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 综合能力测试题 通用13篇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通用13篇)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
一、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不 朽 [ ]a.qiaob.xioc.ku92.摔 垮 [ ]a.ku3b.ku4c.ku13. 臧 克家[ ]a.z1ngb.z4ngc.c2ng二、用“/”标出的句间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b.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c.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d.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三、“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对“抬举”的含义和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抬举”的含义是又抬又举,本诗中是褒义词,表现对鲁迅的推崇。b.“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褒义词,表明对鲁迅的敬重。c.“抬举”的含义是抬起来举过头顶,表示尊重,诗中是褒义词,表明看重。d.“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中性词,表示称赞。四、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有的人》是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是从鲁迅的《自嘲》诗中化用而来。d.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但诗中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的。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和“死”的具体含义。有的人 活 着 活:他已经 死 了 死:有的人 死 了 死:他还 活 着 活: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1932年4月1.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十分驯服,完全忠实于人类。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的,习惯了这种压力。c.老马默默忍受,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2.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有什么含义?3.“老马”象征了旧社会中________的人。 (二)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1.仔细阅读诗歌,体会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①“船”象征: ②“岸”象征:③“风暴”象征: ④“灯”象征:作者借助这些象征性形象,是为了鼓励人们________。2.双桅船在一个纬度告别,又相约在“另一个纬度相遇”,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一片又一片“心爱的岸”,“不怕天涯海角”,甘愿“再分东西”,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写照呢? 【参考答案】 一、1.b 2.a 3.a二、c三、b四、c(所引诗句是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题辞》中化用而来。)五、活:生命存在,身体的躯壳活着 死:灵魂丧失,毫无生命价值 死:生命不存在 活:思想、精神永驻人间六、(一)1.c(从诗中“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可知,老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无力反抗。) 2.这一句把老马不甘心被欺凌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继续在悲惨的生活中挣扎的那种无奈而又悲凉的感觉形象地描写出来,同时也激起人们对老马不幸的同情和对不公平命运的义愤。 3.广大的与牛马一般命运 (二)1.①人的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品质 ②人的生活境界和不断升华的审美理想 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和挑战 ④一种希冀,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困难前面不畏缩,应怀着希望继续前进! 2.这是一种不断充实、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生命不止,前进不止,有价值、有作为的人生写照。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2
一、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不朽[ ]
2.摔垮[ ]
3.臧克家
二、用“/”标出的句间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b.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c.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d.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三、“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对“抬举”的含义和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抬举”的含义是又抬又举,本诗中是褒义词,表现对鲁迅的推崇。
b.“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褒义词,表明对鲁迅的敬重。
c.“抬举”的含义是抬起来举过头顶,表示尊重,诗中是褒义词,表明看重。
d.“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中性词,表示称赞。
四、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有的人》是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是从鲁迅的《自嘲》诗中化用而来。
d.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但诗中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的。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和“死”的具体含义。
有的人活着 活:
他已经死了 死:
有的人死了 死:
他还活着 活: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1.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十分驯服,完全忠实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的,习惯了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忍受,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2.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有什么含义?
3.“老马”象征了旧社会中________的人。
(二)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仔细阅读诗歌,体会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①“船”象征: ②“岸”象征:
③“风暴”象征: ④“灯”象征:
作者借助这些象征性形象,是为了鼓励人们________。
2.双桅船在一个纬度告别,又相约在“另一个纬度相遇”,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一片又一片“心爱的岸”,“不怕天涯海角”,甘愿“再分东西”,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写照呢?
【参考答案】
一、1.b 2.a 3.a
二、c
三、b
四、c(所引诗句是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题辞》中化用而来。)
五、活:生命存在,身体的躯壳活着 死:灵魂丧失,毫无生命价值 死:生命不存在 活: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六、(一)1.c(从诗中“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可知,老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无力反抗。) 2.这一句把老马不甘心被欺凌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继续在悲惨的生活中挣扎的那种无奈而又悲凉的感觉形象地描写出来,同时也激起人们对老马不幸的同情和对不公平命运的义愤。 3.广大的与牛马一般命运 (二)1.①人的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品质 ②人的生活境界和不断升华的审美理想 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和挑战 ④一种希冀,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困难前面不畏缩,应怀着希望继续前进! 2.这是一种不断充实、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生命不止,前进不止,有价值、有作为的人生写照。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3
设计理念:
1 对教材的理解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2 学生学龄特点、心理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3 理念应用
(1)激发读书动机
在教学中,以“比赛读书”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准备活动中,“无为而为”地深究了教材;在活动中,理清思维,感悟教材。
(2)有效实现对话,发展语文素养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深究文字的内涵;与同学的对话,完善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对话,深化对情感的感知;与作者的对话,感悟表达意图。
(3)多元评价,营造竞争合作的学习氛围
生生互评,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在多元的评价中,学生准确了解自己思维,知识,技能的水平。
(4)以读代讲,引导发表个人见解
有层次的组织读书,由浅入深地感知教材,最终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研读语言文字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培养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及人民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培养学生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谈话导入: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学生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请大家看课题,本文课题与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介绍副标题)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
初读: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检查,评价,正音)
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自己的感悟,适时点拨:
1 《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4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评价赏析,引导创作: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试创作一句或一小节。 (交流展示)。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4
设计理念
小学诗歌教学“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现状不能不说是当今小学诗歌教学的误区。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教学准备
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观看《鲁迅》生平的记录片,引导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全面的了解鲁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全国人民无比悲痛。但是国民党*派出了许多的特务、军阀、走狗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他们阻止得了吗?我们一起来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2、鲁迅逝世13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鲁迅先生。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出示课题--《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
3、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内容上的对比,2-5,3-6,4-7;“有的人”反复出现。)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回答。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节,你能读出疑问吗?
①、自由读第一节。
②、质疑:预设: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相机理解“死”与“活”
③、引导学生带者疑问来读书。
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2、5节。
2、学习2、5节,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①指名读,评议:他读出了什么感觉?或你听到他读出了什么味道?(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为什么“恨”?怎么样的人会“骑在人民的头上”?骑在人民头上后的表情怎样?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的傲慢神态。
④指导读好“摔垮”读出把敌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师生合作读。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师: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生: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3、自主学习3、6节,4、7节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男*分别领读,带读。
学生汇报读。评议,生评,师评。
4、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请把“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总结出“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并板书
预设: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这诗表达了臧克家对鲁迅深深的怀念,我们带着对这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读读老师变序后的诗。(师生合作读)
鲁迅死了(师)
他还活着。(生)
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师)
给人民作牛马的,(生)
人民永远记住他!(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师)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生)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生)
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师)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生)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生)
探讨:“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你知道都有谁呢?指名说(岳飞、雷锋、周恩来,王二小、……
2、还有像鲁迅一样的人很多,你想歌颂谁,就把他的名字套进去读一读。自由练,指名读。
3、教师引读:面对自私自利,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人我们痛恨、愤怒的说----生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所以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教师引读:当我们面对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尊敬他、歌颂他----生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总结引领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诗歌的魅力。有人说,走进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灵动的世界,每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灵秀的孩子,都应该亲近诗歌。叩响诗歌的大门。
五、布置作业:(自选一种)
1、诵读这首诗。
2、搜集鲁迅的名言。
3、阅读鲁迅的作品如:《故乡》《一件小事》《药》等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活--死骑遗臭万年
死--活俯流芳千古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5
教学设想
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参照“教学设计(A)”。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结构划分请参照“教学设计(A)”。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朽”(xǐu)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 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诗中的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6
一、基础知识及训练
1.填空:
①本课的副标题是________,用副标题的作用是________
②本课中最能体现鲁迅精神的诗句有________
③对比、反复是这首诗突出的写作特点。第一小节突出了两种对立的人,用________与________对比,词语反复如:________;句子反复如:________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用两个短语恰当表示“刻”“烂”在诗中的意思。刻:________,烂:________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面三句诗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③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a.对比、反复;比喻;拟人
b.对比、夸张;引用;夸张
c.对比、反复;引用;比喻
d.对比、排比;引用;比喻
4.对下列诗句停顿/重音、括号内感情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a.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嘲讽)
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赞颂)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热情赞颂)
d.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崇敬、赞扬)
5.第四节中“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因为这种人特别自私,为自己的利益而活着,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b.因为这种人侵害别人的利益,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c.因为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侈,欺压剥削别人,侵害别人利益,别人就不能好好活着。
d.因为他是人民的敌人,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6.诗第三节中“不朽”的引号在句里起什么作用
a.表示假设和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和引用
c.表示反语和否定
d.表示着重和强调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①“——纪念鲁迅有感”,补充写作的内容和原因。②“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③生;死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④刻:永远铭记 烂:短暂消失。(根据文意引申) 2.(略) 3.c 4.d 5.c 6.c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7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 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习重点”“预习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 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l.导入 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习检测
(l)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 属于____一种人。 (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 他的伟大。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 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 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 问;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 的? (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 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 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场如何? 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l)处理课堂练习第五题。 (2)第八题与第四题比较练习。 (3)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8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理解本课出现的生词。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一、深情导入
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2、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即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等字音。
3、齐读。
4、默读并思考:“有的人”在诗句中指的是哪种人呢?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第一小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吗?
该怎么读这一小节?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2、寻找鲁迅的影子。
a、这首诗还有一个副标题。(完成板书——纪念鲁迅有感。)你从哪些句子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子?
b、学生默读批画,老师巡视指导。
c、指名发言。交流,引导感悟。
文中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3)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么“摔”。出示幻灯片:漫画。指导带着仇恨读)
(4)导读5—7小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指导。
(5)“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3、品味“有感”。
a、作者仅仅在讴歌赞美鲁迅先生吗?还在赞美谁呢?
b、你想到了哪些为人民服务的人呢?
出示例子:李素丽北京公交汽车售票员,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被人们誉为“盲人的眼睛、乘客的贴心人、老百姓的亲闺女”。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大搞科研,利国利民,去年获得的12.5万美元奖金,捐献给“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用于支持我国农业科技研究。
c、指名学生发言。
4、欣赏诗歌
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1、发现对比的特点。
a、指名发言,老师总结:像这样一反一正的的写作方法叫“对比”
b、在这首诗中,只有这一个小节是对比着写的吗?还有哪些小节也是这样对比着写的?
c、师生对比着读。
2、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再放眼全篇看一看。
a、指名发言
b、老师总结: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只要前面234小节写到的,后面在567小节都有照应。
c、男女生对比着读。
四、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1、仿写: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就试着写一小节,如果能写几个小节,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小诗人。
2、交流展示,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五、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品读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板书设计】
虽生犹死
20* 有的人 对比
虽死犹生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让学生读中感悟情感,读中捕捉言外之意。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9
孙国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板书】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注:这是为上市级大型公开课而设计的教案)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0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题是“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评价,指出:有的人“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其实是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里。第二至四节,写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赞颂了给人民当牛马的精神,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腐朽和骄横。第五至七节,写人民对这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给人民当牛马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而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只能落得个可悲的下场。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这首诗中的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首诗是1949年 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2)对词语的理解。
①“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②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③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④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⑤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二、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三、教学建议
1.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包括视听材料,加以补充,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首诗。
2.诗中部分字词含义深刻,如,“活、死、不朽、摔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诗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其中的含义。教师宜用更多时间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捕捉言外之意,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3.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要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一是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的对比;二是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朗读;三是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4.在理解整首诗的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这首诗意蕴深刻,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1
教学设想
学习这首诗,要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理解运用的对比手法。在讲清重点章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一篇纪念革命英雄张思德的文章中,毛主席指出:“(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指出死的意义有轻有重。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举例说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臧克家的诗歌名篇《有的人》。
二、作者介绍以及背景介绍
1.作者:
臧克家,诗人,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他的诗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2.写作背景: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3.释题:
学生自读副标题后明确:“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播放朗读带。
由于本诗不存在语音方面的疑难,因此,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然后齐读全诗。
3.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
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
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作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远流芳人间。
3.学生背诵第一部分。
五、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1.女生齐读诗歌第二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对比,这一部分是从哪个角度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
明确:是从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来进行对比的。
3.思考:这部分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1)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2)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百世”;(3)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思考: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将这一部分中的第一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陈述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明确: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接起来,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5.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然后争取背诵下来。
六、学习诗歌第三部分。
1.男生齐读诗歌第三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注意,这一部分又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是从人民群众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的。
3.思考:这部分的内容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1)“把他摔垮”,即*、*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4.思考: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两句诗又该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名字刻人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
“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然后背诵第三部分
七、课文内容学习小结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总结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明确: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现实,同时也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加突出。
八、指导学生朗诵诗歌
九、布置作业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2
目的要求
1.理解诗中对鲁迅先生的热情赞颂,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要点难点
1.体会诗歌中带有形象性的哲理。
2.理解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写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现代诗人。1905年10月8日生于山东诸城县一个地主家庭。臧克家自幼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民歌的熏陶。青少年时代在农村度过,农民的苦难引起他的深切关注和同情。1919年上小学时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1923年中学时代开始习作新诗。
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读书期间正式创作新诗,先后出版了诗集《烙印》(1933)和《罪恶的黑手》(1934)。这两个最初的诗集,集中描写了旧中国的黑暗,突出表现了农民遭受的重压和悲苦,抒发了诗人自己深沉的情感,在当时新诗坛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学毕业后,臧克家又写下了长诗《自己的写照》和短诗集《运河》等作品。
抗战爆发后,臧克家在前方进行宣传文化工作达5年之久。写下大量颂扬抗战将士,歌咏民族精神,揭露法西斯罪恶的诗歌,出版了《从军行》(1938)、《泥淖行》(1939)、《淮上吟》(1940)等诗集。
抗战后期到达重庆,又创作了《古树的花朵》(1942)、《泥土的歌》(1943)等有影响的诗集,继续为农民的苦难呼喊。抗战胜利后,他又及时写下了很多政治讽刺诗,揭露国统区的黑暗、腐朽,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出版。
臧克家的诗作,以纯朴凝重的笔调抒发了真挚深重的感情,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以对农村生活的关注而被称为“农民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臧克家继续创作新诗,计有《春风集》、《欢呼集》等诗集。臧克家的主要创作分别收在《臧克家诗选》(1978)和《臧克家散文小说集》(1982)之中。
臧克家的代表诗作之一《有的人》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它通过两种人的鲜明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启示我们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段落大意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全诗的总起,摆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人,并就其生命价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至4节):是对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阐发,从不同侧面写这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5至7节):是全诗的收尾,从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正确地归结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结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写作特点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相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用比较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说明,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比如这首诗的开端,第一、三句,从人的自然生存现状写不同的两种人。至于这里的“活”是怎么个活法儿,这里的“死”又是怎样的一种死,并未标明,潜伏着疑问,
可谓“蓄势待发”。第二、四句,又说那明明活着的人却是“死了”;这明明死了的人竟然还“活着”,使上面的疑问又提高到更令人注目的程度。这是从人的精神因素即政治生命力这个角度,来分别喻指他们“生”与“死”的意义的,这是虚写。由这个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的开头,引出了下面的连续对比,层
层荡开,步步深入,把反动统治者的卑劣、丑恶、渺小揭露得淋漓尽致;又以此为反衬,把鲁迅及所有革命者的纯朴、善良、高尚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令人敬仰。特别应提到的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选用了两两相对的反义词,如:“骑”与“俯”,写出了对待人民群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力地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人生观,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到底
诗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颂与鞭挞的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摆在读者面前,一种虽生若死,另一种虽死犹生,鲜明地构成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诗就顺着这对比一直写到底。如果说第一节是极概括的总的对比,那么后六节便是具体的、形象的对比。2-4节对比了他们与人民的关系。第2节从外在表现看:一种是昂头“骑在人民头上”;另一种是俯首“给人民当牛马”。这后一种是从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衍化而来的。鲁迅原用来表示自己对人民与对反动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此处发展为对人民两种态度的对比。第3节从内在思想看:一种想扬名传世;另一种想作无人知道的小草。这后一种也是从鲁迅《野草·题辞》的意思提炼而成的。鲁迅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此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攻”,表现的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牺牲精神。第4节从生活目的看,一种是利己的;另一种是大公无私的。这三节诗人客观描述了两种人不同的形象,对比鲜明突出。5-7节又与前三节一一对应地对比了他们的不同下场。反动派是藐小的,名声是短暂的,下场是可卑的;给人民当牛马的是伟大的,名声是永恒的,前途是崇高的。在这三节中,诗人主观评价了两种人生追求所得到的两种人生结局。诗中的“有的人”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体的一个人,而是虚指一类人。因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义,给人启迪,促人取舍,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后正对比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的现实,同时亦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突出。
作业练习
一、《有的人》是政论的诗化,又是诗化的政论,它既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启示我们去思考做人的道理。作品中所说的两种人,一种是指什么人,另一种又是指什么人?读了这首诗以后,试运用正确的标准,从古今中外的实际生活中,分别找出上述两种人的实例来,并扼要加以分析,表明自己的看法。
二、分别找出下列各个词语的反义词。
1.伟大2.腐烂3.满4.陌生5.宽广6.损7.骄横8.无忧无虑9.俭朴10.生气勃勃
三、判断正误。
1.《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抒情诗。()
2.这位当代著名诗人还曾先后创作了《老马》、《罪恶的黑手》、《回延安》、《生命的零度》等。()
3.这首诗的题目《有的人》,是指鲁迅先生和一切革命者。如果理解为“有这样两种人”,是不对的。()
4.鲁迅先生在逝世前不久写的《死》这篇文章里,叮嘱后人,在他死后“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叫人们“忘记”他。这和那种“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的人形成强烈的对比。()
5.下面是鲁迅《野草·题辞》中的一段引文,只是语序不正确:“①熔岩一旦喷出,②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③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④将烧尽一切野草,⑤我自爱我的野草,⑥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正确的语序应为:②①④⑥⑤③。()
答案
二、1.渺小;2.新鲜;3.缺;4.熟识;5.狭窄;
6.增;7.谦逊;8.多愁善感;9.奢侈;10.死气沉沉。
三、1.√;2.×;3.×;4.√;5.×。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并理解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2、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有听说过《狂人日记》《阿q正传》吗?
你们知道它们作者是谁?(引出“鲁迅”)
2、介绍鲁迅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
二、介绍成诗背景
1.作者
臧克家,诗人,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他的诗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2.写作背景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3.释题
学生自读副标题后明确:“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每一句都读流利。
3、听录音范读课文。
4、全班再齐读课文,强调注重语气。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教师提问:这首诗一共有几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分析,教师评析、归纳:这首诗分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 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教师提问: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 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五、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学习第一部分
1、这一节写了几种人?他们指的是哪些人?
两种。前者指的是反动派,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只躯壳活着,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者指的鲁迅和像鲁迅那样的人,他们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间。
2、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学习第二部分
1、学习第一、二节,结合诗句介绍鲁迅诗集《自嘲》和《野草》。
2、在该部分找出这三种人的不同特点。
学习第三部分
1、指出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相互呼应的。引导学生找出第五节和第二节对应,第六节和第三节对应,第七节和第四节对应。
2、在该部分找出两种人所得到的不同后果。
五、总结归纳
1、全班齐读课文。
2、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3、诗中哪些是赞扬鲁迅的?找出句子并读出来。(每节中的第二种人)
六、拓展延伸,思想升华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3、如果让你选择,你要做第几种人?该怎样努力成为这种人?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八、板书设计
①活着 想伟大 想不朽 使别人不能活
已死 摔垮 烂得早 无好下场
②活着 为牛马 作野草 为别人更好活
已死 记住他 处处是 被抬高
下一篇:精选16篇 有的人 综合能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