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教案 第1课 沁园春 雪 通用12篇
第1课《沁园春 雪》三维教案(通用12篇)
第1课《沁园春 雪》三维教案篇1
课题
1 沁园春·雪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情感态度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
熟悉、感知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
听介绍、作记录
了解诗歌常识
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整体把握文意
疏通文意,感知内容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教
后
反
思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时编号: 1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时编号: 2
课题
1 沁园春·雪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情感态度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研究下列问题
讨论探究
明确层次,理清文意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
3.哪几句是虚景?
4.区分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的句子。
讨论探究
学习景物描写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体会作者情感
它领起哪些句子? (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分析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层次,理解主题
二、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
思考、讨论
准确理解重点内容
今朝”有何寓意?
三、作业。背诵这首词。
教
后
反
思
第1课《沁园春 雪》三维教案 篇2
【教学思路】《沁园春•雪》是体现*诗词特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典范作品。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该词的写作背景,抓住该词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虚实相结合,动静结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气度豪迈的特点,领会本词的基本内容和写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连堂2课时。
第一课时:作者、背景、上阕;
第二课时:下阕、总结、思考练习。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的书法作品,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
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生平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引入
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
二、新课
1、*生平:(学生介绍,老师概括。)
(展示其书法作品。)
2、本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3、字词:
⑴多音字:
分、数、汗、还、朝。
⑵难字:
莽、娆、竞、*。
4、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5、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6、分析:
⑴上阕:
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⑵详细分析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⑶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⑷详细分析下阕:
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⑸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
⑹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三、解决课后练习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百年学典》中的该课练习。
2、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沁园春•长沙》。
3、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概写:动静结合
上阕:描写具体描写:动静结合(实)
想象描写(虚)
沁园春•雪热爱祖国山河
歌颂无产阶级
铺垫
过渡(承上启下)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历代帝王
抒发豪情壮志
第1课《沁园春 雪》三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 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 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 (学生介绍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 放片断
2、 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 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又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附1:学生作品
沁园春*勤中
七(1)班 邵凯
金秋十月,
勤中初建,
震慑四方。
赏红砖绿瓦,
金碧辉煌;
弧形楼宇,
环抱学子。
残阳西沉,
红楼斜影,
欲与名校比高低。
须寒冬,
看银装素裹,
格外清幽。
勤中如此多娇,
引常州学子尽折腰。
观艺术教育,
首屈一指;
创新理念,
独一无二;
驰名老校,
东南西北。
只可仰叹拜下风。
喜人矣,
寻明日之星,
就在勤中。
附2:几首《沁园春*》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咏北大百年
杨 河
戊戌流年,
沙滩路断,
红楼初建。
望紫禁深宫,
残阳西沉;
白塔斜影,
折线孤雁。
八旗烟云,
燕山空晚,
清风无力百草怨。
途茫茫,
惜荷塘寒月,
圆明断垣。
五四钟声风雨,
引主义文章乾坤换,淘博雅清泉,
未名春满;
仰观星宇,
俯究人间。
砥砺德业,
道说长短,
争鸣自由问必然。
路漫漫,
览天下长卷,
理论河山。
沁园春 萨 斯
佚名
首都北京,
千里病风,
万里菌飘。
望长城内外,
人心慌慌,
京城上下,
顿失吵闹。
吃板蓝根,
服维生素,
欲与 sars试比高。
无宁日,
看口罩手套,
分外妖娆。
病毒如此多焦,
引无辜良民竞折腰。
惜胸透b超,
略输文采,
西医中药,
稍逊风骚,
一代庸医,
齐聚华夏,
丧心病狂乱开药。
具枉矣,
究病源何如,
待看明朝。
第1课《沁园春 雪》三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的宏大气魄。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一﹑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介绍*:
3、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
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
4、结合书*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解题并整体感知:《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雪在词中,已不再是陪衬物,不再是一种逆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咏的对象。置身于*描绘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无寒冷之意,而且会油然而生壮美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红日的照耀,“妖娆”、“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要求看课本上的彩图或放幻灯片)*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二)、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三)、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明确: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五)学生再读两遍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内容小结: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一、当堂检测:
1、写出含“雪”的四句古诗词。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千里冰封,万里飘雪
二、作业:背诵本首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通过诵读进一步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
小组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本文背诵得又好又流畅,然后全班齐背。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本词虽为咏雪,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阙写景,即景生情;下阙抒情,寓情于景。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语言形象、精警、优美,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四边互动: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
明确:冰雪银蜡素
2、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动词-飘舞驰封形容词-莽莽滔滔-惟顿略稍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夸张,写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比喻,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上阙写景部分,严寒的冬天没有一点凄凉枯槁,恰恰相反,使人的乐观使北国冬天的风光雄壮朴素美丽动人,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虽然句句写景,可是抒情的味道很浓重。下阙评论人物,不流于枯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理有情,极有分寸。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三、比较阅读。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作业
1、学习这首词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请你也试着用诗样的语言给各科老师写贺卡。
例:给语文老师:凝神处,思想与现实碰撞出七彩的火花,轻落在我们身上,燃成一片燎原之势!老师,祝您节日快乐!3、请写出四句写“雪”的古诗。
第1课《沁园春 雪》三维教案 篇5
一、 导入: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 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 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 局部品味:
1、 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总———————分 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 长城、黄河(静) |
冰封…雪飘 | (惜)
望 | 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
山舞、原驰(动)| 成吉思汗…只识
描写———————抒情
注意:(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2)、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请学生说出导语中的问题。
(4)、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 布置作业:
1、 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 ) 分( )外 妖娆( ) 逊( ) 数( )风流人物
2、 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 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 》,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第1课《沁园春 雪》三维教案 篇6
《沁园春 雪》说课稿
2002-11-10
《沁园春 雪》是1999年10月我校组织市级公开教学周活动期间我上的一堂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恩总理,你在哪里》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 分外(fèn)
妖娆(ráo) 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 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第1课《沁园春 雪》三维教案 篇7
要点 :1、分析下阕部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2、理解议论抒情相相结合的特点。3、朗读和背诵。4、练习测试。
教学内容与步骤:
进入上阕“概括”界面,复习旧课。
全班背诵上阕。
分析下阕:
1. 老师操作电脑进入下阕的“思考题”界面,显示思考题:
思考题内容: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五分钟),然后老师停止电脑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显示各题的分析及答案,不懂的向老师提出(七分钟)。(有小喇叭符号的,单击它,可播放配音分析)
答案要点:
1. 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 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 “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 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 “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 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1. 全班朗读下阕。
2. 终止学生操作,开启网络广播功能,电脑演示下阕朗读欣赏。
3. 背诵下阕。
电脑演示全词的朗读欣赏,同学们分为男女两组跟着电脑演 示进行朗读。
电脑演示歌曲《沁园春·雪》。
终止网络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在电脑网络上完成本课的反馈练习,然后电脑自动计同各人的成绩。
练习内容及答案:(有小喇叭标志的,单击它,电脑会播放该句子的朗读,)
1. 用键盘输入括号前的字的拼音字母,并读准(每空5分)
分(fen)外妖娆(rao) 稍逊(xun)风骚(sao)
数(shu)风流人物
(二)把下列句的朗读节奏判断正确的一项用鼠标拖到括号内( C )(5分)
A.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 判断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每小题10分)
A比喻 B、对偶 C、拟人 D、夸张、E借代
1.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C )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AB )
3.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BE )
(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每小题10分) A、对 B、错
1、 “望”字统领的诗句是由“长城内外”到“分外妖娆”( B )
2、 “顿失滔滔”一句的重读应在“顿”( A )
4. 本词上阕在表达方式上是描写与议论相结合( B )
5.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风流人物”( B )
(电脑显示得分)
第1课《沁园春 雪》三维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 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 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 (学生介绍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 放片断
2、 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 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又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附1:学生作品
沁园春*勤中
七(1)班 邵凯
金秋十月,
勤中初建,
震慑四方。
赏红砖绿瓦,
金碧辉煌;
弧形楼宇,
环抱学子。
残阳西沉,
红楼斜影,
欲与名校比高低。
须寒冬,
看银装素裹,
格外清幽。
勤中如此多娇,
引常州学子尽折腰。
观艺术教育,
首屈一指;
创新理念,
独一无二;
驰名老校,
东南西北。
只可仰叹拜下风。
喜人矣,
寻明日之星,
就在勤中。
附2:几首《沁园春*》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咏北大百年
杨 河
戊戌流年,
沙滩路断,
红楼初建。
望紫禁深宫,
残阳西沉;
白塔斜影,
折线孤雁。
八旗烟云,
燕山空晚,
清风无力百草怨。
途茫茫,
惜荷塘寒月,
圆明断垣。
五四钟声风雨,
引主义文章乾坤换,淘博雅清泉,
未名春满;
仰观星宇,
俯究人间。
砥砺德业,
道说长短,
争鸣自由问必然。
路漫漫,
览天下长卷,
理论河山。
沁园春 萨 斯
佚名
首都北京,
千里病风,
万里菌飘。
望长城内外,
人心慌慌,
京城上下,
顿失吵闹。
吃板蓝根,
服维生素,
欲与 sars试比高。
无宁日,
看口罩手套,
分外妖娆。
病毒如此多焦,
引无辜良民竞折腰。
惜胸透b超,
略输文采,
西医中药,
稍逊风骚,
一代庸医,
齐聚华夏,
丧心病狂乱开药。
具枉矣,
究病源何如,
待看明朝。
第1课《沁园春 雪》三维教案 篇9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 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 雪》
教学课后记:
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好学生一般都能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内容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 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 理解《沁园春 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 当堂进行练习或做《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学生基本明确了诗歌中运用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必要性及运用修辞的好处。
第1课《沁园春 雪》三维教案 篇10
沁园春 雪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 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
的文体特点;
2.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4. 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情感态度方面
1.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 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能力方面
1. 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 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分析
1 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 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可进行课堂讨论并个别发言)
3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毛泽东。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2、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一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二)学习上阕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三)学习下阕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三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完成课课练上习题
第1课《沁园春 雪》三维教案 篇11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4、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可进行课堂讨论并个别发言) 3、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在座的同学们大都是南方人,可你们看过雪景吗?好,请大家把形容雪景的词语写在你们的练习本上,如:纷纷扬扬。看谁写得多。(黑板写一个纷纷扬扬)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些词语下课的时候互相交换来看一下。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名家笔下的雪景是怎么样的。(展示图片)二、介绍词的知识:(1分钟)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介绍写作背景。(1分钟)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三、教学新课(一)整体感知(3分钟)1、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二)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叫同学上台标注)(2分钟)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三)课文分析(以问题引导,层层紧扣)(10分钟)1、学习上阕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来。封 飘 莽莽 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望”字。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 4)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5)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6)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下阕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3)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5)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3、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四)布置作业1、写出你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帝皇的认识。2、找出毛泽东同志的其他诗词3首,并摘抄下来。3、背诵全词
第1课《沁园春 雪》三维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在学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下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这时毛泽东同志正在苦苦寻求一条救国之路,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
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原来的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今朝()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现在我们看下阕如何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四、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规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板书设计]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上一篇:沁园春·雪 有关资料 通用17篇
下一篇:通用16篇 沁园春·雪 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