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2篇 教学设计 口技
《口技》教学设计(精选22篇)
《口技》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2)训练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
(3)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4) 学会正面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5) 能理解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 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
(3) 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
(1) 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2) 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
2、 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
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习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第 一 课 时
(一)情景导入: 听洛桑“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概括什么叫口技?你能表演一段吗?这节课看听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导学过程;
1、 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诵《口技》,正字音。
(2)教师朗诵《口技》,对“少顷”“许许”等多音异读的字,有意读错。引起学生的注意。
(3)学生齐读——个读——分段读。生生评价,教师纠正读音。
2读通文意
(1) 结合课下注释,在小组内口头交流翻译。
(2) 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交流难词难句。
(3) 以“读《口技》我仿佛听到或看到——”的句式说话。
(4) 齐读全文
3自读探究:
(1) 口技人表演的故事有哪几个场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2) 你通过哪些词语判断了解情节发展的?
(3) 师生对话,教师点拨。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 作者议论 听众反应
梦中惊醒 远近、外内小大、分合
渐入梦乡 大小、密疏
火起百象 少多、简杂
(5) 教师小结
声音由小——大——小——大,由简单到复杂。一张嘴能模拟这样的千态百象,真让人难以置信。技艺真正的高超。
(三) 课堂总结:
1、内容:
2、方法:
(四) 课下作业布置
(1) 试背全文,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 上节课作业交流检查
(二) 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1) 教师引读:口技表演可谓精彩,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是——“善”,你认为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2) 师生交流明确:表演的精彩在声音的反复变化、多而杂上、人物的众多、道具的简单、观众的反应。
(3) 演读三个场景中的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用心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内涵和意味,以及所表达的作用。
(明确:“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此句中观众的笑貌心理动作跃然纸上。他们心领神会,深深折服,暗暗叫好,完全沉浸其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这一句细致地表现宾客由紧张到放松的渐变过程,这时观众已忘了自我,心随故事而动。融进表演而身临其境。“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此句宾客的惊慌失措,惟恐祸及其身的神态栩栩如生。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最高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充分表现口技表演的巨大吸引力,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 合作探究
(1) 课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2) 首尾都写了表演的道具,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3) 生生交流,教师点拨:第一句是全文的统领句,交代口技表演的技艺高。全文的内容围绕“善”字写的。两次写道具,首尾呼应,首段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铺垫,结尾强调道具简单,说明口技表演的技艺高超,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4) 师引导小结,让学生说从文中学到的写法:清晰明了的结构。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
(四) 拓展迁移,提升审美情趣
(1) 你还知道哪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说给同学听。
(2) 师: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要积极地创造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3)用正侧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景或者其它民间艺术。
(五)课堂检测:(练习题-略)
(六) 课堂总结:
1、内容:
2、方法:
(七)作业:p159页思考与练习:二、三
《口技》教学设计 篇2
第 课 口 技
教学目的:
1、理解文言词语,熟读背诵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了解古今词义的区别。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要方法组织教学。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基本内容,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想象,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并引导学生讨论文中有争议之处。
教学设计:
一、口哨表演,激趣引读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2、译一译:
⑴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可小组探究疑难词语;表示时间的词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古今异义等。
①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
文言实词:(善、闻、欲、会、觉、欠、伸、毕、众、备、意、少、舒、名、色、股等)“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曳”、“指”。
文言虚词(如而已、以为、但、然、虽等)
古今词义不同(如乳、绝等)
②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名作动,“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名作动,摆酒宴)
目:侧目(名作动,看)
③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两事相继发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④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会宾客大宴(古:适逢;今:会议)
但:但闻抚尺一下(古:只;今:表转折,然而)
施:施八尺屏障(古:设置;今:设施)
是:当是时(古:代词,这;今:判断动词,是)
虽:虽人有百手(古:即使;今:虽然)
奋:奋袖出臂(古:扬起;今:兴奋)
走:几欲先走(古:逃跑,跑;今:行走)
战:两股战战(古:大腿;今:屁股)
闻: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听见;今:听说)
⑤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翻译:
第一段: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第二段: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第三段: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第四段: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第五段: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3、议一议:
(1)文中哪一句话是全文内容的概括?文章描写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
第一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第2段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 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第3段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
第4段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三、正侧描写,明确作用
文章怎样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
正面描写: 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正面:写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外到内、由少到多)
侧面描写: 课文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用听众的观感神态。“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听众的激动神情毕现纸上。这一篇虽是状写全场观众,实则侧面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
四、互动释疑,复述背诵
学生复述口技人整个表演过程。要指导学生理解各种声音描写的内涵,理解描写顺序、描写的场景,然后整理文言文表示时间的词语,背诵课文。
五、总结存储,作业延伸
1、总结存储:
课文第一部分,介绍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情况及演出时的气氛。
而文章第二、三自然段,运用正面描写同侧面烘托相结合。着力描写表演者的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描写;着力描绘听众的神态,这是侧面烘托。两者结合着写,是为了把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突出表演口技之“善”。
文章至此,作者完成了口技者表演前的交代,并在高潮前作好了铺垫与渲染,下文忽然波澜突变则顺其自然。而文中作者不断通过正侧面的衬托烘托表现了口技者的高超技术,围绕一个善字作文章,同时也表现自己高超 的描写手法。
2、作业延伸: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一、表演前,开篇点题,衬托气氛,烘托作物。
二、表演过程。
、写表演场面:正面:写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外而内、由少到多)
侧面:写听众神态(衬托、赞美)
、写表演场面:正面:写声(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侧面:写听众神态、心情(衬托)
三、写表演结束,照应开头。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口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2、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口技表演者的艺术构思。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术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二、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难点
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口技表演者的艺术构思。
3、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列举一些特技表演引入。
三、讲授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2、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3、朗读课文
4、请同学们就课文字词质疑,准备翻译课文。
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4)表示地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5、以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6、问题探究:
(1)课文在写口技的精彩表演的同时,哪些地方写了观众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板书]口技表演宾客反应
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深夜惊醒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醒而复睡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警、救火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这四处侧面烘托,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文中两处写动物的声音“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口技表演者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也为下文情节一户人家由人初醒到全家喧闹作了铺垫。
“微闻有鼠”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演一家人由睡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场面蓄势。
扩展:试举出平时生活中“以动衬静”的例子。
四、小结:
口技是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根据口技的特点,生动逼真地描摹了口技艺人所表演的音响,把读者带入这些音响所表现的特定生活情景文中。
五、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口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把握多方面表现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重点、难点
五.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注意体会作者如何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吃语(yi)齁hou)曳(ye)哗(hua)叱(chi)意少舒
(shao)中间(jian)几欲先走(ji)
2.阅读课文,试着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文。
二、导入
三、作者简介
1.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 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2.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
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三、讲析课文
1.同学们朗读课文,结合预习作业和课文下面的注释,串译课文。
教师强调一些词语意思。
善:擅长。会:集合。于厅事之东北角:的。但闻:只。乳:
喂奶。当是时:这。众妙毕备:全部。妙绝:极点。意少舒:稍
微。间:夹杂。虽:即使。名其一处:说出,动词。凡欲先走:几乎,差点儿。跑。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并要求学生口述课文内容,注意抓时间名词、
动词和形容词。教师更正。
2.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口头交流。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介绍口技表演前的情景。
第二段:介绍表演一家人深夜惊醒的情况及宾客默叹。
第三段:介绍表演这家人从醒到又睡的情况及宾客情绪的变化。
第四段:介绍表演失火、救火的经过和宾客惊慌欲跑的神态动作。
第五段:介绍口技表演结束后的情形。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讨论并归纳:板书
一、表演前道具简单才技艺高超
二、表演中
(正面一表演)(侧面一宾客)
表现烘托
深夜惊醒关注默叹
醒而复睡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惊慌欲跑
三、表演后道具简单---强调--技艺高超
4.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
讨论并归纳:
摹状貌,通过再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声音等来达到说明目的。
文中再现了口技表演所表现的生活画面。作者紧扣文中第一句话“京中有善口技者”展开,很好地描摹了表演者的表演。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口技》一文,作者通过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
而多变的声响、听众的神态变化,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我们一方面赞赏口技艺人的技艺,同时另一方面也赞赏作者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文中成功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2.曳屋许许声
3.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盆器倾侧
Aqing3Bqing1
(二)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含义。
妇抚儿乳众妙毕备
儿含乳啼以为妙绝
以为妙绝手有百指
3.群响毕绝指其一端
满坐寂然
众宾团坐
(三)选择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1.宾客意少舒
A.宾客的意见很少舒心的。
B.宾客的情绪稍微放松了些。
C.宾客的心情很少舒心。
D宾客的心情渐渐舒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A.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袖子,
露出手臂。
B.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振奋得伸出
了手臂。
C.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
起袖子,露出手臂。
D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振奋得伸出
了手臂。
(附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帷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 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妻子手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哼着哄他睡觉。床上的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呼啸如叨地说个不停,就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声,大孩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妻子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有一会儿停一会儿。微微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地寻找东西吃,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妻子在梦中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把身子稍稍坐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着:“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叫,妻子也起来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那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裂声,呼吁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体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科,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掉帷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本罢了。
《口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把握多方面表现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重点、难点
五.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注意体会作者如何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吃语(yi)齁hou)曳(ye)哗(hua)叱(chi)意少舒
(shao)中间(jian)几欲先走(ji)
2.阅读课文,试着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文。
二、导入
三·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
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
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
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
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2.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
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
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
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
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为
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三、讲析课文
1.同学们朗读课文,结合预习作业和课文下面的注释,串译课文。
教师强调一些词语意思。
善:擅长。会:集合。于厅事之东北角:的。但闻:只。乳:
喂奶。当是时:这。众妙毕备:全部。妙绝:极点。意少舒:稍
微。间:夹杂。虽:即使。名其一处:说出,动词。凡欲先走:几乎,
差点儿。跑。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并要求学生口述课文内容,注意抓时间名词、
动词和形容词。教师更正。
2.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口头交流。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介绍口技表演前的情景。
第二段:介绍表演一家人深夜惊醒的情况及宾客默叹。
第三段:介绍表演这家人从醒到又睡的情况及宾客情绪的变化。
第四段:介绍表演失火、救火的经过和宾客惊慌欲跑的神态动作。
第五段:介绍口技表演结束后的情形。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讨论并归纳:板书
一、表演前道具简单才技艺高超
二、表演中
(正面一表演)(侧面一宾客)
表现烘托
深夜惊醒关注默叹
醒而复睡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惊慌欲跑
三、表演后道具简单---强调--技艺高超
4.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
讨论并归纳:
摹状貌,通过再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声音等来达到说明目的。
文中再现了口技表演所表现的生活画面。作者紧扣文中第一句话“京中
有善口技者”展开,很好地描摹了表演者的表演。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口技》一文,作者通过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
而多变的声响、听众的神态变化,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
超。我们一方面赞赏口技艺人的技艺,同时另一方面也赞赏作者高超的
文字表达能力。文中成功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2.曳屋许许声
3.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盆器倾侧
Aqing3Bqing1
(二)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含义。
妇抚儿乳众妙毕备
儿含乳啼以为妙绝
以为妙绝手有百指
3.群响毕绝指其一端
满坐寂然
众宾团坐
(三)选择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1.宾客意少舒
A.宾客的意见很少舒心的。
B.宾客的情绪稍微放松了些。
C.宾客的心情很少舒心。
D宾客的心情渐渐舒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A.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袖子,
露出手臂。
B.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振奋得伸出
了手臂。
C.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
起袖子,露出手臂。
D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振奋得伸出
了手臂。
(附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摆酒
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这位表演口技的
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
木。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帷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
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
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
也被吵醒。妻子手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
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哼着哄他睡觉。床上的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呼
啸如叨地说个不停,就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哄孩子的
哼哼声,小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声,大孩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
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
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
了。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妻子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有一
会儿停一会儿。微微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地寻找东西吃,盆碗等器物打
翻的声音,妻子在梦中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把身子稍稍坐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着:“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叫,妻子也起来大
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那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
的小孩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裂声,呼吁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
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
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体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
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
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
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
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
直科,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掉帷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
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本罢了。
《口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口技》这段文章,还见于金圣叹批本《水浒》第六十五回的前批。林嗣环与金圣叹几乎是同时人,现在还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断定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谁,课文著名林嗣环,是依据《虞初新志》。〕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顷(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这句总领全文,“善”字,通贯全篇,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京:这里指北京。善:善于,擅长。(先请同学回忆《卖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讲法。)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词意不同),宾客大宴:是“大宴宾客”的倒装句。这句前边可以加上“有一家”三个字。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边。于: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厅事:指厅堂,大厅。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听事”。后来也用在称呼私人家里的厅堂,客厅。之:结构助词,的。施:与现代汉语“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宽度。屏障:屏风。屏,本义是“蔽”的意思;障,本义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来都是动词,合起来成为名词,指屏风一类陈设。清代表演口技,都要用围帐、屏风一类东西来隔断听众视线,所以又称“隔壁戏”。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中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这个句子,前边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其中有”三字。中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等,古汉语经常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边。而已:古文中常见的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宾客们团团围坐在屏风周围。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人。众:许多人。如听众,观众。团:圆,周,这里是团坐,即团团围坐。课本注解也通。但:副词,只,仅。下:落,拍,动词。满坐:代指全厂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huá):喧闹,声大而杂乱。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的场地,道具,以及表演前听众的反应。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的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七、指导学习第二段课文(方法同前)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胡同里小巷深处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妇女被惊吓醒了,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正在说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叫。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小孩并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泣,妇人边拍抚边轻声哼着哄着孩子。又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乳:前一个“乳”字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字是名词,奶头。呜:象声词,此处作动词用,即小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连续不断地谈话,如絮叨不休。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小孩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小孩嘴里含着奶头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来,各种绝妙的声音全都具备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众妙:指口技艺人模仿的各种奇妙的声音。妙:是形容词,这里指声音。用“一时”又用“齐”强调艺人的绝技。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人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以,认为;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从夜深人静遥闻深巷犬吠写起,描写一家夫妇和两个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种响动。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静而喧哗。描写十分逼真,形象。在“当是时”这一表时间的词语限制下,罗列了各种声音,最后用“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两句概括性词语作结,就把同时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听众的神态表情,更为生动,引人入胜,反衬出口技艺术的高超。
八、布置作业。
(一)默写并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结合第二段描写,口头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交代清楚的?
(三)填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儿的意思:①京中有善()口技者。②会宾客大宴()③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④遥()闻深巷中犬吠()⑤既而()儿醒。⑥以为()妙()绝()。
(答案见课文前讲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析课文第三至五段。巩固词类活用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一)默写并翻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检查作业(二)(三)。
作业(二)参考答案:
如遥闻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这一句,先用形容词“遥修饰闻,后用形容词“深”揭示“巷”距离大街之远,这就明确地点出了犬吠声是从远处传来的。“妇人惊觉欠伸”的动响和丈夫呓语声,都是低微声音,只有很近才能听见,所以作者省略了“近闻”二字。从“犬吠”到“其夫呓语,”既是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又是按照由大而小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从“遥闻……呓语”到“儿醒,大啼……絮絮不止”,是按照由少而多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对于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作者也交代得清清楚楚。如在叙述“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之后,用“一时齐发”来点出这五种声音是同时发出的。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地停止了。轻微地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盆罐歪倒的声音,妇人在睡梦中的咳嗽声。宾客的心情略微松弛一些,身子也稍微坐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老鼠碰物力量不大,前面有“微闻”一词,所以声音不能太重太大。夜深人静,一点响动都听得很清楚,这是以动衬静的笔法。
以上是第三段,写一家人渐渐入睡,室内逐渐安静下来,把听众由众声齐发引进夜深人阑的境界中去。声音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闹到静,这里是一个起伏。两个“渐”字,细致逼真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而小、从有到无的过程。“作作索索”描绘老鼠活动的声音,十分传神。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一个人大喊“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这几句声响由外及内,把卧室里面与外面火场自然地联结起来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各其处也”一会,千百个人大声呼喊,千百个小孩大哭,千百条狗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哗拉拉房屋倒塌的声音,火花的爆裂的声音,还有呼呼的风声,等等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搀杂有千百个人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人们用力发出的许许许的声音,往外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头发出的声音;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楚其中某一处发出的声音。百千:是虚数,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夹:搀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加强了肯定语气。所,等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的“的”,这里代声音。“所应有”是“应当有的”,“所不有”是“没有的”。虽:连词,纵然,即使。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于是宾客们没有不变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哆嗦嗦几乎想要先溜走的。于是:承接连词。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以译成捋,挽,撩。走:逃跑。
以上是第四段,再次描写口技技艺。这段着重描写一家人的邻近,于深夜中失火和救火的情景。这是本文情节发展的高潮所在。这一段描写的声音,也是由内而外,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简到繁。其中叠用了“百千”,极写声音之多,火势之猛。又用“中间”、“又夹”等词语,指出许多声音都用互相搀杂同时发出来的,更加见出他的技艺高明。接着以“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总结概括的话,指出声音的实际效果,远比作者写出来的为多。最后又用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反衬出口技艺人的高超。这里是第二个起伏。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突然拍的戒尺即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开屏风看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
绝:断,停止,动词。这里指声音中断。之:代指屏风里边。
这段文字与第一段呼应,印证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以道具的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这里值得注意的一个比较细微的地方,就是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都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但末段“撤屏视之”后面还有“一人”。这“一人”不可遗漏不写,不然就不能同前面的“口技人坐屏障中”相照应。
五、布置作业(词类活用练习)。
指出下列加黑的词,在句中的含义以及词性: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用讨论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练习省略句式。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讨论中心思想。
提问:这篇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通过口技表演,摹拟了哪些声响?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体会?(发动同学讨论)
要求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它着重描写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卧室里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及一场大火场面中的各种声响,还写了听众的各种反应。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三、讨论写作特点。
《口技》作者林嗣环,在文章结尾时感叹说:“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对《口技》的评价是:“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
请同学讨论,本文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奇妙的地方:他是怎样把口技艺人“善画声”这一奇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
要求明确:
(一)叙事条理清楚,行文波澜起伏。
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施屏障开始到撤屏障为止。口技本身顺着宾客所听到的记叙了三个场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动;二是不久,全家逐渐入睡;三是寂静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警。三个层次,井井有条,互相联系,自然合理。口技摹拟的声响也是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由少到多,由静到闹,由小到大,使读者有亲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觉。
叙事条理清楚还算奇妙,这篇文章的传神之处,在于行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后,“宾客意少舒”,波澜渐低,但“火起”以后形势大变。全文如音乐的旋律,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最后一步紧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后,波澜达到高峰,千态万状,令人应接不暇。
(二)叙事中注意描写,首尾间注意照应。
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有平板叙述,而不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描写,但不会引人入胜。
本文在正面记叙时,勾勒出三幅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画面。如各种声音,全凭描写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感。又如在叙述口技表演过程中随时描写听众的反应,描写他们的神情态度。这种写法,既能具体地显出口技表演的效果,又能间接表现口技技巧的高超。
除了记叙穿插描写以外,首尾之间还注意照应。开始与结束两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确简单,即使全部发挥作用,也难以发出那“百千齐作”的声音,这就不能不叹服艺人绝妙技艺。
(三)文字简练贴切,语言生动形象。
《口技》所记的事很奇妙,也相当纷杂,作者只用了三百多字,这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字简练的特点。此外,本文选词恰当,写什么象什么。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老鼠是“作作索索”。无不贴切而生动形象。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选用“既而”、“当是时、“未几”、“俄而”等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现时间的推移,变化多样。
四、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省略句式练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课内完成)。
附教学建议:
1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完本课后,可以请几个同学轮流上台,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口技》一文讲给大家听。(要求有表情)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外指导同学阅读清代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卷二《口技》一篇。
3这是一篇学写记叙文的范文,教完后,可以让学生仿写一篇作文,如写一场蓝球赛、拔河赛,记听相声,记一次故事会等。
《口技》教学设计 篇7
口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训练学生能自渎文言文。
3、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口技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民间艺人的艺术魅力,心中升腾对祖国民族精粹艺术的骄傲之感。
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教会学生理解翻译全文,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突出的写法: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加以赏析。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授课时间:5.16
课前准备:
1、学生听录音,练习朗读课文,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练习中要重点注意下列字音:
齁(hōu)声 中间(jiàn) 许许(hǔ) 几(jī)欲先走
2、学生自己尝试解释字词义,疏通课文大意,将自己不会的问题标记出来。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在电视节目中相声、小品中感受过口技这种表演技艺,口技的魅力是无穷的。大家可以回想并解说一下哪位演员非常擅长这一方面的表演。(学生讨论后发言)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艺人其技艺如何高超。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检查预习:
分别找高、中、低层次的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评析。(如果读得好,可进行下一环节教学,否则,可再由几个同学试读,进行练习,教师做朗读指导。)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将预习时不懂的字、词、句翻译提出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2、学生提出小组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重点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课文翻译,每一小组抽查一人进行班级文章翻译接龙游戏。如出现问题教师可进行指导。
4、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往学过的知识出发,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检查重点词义。
(1) 会宾客大宴……
(2)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4)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座。
(5)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四、精读研讨
1、口技艺人表演的两个场面是什么?
2、“遥闻深巷中犬吠”这一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3、文中多次描写听众的反应,这些描写有何效果?
4、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5、课文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四人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共同明确:
1、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2、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做铺垫。
3、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4、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保持完整,同时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5、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此外,首尾两次清楚交代极简单的道具,也是侧面描写。
五、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指导背诵:可用作者写文章的思路来指导学生背诵,注意首段与末段相照应的结构特点,中间三段每段都先写艺人所模拟的音响,后写听众的反应,这些可作为背诵的词语线索。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默写时要求学生配上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简单插图,用正楷或行楷做一期文言文书法作品,参加班级书法展。
课后记:
《口技》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fèi(狗叫)叱chì(大声责骂)
倾qīng(斜)顷qǐng(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届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
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己”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目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二部分(第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吃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她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吃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观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干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数,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持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延、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古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用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台完成深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
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众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四、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五、板书设计
口技
正面描写
反面描写
口技人表演
《口技》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①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抽象”的原则方法,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领
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调动情绪。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
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
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
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说明:如有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可千万别错过,以此调动学习情趣的机会。
二、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
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②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读、轻读、放声读。
2根据注解掌握有关字词读音和释义,疏通文句内容,有疑即问。
四、教师指导学生落实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犬吠:呓语:叱儿:Chi意少舒:
中间:曳屋:几欲:齁声:
2.理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②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③当是时:这个时候。
①以为妙绝:以为:认为。绝:极点。
⑤宾客意少舒:稍微,读shao3。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⑤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
③几欲先走:跑。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说明:教师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六、分析第一部分。
1.齐读第1段。
2.学生口述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3.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七、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2、3、4段。
说明:应要求学生朗读得生动,有感情。
二、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
说明:鼓励学生讨论、商量。
│场景│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评论│听众反应│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吃请、│由远及近│众妙毕备│伸颈,侧目,微笑,│
││大啼、妇呜、絮絮、│由外到内││默叹,以为妙绝│
││大叱│由小到大│││
││(一时齐发)││││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逐步变小││意少舒稍稍正坐│
││鼠作作索索、倾盆器││││
││(声)││││
││咳嗽││││
││(以响衬静)││││
│火起群乱│大呼、齐哭、│突然变大│不能指其一端│变色离席│
││百千大呼、齐哭、犬│由少而多│不能名其一处│奋袖出臂│
││吠、力拉崩倒、火爆│由少而杂││两股战战│
││声、风声、求救声、│││几欲先走│
││抢夺声、泼水声(无││││
││所不有)││││
三、讨论分析,理解描写上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1.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
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2.请一位同学口述课文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思考:各场景的声音
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
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
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
“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
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
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
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齐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
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
的礼物
五、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
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
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
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扭力。
六、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一。
七、布置作业。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
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善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尺
场景:梦中惊醒:小~大(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十
渐入梦乡:小(意少舒,稍正坐)
十
火起群乱:大(变色离席,奋抽出臂,两胜战战)
(马骏)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
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
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教学设计(A)”)
三、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_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①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②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第2、3、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
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
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
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
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
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
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
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
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
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
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
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
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
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
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
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
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
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
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
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
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
“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
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
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板书设计:
口技
善
正面
场景:梦中惊醒由醒入睡失火纷乱
声音:小~大~小~大
侧面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
听众
伸须侧目微笑默。
意少舒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口技》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口技》这段文章,还见于金圣叹批本《水浒》第六十五回的前批。林嗣环与金圣叹几乎是同时人,现在还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断定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谁,课文著名林嗣环,是依据《虞初新志》。〕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顷(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这句总领全文,“善”字,通贯全篇,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京:这里指北京。善:善于,擅长。(先请同学回忆《卖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讲法。)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词意不同),宾客大宴:是“大宴宾客”的倒装句。这句前边可以加上“有一家”三个字。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边。于: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厅事:指厅堂,大厅。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听事”。后来也用在称呼私人家里的厅堂,客厅。之:结构助词,的。施:与现代汉语“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宽度。屏障:屏风。屏,本义是“蔽”的意思;障,本义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来都是动词,合起来成为名词,指屏风一类陈设。清代表演口技,都要用围帐、屏风一类东西来隔断听众视线,所以又称“隔壁戏”。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中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这个句子,前边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其中有”三字。中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等,古汉语经常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边。而已:古文中常见的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宾客们团团围坐在屏风周围。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人。众:许多人。如听众,观众。团:圆,周,这里是团坐,即团团围坐。课本注解也通。但:副词,只,仅。下:落,拍,动词。满坐:代指全厂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huá):喧闹,声大而杂乱。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的场地,道具,以及表演前听众的反应。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的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七、指导学习第二段课文(方法同前)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胡同里小巷深处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妇女被惊吓醒了,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正在说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叫。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小孩并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泣,妇人边拍抚边轻声哼着哄着孩子。又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乳:前一个“乳”字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字是名词,奶头。呜:象声词,此处作动词用,即小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连续不断地谈话,如絮叨不休。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小孩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小孩嘴里含着奶头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来,各种绝妙的声音全都具备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众妙:指口技艺人模仿的各种奇妙的声音。妙:是形容词,这里指声音。用“一时”又用“齐”强调艺人的绝技。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人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以,认为;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从夜深人静遥闻深巷犬吠写起,描写一家夫妇和两个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种响动。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静而喧哗。描写十分逼真,形象。在“当是时”这一表时间的词语限制下,罗列了各种声音,最后用“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两句概括性词语作结,就把同时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听众的神态表情,更为生动,引人入胜,反衬出口技艺术的高超。
八、布置作业。
(一)默写并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结合第二段描写,口头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交代清楚的?
(三)填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儿的意思:①京中有善()口技者。②会宾客大宴()③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④遥()闻深巷中犬吠()⑤既而()儿醒。⑥以为()妙()绝()。
(答案见课文前讲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析课文第三至五段。巩固词类活用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一)默写并翻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检查作业(二)(三)。
作业(二)参考答案:
如遥闻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这一句,先用形容词“遥修饰闻,后用形容词“深”揭示“巷”距离大街之远,这就明确地点出了犬吠声是从远处传来的。“妇人惊觉欠伸”的动响和丈夫呓语声,都是低微声音,只有很近才能听见,所以作者省略了“近闻”二字。从“犬吠”到“其夫呓语,”既是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又是按照由大而小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从“遥闻……呓语”到“儿醒,大啼……絮絮不止”,是按照由少而多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对于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作者也交代得清清楚楚。如在叙述“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之后,用“一时齐发”来点出这五种声音是同时发出的。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地停止了。轻微地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盆罐歪倒的声音,妇人在睡梦中的咳嗽声。宾客的心情略微松弛一些,身子也稍微坐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老鼠碰物力量不大,前面有“微闻”一词,所以声音不能太重太大。夜深人静,一点响动都听得很清楚,这是以动衬静的笔法。
以上是第三段,写一家人渐渐入睡,室内逐渐安静下来,把听众由众声齐发引进夜深人阑的境界中去。声音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闹到静,这里是一个起伏。两个“渐”字,细致逼真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而小、从有到无的过程。“作作索索”描绘老鼠活动的声音,十分传神。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一个人大喊“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这几句声响由外及内,把卧室里面与外面火场自然地联结起来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各其处也”一会,千百个人大声呼喊,千百个小孩大哭,千百条狗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哗拉拉房屋倒塌的声音,火花的爆裂的声音,还有呼呼的风声,等等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搀杂有千百个人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人们用力发出的许许许的声音,往外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头发出的声音;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楚其中某一处发出的声音。百千:是虚数,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夹:搀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加强了肯定语气。所,等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的“的”,这里代声音。“所应有”是“应当有的”,“所不有”是“没有的”。虽:连词,纵然,即使。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于是宾客们没有不变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哆嗦嗦几乎想要先溜走的。于是:承接连词。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以译成捋,挽,撩。走:逃跑。
以上是第四段,再次描写口技技艺。这段着重描写一家人的邻近,于深夜中失火和救火的情景。这是本文情节发展的高潮所在。这一段描写的声音,也是由内而外,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简到繁。其中叠用了“百千”,极写声音之多,火势之猛。又用“中间”、“又夹”等词语,指出许多声音都用互相搀杂同时发出来的,更加见出他的技艺高明。接着以“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总结概括的话,指出声音的实际效果,远比作者写出来的为多。最后又用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反衬出口技艺人的高超。这里是第二个起伏。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突然拍的戒尺即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开屏风看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
绝:断,停止,动词。这里指声音中断。之:代指屏风里边。
这段文字与第一段呼应,印证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以道具的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这里值得注意的一个比较细微的地方,就是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都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但末段“撤屏视之”后面还有“一人”。这“一人”不可遗漏不写,不然就不能同前面的“口技人坐屏障中”相照应。
五、布置作业(词类活用练习)。
指出下列加黑的词,在句中的含义以及词性: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用讨论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练习省略句式。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讨论中心思想。
提问:这篇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通过口技表演,摹拟了哪些声响?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体会?(发动同学讨论)
要求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它着重描写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卧室里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及一场大火场面中的各种声响,还写了听众的各种反应。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三、讨论写作特点。
《口技》作者林嗣环,在文章结尾时感叹说:“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对《口技》的评价是:“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
请同学讨论,本文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奇妙的地方:他是怎样把口技艺人“善画声”这一奇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
要求明确:
(一)叙事条理清楚,行文波澜起伏。
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施屏障开始到撤屏障为止。口技本身顺着宾客所听到的记叙了三个场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动;二是不久,全家逐渐入睡;三是寂静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警。三个层次,井井有条,互相联系,自然合理。口技摹拟的声响也是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由少到多,由静到闹,由小到大,使读者有亲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觉。
叙事条理清楚还算奇妙,这篇文章的传神之处,在于行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后,“宾客意少舒”,波澜渐低,但“火起”以后形势大变。全文如音乐的旋律,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最后一步紧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后,波澜达到高峰,千态万状,令人应接不暇。
(二)叙事中注意描写,首尾间注意照应。
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有平板叙述,而不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描写,但不会引人入胜。
本文在正面记叙时,勾勒出三幅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画面。如各种声音,全凭描写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感。又如在叙述口技表演过程中随时描写听众的反应,描写他们的神情态度。这种写法,既能具体地显出口技表演的效果,又能间接表现口技技巧的高超。
除了记叙穿插描写以外,首尾之间还注意照应。开始与结束两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确简单,即使全部发挥作用,也难以发出那“百千齐作”的声音,这就不能不叹服艺人绝妙技艺。
(三)文字简练贴切,语言生动形象。
《口技》所记的事很奇妙,也相当纷杂,作者只用了三百多字,这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字简练的特点。此外,本文选词恰当,写什么象什么。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老鼠是“作作索索”。无不贴切而生动形象。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选用“既而”、“当是时、“未几”、“俄而”等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现时间的推移,变化多样。
四、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省略句式练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课内完成)。
附教学建议:
1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完本课后,可以请几个同学轮流上台,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口技》一文讲给大家听。(要求有表情)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外指导同学阅读清代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卷二《口技》一篇。
3这是一篇学写记叙文的范文,教完后,可以让学生仿写一篇作文,如写一场蓝球赛、拔河赛,记听相声,记一次故事会等。
《口技》教学设计 篇11
口技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语言极其简洁、生动,描写手法高妙,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去细心玩味。全文篇幅短小,应指导学生当堂背诵下来。此外,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还应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步骤:
—、导入
有条件的学校可为学生播放—点当代口技的声像资料。
二、诵读指导
从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让学生逐步提升朗读层次。
三、课文探究
通过以下问题的探究,完成对文意的理解、章法的揣摩、语言的品析。
1.“善”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2.作者如何展示口技艺人的“善”?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这里可先用原文回答,再用现代文复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举例分析文中描摹声响的特点。
4.文章描写观众的反映有何作用?
5.开头、结尾皆清楚地交代了道具,这些在文中作用如何?
6.举例分析本文语言之简洁。
四、背诵课文
在课堂上给20分钟左右的时间,鼓励学生当堂背诵下来。
五、词汇积累
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积累文言词汇,如:
1.古今义差别较大的词。
2.通假字。
3.一词多义,如“乳”“绝”等。
4.表示时间的词(本文的一大特点)。
5.至今仍保留古代用法的词,如“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莫名其妙。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一些精短、浅显的文言文比较适宜自学。大致程序为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背诵全文、练习巩固。其间,教师可印发一点关于本文的赏析文字,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反复诵读
1.听教师范读(或录音),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2.反复诵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1.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2.同桌互相帮助,互相检查。
3.教师析疑(尽量鼓励学生自己解决)。
4.精选有关本文的赏析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本文。
四、背诵全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马上背诵全文。
2.教师可提供—些有参考价值的背诵方法。
3.找同桌检查自己的背诵。
五、练习巩固
1.完成课后关于词句理解的练习。
2.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词语归类练习。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竞赛。如背诵比赛、改编故事比赛、词句理解竞赛等。只要引导得当、安排合理,可大大提高效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文意疏通
1.检查预习: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
2.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解答。
三、当堂背诵比赛(课前不通知)
1.宣布比赛规则:背诵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交叉检查)。
2.小组交叉检查:主动申报、接受背诵检查、检查打分。
3.小组代表示范背诵。
四、讲故事比赛
1.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将本文改编成故事。
2.听同桌讲故事。
3.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讲解。
4.师生评价。同时把他们误解或忽视的关键词语提出来。
五、练习抢答
选编适量的有价值的题目,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各小组抢答。
六、综合评价
将三轮比赛的成绩加起来,评出获胜组,还可评一些特别的个人奖项。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树立强烈的团队精神。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老残游记》第二回(节选)
刘鹗(清)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食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呜。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使用建议:这段选文最好穿插在分析《口技》的写法时作类比,因为他们都成功地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不过,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异,又可引导学生作对比欣赏。
《口技》教学设计 篇12
4月30日,按照学校安排,我得上一节校内公开课。我计算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这一天,我该讲《口技》。
今年,学校要求所有的公开课都得采用“主体参与 分组合作”的新模式上课。这种模式兼顾了东庐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特点。本学期以来,我也已在班上做过一些尝试。这节课,我也采用了这种形式。课上完后颇有些感触。
1.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信任。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学习上要给学生主动权。新推出的各种教学模式也都在强调这一点。我从2019年秋学期参与新课程改革以来,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应该说,这个问题是新课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真正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才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才会拥有自己的思想,创新才有基础。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思考,联系《口技》这节课,我认为,这个问题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应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
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在很多方面会存在着不足,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不会全面。因此,我们在很多时候,不会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的探究、解决问题。经常会不放心地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即使是让学生去分组讨论了,学生得到自己的答案了,我们依然要再强调一番,或将自己的“标准答案”再传达一次。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会养成习惯:反正我思考了,老师也不会采用我的,而且老师反正会给我答案,何必思考呢?
我的这节课,上课前给他们布置了预习任务,强调了上课的注意点,把教参中的课文翻译印发给了他们,对其它内容未做任何讲解和提示。上课了,学生按分组在黑板上展示了自己的预习成果,除出现了个别错误外,基本没有问题。然后就是让我非常担心的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后,分别上讲台讲解本组认领的任务,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令我惊喜的是,各组推选的代表一个个上台了,对认领任务的讲解基本清晰、流畅,问题的回答基本能让质疑的同学满意,出现了个别未能解答的,本组的学生立即发挥了后援团的作用,予以解答,没有怯场,也没有任何不和谐的音符。尤其让我惊喜的是,第六组推选的代表是一个品行有些后进的学生,他上台后除了对规定任务进行了讲解外,还与本组同学进行了互动,让同学们对他所讲的内容能更好地掌握,可以说是上台的几个学生中表现最好的。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的信任。给他们信任,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的主体性才能被体现出来,他们会给你惊喜。
2.教师不能迷失了自我。
上课前,有老师看到我的讲学稿,跟我说:“这节课基本没你什么事儿哦。”这节课真的没我什么事儿吗?不!应该说在这堂课中,我没有迷失自我,我的主导地位并没有丧失。而我也认为这是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不等于自己当“丢手掌柜”。如果学生完全能自学,一点问题没有,那要我们这些老师干什么?学生的知识、经验等毕竟有限,很多时候非常需要教师的提示和点拨。教师还应该是课堂的主导。
在之前尝试这种新模式的过程中,我曾经完全让学生自己组织过一堂课。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是热烈。但到下课时我交代给他们的任务也没能完成,已完成的部分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而我自己,整堂课无所适从。这样的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课堂的效度不高。长期这样,估计学生也会无所适从。
因此,在《口技》这堂课中,在不影响学生主体性地位发挥的前提下,我也积极参与,成为课堂的主导。一是学习过程的设计。为达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讲学稿”,任务分解清晰,完成任务的步骤明确。二是在课堂上适时点拨。主讲的学生讲解有错误,我适时插话更正;他们讲解过程中遇到问题,本组同学又无法给出援助,我适时加以点拨;讲解的重点不明确、不突出,我适时归纳、小结。三是不时“捣蛋”。课堂上,对于已经明确的任务,主讲小组又未能讲解清楚或知识点有遗漏时,我提示旁边的同学提问,或者自己直接提问。
总之,经过《口技》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对已有的模式灵活运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又不迷失自我,才能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效用。
《口技》教学设计 篇13
口技是优秀的民间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起源上古时期,人们用于狩猎,模仿动物的声音,来骗取猎物获得食物。下面是《口技》阅读题及答案,请参考!
《口技》清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 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口技》阅读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B.几欲先走
C.款扉扣之 D.今客鼓此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3分)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5.试设想一下:【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2分)
6.【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三《口技》比较阅读20xx-06-20 19:55一、拓展阅读题(13分)
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20xx年),余在扬州,一直挟猫儿同至寓。比(及至)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xún)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然一声,四座俱寂。
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解释下列字词。(2分)
(1)挟: (2)俄: (3)藻技: (4)历历不爽:
2.本文作者一共写了哪几种声音?(4分)
3.从文中我们可得知口技表演者郭猫儿表演的口技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4.翻译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2分)
5.试分析本文与课文的异同。(3分)
《口技》阅读答案
1、(每词1分,共3分)
⑴夹杂; ⑵说出; ⑶跑;
2、(6分)
⑴(直到这时,)客人们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正了身子。(3分)
⑵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3、(3分)B
1A.觉:睡醒。 B.走:逃跑。
C.叩:问。 D.鼓:弹奏。
2.(2分)D
3.(2分)里面(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4.(3分)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
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
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 (意对即可)
6.(2分)例子: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一、1.(1)邀请偕同 (2)不久 (3)小技(客气说法)(4)清楚地听,没有差错
2.群鸡乱鸣声,父呼其子并谓其子声,子饲其猪声,群猪争食声,吃食声,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猪被缚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剥声,肉上案声,买卖数钱声,买肉声。
点拨:从模拟的声音之多,表现的技艺之高;从模拟的声响之有序,表现的叙事有条理可以看出。
3.父子杀猪卖肉
4.许多鸡乱叫,它们的声音互不相同,各有区别。
5.与课文一样,本文也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一对父子晨起喂猪、杀猪、卖肉的过程。不同的是在写法上课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本文则是正面描写为主。
《口技》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读课文
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顷qǐng 倾qī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间jiàn许 许hǔ 曳yè 几jī
②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③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集会,恰逢但:只
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4)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提示“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提示“听众情况”背“众宾团坐”;提示“开演时的氛围”,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2.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之:指屏风里面
(2)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4)朗读、背诵(同上)
(5)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1)朗读。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3)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其—他的乳—名词,乳头,动词,喂奶毕—全绝—极、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虽—即使中间—中间夹杂许许—拟声词名—说出股—大腿奋—卷起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2)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要求:(1)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2)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
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5)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三)总结、扩展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篇15
[教例简述]
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教学基本任务: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时间分配:教师大约15分钟,学生大约30分钟,以学生活动为主。
1、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景有情。
2、说。
①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②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
一字立骨—善—声音有大小有内外有高底有动静有远近有分合有疏密有点面有张弛有明暗
3、做—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习:
①指出用法特别词的意思。
善()宴()
乳()一()呜()
②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③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觉()是()毕()目()
意()少()虽()名()色()
股()走()
④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妙: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
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满坐()宾客
起:大呼火起()夫起()大呼
⑤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满坐寂然——()
变色离席——()大啼——()
一时齐发——()中间……之声——()
撤屏视之——()惊觉欠伸——()
⑥现在,该轮到你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
[评析]
这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读、说、做”三步既表现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
最有新意的是这一份《课堂智能练习》——我们在观察课中还是第一次见到这项的练习。它充满了创造性,真是匠心独运。
这份“智能练习”可能表现了教者这样一种思考;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课堂积累太少,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主要被图形板书所覆盖,从语言理解、语言品析、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有限。二是技能训练力度不够,学法指导、思辨训练、联想迁移训练和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训练都比较薄弱。而设计得比较好的课堂练习就能解决一些这两上方面的的问题。
从上面的“智能练习”可见,学生们不仅仅只是“做”练习;他们要“做”,还要分析、归类、联想、概括、发现。这样,“练习”的层次就高了——它训练了“知”,也训练了“智”与“能”!
这咱“翻新”给我们以启示:原来,在有心人的眼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内,都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我们提倡这种价值的课堂智能练习。
《口技》教学设计 篇16
据乾隆《晋江县志》卷一说:“林嗣环字起八,由安溪徙晋江。”又据乾隆《泉州府志选举志》称:“林嗣环,崇祯十五年壬午科(1642年)举人,顺治六年已丑科(1649年)进士。”他官至广东海南副使,驻琼州。《县志》称他:“有风裁,在任多惠政。以拒琼帅府(琼州驻军统帅)执戮番舶之议,尚、耿二潘(清朝派去统治广东一带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共嗾帅劾之,被逮问。慷慨力陈潘兵不法事,由是调耿藩于闽,嗣环落职。”罢官之后,因原籍福建已是耿精忠的辖地,为防备耿的报复打击,他不敢回家,就“寓西湖,日倘徉湖山诗酒间”。因他对海南岛人民有善政,“卒,琼人设主祖包拯祠中”以纪念他。
林嗣环的著作有《铁崖文集》《海渔篇》《南纪略》和《荔枝话》等书。《荔枝话》署名“晋林嗣环铁崖著,”可知他又号铁崖。林嗣环颇关心生产,《荔枝话》记载明末清初闽南荔枝的品种、生产和供销情况。
亦有人认为《口技》是金圣叹所写。早在1962年,聂绀弩先生就宣布:林嗣环抄袭金圣叹的文章被他“捉住”了。聂先生说,林嗣环《秋声诗·自序》(即《口技》)与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第六十五回总批文字大同小异,而金批《水浒》刊行早于收录《秋声诗·自序》的《虞初新志》四十年;又说:“《秋声诗·自序》是康熙癸亥(二十二年)的‘时贤’所作,而金圣叹的《水浒序三》,记时为‘崇祯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去康熙二十二年已四十一年,金氏本人已死二十二年(被杀于顺治十七年)”,著名《水浒》专家张国光先生著文,指出应将《口技》的著作权归给金圣叹,他从行文整体角度,论证了林嗣环抄本拙劣。这个意见,亦未引起足够重视。
《口技》教学设计 篇17
《口技》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惊觉(jiào) 呓语(yì) 叱(chì) 齁声(hōu) 中间(jiàn) 曳屋(yè) 许许(hǔ) 犬吠(fèi) 几欲先走(jī)
(二)字形
齁声 屏障
打鼾 叠嶂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作者是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著有《秋声诗》。
三、知识点梳理
(一)词类活用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善于。如:京中有善口技者
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奇妙的声响。如:众妙毕备
(二)一词多义
乳:妇抚儿乳 喂奶,动词。
儿含乳啼 乳头,名词。
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动词。
有仙则名 有名,动词。
绝:以为妙绝 极,副词。
群响毕绝 消失,动词。
(三)通假字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坐通“座”。
(四)古今异义
几欲先走 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中间 古义:中间夹杂着
今义:两事物之间的位置
稍稍正坐 稍稍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会宾客大宴 会 古义:适逢,正赶上
今义:合龙,聚在一起;会议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 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
闻 古义:听见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宾客意少舒 少 古义:稍微
今义:跟“多”相反
虽人有百手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两股战战 股 古义:大腿
今义:大腿;某些机关、企业、团体中的组织单位。
(五)重点虚词
其:其夫呓语 她的
不能名其一处也 其中的
之:于厅事之东北角 的,结构助词
妇拍而呜之 代小儿子,代词
撤屏视之 形式宾语,不译
而:妇拍而呜之 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既而儿醒 作表时间的副词的词尾
四、课文翻译及结构分析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
京,京城,国都,这里指清代的京城北京。善,擅长,善于。口技,杂技的一种,表演者运用口部发音来模仿各种声音。有……者,有……的人。
开头就点明“善口技者”。“善”字贯穿全篇,整个故事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善”字。它实际上是本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概括:赞扬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表现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正赶上(一家)大摆筵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快醒木罢了。
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意思是“大宴宾客”,大摆筵席请客。大,盛大,指客人多,酒菜丰盛。宴,宴请,用酒菜款待客人。于,在。厅,客厅。原指官府办公的地方,亦作“听事”,后也用来称私人府第的堂屋。施,设置,安放。屏障,亦作“屏鄣”,这里指屏风。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又叫“醒木”。大小不一,一般约一寸长,半寸厚阔,用木或玉石制成。表演开始时,用醒木击桌,以示止语注意;在表演过程中使用,则可以增强气氛,助长声势。而已,句末助词,意思是“仅此于此”,相当于“罢了”。
写口技表演的原由、时间、具体地点、场地设施和道具。因为是“宾客大宴”,所以主人邀约著名艺人举行口技表演来助兴。时间是一次“大宴”前后。“施八尺屏障”,既点出演出场地之狭小,又暗示表演者与外界间隔,无法得外人帮助。四个“一”和“而已”,列举场上有限物件,点出道具的简单,表明了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众宾团坐。
众多的宾客相聚而坐。
团坐,相聚而坐。团,聚集、集合。
一句话,引出听众。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屏风后面醒木一拍,全场立刻肃静,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反衬“抚尺一下”后所形成的肃静、企盼的气氛。“满”“无”两词,说明人人如此,无一例外。这两句话,表现了听众对这位名噪京城的艺人的向往,反衬他的表演的艺术魅力,烘托了开头提出的“善”字。
以上是第一部分,写演出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形。作者着力于写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对他的其他情况则一字不提,而对表演场地、设施和简单的道具所取得的效果起衬托作用。最后写听众的表现,为表演的开场渲染气氛,预示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即将开始。
第2段写表演者模拟一家人深夜里的生活琐事发生的声响和听众的反应。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远远听到长长的巷子里传来了一阵狗叫,随即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遥闻”,写声音来自远处。“深巷”点明声音由外传来。“犬吠”渲染深夜的环境气氛。“欠伸”“呓语”写室内的声音,声音由外而内,由远而近。远处“深巷中犬吠”“欠伸”“呓语”,写声音之小。
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
声音由少渐多。
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妇人抚慰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妇人拍着哼着哄他睡觉。
“抚儿”“含乳啼”“拍而呜之”,是几中声音的混合表演,而前面写的“欠伸”“呓语”“大啼”“犬吠”是单独的声音。由单声而混声,写出了口技表演的变化多端。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接着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孩子入睡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这几句话,写了两方面的意思。其一,从“当是时”到“一时齐发”,是写几种声音同时发出,打破了夜的静谧,写出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合写五种声音的交响,语气急促,突出了第一个高潮到来的气势。其二,是“众妙毕备”一句,这是作者的赞语,呼应开头的“善”字。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暗暗赞叹,认为好极了。
用一系列动作写听众反应。“伸颈”“侧目”,描写入神、专注之状;“微笑”,刻画心领神会之态;“默叹”,写出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在全场静默的情况下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神情和动作有力地烘托了口技表演的极大艺术魅力,它完全征服了听众。
第2段写表演者以口技模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和宾客们被表演所吸引而“默叹”的情况,是表演的第一个高潮。作者巧妙地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结合起来。先正面写声音由远及近,从外到内,自小渐大,由少而多,由单声到混声的变化,从中不仅可以看出表演者技艺高超,而且可以看出这场表演是精心设计的 ;接着着力描绘听众的神态,这是侧面烘托,二者自然结合,表现了口技人的非凡的技艺和神奇的效果,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第3段写全家再次入睡,深夜复归宁静。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没有多久,丈夫打起呼噜,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轻逐渐停止了。
先写丈夫熟睡后,后写妇人和小儿子入睡。两个“渐”和一个“止”字,写拍儿声越来越轻逐渐停止,表示妇人和小儿子也渐入梦境。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隐隐约约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倾斜翻倒,妇人在梦咳嗽的声音。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宾客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写听众反应,亦是侧面烘托之笔。
第3段写一家由醒又入睡的经过和听众情绪的变化。作者仍采取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声音由显而微,深夜复归宁静,宾客心情放松,一切显得自然而合理。这是一个过渡段,是第一个高潮的余波,又是下一个更大高潮的前奏。这就更突出了这场口技表演构思设计的巧妙,表现了民间艺人卓越的智慧和才能。
第4段写口技表演者模拟一场特大火灾的惊险场面和听众的强烈反应。这一段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突然有一个人大喊:“失火了!”随即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喊。两个孩子齐声啼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号哭,成百上千的狗狂叫。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里面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呼救声,一齐用力拉倒着火房屋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
以上第一小层,写火灾发生后由一家惊起、邻居惊骇呼叫的情况,进而发展到火势不可遏制,千百人呼救、千百人抢救的惊险场面。声音由“微闻”而“忽一人大呼”而“百千齐作”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由缓到急。七个“声”字和五个“百千”迭用,写出了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互相交织,表现了火势的猛烈和火灾现场的纷乱。表演达到了高潮,表演者的技艺、才智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是没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
以上第二小层,作者四次迭用“百”字,以“百手”“百指”“百口”“百舌”和“一端”“一处”相对照,用夸张的手法称赞口技表演之“善”。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个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索索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以上是第三小层,写听众以假为真、惊慌欲跑的强烈反应。“离席”“奋臂出袖”,写惊慌的动作;“变色”“两股战战”,写惊惧的神色、情感;“欲先走”,写惊恐的心理。“先走”一语,形象地写出了听众真的以为置身火灾现场而忘了是在欣赏口技表演了。这从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的戏剧性效果。
以上第二部分,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形象地表达了口技艺人精彩的表演。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了。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撤区屏风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第三部分再次写道具的简单,照应了开头“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道具是“一”,而表演的声响为“百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撤屏”呼应开头的“施屏”。让宾客看清临时舞台上还是开场时的那几样东西,演出过程中并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各种声响全是“口技”,从而起了侧面烘托作用,表现了口技表演之“善”。
五、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作者买哦写口技模拟的各种声音,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着是正面描写;买哦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则是侧面烘托。在描写表演的三个重要场面中,都是先正面描写,后侧面烘托。侧面烘托主要有这样几处:写宾客们“无不伸颈,册目,微笑,默叹”,表现听众们专注入神及叹服的神态、动作;写“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表现宾客们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心情有所放松,一张一弛,听众已进入表演者创造的境界中;宾客们如临其境弄假成真,“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衬托出白哦眼获得的神奇戏剧效果;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强调道具十分简单,告诉人们屏风后面并无机关或奇特之处,也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确实不凡。
2.记叙条理清晰而富于变化
课文通过对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的叙写,表现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构思,赞扬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与才能。记叙的线索是一个“善”字,记叙的顺序是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作者依次描写了三个场面,条理分明而曲折多变。第一个场面先静中有动,引发出声,声音由远而近、由小到大、由单一到众多,整个场面是渐进式的;第二个场面由闹而静,声音由高到低,由大到小,出现低谷。百年眼与记叙都有了起伏,在全文中也起到了过渡的作用;第三个场面是突发的,“大呼”又迅又猛,各种声音齐作,把气氛推向高潮,然后收声,群响毕绝,出人意料,真可谓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3.语言洗练、生动
全文不到四百字,却具体展现了口技表演的全过程,语言准确洗练。课文一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口技艺人摹拟的各种声音,表现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用“遥闻”一词准确形象地说明声音之远。“微闻”鼠声“作作索索”,形象地表现声音之细微,如在近旁,渲染了一家人再次入睡后复归沉寂的精密气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泼水声。”这一段用排比形象地写出火势之猛,场面之乱,人之慌乱。“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这几句话用夸张手法赞叹口技表演的高超。几处侧面描写,更为形象传神,以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揭示听众的心理,烘托口技者的表演魅力。
六、课后习题解答
(一)提示:有或没有都可以,但必须结合所看的相声表演和本文内容,说清自己的理由。
(二)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少顷、既而、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等词语。所在的句子略。它们在句中的意思分别是:一会儿、不久、同一时候、不多久、突然、一会儿、突然。
这些词在文中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时间的先后,说明作者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二是让读者感受到口技表演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模拟了众多的音响,表现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答案参见“古今异义”
(四)一(张)桌子 一(把)椅子 一(把)扇子 一(把)抚尺 一(个)大儿 百(只)手 百(个)指 百(张)口 百(条)舌
同步训练
一、给加点字注音(10分)
少顷 夫叱大儿声 犬吠 曳屋许许声 几欲先走 中间 呓语 惊觉 齁声
二、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组是(2分)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京中/有/善/口技者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12分)
(1)满坐寂然
(2)会宾客大宴
(3)施八尺屏障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不能名其一处也
(6)京中有善口技者
(7)妇抚儿乳
(8)众宾团坐
(9)曳屋许许声
(10)奋袖出臂
(11)两股战战
(12)几欲先走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10分)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古义 今义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古义 今义
(3)虽人有百手 古义 今义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古义 今义
(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古义 今义
四、指出下列句中“之”的含义(4分)
1.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2.妇拍而呜之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撤屏视之
五、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六、课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4分)
1.遥闻深巷中犬吠。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七、课内阅读(12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加点的词(4分)
力拉 虽 其 色
2.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4.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八、中考题(XX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卷)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0分)
(甲)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掠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锄钩,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选自《龚遂治渤海郡》)
(乙)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选自《鹤林玉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移书敕属县 ( ) ②开仓廪假贫民 ( )
③诘之,乃库中钱也( ) ④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 ( )
2.根据文段意思,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
②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3.(甲)文中,龚遂为了稳定渤海郡的社会秩序在赴任途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3分)
4.你如何看待(乙)文中张乖崖这一人物?(3分)
参考答案
一、略
二、d
三、(1)同“座”,座位。(2)恰逢(3)设置,安放(4)夹杂(5)说出(6)擅长,善于(7)喂奶(8)聚集(9)拉(10)扬起,张开(11)大腿(12)几乎
四、1.结构助词“的”
2.他,代小孩
3.结构助词“的”
4.代指屏障内
五、翻译
1.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暗暗赞叹,认为好极了。
2.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3.在这个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索索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六、(1)远远地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这是营造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生活情境中,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声所吸引。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
(2)这是用老鼠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
七、课内阅读
1.噼里啪啦 即使 其中 脸色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4.不能。因为描写宾客的反应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八、中考题
1.①命令 ②借 ③盘问,责问 ④竟,竟然(每字0.5分,共2分) 2.①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种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或追究)。②(于是)亲自提剑走下台阶,斩了那个小吏。(每句1分,共2分) 3.遣还迎接的军队;下令撤销捕吏;明确良民与盗贼的标准(答出两点给1分,三点给2分)。效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1分) 4.既可以说张乖崖防微杜渐,严惩污吏,也可以说他执法过严。(言之成理即可)(3分)
《口技》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 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 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资料来源:语文出版社主编:黄岳洲《新编中学语文教案》初中第三册
口 技
一、学习目的: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4、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5、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断。
二、学习步骤
(一)整体感知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就有这样一颗璀璨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三)朗读全文,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标上注音。
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 )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
意少舒 (shāo)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
(四)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
很明显,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五)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2、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3、注意掌握本段中重点词句。
善:擅长 厅事:大厅、客厅 施:放置 会:恰逢,正赶上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读这一部分,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2)第二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5、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句。
妇抚儿乳 (动词,喂奶) 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儿含乳啼 (名词,乳头)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宾客意少舒:心情;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奋袖出臂:卷起 两股战战:大腿
几欲先走:几乎、差点儿;跑
(七)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八)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九)总结全文。
本文正是这样通过细腻的刻画描写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十)完成课后练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北硐稚钜挂患宜目谟伤�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1、①“遥闻深巷中有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②“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2、“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蔽闹卸啻蚊枋鎏�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蔽闹星昂罅酱伟鸭�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前后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被岜隹痛笱纭�…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2�钡�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
3�备靖Ф�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4�北隹鸵馍偈妫�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渐渐。
5�彼淙擞邪倏冢�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虽:即使。名:说出。
6�庇谑潜隹臀薏槐渖�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腿。走: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北硎就蝗环⑸�:忽 忽然
2�北硎就�时发生:一时
3�北硎鞠嗉谭⑸�:既而
4�北硎驹谔囟ǖ氖奔淠诜⑸�:是时
5�北硎竟�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十一)课外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呓语( ) 夫叱大儿声( ) 齁声( )
意少舒 ( ) 曳( )屋许许( )声 几欲先走(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2、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3、几欲先走: 4、虽人有百手: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众宾团坐( ) 手有百指( )
满坐寂然( ) 不能指其一端( )
四、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盆器倾侧:盆子、器皿翻倒倾斜。 b、会宾客大宴:开会时为宾客摆宴席。
c、群响毕绝:各种声响都停下了。 d、施八尺屏障:安放了一面八尺长的屏风。
五、 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a、许多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但是等到屏障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b、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c、众多宾客,团团围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坐下了,很安静,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d、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但是听到屏障中抚尺一放下,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 作者是___ 。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
a、口技人坐屏障中 满坐寂然 b、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c、群响毕绝 众妙毕备 d、不能名其一处 有名无实
3、在上文中横线上填上原文语句,并把它翻译成现代语。
翻译:①
4、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___。
七、课外拓展。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o,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 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②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③乡:同“向”,从前。④寤:同‘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傍有积薪:柴草 ②客谓主人更为曲突:改
③俄而家果失火:不久 ④不者,且有火患:将要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b )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灾祸临头才去抢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然将有祸患发生。)
《口技》教学设计 篇19
余映潮教例评析
提倡课堂智能练习
——《口技》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教学基本任务: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时间分配:教师大约15分钟,学生大约30分钟,以学生活动为主。
1、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景有情。
2、说。
①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②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
一字立骨—善—声音有大小 有内外 有高底 有动静 有远近 有分合 有疏密 有点面 有张弛 有明暗
3、做—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习:
①指出用法特别词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一( ) 呜( )
②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③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 ) 觉( ) 是( ) 毕( ) 目( )
意( ) 少( ) 虽( ) 名( ) 色( )
股( ) 走( )
④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
妙: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 满坐( )宾客
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
⑤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 ) 满坐寂然——( )
变色离席——( ) 大啼——( )
一时齐发——( ) 中间……之声——( )
撤屏视之——( ) 惊觉欠伸——( )
⑥现在,该轮到你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
[评析]
这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读、说、做”三步既表现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
最有新意的是这一份《课堂智能练习》——我们在观察课中还是第一次见到这项的练习。它充满了创造性,真是匠心独运。
这份“智能练习”可能表现了教者这样一种思考;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课堂积累太少,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主要被图形板书所覆盖,从语言理解、语言品析、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有限。二是技能训练力度不够,学法指导、思辨训练、联想迁移训练和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训练都比较薄弱。而设计得比较好的课堂练习就能解决一些这两上方面的的问题。
从上面的“智能练习”可见,学生们不仅仅只是“做”练习;他们要“做”,还要分析、归类、联想、概括、发现。这样,“练习”的层次就高了——它训练了“知”,也训练了“智”与“能”!
这咱“翻新”给我们以启示:原来,在有心人的眼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内,都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我们提倡这种价值的课堂智能练习。
《口技》教学设计 篇20
一、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惊叹我过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二、教学设想1、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点词语的前提上,借助注释学生不难通读全文,而且较容易被口技艺人带入奇妙的声音世界。2、通过自读→讨论→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问题: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与各自的作用。3、运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二:教学过程1、导入:“醒木一响,老师上场”(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用具黑板擦演示一下,以引起学会的注意)同学们,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么人会用到这种醒木?……升堂断案的县官,那叫惊堂木。古代艺人表演用到的开场道具,例如说书的,还有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这位——京中善口技者。2、交流预习所得。(1)字(2)词:归纳一下文中表示“一会儿”的时间副词(3)全文内容摘要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第2自然段)一家人由醒而梦 (第3自然段)火起后众人的惊乱惶恐 (第4自然段)(4)一句话说出你读后感受为口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惊叹表演者高超的技艺3、梳理课文紧接着预习交流环节的第4进行提问:作者是怎样硐挚诩颊吒叱�技艺的�?/div>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技艺高超的证据来(三分钟)找出以后,小组讨论,看看自己找出来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讨论以后,交流结果:(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找出其中一个字来说明技艺高,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2)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遥闻”,说明声音之远,“欠伸”、“呓语”则在近前,表明了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现了事情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之后,“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静的气氛,也成为一家人醒来的缘由。接着便写一家四口人逐次醒来,孩子哭闹,大人喂奶,呵斥的声音,摹写了由一种声音的表演转到几种声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摹写五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写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过程,把听众由喧闹声引入夜深人静的境界。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表演效果(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写)前两句先写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应,接着便把声音由卧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变成众多人,表现了火势发展之迅猛,然而又对火场中的声音作了集中的描写。“中间”“又夹”说明了许多声音相互搀杂。观众表现(侧面)“于是……几欲先走”(5)第五段中:观众表现,五个“一”连用,与开头照应(侧面描写)4、假若把文中这些侧面描写的部分去掉,同学们看,好不好?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感染力。5、文中的这些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文中的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场面表演中观众的反应 “伸颈”“侧目”,听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叹”对表演者的赞赏,进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融入情境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已完全进入情境 失去了自持能力。二是首尾两段对道具和气氛的描写。6、拓展训练(1)你会模仿小动物(如鸟、猫、鸡、鸭子等)、乐器或其他事物的声音吗?7、作业:练笔: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写你所看过的一段精彩演出。
《口技》教学设计 篇21
《口技》
我国古代有许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关于作者: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关于口技: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学习课文,按注释读一遍课文,把字音读正确,理解生字生词的意思,了解故事情节,按层次理解课文内容,口述或笔译全文。
思考:
1、“京城有善口技者”,从课文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表演者“善”口技?
口技表演者的道具;表演的内容;听众的反应。
2、文章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3、本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描摹出来的。
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如:犬吠声,妇人欠伸声,其夫呓语声。
声音大小相同。如:儿醒大啼声;夫醒声;妇抚儿乳声,儿含乳啼声,口中呜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声音疏密错落,或由密而疏,微闻余响。
如:夫 声,妇指儿渐拍渐止声;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倒声,妇梦中咳嗽声;或由疏而密,百千齐作,惊心动魄;如:一人大呼火起声,夫起呼声,妇起呼声,两儿哭声及百千人大呼声,百千儿哭声,百千犬吠声,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4、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
这样写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深入探求:
1、本文写作上是以正面描写为主还是以侧面描写为主?
先看文章中有关正面描写部分。文中以较多的篇幅刻画描写了口技人的精彩表演。如“当是时,妇手拍儿声,……众妙毕备。”又如写火灾场面时,文中写到:“俄而百千人大呼,……泼水声……”这些描写,都从正面形象而生动地刻划了口技人表演的卓越技巧。由此可见,本文在正面描写方面,确有其“善画声”的独到之处,也是符合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的。
另外,文章为了衬托口技人表演的技巧之高,也同时在侧面描写方面有生动的刻画。如通过写听表演的宾客的神情动作来烘托口技表演的精彩,又如通过文章首尾两次写口技人表演道具之简单:“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表演内容中所摹拟的“百千齐作”之声,形成对比,等等。都是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综上所述,本文在写作上应该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为其主要特色的。
2、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有以下3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①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②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③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的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3、本文在文言词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①古今异义词
但 古义:只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闻 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②一词多义
乳:“妇抚儿乳” 动词,喂奶
“儿含乳啼” 名词,奶头
绝:“以为妙绝” 副词,极
“群响毕绝” 动词,尽,消失
③词性活用
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原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原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测试
1、加红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觉(jué) 呓语(yì) 伸颈(jǐng) 既而(jí)
B、叱责(chì) 倾斜(qǐng) 意少舒(shāo) 未几(jǐ)
C、犬吠(fèi) 少顷(shǎo) 曳屋(yè) 咳嗽(sòu)
D、崩倒(bēng) 屏障(píng) 几欲先走(jǐ) 许许声(xǔ)
2、下列各组加红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
A、众宾团坐:坐立的“坐” 满坐寂然:通“座”,座位
B、以为妙绝:到极点 群响毕绝:极,极端的
C、妇抚儿乳:奶头 儿含乳啼:乳头
D、手有百指: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向,意向
3、《口技》作者是 , 朝人。
课内阅读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4、依次解释加红词,正确的一项是( )
觉 是 毕 无
A、睡醒 这 全,都 没有一个
B、睡觉 这 完全 没有
C、觉醒 那 都 没有
D、睡醒 那 完全 没有一个
5、概括段意准确的是( )
A、这段话写口技人的表演情况和听众的反应。
B、这段话写口技人以口技摹仿一家人睡觉的情形。
C、这段话写口技人以口技摹仿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吠惊醒的过程和宾客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默叹。
D、这段话写口技人以口技摹仿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吠惊醒的过程和宾客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赞叹。
参考答案
答 案:C
知识点:多音多义字的辨析;文言文中特殊字音的掌握。
解 析:A项中,“既”读音应为jì,“既”和“即”要注意分清,“即”读jí。B项中,“倾”应读qīng,这个音经常被读错。D项中,“几”在这里读jī,“几乎”的意思,这是一个多音字。“许”在本文读hǔ,是一个象声词,形容房屋倒塌的声音。
答 案:A
知识点: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
解 析:A项中,第一个“坐”是动词,坐立的坐;第二个“坐”是通假字,通“座位”的“座”。B项中,“群响毕绝”的“绝”是“停止、消失”的意思。C项中,“妇抚儿乳”的“乳”是名词做动词,“给……喂奶”的意思。D项中,“不能指其一端”的“指”是动词,“指明,指出”的意思。
答 案:林嗣环 清
知识点:对作家作品知识的掌握。
解 析:《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这本书的作者是清朝学者张潮,这是他编选的,但要注意文章的作者是林嗣环。
答 案:A
知识点:对文言文中一些词义的理解。
解 析:“惊觉”的“觉”这里读jué,是“觉醒”的意思,而不是“睡觉”的“觉”(jiào)。“是”在文言文中作代词,“"这,这样”的意思。“毕”在这里作副词,“全,都”的意思。“无”在文中与“不”连用,双重否定表肯定,指所有的人都伸颈……,所以是“没有一个”的意思。
答 案:C
知识点:对文章意思的概括。
解 析:A项概括得太空泛,不能明确文章的内容。B项概括得不全面。D项内容概括得很全面,但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不是大声的赞叹,而是“微笑,默叹”,不出声地,心领神会地。所以C项最全面,准确。
中 考 解 析
1.文言语句加红色字读音有错误的是
A.其夫呓语(yì) 汤熨之所及也(tāng)
B.以啮人,无御之者(niè)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kuì)
C.人则无法家拂士(bì) 默而识之(zhì)
D.神情与苏、黄不属(zhŭ)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gēng)
【考点】 :文言词语的读音
【分析】 :答案为A项。“汤熨之所及也”中的“汤”是通假字,同“烫”,应该读四声,用热水焐。
2.解释红色的词都正确的是
A.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同“饲” 见:同“现”
B.屠不窘,恐前后受其敌 窘:困窘急迫 敌:胁迫,攻击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书:书信 罾:用网捕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植:种 亵:亲近而不庄重
【考点】 :词语的含义
【分析】 :答案为B项。A项中的“食”应该读shí,“吃”的意思。C项中的“书”是动词,“写”的意思。D项中的“植”解释有误,“植”在句中是“树立”的含义。只有B项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能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A.本段开头以“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为”相比较,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B.“退亦忧”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相呼应。
C.“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D.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政治抱负。
【考点】 :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分析】 :答案为B项。选文中的“退亦忧”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相呼应。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相呼应的是“进亦忧”。“进”即指“居庙堂之高”,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退”即指“处江湖之远”,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口技》教学设计 篇22
阅读提示
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顺治年间进士。
你听过口技吗?这是一种传统技艺,是艺人长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的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的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这篇文章既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兵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练习
一作者对口技的表演、绘声绘色,摹写逼真。请将课文中两个场景所表演的声响填写在括号内,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第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1.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及大。
2.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第二个声响场景,表演一次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1.由微弱而喧闹,由简单而纷繁。
2.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1.表示突然发生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
3.表示两事相继发生
4.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三下边列出课文里的三个短语,每个短语又附有三个短语。分别指出所附三个短语里加黑的词,哪个跟课文短语里同一个词的用法相同。
1.众妙毕备
毕业典礼毕生精力丑态毕露
2.宾客意少舒
心情舒畅动作舒缓舒筋活血
3.不能名其一处
莫可名状至理名言有名无实
四你听过口技表演吗?如“火车进站”“军营的早晨”“欢度国庆”“虫鸟鸣叫”,或者别的什么,如记忆犹新,不妨作一番描述,有可能的话,在班上摹拟一下。
五△自读课文里刘鹗的《绝唱》,是描述说书的,把它和《口技》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内容的安排上有什么异同?
六背诵全文。
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
刘鹗《老残游记》
作文训练
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造桥是为了过河。如果把“过河”比作说明目的,那么“桥”就是说明方法。没有作为说明方法的桥,过河的目的就是空话。恰当的说明方法就好比一座比较理想的桥。恰当,是指能够恰如其分的说明事物或事理。课文里用到的说明方法都可以比作理想的桥。比如用“游击战、阵地战”这种分类法来说明沙漠进攻人类的方式,用的就是恰当的说明方法,因为它准确而醒目。《统筹方法》主要是用图表来说明统筹方法的作用,图表这种说明方法用在这里也是十分恰当的。如果改用文字说明,不知要增加了多少篇幅,而且还不如用图表说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读了《口技》,使人感到摹写状貌给人的感受是形象的、具体的。本单元的课文都可作为说明方法用得恰当的范例。
本单元的作文训练是说明事物的方法。自然,采用什么说明方法,取决于说明的目的和事物的特征。
参考题目
一看图作文
充分运用图示的知识,针对某些青少年挑食的不良习惯,写一篇说明文。题目自拟。
二给材料作文
1.这里有三种有关海市蜃楼的材料:第一种材料是新华社济南的新闻报道;第二种材料是对海市蜃楼现象、形成原因和观察者的感受的说明;第三种是海市蜃楼目击者的所见所感。请你根据三种材料,写一篇说明文。题目自己确定。
(一)
据新华社济南6月19日电(记者刘关权)山东电视台记者孙玉平在国内首次拍摄到海市蜃楼的现场实况,18日晚在电视台播出,山东观众大饱眼福。
这次海市蜃楼发生在被称为人间仙境的蓬莱阁对面海域。从17日下午14时20分延续到19时左右。从蓬莱阁向北望去,在长达100多里的辽阔海面上出现了种种奇观,忽而是多孔桥般的奇景,忽而显现出从未见过的岛屿。其间有清晰的高楼大厦,周围有冒烟的烟囱,在波涛万顷的海面上展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无数游人涌向海边竞相观看。
据悉,这段录像将送中央电视台播放。
(二)
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产生的一种现象。夏天海面附近的温度比高空低,空气由于热胀冷缩,上层的
示意图:海市蜃楼
空气就比海面附近的空气稀疏,远处物体反射的太阳光,在射向空中的过程中,由于空气疏密发生变化而折射,逐渐向地面弯曲(示意图),进入观察者眼中,逆着光线望去,就觉得好象是从海面上空的物体射来的一样。
(三)
记得是春季,雾蒙天,我正在蓬莱阁后面拾一种被潮水冲得溜光滚圆的鹅卵石,听见有人喊:“出海市了!”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的岛屿一时不知都藏到哪儿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看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山峦时时变化,一会儿山头现出一座宝塔,一会儿山洼里现出一座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渐渐消散,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现出来。
(节选自杨朔《海市》)
2.参考下边有关老鼠的一些资料,自拟作文题。
(1)老鼠能钻过不到本身1/4大小的洞;从五层楼高处摔下来也安然无恙;嗅觉及得上警犬,因而美国警方曾驯养一些老鼠来检查嫌疑分子的行囊,他们灵快地钻进钻出,一会儿就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所以竟被人称为“老鼠警官”。
(2)鼠是一种形态猥锁、行动鬼祟的动物。在汉语里有许多关于鼠的成语,如鼠肚鸡肠、过街老鼠、鼠目寸光、獐头鼠目等等,无不带有很强的贬义,人们对它的憎恶之情溢于言表。事实也是如此,这种繁殖力极强的动物什么都吃,全球每年约1/5的粮食填进它的囊腹,而且还要给人类带来包括鼠疫在内的20多种致命的疾病,是人类不共戴天的大敌。
(3)老鼠的寿命很短,平均年龄只有两岁到两岁半,活到三岁的已经十分衰迈;个别活到四岁或五岁的,那真是鼠界的“老寿星”了。
(4)有人计算,一对大家鼠在一年之内连续繁殖,如不计算死亡的个体,它们的子孙后代可以达到3.5亿万只以上。
(5)仔细观察过老鼠出洞觅食的人有过这样记载:“老鼠的感觉是很灵敏的。出洞时,开始总是沿着墙壁或其他物体的边沿行动,渐渐跑向中央地带,边嗅边跑,不时举目四顾,倾听动静,如果遇到声响,就迅速地躲入一个角落,等过一些时候,再开始活动。如果几只老鼠同时出洞,常是身体较小的幼鼠走在前面,大鼠跟后面。”
(6)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新鼠夹和一只打死过老鼠的鼠夹,放上诱饵支在老鼠多的地方,从暗中观察老鼠来寻食的情况。结果发现带有鼠味的鼠夹一样能吸引老鼠,当打死老鼠的时候,立即把死鼠拿掉,再放上诱饵,继续捕打,竟在两小时内连续打死四只老鼠,可见老鼠并没有什么“灵性”。
(7)褐家鼠又称沟鼠、大家鼠、挪威鼠、体型较大,体长约160-210毫米,粗壮,背毛棕褐色,腹毛灰白色,鼻端钝圆,耳短而厚,向前折不能达到眼部,尾较粗,尾长短于体长,主要在夜间活动,以清晨、黄昏活动最频繁。
(8)小家鼠,又称小鼠、鼷鼠、小耗子,米鼠仔,体型小,体长约60-80毫米,毛色变化较大,背毛由灰褐色至黑褐色,腹毛由灰白至灰黄,鼻尖而短,耳向前折不能达到眼部,尾长与体长相当,上颌门齿从侧看,有一明显缺口。
(9)鼠类的适应性很强,从寒冷的高山到干热的沙漠,从茂密的森林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从农村到城镇,都有鼠类栖息。
(10)鼠的食性因鼠种、食源和环境而不同。野鼠嗜食植物的种子、茎叶及蔬菜瓜果等,家鼠食性杂。鼠的食量因个体大小而异,每天的食量约占自身体重的1/10。一只褐家鼠每天约食25克左右。
(11)鼠类在干燥食物丰富的地方,易被含水分多的食物所诱;反之,在含水分食物丰富的地方,易被干燥的食物所诱。
(12)家鼠和部分野鼠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偶而出来。野鼠中的黄鼠和旱獭等则是白天活动。
(13)鼠类的活动多循一定的路线,如褐家鼠常沿墙根、墙角、夹道行走,在这些地方形成明显的跑道。
语文活动
作业修改:中心句有毛病
中心句出现毛病,不外乎以下三种:一、中心句嫌“小”。就是说,中心句表达的意思不能概括支撑句所表达的全部意思。二、中心句嫌“大”。就是说,中心句表达的意思,超出了支撑句所表达的意思。三、中心句和支撑句矛盾。就是说,中心句和支撑句所表达的意思不一致。分析下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各属于哪一种情况,怎样修改才好。
1.大森林里居住着许多松鼠。松鼠是一种精明强干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身段修长。玲珑的小脸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的好像檫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可以一直翘到头顶上,显得格外漂亮。
2.提高阅读能力,要靠多读和细读。读一本书,读一篇文章,都必须一字一词一句仔细地读,必须考究一字一词一句的含意。这样读一本书就有一本书的收获,读一篇文章就有一篇文章的收获。细读,最初是不习惯的。要养成细读的习惯,就要严格勉强自己去认真读,才能把书中文中的东西融化,只有融化,才能达到熟练。也可以说,细读的过程就是勉强、融化、熟练的过程。坚持个过程,久而久之就可以打下阅读能力的良好基础。
3.学习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晋朝的王羲之,从小潜心学书法,开始从点横撇捺练起,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他进行这种训练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长期坚持。天长日久,洗笔处池水都变黑了。最后,成为大书法家。世界跳高冠军朱建华。所以能取得好成绩,也是靠扎实的、持久的基础训练。他在176次训练当中,徒手跳跃1.5万多次,负重跳跃7300多次,半蹲和深蹲的负重量共达20多万公斤……这仅仅是些数字吗?不,这里就渗透着朱建华抓紧基础训练的心血和汗水,记录了他长期坚持刻苦锻炼的战斗历程。
4.怎样才能当好我们这个社会的合格的中学生呢?要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要学好各门功课,打好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要有健康的体魄,一定的体育活动能力。要有
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总之,要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5.各人说话有各人的习惯。因而停顿的情形不同。比如,有的人说话特别慢,停顿的地方就必然多;有的人说话特别快,停顿的地方就很少。其次,在不同的场合说话,停顿的情形也会不同。比如,在较大的集会上的讲演,为了使人听得清楚,常常说得较慢,声音拉长。在感情激动时,说话也跟平时不同,停顿特别多或特别少。再次,为了清楚地表达意思,一句句话里往往需要不同的停顿,否则,话里各部分的关系不明白,别人就会听不懂。总之,说话的停顿是不同的。
6.我从小到初二,已经学了八年语文。我在小学阶段,成绩不怎么好。到了初中我听老师的指点,注意了多读和多写。多读,就是认真学好语文课本的范文,还经常在课外阅读一些名著,阅读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多写,就是做好课内作文,还每天记日记,经常写读书笔记,多替班级、学校的黑板报写稿。近一年来,我的语文成绩开始提高了。这样看来,确实应当多读多写。
上一篇:通用21篇 丑小鸭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