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精选16篇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⑴ 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⑵ 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⑴ 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⑵ 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5、品读悟意境:
⑴ 启发谈话悟意境:
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⑵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⑴ 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⑵ 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第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熟读成诵。
【教学反思】
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彭一龙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 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习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近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平时问题最多的蒙哲平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习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习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熟读背诵两首古诗。
【学习难点】
领悟春天自然景物的美,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老师布置的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做……
(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件中的图,你们右图中看到了什么?
7、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贺知章。
(简介诗人生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边读古诗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4、从读“咏、碧、妆、裁、剪“要求学生会读,读准。
5、指名读,请其它学生正音,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⑴ (放远处看到柳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⑵ 诗人从远处看到了柳树,发生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丽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的多好,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2、自读第三、四句:
⑴ 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样和同桌去读第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⑵ 学生自读,指名读,读到第三句时,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⑶ 读到第四句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去和小伙伴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和同桌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
4、讲评学生的小绿笔。
五、指导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提出难写的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笔顺要多次书空,记准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要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开来,一捺改成一点。
“剪”字下面是刀。
2、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六、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作业
1、背诵《咏柳》。
2、读春,积累词句。
(开火车,每人说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说一个含有“春”的词语,看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
3、课前搜集的有关“春”的佳句名诗,你们都搜集了多少?
4、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
5、老师出示课件(收集的词语、成语、名诗佳句)请学生来读。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他们对春天是那样欣赏,那样痴情,真可谓是把春天描摹的绚丽多彩,古人赞美春天的诗很多,我们今天学的是南宋诗人朱熹《春日》。
2、今天咱们学的这首诗,谁知道它们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诗人朱熹。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朱熹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后,你能猜一猜诗人在写《春日》时的心情吗?
(高兴、喜悦、欢快、舒畅……)
(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猜测,大家能从诗文中找出明确的词句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老师点拔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设得、东风面、总是春
万紫千红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师范读一次。
8、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滨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
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出示)《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孔子在书籍中寻找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像是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从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系吗?我们大家要在书海中求知识,因为书的海洋里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1、教法:
启发感悟。
2、学法:
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枯”等几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7个生字是重点和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是难点。
〖教具准备〗
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彩笔及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励引入
老师听说,有的同学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请你大声的背给大家听一听。
(抽学生背)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古诗。
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老师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吟诵。你们想读吗?自己试试。
2、学生自读。
3、会读了吗?请读给同桌听一听。
(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4、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注意:草、岁、尽、吹、生等字音。
5、齐读。
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感情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抽生诵读。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老师给以恰当的指点。
3、大家齐读。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读了这首诗,老师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它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原野上又会长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强啊!
1、学生自读体会。
2、看书上的图,进一步体会。评议这幅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下来。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枯荣
2、写一写这两个字,再写一写“烧”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注意:“荣”字的秃宝盖要写宽点,“烧”的右上角没有点。
4、学生书写,老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检测
抽测古诗背诵、朗读情况。
八、课堂小结
写好字,背好诗的同学,可以自读“我知道”中的内容,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后记〗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无论从背诵课文还是书写生字,学生都表现了极大的自主性.自己预习熟读成诵,利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学写生字.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感悟。
学法: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会写“未”等9个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3、认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古诗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赏图引入
图上画的什么?是什么季节?注意区别花与蝴蝶的色彩。
1、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特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一首诗。
(出示全诗)
2、老师朗读全诗。
这首诗是不是写出了画中的景色?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自己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注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的给大家听听。发现读的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读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节奏。
三、图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绿叶初长,还没成阴。天真的儿童在追捕一只黄色的蝴蝶,蝴蝶飞进黄灿灿的菜花从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你们能不能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分小组合作编故事,推选一个代表讲故事)
四、有感情的读全诗,练习背诵
4、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5、读给别人听,互相评议。
6、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桌交换背诵。
7、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
(师: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2、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3、谁能把自己记字的好办法告诉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⑵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未:上横短,下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追:注意提示上边的笔顺,整个字先写上边,后写走之。
宿:宝盖头不宜写的太宽。
六、课堂检测
指名、分组、背诵古诗。
七、课堂总结
回去以后可以把古诗背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教后记〗
学习本课之后,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能根据第一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第二首诗的节奏。并能够根据上一课学过的“离”字识记“篱”字。在书写方面也能把各种方法运用的恰倒好处。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两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两首”指的是哪两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师:这两首古诗分别是明代、元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于谦和王冕。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洗砚池 千锤万击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5.检查预习。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3.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5、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这首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石灰吟》。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一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石灰吟》。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三、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四、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墨梅》写作背景
梅的创始,和文学有密切关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苏东坡等诗人热情地歌颂梅花的丰神和风骨,使人们对梅花产生了无限珍爱的感情,“无声之诗”的画继之而起,侮花也就成为画坛上盛极一时的题材了。
当时对画梅最有创造和贡献的当推释仲仁和扬补之。仲仁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王冕正是接受了华光、扬、汤一派的传统,孜孜不倦地学习梅花谱和梅花篇,在这基础上,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
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诗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课前思考: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
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课后反思: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进行描写。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由于学生对这首诗早已熟读能诵,所以学习很轻松,同时还进行了拓展和积累。
课后反思:
如果说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有什么要说的,我觉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两节课就学这些太少。我们要补充一些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诗,丰富学生的积累,而且要会灵活应用。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课后反思:
在网站上看见了关于咏物诗的内容,对自己很有启发,和大家共享: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图片、录音朗诵、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背诗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了吧,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谁背的多,好不好?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谁先学会。
(板书课题《草》)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草》这首诗:
⑴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⑵ 结合语境自主认读。
⑶ 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纠正字音“荣”、“烧”。
2、联系生活识字“枯”、“荣”。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你学懂了这首诗的哪个词或哪句诗,汇报一下。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适时引导点拔。
3、指导朗读:
你喜欢诗人描写的小草吗?为什么?
4、让我们在朗读中去赞美小草吧!
指名读;
配乐读;
比赛读。
5、听着你们的朗读,我感到了春天是多么的美!诗人白居易把我们带到了广阔无边的草原上,让我们领略了草原上的美景,谁能把你查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6、情境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背诵。
7、指导写字。
学习书写“枯”、“荣”、“烧”3个字。
⑴ 指名说说每个字书写要注意什么。
⑵ 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8、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四、知识拓展,积累运用
1、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填空:
离离( )( )( ),
一岁一( )( )。
野火( )( )( ),
春风( )( )( )。
五、作业
背诵白居易的其它诗。
【板书设计】
2 古诗两首
草
白居易
枯 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诗,谈话导入
1、指名背诵古诗《草》。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3、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古诗《小池》。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杨万里描写暮春时节的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运用各种方法识字。
⑴ 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⑵ 组词识字,如:
宿:住宿、宿舍。
⑶ 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
离──篱
味──未
3、指导写字。
⑴ 小组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⑵ 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
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三、细读古诗,总结学法
1、谁能说说我们学习《草》这首诗时是按照怎样的学习步骤来学习的?
⑴ 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⑵ 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⑶ 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2、请同学们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⑴ 学生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
⑵ 汇报。
(教师适时点拨、帮助)
四、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捕捉蝴蝶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当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中找不到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3、比赛读:
谁读的好?好在哪儿?
4、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五、巩固古诗,能力培养
你能把这首小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吗?小组交流。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把《宿新市徐公店》这个故事讲给自己身边的人听。
【板书设计】
2 古诗两首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笆 小路
黄蝶 黄花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⑴ 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⑵ 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⑶ 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课后反思】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杜甫的这首《绝句》不仅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我让学生给诗配画,诗中找理由,构建课堂。在课堂上,我故意让学生教我画画,帮我选颜色。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无意之中就感悟了这首诗的很多语言特色(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以及景色的层次感(如:首句写的是屋外近景,次句是远景,第三句是远眺,第四句是近景)。在析画、绘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让自己感受最深的是当我画好“一行白鹭上青天”时,我班的画画能手程子月说出了自己的感悟:“老师,你画错了,你这样平的画没有画出白鹭上青天的样子,应该由下而上画,这样才是飞上青天。”是啊,就是这个“上”字写出了景色的动态美啊!在我们的课堂上多让孩子主动多让孩子感悟多让孩子发现,受益匪浅的仅仅是他们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3、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诗中字词,诗句的含义。
2. 诵读诗句能感受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和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背诵学过的古诗,让学生看课件感受新诗。
2、介绍诗人。
3、读题、解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为了突出“夜”和“见”字 )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学生掌握朗诵古诗的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分小组交流,借助课文插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3、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心情。
5、感情诵读全诗。
6、请学生跟着课件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学会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五)拓展活动
请学生说出当你有家人或亲人离开你一段时间,你会有什么感觉?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 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 寒声
感: 动客情
第二课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复习背诵《夜书所见》
二、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三、初读感知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通顺。
2、教师指名读。再听录音,读准节奏。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情?(忆)
围绕“忆”字,你可以组成哪些词语?
四、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1、四人一组思考,交流你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学习方法自学。
3、让学生汇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如:第一句诗。
突出独、异、倍。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现在独自一人在外面,多么遗憾呀。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会在思念着诗人。现在,就请大家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4、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拓展活动
1.今天就是重阳节,我们也会想念远在外地的亲人,就让我们说一说。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 异乡 异客
倍思亲
遥 登高
遍 少一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大意,明白“寻、闻、畏、缘、横、侧”的意思。
2、通过想象和对比,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渗透学古诗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古诗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清楚古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2、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道理,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学前准备:
1、老师自制教学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2、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二、通读古诗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指导字正腔圆地读正确。(板书:知音)
3、读后交流: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预计:
(1) 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
(2) 都有景物描写。
(3) 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过渡: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三、 明白诗意 感悟哲理
学习《登飞来峰》
1、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2、在自学的过程中,哪些字词的意思较难需要提醒大家的?
3、品读“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体会山高塔高,指导朗读)
4、品读“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悟出哲理: 站得高看得远 )
5、补充阅读《登鹳雀楼》、《望岳》深化感悟。
学习《题西林壁》
1、出示诗:指名读。
2、欣赏庐山风光,品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理解诗句意思。
(2)补白练习,体会:观察的角度不同,感受不同。
从远处望,庐山( 高大巍峨 )。
从近处看,庐山( 青葱翠绿 )
从高处俯视,庐山( 云雾缭绕 )。
从低处仰望,庐山( 飞流直下 )。
3、品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悟出哲理: 看事情不能片面)
四、对比阅读 深入体会
1、学完了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2、出示小资料,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再次感悟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和人生感悟的不同。
五、拓展阅读 学以致用
六、总结
板书:
古 诗 二 首
最高层 (站得高,看得远)
活用
明理 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晓意
知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1、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3、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4、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⑴ 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⑵ 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下了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已经背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效果较好。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两首诗。
3、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激发学生拥有诗意情怀。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诗”,请学生吟诵自己喜欢的诗。
二、读通两首诗。
1、我们的祖国是个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再来读两首古诗。
2、出示两首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三、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两首诗诗不一样的,读读,读出不一样的节奏。
相机渗透:七绝五绝七律五律的相关知识。
2、渐渐读出两首诗的节奏。
四、读出诗中的画面。
1、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读出诗中的画吗?
(相机介绍王维、苏轼)
2、读出《元日》中的画面
1)元日是指?理解“元”(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拓展:“元日”“元旦”
2)学生自由读诗,读出什么画面?
a 放爆竹b 饮屠苏c 换桃符d 曈曈日……
理解:除饮屠苏的风俗及意义桃符——春联的变化过程
品:“曈曈”叠词的运用“桃符”的压缩省略,交换使用。
3)想象画面,配乐朗读《元日》。
3、读出《江雪》中的画面。
1)自由读,想象画面,说说看到的画面。
重点:大雪老翁独钓
2)理解:绝灭孤独
3)体会诗句的对仗美。
五、读出诗中的情感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体会到诗中的情感吗?
2、自由读,体会。
3、交流:《元日》的喜庆,诗人的快乐……
《江雪》的凄清、老翁的孤傲、不屈……
4、两首诗都写冬天,为什么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出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读懂其中原因。
5、小结:这就是“诗言情,诗言志”啊!
6、朗读两首诗。
六、诗化生活。
1、诗人得志时写诗,失意时写诗,明白了道理时写诗,有了小情趣,小感悟……都写诗。
2、找找课本中的诗,读一读,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诗。
3、读泰戈尔等著名诗人的现代诗。
4、读读老师、同学自己写的诗。
5、寄语:
让我们读诗!
让我们拥有诗意的情怀与生活!
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二、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
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一岁一____。野火______,春风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无处寻____。
2、按要求分类:
未追店枯徐烧荣菜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六、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
木: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
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
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出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作业:
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4.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举起空白的第四课)同学们,老师今天这节课没有准备,想请你们来当我的老师!
大家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当我的老师,你教教我怎么学这两首古诗呢?
(二)师生共同设计自学步骤:
1.我们先用第一首诗做实验。(生讨论如何教老师,全班交流)
2.师引导小结(即学生自学方法)并板书:
①解诗题(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②解难解词。
③理解诗句(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
④归纳中心(体会作者情感)
⑤谈读诗感受。
⑥有感情朗读。
(三)实施师生共同学习:
1.请同学上讲台当小老师,为全班和老师解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2.理解难解词: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3.理解诗意:
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a串讲: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b积累词语:听到喜讯为何还“涕泪满衣裳”?可以用哪个四字词形容他?(喜极而泣、唏嘘不已……)
c有感情地朗读。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a看插图,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的心情。
b词语积累:“喜欲狂”和“涕泪满衣裳”矛盾吗?可以用哪个词解释?(悲喜交加)
c想象:诗人离开家乡这几年,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d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出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师补充: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d串讲: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e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心情。
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a串讲:在大晴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b“白日”每天都有,为何此诗要强调呢?象征着什么?(诗人的生活重见天日,心情愉悦)
c读出诗人的好心情。
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a“即”和“便”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语?诗人用在此的目的是什么?可见诗人语言精练。
b串讲: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⑤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4.总结全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5.师引读,生齐读.
6.请一位同学带大家读背古诗。
(四)师引导生认识这首古诗结构、韵律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⑤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5
《咏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写春天的诗──《咏柳》。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
(课件出示诗歌)
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 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
(树高、绿;枝多;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
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
(赞美、喜爱)
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
(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 ── 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
(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⑴ 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 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⑵ 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⑶ 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
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 ── 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 ── 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2、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 ── 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可以《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
《春日》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课前准备〗
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
〖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春到三分暖。
春天三日晴。
春雨贵如油。
一年四季春为首。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
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
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
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
(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
(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三、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11、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12、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四、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
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
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
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朱熹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思想要保持清醒开阔而不陈腐,就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春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手法,但意蕴更为深藏: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们学了这首诗,肯定会有所启发。古诗教学,有待“亲密接触”,因为她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课时】
共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三、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四、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⑴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⑵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⑶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
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⑷“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五、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
配乐读;
竞赛读。
六、背诵
七、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______,
一岁一__________。
野火____________,
春风 _____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八、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背诵
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
好在哪里?
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背诵
同桌互背;
指名背;
挑战背;
齐背。
六、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
七、拓展
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上一篇:交际 语 精选14篇 口 教案
下一篇:教案 古诗两首 通用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