是次要的,动词是“潜滋暗长”。 6.本段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倦怠”“单调”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
十三、1.①“……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对白杨树的评价。②“当你在……精神和意志?”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3.好女子,好女子,伟丈夫。 4.第一句是说不应当只觉得它只是树,而应当由树联想到人。第二句是说白杨树的品质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具体点出了由白杨树联想到的是哪些人。第三句是说守卫家乡的哨兵就像白杨树一样,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是说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四个反问句由树联想到人,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进而联想到抗日军民,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层层深入的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篇2
一、教学目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八年级下学期力争使学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能熟练的使用工具书独立识字,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3、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不创意的表达;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休息到明白清楚,根据生活需要,能写简单的日常应用文。
4、耐心专注的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能自主的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全作与成功的喜悦;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并能进行成果展示。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学期所使用的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订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人生轨迹、自然、人与自然、民俗、古人的生活与思想;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献给母亲的歌、寻找春天的踪迹、科海泛舟、到民间采风去、古诗苑漫步、背起行囊走四方。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6 )学校有《教学参考书》,(7)上网可以随时查询资料。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的任课班级为八年级一、二班,其中一班有学生30人,二班学生30人。两个班学生共同的特点是: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浓厚的学习热情。通过一年半的教学,只有个别学生有语文学习方面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本学期希望在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能使多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并且语文素养也有一定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设计
通过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了解,预设以下教学方式、策略、方法与手段:
1、默读课文,迅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经过,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加强默读方法的练习,重视语言的积累、体验和评价。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3、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进一步形成,合作交流应强调语言运用的规范性。
4、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本学期推荐名著《名人传》、《三国演义》。
5、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常练习字,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
6、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藤野先生》3 《我的母亲》2 《我的第一本书》1 《列夫·托尔斯泰》2 《再塑生命》2 综合实践 3 单元测试 1
《雪》 2 《雷电颂》 1 《短文两篇》2 《海燕》 2 《组歌》 1 综合性学习 3 单元测试1
《敬畏自然》2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1 《旅鼠之谜》 1 《大雁归来》 1 《喂——出来》1 综合实践 3 单元测试1
《云南的歌会》 2 《端午的鸡蛋》2 《吆喝》2 《春酒》 1 《俗世奇人》 2 综合实践 3 单元测试1
《与朱元思书》 2 《五柳先生传》2 《马说》 2 《送东阳马升序》 3 《诗词曲五首》3 综合实践单3元测试1
《小石潭记》 3 《岳阳楼记》3 《醉翁亭记》3 《满井游记》 2 《诗五首》 3 综合实践3
单元测试1课时 期末复习 18
六、教学评价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分层次评价,对于学习成绩、能力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在关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智优生的学习能力,拓展他的视野。
七、个人提高方面
1、定期参加听课活动以及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搜集优秀的课例进行研究。
2、写好教学反思、教学日记并及时进行整理,升华为随笔和经验。
3、上好每一节课,精心的科学设计、思路创新的探索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4、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5、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八、关于德育渗透
德育浸透:在语文教学进程中,进一步培育先生的爱国主义肉体,激起先生酷爱家乡言语文字的感情,培育先生社会主义的思想质量,努力开辟先生的视野,注重培育创新 肉体和缔造才能,开展先生的智力,培育先生安康高超的审美情味,进步先生的文明档次。开展安康特性,逐渐构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后目的,本学期要缔造一个良好的气氛,打下根底。
九、课题研究
本学期要认真研究课题《通过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参加各次科研培训,完成各项科研任务。
十、好习惯养成教育
为了配合学校亮点工作————好习惯养成,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制订了如下计划。
一、听课习惯
1、认真听讲,不溜号。
2、积极思考,不懈怠。
3、小组讨论,要认真。
4、举手发言,要积极。
5、听说读写,样样练。
6、紧跟老师,思路清。
二、作业习惯
1、要及时纪录作业,不要遗漏。
2、要认真完成作业,不要应付。
3、要努力钻研疑难,轻言放弃。
4、要及时修改错误,反思修正。
三、读书习惯
1、每学期读不少于两本名著。
2、平时要多涉猎一些时文、杂志、文摘、新闻等读物。
3、要养成读书必动笔,经常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4、要养成与他人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快乐的习惯。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篇3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4、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难点和重点
1、作者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作者实如何用直接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3、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
三、教学方式
自主研究,集体讨论
四、创新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文体的阅读方法,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作一点实践性尝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资料,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茅盾简介》
3、阅读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了解散文的特征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播放一段汽车在生长着白杨树的高原上行驶的风光短片,让学生说说观后感。
生:大西北具有雄壮、豪放、粗犷的风格。
2、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字词:
坦荡如砥 积雪消融 不折不挠 纵横决荡
二、交流《茅盾简介》
教师提示要点: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2、现代作家。
3、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
4、茅盾文学奖
5、请学生上黑板写出作者姓名及简介
三、研讨课文
教师:要粗略地读懂一篇文章,其实首先只要弄懂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请大家想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篇文章的那些方面?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个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第二个主要谈的是写作手法等等,第三个则与主题有关。
教师:很好!再想想如果从散文的特征--“形散神不散”这个角度来看呢?这三者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板书:形散神不散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和第二问题主要是“形”这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则是有关“神”这个方面的。
学生: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但是两者的运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服务于“神”,即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和表现手法。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给大家开列一个书目,请大家浏览课文,然后以这三个问题为框架,各自列写出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纲。最后请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四人所列提纲的基础上酝酿出一个新的提纲,以供大家交流和探讨。注意充分运用所列书目。
书目:
《小橘灯》 《谁是最可爱的人》 《爱莲说》 《荔枝蜜》
学生读书、列写提纲,展开讨论。
教师:大家刚才阅读都很认真,讨论也很热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可以将提纲拿来给大家评头论足一番?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要有点勇气、有点实力的,但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难得的机会!
(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第三组所列提纲)
提纲如下: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4、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真正想礼赞的是谁?
6、文中哪些语句富有深刻的含义,哪些词语御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大家就这份提纲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它的精譬之处何在?不足之处又是什么?请大家畅所欲言,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学生甲:这份提纲从体裁一直谈到字词,比较全面。
学生乙:这份提纲给我的感觉好象有些笼统或者问题太大了一些,有些方面的问题则没有涉及到。
教师:怎么讲?
学生乙:比如说:根据书目中《荔枝蜜》一文主要是赞颂蜜蜂,作者却宕开一笔写荔枝林,我想,本文课题是《白杨礼赞》,那么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黄土高原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丙:还有,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另外根据参考书目《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中第四、第八小节再结构上的作用,我想本文的一、四、六小节在结构上也可能与之相类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这里的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丁:我觉得第七和第八小节很重要:第七小节的四个反问句之间的关系,第八小节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都应该作重点分析。
学生戊: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要补充一下,那就是本文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出来的?........还有,好象作者写得比较隐晦,不,是含蓄。
教师:你从哪儿发现的?
学生戊:就是最后一小节写那个楠木,好象作者对楠木持否定的态度。作者在前文中由白杨树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和哨兵,但是这里却没有说明楠木是指谁?
教师:不错,这个问题提的好?同时表现这个同学很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我们不妨请这个提纲的原作者--第三组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戌:我觉得这几个同学提的意见很好。(下面一片笑声)但是我们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有两点,第一,老师在提出列写提纲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要列详细的还是简略的提纲;(下面窃窃私语,教师插一句:这个好象的确是老师欠考虑之处)第二,我们觉得,如果要想包括刚才几位同学所提的问题,那么这个提纲就得是一个比较详细的、包含几个层次的提纲。
教师:好,总之大家确实是认真地阅读了课文,并且进行认真深刻的思考,提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在探讨现有问题的同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很值得赞赏!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对自己原有的提纲进行再讨论和修改,然后编写出一个比较详尽的,富有层次感的提纲,最好帮我把板书也设计出来,这样也省得我再动脑筋了。(学生大笑)注意:要综合大家刚才所提的方方面面的建议。并且能够通过讨论自行解决提纲中涉及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第七组经过修改后的提纲(实物投影仪)
1、本文的体裁是抒情散文。
2、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学生先讨论“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讨论意见归纳如下:
1)课文首句就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点出赞美对象。然后宕开一笔写黄土高原,先写其“雄壮”“伟大”,再写其“倦怠”“单调”,目的还是突出白杨树。接着写其外形,通过展示其外形进而揭示其内在的“神”美。并且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直接抒情,突出文章主题。这样文章的主线十分清楚,布局严谨。
2)课文第1、4、6小节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几小节在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实际上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可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关于段落的划分:
学生甲:根据课文的线索--“不平凡”--本文可以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4小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揭示其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小节)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小节)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的象征 义。
第五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教师:大家认为他的划分方法如何?
学生乙:我认为他的划分不错。不过我们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段落划分方法。
教师:原闻其详。
学生乙:我们认为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刚才那位同学也说了开头作者赞美白杨树,其结构上的作用是统领全文,那么结尾处的再次赞美既回应了开头,同时也是对白杨树的感情升华,在结构上也起了收束全文的作用。此其一。其二,从表达方式上来看,第1、9两小节主要侧重于抒情,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而中间则主要通过描写间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分别从三方面分说其不平凡。据此我们认为本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8小节)从三个方面分说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
第三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收束全文。
教师:好!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条理清楚。大家鼓掌给予鼓励!下面请大家发表一下看 法。
学生纷纷表示认同:由于角度不同,导致分段结果不同。但是并不矛盾,因此,两种分段方 法可以并存。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具有怀疑精神和挑战精神是学好任何知识所必须 具备的良好素质。
5、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烘托以及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
1)先讨论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以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楠木象征蒋介石(第五组有学生提出异议:楠木可以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或者更精确一点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在“抗日军民”前必须加上修饰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
教师点评: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考虑比较全面细致,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楠木前有一个修饰语--“贵族化”,那么楠木象征“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是否完全正确呢?
2)讨论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小节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为引出白杨树设置了背景,并且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第九小节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3)课文在第八小节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另外在第七小节,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讨论第二小节是如何写高原的?
学生回答:本小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买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 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讨论第五小节是如何写白杨树的外形?
课文先以“力争上游”总述其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再概括出其“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8、讨论第七小节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作者首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然后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而第八小节末尾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四个排比句的意思。
9、讨论语言富有深刻的含义,词语运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提示:试举一-二个例子来说明即可。其余可以作为课外作业来处理)
学生:第一小节用“实在”来强调作者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和崇敬之情。
第二小节“扑”、“涌”等词语的运用精当贴切、生动凝练。
10、作业:讨论本节课的得失,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就课文内容、艺术手法、语言运用、课堂教学形式、目标达成的情况,或者干脆就是自己意见或建议等方面,任选1--2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
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激趣:本文题为“白杨礼赞”,但不是几句空洞的赞美之词,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是通过几幅优美的图画展现的。请再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共勾勒、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学生读后交流。
明确: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见以下板书)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高原风景图
“雄壮”“伟大”“单调”
傲然地耸立
白杨远景图
“惊奇”
力争上游
白杨特写图
决不是平凡的树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白杨联想图
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段。
2、讨论:作者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为什么要从写黄土高原写起?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一题的2、3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课文。
1、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齐读课文第五段。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的第7段,完成了由“树”→“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这一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
4、学生朗读第9段,思考: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文章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直接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以上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参考: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结尾再一次直接赞美白杨树,既使首尾呼应,更加强了自己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5、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三、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四、指导写作。
你喜欢的树是哪一种,你有没有从这种树的身上想到我们人类中某一种人的某些品质?请以《________礼赞》为题,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本课时板书:
白杨树团结向上
相似点倔强挺立象征
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不屈不挠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
(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篇6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风韵,领略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树雄姿。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走近挺拔的白杨树,感受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板书:白杨礼赞
二、明确目标(生齐读)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四、走近课题
师:文章的题目会透露给我们很多信息,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不直接叫“白杨赞”,你怎么理解“礼赞”呢?
“礼赞”:崇敬地赞美。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五、整体感知——赞白杨
1、师:从题目中,我们很明显知道了作者要赞美白杨,而且作者在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好几处,你能找到吗?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自由发言,师明确:一线串珠抒情线索,与标题相呼应。)
2、师:依据本文的抒情线索,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给文章划分层次和概括各部分内容,你来试一试。(生小组合作,师明确)
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细读文本——如何赞
师:本文首尾呼应,全篇充满作者对白杨树热情洋溢的赞美,文中重复出现的一个词眼你注意到了吗?
生:不平凡
师:那作者都是从哪几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呢?(小组合作)
(一)生长环境不平凡
(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追问:
1、看到这样的环境,作者产生怎样的感想?(雄壮、伟大)
2、当你长时间看着这样的景象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单调)
3、作者为什么会强调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感想?
(形成对比,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小结:第2段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烘托“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二)外在形态不平凡
师:在这样雄壮伟大而又略显单调的环境中,引得作者一声尖叫的白杨树到底长什么样呢?(指名读第5段)
要求:画出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
干:笔直、绝无旁枝
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淡青色
(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小结:第5段通过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体现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它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令人敬佩。
(三)内在品质不平凡
师:作者不仅仅把白杨树当树来写,而是把它当成形神兼备的人来写。第7段开头出现两个什么特别的称呼呢?(齐读第7段)
生:好女子,伟丈夫
师:好女子与伟丈夫各有什么特点呢?作者认为白杨树是什么呢?
好女子伟丈夫
婆娑——对比——严肃坚强不屈
屈曲盘旋伟岸正直朴质
温和靠紧团结
挺拔力求上进
师:本段作者想要赞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没有直接进行赞美,而是先说“它没有……没有……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这是什么写法?(欲扬先抑)
师:作者仅仅是为了写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1、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2、象征意义: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北方农民
坚强不屈——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精神和意志
3、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齐读第7段“难道……”)
以反问强化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以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内容,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生讨论,师明确)
与白杨树形成对比:把白杨树普通而“不平凡”与贵族化楠木对比;赞美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的精神和品格,与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对比。
七、悟主旨
师:作者为什么要借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出示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师: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师:在了解了写作背景之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呼之欲出了。
明确: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勾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八、结束语
师:作者曾为画家沈逸千所作白杨图题诗一首,为白杨精神做了最好注解。(生齐读)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九、拓展练习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选一幅图片说说它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篇7
一、 教材的处理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 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 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五、 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六、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伟大) 生长环境 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 外部形象 白杨树———(象征)———人 哨兵 (傲然挺立 )
(倔强挺立) 内部气质 (托物) (言志) 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篇8
一、 教材简析
本学期所使用的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初审订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 上册》。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
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
(1)立足学生实际
(2)体现现代意识
(3)弘扬人文精神
(4)突出开放性
(5)注重策略引导。
二、 目的要求
1、 熟练地使用工具书,认识本册教材中出现的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具有较快的书写速度。
2、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能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课文的语言运用技巧和文章的表达技巧;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4、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大胆地进行交流。
5、 能够主动参加综合性学习,掌握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基本方法,能与同学合作探究,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三、 学生情况简析
八年级共有学生x人,大多数同学们爱好语文学习,有十分之一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好,语文成绩优异。另有十分之三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足。
四、 教学措施
1、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
4、 加强作文指导,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篇9
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师要了
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学习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首先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再从网上下载某种植物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联想力,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自觉、主动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1、熟读
2、背诵。
3、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篇10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初中语文三年级的一篇教读课文,矛盾所写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
一、说教材、学情。
《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写作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欣赏散文应着眼于散文所蕴含的情感,借鉴散文所运用的语言。《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的把握以及教学的设想,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朗读理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考虑到初中生在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式、讨论式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合格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学习的方法,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学的基本思想,我准备用“配乐朗读,整体感知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两个步骤来达到教学目,这两个步骤个相互紧扣,循序渐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说教学程序
<一>、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按照这个思路上课开始,我便直接板书课题,对“礼”、“赞”进行释义,并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我会对学生说:“白杨礼赞”犹如一首结构谨严,渲染得力,旋律激昂的抒情音乐小品。一般音乐作品总有一个主旋律贯穿其中,它有时略有变换,复沓重现,昭示着深化着主题。那么,《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朗读录音,在头脑中展开联想想象,用心去感悟,听出“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来。
接下来,我便播放以钢琴曲为音乐背景的配乐朗读录音。列宁曾这样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知识、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这样,我便能顺利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旋律,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了作者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后,我还会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我设置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以此引导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通过启发、点拨、讨论后,让学生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
1,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2,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
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3,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局、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4、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环境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外形
性格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篇11
授课教师
秦秋丽
授课题目
茅盾
教
学
目
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教学重点
象征手法的运用;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在记叙中抒情成分较浓,因此,在教法上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对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自然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含蓄而奔放的感情。
通过对托物言志手法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的内在联系,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授课思路可以概括为:整体感知,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三段。
[教学难点] 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问题1 :阅读书下注解①,结合你所搜集的资料,你能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吗?
[明确]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理清全文脉络。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认识字的读音。
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
婆娑(suō)秀颀(qí)
2、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问题2: 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好下面的空.
[投影]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______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______和______,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_______,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______,赞美白杨树收尾。
[明确] 1、黄土高原 2、形象和性格3、北方农民、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4、贵族化的楠木
问题3: 按照上面的思路,本文应划分为哪几部分?
[明确]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问题4: 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要求学生迅速默读全文,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由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小结。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师生共同研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教师点拨: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3、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问题5: 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
[明确] 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
问题6: 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明确] 1、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
2、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
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3、通过这些特点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 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问题7: 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学生再次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重点研读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
2、略讲第二部分与第五部分。
3、学习象征、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象征、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二、新课学习:
1、指名学生朗读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
(1)、研读第7段:
问题1: 本段可分几个层次?
[明确] 分为两层:
第一层:开头……伟丈夫。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
第二层:当你……结尾。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明自己赞美白杨树的真实用意。
问题2: 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问题3: 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明确] 作者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引人深思。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研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问题4: 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段中原句回答。)
[明确] 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问题5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明确] 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小结] 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
问题6: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 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问题7: 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明确]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空间)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
问题8 :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 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
[教师点拨]
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4自然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问题9: 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明确]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问题10: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
[明确] 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3、朗读第9自然段,讨论回答:
问题11: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讲解] 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问题12: 写楠木的目的何在?作者已在第八段直白地表明了自己的赞美之情,第9段是否可以去掉?它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不能。作者把“贵族化的楠木”与“及易生长”的白杨树进行对比,更加突出白杨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歌颂抗日军民,其作用是使主题突出、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4、作业布置:在理解基础上,用行楷字体抄写并背诵课文第7段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篇12
一、设计说明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2、收集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等资料,以备课堂上交流。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
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
2、准备有关作者、背景及象征手法概念的多媒体文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
(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象征的定义。
投影: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2、今天我们学习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与《小白杨》歌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歌曲导入,营造课堂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从写作手法导入,紧扣教学重点。)
(二)预习交流
1、生字词正音、释义(投影);
2、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投影)(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特质?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与人的相似之处)
3、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请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学生与文本对话,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针对文本的重要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然后合作交流。)
(四)再读课文,赏析品味(合作探究):
1、赏析形美、神美: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
(2)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教师范读7、8自然段,学生思考。
(3)白杨树的形美,显示了它不平凡,它的内在气质美吗?
师:欣赏课文到这儿,我们才明白作者托白杨来赞美的是……对、是北方的抗日军民,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播放多媒体文件,介绍象征手法及写作背景。
(学生在赏析品味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树与人的'相似点中,自然生成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2、朗读,赏析“景美”,体会衬托手法的运用。
师:白杨树的形美、神美与北方抗日军民极其相似,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揭示了。但本文2、3段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高原风光,多余吗?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也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写高原风光及作者的感受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本环节中,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相互渗透,并对探究结果达成共识。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3、分析本文的抒情线索。
明确:白杨树不平凡: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
(学生再读课文,归纳板书,理清文章抒情线索。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此问题。)
(五)品味语言,写法: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1、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2、朗读,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的内容贯穿起来。)
下列问题,学生能提出来更好,否则教师应适时点出:
1、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2、第七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3、赏析四个“难道”句式的妙处?
4、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品手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温习衬托的写法。)
(六)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七)运用写作:
1、想一想: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2、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3、指导写作:以粉笔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4、学生展示。
(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八)小结:
1、同学们,通过三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2、教师补充小结。
(说明:学生自主说,既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获得理性化的认识。)
(九)板书设计:
环境之美
白杨树的不平凡形神之美象征了北方抗日军民
象征之美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篇13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下面是小编网络整理的《白杨礼赞》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白杨礼赞》阅读原文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头看见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有病的样子)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白杨礼赞》阅读题目10、文段中第一句与后四句的关系是____ __ 。(2分)
11、文段后四句是写白杨树的______ ,它们的结构关系是________ 。(2分)
1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 _。(2分)
13、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改为“这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3分)
14、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 。(1分)
《白杨礼赞》阅读答案10、总分
11、外形、并列
12、第一句
13、不好。因为原句中的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却……”在句子中起强调作用,强调白杨树的倔强挺立,这样着重表现白杨树的精神,如果改了就去掉了关联词达不到强调的效果。
14、拟人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篇14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白杨礼赞》优秀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秀颀:美而高。颀,高。[主宰] 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四)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2?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4)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5)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白 环境之美
杨 不平凡 形神之美
树 象征之美
《白杨礼赞》反思1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亮点:
一、主问题的设计使整体感知一气呵成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之所以说比较好,因为问题的设计还是有点请学生入瓮之嫌。
“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预扬先抑手法的学习效果喜人
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习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习,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
当小组代表的发言接近尾声时,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基本上都松懈了,因为片断的高潮基本上已经过去。但今天孙燕燕这一组的发言确让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的鼓气了掌声。孙燕燕因为是一个女孩,她发言的声音相当小,当她读完本小组的杰作后,全班同学都没有听清楚,这时这个女孩显得很腼腆,也相当不好意思,于是我叫她再读一篇,可是全班同学依旧没有听清楚,这时我把她所写的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了一遍,顿时,所有的同学鸦雀无声,都把目光投向了我,于是我再次朗诵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样留芳香于人间,却能留清白于教室”。全班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更重。
《白杨礼赞》反思2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阅读的主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作者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时,具体从几个方面去写的,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想一想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含义是什么?白杨树象征什么?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2、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如:“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相关的段落;提出问题,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边读边讨论;学生自己练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篇15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课文学习总结
七、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篇16
课文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原载《文艺阵地》月刊第6卷第3期,1941年3月10日出版)
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设计意图:通过解说文题中“礼赞”的意思,明晰本文的情感——崇敬和赞美;由此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直接表达赞美之情的文句,并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赞美之情;再抓住关键词设疑,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赞美白杨树时由浅入深感情递进的层次,既创意解读文本,又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设计意图:通读全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和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设计意图:依循作者对白杨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按“初见”—“凝望”—“联想”三个情感层次研读文本,解读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貌、内在精神的不平凡,文本内容和教学重点得以在徐徐呈现中逐一落实,循序渐进而又拾级通幽,别有趣味。)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三、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既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更能通过纵观文本,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做出铺垫。)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一)设疑过渡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背景助学
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设计意图:引入文章的背景资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三)精读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让你感受到“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
2.这种“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作者并不是正面表达的,而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明确: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
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5.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设计意图:以抽丝剥茧的一系列问题为导引,结合文本的句段内容,带领学生学习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既加强了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又把握了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的核心要义,可谓拨云见日、步步为营。)
(四)演读小结
1.小结:作者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
2.师生表演读,体会并演绎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其中,师读第一个反问句,女生齐读第二个反问句,男生齐读第三个反问句,全班齐读第四个反问句,三名学生代表读第8段前两句,全班齐读第8段最后一句。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品味情感;在朗读中体会方法;在朗读中升华主旨。)
三、品读语言,学礼赞之法
(一)欲扬先抑
1.品读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明确:两处都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同时,第(1)句牵引着读者,第(2)句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二)烘托蓄势
1.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妙处。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明确: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对比突出
1.品读下面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楠木。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明确: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设计意图:结合文本句段进行品读赏析,引导学生了解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及其作用,体会这些技巧的表达效果。)
四、总结梳理,得礼赞之旨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篇所学:(一)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二)在描绘白杨树形貌气质的基础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赞美北方农民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三)文章运用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略)
作品鉴赏
结构划分
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段,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热烈赞美之情,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四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后,不写白杨树怎样的“不平凡”,而是调转笔锋,先写“扑入”“视野”的高原风貌,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画:初看,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细瞧,近处麦浪翻滚,远处连峰祈福。作者把自己置身画面中写出了在此时此地的感受:‘‘雄壮”、“伟大”,但又有些“单调”。这为正式描写白杨树作了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第三段,作者用“刹那间”、“猛抬眼”把视线引向“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但又不立即说出这种树木的名字,而是用一设问句来提醒,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接着用自己的惊奇之感来点出悬念。第四段,作者才点出“那就是白杨树”,并用一个转折复句对白杨树作了热情赞颂,油然而生敬意,深感“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第三部分为第五至第六段,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第五段一开头,作者就用“力争上游”点明白杨树的外观体现的精神气质,接着连用两个“笔直”突出了白杨树体现这种精神气质的外观特点。再接着具体描绘了白杨树: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无横斜逸出”;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然后由“形”进一步深入到“神”,高度赞颂了白杨树“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第六段,怍者再次直抒胸臆,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为七至八段,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作者用别具一格的审美眼光,从白杨树的朴实风格、内在的美质,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他们团结一致、坚持抗战,用血写出了新中国历史的革命精神和意志。文章一连用四个反诘语气的句式,层层联想开去,一气呵成,感情激越,气势不凡。第八段囊括上文。白杨树的象征含义在作者反复吟咏不平凡的白杨树“跟北方农民相似”的赞语中,感情浓烈地揭示了出来。
第五部分为最后一段,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作者把“贵族化的楠木”与“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进行对比,一“那”一“这"表现出界线分明的爱憎。结句再次点题,回应开头,简洁有力。
艺术特点
①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如这篇作品单是为写白杨树而写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但格调却要低得多。此文的成就,是与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寓有了更深的意义。
②文笔婉曲,结构谨严
文章一开头就点题,热情赞颂白杨树“不平凡”,但却不紧接着描绘其“不平凡”的面貌,而是把文笔宕开,去描写高原的景色。这就使文章有了曲折。当写到对高原产生单凋之感后,突然转向白杨树的描写,犹如异峰突起,精神为之一振,感情趋向炽烈。在具体描写了白杨树“不平凡”之后,作者又先抑一笔,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使文章的情绪又沉下来。接着用“但是”一转,称赞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层层深入地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思想开拓出新的境界,作者的感情也达到了高峰。最后斥责那些鄙视白杨树的人,使感情又来了一个回旋。结尾照应开头,再一次“高声赞美白杨树”,感情炽烈,又使全文意境完整。
③语言凝炼,文字优美
作者写高原、写白杨,选用的词语,都十分精当,贴切。如写高原的“大”,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平”,用“坦荡如砥”;写白杨的高大,则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傲然地耸立”。同是赞美白杨的“不平凡”,却用不同的句式,显出感情的变化。开头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是从正面肯定了白杨树超凡的气质,以后反复强调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改肯定为否定句式,是从象征意义上驳斥了那种轻视北方民众抗日斗争的观点,是以更激越的感情赞美白杨树超凡的精神气质。
总体来说,这篇散文不仅思想内涵丰裕,在艺术上也极具感染力。作者以白杨树象征“真人真地”,立意奇妙,在画面上的形象和气势,既明朗而又委婉。为了突出白杨树,作者在环境描写上颇有讲究,衬托了白杨树的壮丽、挺拔的气质和形象。
文章布局整饬而又层层深化,围绕讴歌白杨树,从外形到内核各个层面深入抒发,同时,开头、结尾相互呼应,强化了主题。
《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篇17
一、 教材的处理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六、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伟大)生长环境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外部形象白杨树———(象征)———人哨兵(傲然挺立)
(倔强挺立)内部气质(托物)(言志)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附录:说课的几个环节
(一)、说教材:1、首先讲清楚说课的课题。2、教材的重点,教材的主要思想内容、在单元和书本中的地位、作用。(包括知识点、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材的难点:从学情、教材内容或教学进度等方面去确定。3、教材的地位、作用要说明白清楚。
(二)、说学法: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传递方式、学生的智力结构、学习的方法等。
(三)、说教法:如范例教学法,是以知识的迁移为依据,一掌握知识为目的;问题探究法;归纳法;讨论法等,要说明自己采用某种方法教学来教的原因(如:我选择这种教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1、导入(可以复习旧课、录象、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小黑板等);2、抓住重点,把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条理说清楚,把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安排、运用?);问题的设置(为什么这样设置、安排问题的顺序?);针对重点难点巩固训练,并说说练习的意图。3、课堂小结:充分利用板书,突出重点难点。5、布置作业。并说说作用。
(五)、结束语设计:(如: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