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 同步练习 通用16篇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通用16篇)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篇1
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蹲jù()酬hè()pì()喻
xī()微忌huì()chún()朴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即物起兴()龙吟凤哕()柞木林()
3.解释下列词语。
(1)即物起兴:
(2)向例:
(3)面善:
(4)引经据典:
4.用下列词语造句。
悠游自在——
忌讳——
5.通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
挥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的场面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1.你认为从描写的笔法看这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还是工笔画?
2.这里是一段人物的________描写,写了人物的面容、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4.请你学习这一段的写法,给你身边熟悉的人写一段肖像描写。(100字左右)
二、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问答下面问题。
1.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一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迁移延伸
收集一首民歌或民谣写在下面,仔细地读一读,看看它是属于“见景生情,卸物起兴”,或是“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还是“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16云南的歌会
■憧建坠.1.踞和譬熹讳淳2.xìnghuìzuò3.略4.略5.略▲阅读理解一、1.工笔画。2.肖像牙齿衣饰3.细腻真实,笔触细致,如在眼前。4.提示:注意从面容、衣饰等方面写,注意写细致。二、1.赶马女孩子的歌唱。2.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赶马
的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篇2
一、民俗采风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民俗吗?(说出一种即可!加油啊!)
二、测测你的注音速度!(又快又准!)
迤( )西 蹲踞( ) 譬( )喻 荆( )条
糯( )米土坎( )矗( )起气氛( )
三、验验你的写字速度!(看你的了!)
晨光xī_____微 lüè_____地飞去 屋jǐ_____ chún_____朴
ɡū_____桶避yì_____免灾忌huì_____
四、做个小翻译!
1.即物起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譬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无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你一定能准确理解语段后的问题!(加把劲儿啊!)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上文选自《_____》,作者_____,现代_____家、_____家。
2.选文写的是在哪两种场合下听到的民歌演唱?
3.选文选取的演唱方式有哪些?内容有哪些?
4.想一想,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异同点?(畅所欲言!)
参考答案
一、例如“瑶族耍歌堂”“藏族旺果节”“傣族泼水节”“苗族四月八”等等。
二、yí jù pì jīnɡ nuò kǎn chù fēn
三、熹 掠 脊 淳 箍 疫 讳
四、1.借助眼前的事物引起所要抒发的情感或吟诵的事物。
2.比喻,打比方。
3.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表示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五、1.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作 历史文物研究
2.一种场合是骑马走山路时听到的民歌演唱,另一种场合是在“金满斗会”上听到的民歌演唱。
3.一种是十四五岁赶马女孩子边赶马车边唱山歌。
另一种是全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围坐在桌边各自轮流低唱《十二月花》等民歌。
4.怎么想的怎么说。比如从场地、歌曲的内容、音响、人数、观众等方面来比较均可!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文,掌握文章大意。
2、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通过读文、视频欣赏,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引导朗读,用心品味。
2.分小组讨论分析文中重要的文段,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延伸拓展,增进学生对民歌民谣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云南的民风民情,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知识技能”中的1、2点。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课时
2课时
(注:PPT已经上传,请查找)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前播放《56个民族》。
一、出示课题《云南的歌会》。
二、检查预习:
1、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
迤(yǐ)西蹲踞(jù)酬和(hè)凤哕(huì)箍(gū)桶
忌讳(huì)掠(lüè)地即物起兴(xìng)
2、词语释义:
歌会:各族男女青年会聚一堂,以歌会友。或聚在一起唱歌。
酬和:用诗词应答。
淳朴: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它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它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龙吟凤哕:龙叫凤鸣的声音。
3、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代表作品:《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
进入正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简介云南。
2、展示云南风情图片(多媒体展示),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何想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flash朗读,学生边听边想:
1、文中写了谁在唱歌?
2、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唱歌?请用“场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写的几个歌会场景。
三、拓展延伸
1、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出示视频电影《阿诗玛》片段和《凌云茶文化节》片段)
出示幻灯片:(通过对比体会云南歌会的特点)
歌会
对比项
表演场地
演员
排练与否
云南的歌会
演唱会、音乐会
2、民族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为了让咱们云南的歌会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请同学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之写一句广告词吧!
3、收集身边的民歌民谣(如《刘三姐》片段、《民歌大联唱》片段、田阳壮族民谣《迎客歌》等)
四、研讨
文章的细节和字句就像两扇门窗,前不久,我跟一个QQ网友聊《云南的歌会》,有个叫“天涯海角”的网友给我提了这样一个看法,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今天来请教诸位,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来帮忙解决?(可分小组讨论)
沈从文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幻灯片展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篇4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整体思路
以“短片”为导入,以“歌唱”为线索,以“情感”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五、教学流程
(一)短片导入
1.播放《彩云之南》flash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提问:从这篇文章中,你想学到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总结纠正。)
3.总结补充学生发言,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设疑读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任务速读文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读”更有针对性。)
1.设置问题
(1)你对文中哪些字词存在字音、字义方面的疑问?
(2)速读课文,试着完成表格。(借助多媒体出示表格)
2.读文
3.学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
1.不仅人在唱,鸟也在唱。
2.唱歌的地点: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点句段,发现文本意味。
1.精读全文,勾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段,并尝试在旁边写些注释。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指导。
3.总结。
(四)透过问题,深入探究。
1.提出问题:
(1)文中写了三个场景的歌唱,且都写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
(2)本文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是不是应该删掉些?
2.同学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简介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解决问题。
总结。明确:
(1)不雷同。三个场景的描写各有侧重。“山野对歌”侧重写人:“山路慢歌”侧重写环境:“山寨传歌”侧重写场面。
(2)第一,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
第二,这是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一个动人的场景。第三,这与“赶马女孩的歌唱”相交映,互为辉映。
(四)联系现实,拓展思维。
1.总结本文。
云南的歌会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惬意。唱歌的人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地点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内容更是随意、惬意的。
2.联系现实。
我们自己的生活随意吗,惬意吗?我们该如何而活?
3.拓展思维。
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4.师谈认识,升华主题。
(三)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四)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篇5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动作、神态、外貌)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篇6
语文导学案(
年级:初二 主备:王崇喜 审核:
课题《云南的歌会》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时间:、5、14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词语。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课前预习: 家长签字: 组长检查: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背景资料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民歌可以说是人民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方面面。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讳 ) 酬( )和 铁箍( ) 熹( )微
2. 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 譬喻:
忌讳: 扶摇而上:
别开生面: 酬和:
悠游自在: 若无其事:
熹微: 淳朴:
课堂自学:
1. 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几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2、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合作研讨:
诵读1~3段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第二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结果)
拓展延伸:
听民歌
(1)听过民歌。
(2)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3)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托音很长的山歌。
(4)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的对唱,还真唱得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 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5)时间继续往后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的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6)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扎上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听民歌的经历?分别听的什么?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作者听民歌的经历的?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
3、第3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为什么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
第4段中所描绘的唱山歌的情景与课文中的哪一个场面相似?
教(学)后记 :
语文导学案(72)
年级:初二 主备:王崇喜 审核:
课题《云南的歌会》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时间:、5、15
学习目标:
1、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课前预习: 家长签字: 组长检查: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1、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
3.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
二、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描写了在云南的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及其特点:
形 式
特 点
课堂自学:
赏析品读课文 :
1、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2、“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3、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4、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5、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6、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描写?
7、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8、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合作研讨:
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2、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3、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4、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5、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6、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结果)
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请你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短文。
教学后记: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篇7
16、云南的歌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本文用两个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 )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 二 ) 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 三 ) 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 四 ) 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
文的叙述。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板书)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 五 ) 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板书)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 六 ) 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 七 ) 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来一个趣味竟猜:请同学们欣赏两个音像片段,猜一猜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白族——《五朵金花》)(壮族——《刘三姐》)你喜欢这些民歌吗?(喜欢!)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赏析品读课文:
1、 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乙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赏读“村寨传歌”
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板书:点面结合
、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 (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唱歌人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三)总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也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现在,就让大家来欣赏英歌舞片段及潮剧片段《桃花过渡》,这些都是我们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五)布置作业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篇8
师:(出示文字:沈从文——“家园”何处?)这几天我们看了沈从文先生的资料,著作,以及由他的著作改编的电影,我们应该对沈先生有一定了解了。我们先不翻书,问大家一个问题:沈从文“家”在何处啊?(点第一排第一个学生)
�牐犐�:云南。
�牐犑Γ河幸坏愣裕�但只有一点对。(点第二个)
�牐犐�:湖南。
�牐犑Γ夯故侵挥幸坏愣浴K�能答一个全对的。
�牐犐�:四海为家。
�牐犑Γ赫飧龊靡坏懔耍�但还是没说到点子上。注意一下:问题上的“家园”两个字是带符号的)
�牐犐�:沈从文家在心中。
�牐犑Γ夯辜遣患堑萌ツ晡颐茄�苏东坡的时候,介绍过一句东坡名言。填空:————是我家。
�牐犐�(齐答):此心安处是我家!
�牐犑Γ耗敲瓷虼游牡男陌灿诤未δ兀肯衷谖颐谴蚩�书本。
�牐牐ㄑ�生打开书)
�牐犑Γ嚎纯醋⑹�1。大家一齐读一下。我们就从第二行“沈从文”读起。
�牐犐�: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牐犑ΓㄐΓ�:有没有找到“家”啊?
�牐犐�(齐答):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牐犑Γ憾粤恕U飧鏊得魃虼游募以谀睦铮�
�牐犐�:沈从文的家在他的作品里,在历史文物研究里。
�牐犑Γ汉芎茫�今天我们就是要从他的作品里看看沈从文的“家园”到底是怎么样的。
�牐犑Γ罕疚难∽浴都且渲械脑颇吓苈斫凇罚�有删节,删节部分在我给大家的资料第一页。现在我们快速阅读一下《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昨天看的《边城》与《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有何相似处?
�牐牐�5分钟后)
�牐犑Γ骸侗叱恰酚搿都且渲械脑颇吓苈斫凇返南嗨拼Γ±矗�每人说一个。
�牐犐�:都有民歌。
�牐犐�:民歌中都是情歌为主。
�牐犑Γ夯故敲窀瑁�有没有别的。
�牐犐�:跑马和划龙船情形相差不多。
�牐犑Γ航谌詹罘拢�是吧,《边城》端午节的划龙舟与云南跑马节的赛马差仿。
�牐犐�:好象没有了。
�牐犑Γ耗呛茫�我们再来看一篇文章:《湘西民族的艺术》,我们已经粗粗读过一遍了。现在再看一边。还是思考一个问题:《湘西民族的艺术》与课文有什么相似处。
�牐牐�5分钟后)
�牐犐�:还是民歌,还有就是民歌的种类与表达方式也很类似,
�牐犑Γ耗懿荒芩导父隼嗨频拇视铩�
�牐犐�:见景生情,即物起兴,随事押韵。
�牐犑Γ翰淮怼;褂斜鸬穆穑�
�牐犐�:女孩子身上穿的服饰也类似。
�牐犑Γ何颐乔肓礁鐾�学分别读一下写服饰的类似文字吧。
�牐牐ㄒ簧�读课文中文字,一生读《湘西民族的艺术》中有关服饰的文字)
�牐犑Γ汉苊飨缘睦嗨疲�是吧。那么,沈从文为什么会对服饰这样感兴趣?
�牐犐�:他是文物学家,服饰研究家,喜欢这些传统服饰。
�牐犑Γ呵疤煳颐强吹挠泄厣虼游奈母镌庥龅淖柿虾孟笏邓�研究文物啊服饰啊什么的是迫于无奈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大家找一下。(停顿)有吧(学生答:“有”。)这说明他不喜欢服饰么。
�牐犐�:可能是出于职业习惯吧。
�牐犑Γ嚎赡馨伞5�还有没有更好的答案。
�牐犐�:沈从文爱“美”、爱“文化”,在他眼里,服饰反映了“美”与“文化”。这篇文章第三节最后一句说了:它反映的不仅是个人爱美的情操,还是这个民族一种深厚悠久的文化。
�牐犑Γ汉芎茫�我们一起来把这一节读一下。注意里面有关“美”与“文化”的字词要读重音。
�牐犐�:齐读。
�牐犑Γ何以倮床钩湟欢挝淖郑�是前天我们看过的《从文自传》中一节,我们看看年轻时的沈从文对文物是什么态度。(出示文字)来,你来读一遍。
�牐犐�(读):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分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做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这是个人的幸运。
�牐犑Γ悍浅G宄�,沈从文文革中研究文物虽然是出于无奈,但他对文物其实是一直有感情的,因为这里有人类智慧的光辉,有我们的传统文化。
�牐犑Γ汉茫�关于服饰,关于沈从文研究文物我们就暂告一段落。现在我们再回到老问题:还有类似点吗?我们继续寻找。
�牐犐�:还有就是这两篇文章的人物很相似:都是年轻女子与老人。
�牐犑Γ何颐抢淳咛逭乙幌拢�如何?
�牐犐�:课文里面单独描写的有对歌的女子,赶马的十四五岁的女孩,一个七十多的老汉。《湘西民族的艺术》也是两个很年轻的女孩,一个七十岁的老汉,另一个也有五十多了。
�牐犑Γ何颐窃倭�系一下另一本书——《边城》。
�牐犐�(恍然):主人公也是一老汉一少女。
�牐犑Γ何一箍梢愿嫠叽蠹遥�沈从文有很多小说主人公也是老人、少女。现在我想问一下大家了:老人和少女对沈从文来说意味着什么,他要这样可能是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反复的写?(出示题目:说说以下这些事物的象征含义:节日;民歌;老人;少女。)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思考,可以小组交流。
�牐牐ㄒ环种雍螅�
�牐犑Γ何颐谴幼罴虻サ乃灯鸢桑�民歌,怎么样?
�牐犐�:民歌里面有传统,是传统的象征。
�牐犐�:民歌是爱情,是反抗。
�牐犑Γ和�了告诉大家了:在《湘西民族的艺术》里有一句话写民歌特点的话与课文中某句话几乎一模一样的,大家把它找出来,看谁动作最快!
�牐犐�:在第三节第三行:不论早晚都可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牐犑Γ嚎挝睦镌谀亩�?
�牐犐�:129页最后一行:本来早晚都可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牐犑Γ何颐怯昧礁鲎指爬ā�
�牐犐�:“美”,“情”。
�牐犑Γ汉芎茫�那我们清楚了,民歌在沈从文心里意味着“传统”,“美”,“情”,当然,这个“情”包括了“爱情”。别的呢,谁来说?
�牐犐�:这些“节日”都是中国传统节日,所以“节日”也意味着“传统”。
�牐犑Γ翰淮恚�在这些节日里,我们可以触摸到传统。老人、少女呢?
�牐犐�:老人意味着过去,也就是传统;少女代表了未来。
�牐犐�:少女是“美”的象征。老人是“情”的象征。
�牐犑Γ荷倥�美,这个不言自明。老人为什么是“情”呢?
�牐犐�:课文132页写老人,反复用“热情”一词。第十行“充满智慧和热情”,倒数第四行“十分热情整本整本地唱下去”。
�牐犑Γ悍浅:茫�我想现在我们可以概括出沈从文“家园”的特点了:一个传统的,充满“美”与“情”的世界。我们这节课就先上到这里。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单元特点——民俗引入,让学生说说潮汕的民俗。再简介作者,让学生随着一个湘西人的角度来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附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三、检查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四、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播放刘三姐的音乐片段]继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引: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录音朗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此处全凭学生自己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例: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4、赏读“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呢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板书:点面结合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唱歌人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唱歌环境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唱歌场面
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三、总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现在,就让大家来欣赏英歌舞片段及潮洲大锣鼓,这些都是我们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五、布置作业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篇10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教学设计
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
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 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
总起全文(1)
山野对歌(2~3)
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 山路漫歌(4)
金满斗会(5)
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应引导大家注意“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轻人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b.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开放性,只要学生能看到两处人物描写的差异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喜欢哪一种写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肯定和鼓励)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体朗读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并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设计
研读品味4~5段
1.学习“山路漫歌”。
a.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
b.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齐读第4段。
2.学习“金满斗会”。
a.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b.齐读第5段。
拓展探究
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而人们用歌来表达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欣赏和比较以下三种歌会,你能发现它们各自的特色吗?
�M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会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片段。
�N师生交流讨论,不要求统一看法,也不要求谈得很专业,目的只是让学生对民族音乐、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借音乐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篇11
教学设想: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3.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4.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
以读讲、合作、探讨和学习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ǖ)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提问学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教师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啊,你们都能听出来,说明你们对民歌还比较了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教师板书:16云南的歌会)
二、云南民歌的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学习、研讨课文
1、检查预习作业(课文早读课已读)
(1) 抽读课后生字生词。
(2) 解释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2、分组讨论课后练习一。(3分钟时间)
(主要讨论哪三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方式和内容,三种场合的特点,还有三种场合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感兴趣。)板书如下:
三个场合方式特点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感受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蓝花花)
山野对歌提问(猜谜音乐)才情智力比拼唱歌人对少数民
互嘲互赞族风俗的
其他故事热爱之情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成趣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金满斗会”盛况空前
民歌课堂气势壮观唱歌的场面
3、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细赏析品味。
五、问题研究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一“多”字用得准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到赞。
六、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七、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教学设计
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
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
总起全文(1)
山野对歌(2~3)
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山路漫歌(4)
金满斗会(5)
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应引导大家注意“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轻人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b.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开放性,只要学生能看到两处人物描写的差异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喜欢哪一种写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肯定和鼓励)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体朗读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并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设计
研读品味4~5段
1.学习“山路漫歌”。
a.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
b.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齐读第4段。
2.学习“金满斗会”。
a.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b.齐读第5段。
拓展探究
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而人们用歌来表达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欣赏和比较以下三种歌会,你能发现它们各自的特色吗?
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会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片段。
师生交流讨论,不要求统一看法,也不要求谈得很专业,目的只是让学生对民族音乐、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借音乐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更多初二语文教案,请进入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篇13
、《云南的歌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云南歌会的情趣与盛况。
2、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2、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及教师的点拨,学会自主解读文章。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延伸拓展,横向比较,体味各地民谣民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1、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⒉赏析、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体味文中蕴含的喜爱之情。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huì)
2.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及沈从文表现湘西农村生活的有关文章。
3.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
【学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相信同学们都喜欢听歌吧。近几年来,各种个人演唱会风起云涌。你最喜欢谁的演唱会? 能把当时的场面描述一下吗?(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情绪,活跃气氛。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评价。)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歌会——云南的歌会,我们来一起欣赏。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了解作者: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沈从文散文选》等。(学生收集资料,进行交流,教师补充介绍)
2.积累字词:蹲踞、酬和、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huì)、迤西yí 、熹微xī、凤哕huì、当行háng 、出色、规矩。
3.整体感知:
(1)、读了全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说得五花八门,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种不同场合下的民歌演唱会。)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2)、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
1)、课文中描写了在的大的哪三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民歌演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说说与你通过电视和其它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要点提示:1.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第二部分:山路漫歌。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2.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急性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是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
三、研读探究、深入理解:
1、进一步读课文,看看三种场合下的演唱会在内容、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与个人演唱会有何不同?(学生读书、思考)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3、班内交流、总结:
a.三种场合下的演唱会,内容上有的侧重于比赛性质,有的侧重于自由漫歌,有的侧重于流传性质;手法上有的侧重于描绘人物,有的侧重于描写环境,有的侧重于场面描写。
b.个人演唱会中的歌者只有一人,是既定的;而云南歌会中的歌者有多个,可自由参加。
c.个人演唱会演唱的歌曲是早已计划、准备好的;而云南歌会的歌唱内容是即兴而作、随意而发。
d.个人演唱会的舞台是固定的,显得严肃又辉煌;而云南歌会没有特意搭设的舞台,它多疑乡村山野为舞台,自然灵动。
4、进一步阅读云南对歌的三个场面,分别把握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写作的不同手法。四人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要点提示: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 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昏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5、教师评价学生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云南歌会的特点:自然、淳朴、自由、气势壮观。
6、回读课文,进一步领会云南歌会的特点,体味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搜集你学过或听过的几首云南民歌。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堂课:
1.我们已经了解云南歌会这种民风民俗,你喜欢它吗?
作者把对它的喜爱都融进了优美的字里行间。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找出这些词句,并赏析、品味(运用圈点批注的形式)
以民主表决的形式,以“我最喜欢 场面,这里 ”对话方式,即兴安排学习三个歌会场景的顺序,进行语言品味。这部分着重体验作者描写的侧重点。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教师可以补充提问: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山路漫歌”中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的衬托作用;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味文中蕴含的喜爱之情,并摘抄、积累优美的句段
二、复述
选择文中你喜欢的一种云南歌会场面,口头复述(一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训练口头表达力)
三、合作交流、研读探究:
1、赏析文章语言:
默读课文,画出你文章中的所欣赏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分析人物描写:
(1)齐读课后练习二和文中的二小节,思考讨论各用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特征的?
(2)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及其原因。
(要点提示:文中的二小节,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如在眼前,着色浓重、艳丽。
《边城》中对主人公翠翠的描写,中在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节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课后练习二中的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3、分析环境描写:
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作者着力描写美丽的山野风光,其目的何在?
(要点提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生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干“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4、通过第五段学习场面描写:
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5、找出第五小节中所写的人物及人物活动,区分哪些是对全场的鸟瞰,哪些是对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四、体验感悟、总结反思:
1、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仿写练习(可做家庭作业)
如:仿照下面的句子,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2、归纳总结: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对自己写作有什么指导和值得借鉴的地方。(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可提出写作训练,在课堂上或课后均可。如:谢一段人物描写、一段场面描写、环境描写)
五、拓展延伸:
1、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2、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学习课文中三种不同写方法,把课堂上播放有关音像资料把听到的民歌及其场景,结合联想和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鼓励学生写出或唱出当地的一首民谣(写不出的字可用拼音代替),并解释它的意思。
六、作业:
1、课外收集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描写民歌的段落。
2、课外阅读沈从文作品
[资料平台]
过节和观灯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筋疲力尽。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向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假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乐队鼓笛也常有气无力板眼散乱的随意敲打着。有时为振作大伙精神,乐队中忽然又悠悠扬扬吹起“踹八板”来,狮子耳朵只那么摇动几下,老渔翁和蚌壳精即或得应着鼓笛节奏,当街随意兜两个圈子,不到终曲照例就瘫下来,惹得大家好笑!最后集中到个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
(选自沈从文《过节和观灯》,见《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个性鲜明的云南民歌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调解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一个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
云南民歌不仅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对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各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器乐发展的胚胎,它不仅孕育了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他丰富的养料。在各类民族哭乐和花灯、白剧、壮剧、傣剧、扬琴、大本曲等戏曲、说唱音乐中,大量的曲调至今还保留着民歌的原型或近似民歌的变体。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各民族民歌歌词本身就是极其丰富多采的民间诗歌,许多文学价值很高的长篇叙事诗都是民间歌手创作的。自然,各民族民歌也正是文学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
云南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歌曲均有其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鲜明,风格独特。而不同的歌种,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旋律风格,则显现出千姿百态、斗艳争芳的动人景象。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篇14
内容预览:
16.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篇15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②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③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第三、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我们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种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分两步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讲析重点
第一步: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能够明确: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课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三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我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主要是歌曲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设置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能在想象中身临其境,真正体验在这种宛如画卷的环境中,当地的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欲望,赶马女孩子热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环境有着根本的联系。从而学生会真正体会和思考: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
(四)、巩固运用
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设置了当堂的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试着分析这种民俗形成的原因。
(五)、归纳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我所确定的重点、难点,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推鉴课外阅读书:《沈从文散文选》
2、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
四、时间安排
启发导入2分钟讲授新课25分钟
巩固应用10分钟归纳小结2分钟
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质疑、反馈矫正,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外貌神态人物美
山路漫歌:花鸟人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特点目的风俗美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篇16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张笑天
一、课文说明: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介绍我国各地的节日风俗的,也有讲民间艺人轶事的,也有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唱歌情景,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云南民风民俗,还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感悟生命的真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品味文章精妙的文笔,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歌会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散文的特点,品味文章极具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追求幸福人生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语句的品读,引导学生去感受云南歌会所蕴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云南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感受。
这些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云南特有的风情,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跟随着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去云南看看。
(二)整体感知,走进歌会
沈从文,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民俗的作家来到了云南,被这里的风土民情深深吸引。他说:“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分享一下作者的见闻。
请同学们速读文章,说说作者有哪些见闻?
(三)探究文意,参与歌会
作者用微妙的笔触描绘了三个不同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如果你到云南旅游,当地人邀请你参加其中的一种歌会,你会参加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理由。
(四)品析人物,回味歌会
沈从文先生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请同学们思考“活人”的含义。
文章中,沈从文先生描摹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假如你是一位摄影记者,请你为文章中的一个人物拍摄一张照片,你会选择哪个人物?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他(她)的照片配上一段展示他(她)风采的文字。
(五)走出歌会,认识作者: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各具风采,他们健康美丽、质朴纯真、热情无私……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洗涤人的灵魂,为生命颂歌的作家吧!
沈从文,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他常以“乡下人”的视角审视世界,作品中处处流贯着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纯朴自然人性美的倾心以及对愚蠢自私的极端憎恶。
推荐阅读:小说《边城》
五、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文本的改革,更是教的方式,学的方式的改革。就教材而言,与旧的教材比较,最大的改变在于从知识性到人文性,从被动性到主动性,从微观性到宏观的改变。在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点,最后认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教的方式来说,在于要求教师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
《云南的歌会》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一种古老的歌会,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但是文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中,我特别注意了几点:
一、在激情中导入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放展示云南风采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沉浸在教学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打下了学习此文的基础。
二、在朗读中感知作品内容。
“语感”,反映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
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在阅读课堂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范读更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绪,甚至与作者脉博合而为一,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朗读,就能面对面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进而感知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及社会美。
三、在参与中领略文字的魅力。
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本文语言的欣赏上,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成为歌会的主角,以此去感悟文字的魅力,感受歌会的魅力。教师根据情况选出语言片段引导欣赏,以补足个体差异。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这样的设计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又有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同时学生的精神领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撞击,充分张扬了教材的人文性。
四、在回味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学生在歌会中体味到了诗意的生活,更被那些张扬生命本色的人们所感动,脑海中闪现着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为了让学生再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设计了为人物拍摄照片配解说文字这一环节,希望学生将这些“活人”的形象在头脑中定格,也为这些鲜活的生命颂歌一次。抒写性情之中,方显学生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上一篇:云南的歌会 精选13篇 学习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