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 通用15篇 老师 同步练习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通用15篇)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篇1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预习与自学
⒈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为什么说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⑵“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⑶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你认为人类还需向哪些生物学习?
⒉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原理机翼剧烈关键教训轻而易举
⒊查找并阅读介绍仿生学的儿童科普读物。
●练习与作业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秘密(bì mì) 模仿(mó mú)
苍蝇(yīn yīng) 惨祸(cǎn chǎn)
外壳(ké qiào) 颤抖(chàn zhàn)
二、比一比,再组词
蜓键末
庭健未
模坦斑
摸担班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解决( ) 研究( ) 设计( )
绘制( ) 改进( ) 改正( )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启示( ) 使劲( ) 著名( )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科学家从__________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_______;科学家研究了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发明了_____________,以后还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飞行特点受到启示,造出了许多________________;工程师模仿__________,改进了___________,大大提高了__________;建筑师根据___________的特点,设计出许多_____________;人们模仿_____________造出了________________……所以说,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____________!
▲拓展与延伸
聪明娃
仿生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课文中讲的生物多跟动物有关。其实,人类也在向植物学习,如传说鲁班从一种边缘有小齿的叶子上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仿生学也包括仿人,如电脑、机器人的发明等。仿生学的研究运用有众多的领域,如医学仿生、电磁仿生、军事仿生、工程仿生等。
聪明娃
⒈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又何止以上六种。请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然后在省略号处补充一两句话,并用上“模仿”这个词语。
⒉从图书馆再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读一读,并以“人类的‘老师’”为主题,自己试着出一份小报,在全班交流。
让孩子更理性地读发明之书
——《人类的“老师”》教学思考
《人类的“老师”》这一课,应该说是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二单元总结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列举的创造都是学生随处可见的,而这一课,不像前两篇就一个问题来谈,这一课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特别强的文章,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前两篇的课文方法来学,其编写意图肯定难以体现。所以,笔者认为这一课,应该教成综合,教学之后应该能引导学生更理性地去阅读大量的发明故事。
这一课如何教?首先这一课的课题非常有意思,即出现了每个同学都熟知的词——老师,这个“老师”是有双引号的,这个引号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读完课文,他们就能够明白。但我个人认为,这只是对这篇文章“老师”的理解,我们最好别忘记“老师”的本意,因为本意也是重要的。“老师”的职能就是教育启发学生努力学习,人类的“老师”给予我们的同样是启发,但这种启发不是告诉,而是人类在遇到问题之后的进一步研究,这位“老师”把好东西早就放在那里,但因为人们没有重视它,所以发现不到,当遇到困难后,才想起来,这是教训给予人的再创造。当然这也是人类一步步走向科学、文明的必走的路。我们这样认识,就可以在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切。所以“老师”一词应该让学生明白。
这一课难以理解的东西非常多,甚至好多东西我们老师也讲不透,甚至说不知道。我个人认为,这非常正常,我们千万不要用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资料让学生知道,那些资料太少了,那些资料只是帮助我们,并非帮助学生,因为孩子需要的是启发,是自己阅读后的启发。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是需要他们自己努力学习才能够明白的。我们只是小学语文老师,我们不可能知道那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多少实践,也是读来的。如果我们在这时能给学生提供一些书引导他们阅读,他们会感受到世界原来如此奇妙,我知道的东西太少。
笔者曾在一篇拙作谈过,不要给予学生太多的优秀,在一些测试中应该给予学生一些良。事实上,这篇文章就是让学生不能获得优秀的文章。学生读这篇文章,就会知道自己的优秀其实是暂时的,前面要学的东西太多。这好像是这篇文章的题外话。但我们思考到这里,其实就明确了这篇文章引领作用是多么的明显。
世界万物的存在都有着他们存在的理由,我们学会利用他们的优势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人类的伟大发明其实好多学是运用了万物的优势。科学家利用了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利用了鸟儿能飞、蜻蜓非常稳的飞行、鲸的流线体、鸡蛋的薄壳结构、袋鼠的跳跃、贝壳的外壳坚固……许多人不是讨论这个动物,就是讨厌那个鸟类,就是杀害生灵,我们应该改变,应该热爱万物,人类应该允许他们存在,因为他们一旦从这个世界离开,我们在创造美好世界上一定会留下缺陷。
万物都是人类的“老师”,这是一种和谐。人类在地球上只所以有着这么多的创造,其实是因为这些“老师”给予的,我们应该感受到这种快乐,应该感谢这些“老师”。
人类的“老师”很多,引导大家行动起来,这种感谢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认识。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第三、四、五自然段),人类从生物的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动画、观图片知道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
2、通过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等方式知道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3、通过读信息,让学生知道更多的人类“老师”的例子,开阔他们的视野。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求人类以生物为师的其它事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文中“流线体”、“薄壳结构”等科学术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和动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大家预习了《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收获一定不小。今天,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希望大家好好地表现。
二、初读检测
1、读一读。
破碎 教训 颤抖 坦克 机毁人亡
超过 均匀 袋鼠 机翼 轻而易举
2、想一想。
人类的老师是谁?
3、小结过渡:
师: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小!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你一定会有更多新的收获!
板书课题:人类的“老师”
师:提问:老师为什么要加引号?(这里的“老师”不是我们平时所指的老师,指的是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是特指,所以加引号。)
三、细读感悟
1、人类的“老师”是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课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答案?分别在文中的什么地方?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课上交流。
2、出示:(多媒体课件)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师:这两句都告诉我们人类的“老师”是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意思是一样的,这在写作方法上叫什么?有什么作用?(首尾呼应,突出主题。)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他们为什么被称为人类的“老师”?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组织学生交流,相机出示有关图片和动画,教师适时点拨、解说。
图片:鱼儿——潜水艇 鸟儿——飞机 蜻蜓——防震飞机
苍蝇、蚊子、蜜蜂——新式飞机 鲸——航行速度快的轮船(播放动画:人类由鲸的“流线体”受到启发,改进船体设计,大大提高轮船航行速度的过程。)
鸡蛋——“薄壳结构”建筑 袋鼠——越野汽车站 贝壳——坦克
5、小结:这些生物无愧于“老师”这个光荣的称号,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啊!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四、拓展学习
1、奇思妙想
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生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课上汇报。
2、展示资料库(多媒体课件)
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和蚊子,它无论怎么飞,也不会撞上什么东西,这是什么缘故呢?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秘密。科学家运用这个道理,制成雷达装在飞机上,飞机就能在夜间飞行了。
萤火虫——高效冷光源 屁步甲——化学武器 蝴蝶翅——迷彩服、装潢材料
夜蛾——作战性能高的战斗机 苍蝇——蝇眼照相机
跳蚤——垂直起落的鹞式飞机 海豚——快速度的潜艇
五、总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哇!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怎么做?(学生自由说)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细心发现,不断探索!
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
细心发现 ↑ 不断探索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篇3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65
《人类的“老师”》教学札记
■第一课时
[教学情况回放]:在教学第一课时的时候,我以“为什么鱼、鸟等可以称作人类的老师呢?”这一问题为龙头,然后请学生自己读,检查的时候,我则请孩子们来分类读,这样便于理清楚文章的思路,学生们自己选择读的小节,自由度比较大!上课时按“鱼——鸟——鲸——鸡蛋——袋鼠等”的顺序来读课文的。在这个基础上,我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理解以下一些词语:
1、教训
(提出——给训组词——举例比较两句话中的教训有何不同意思——结合课文有关语句理解——看到机毁人亡的惨祸这一教训,你有何感想——朗读)
2、未与末的比较
3、“流线体”的理解。
4、碎的写法,以及均匀的理解(以捏物体配解说的方法理解)。
还让学生在分节读完后,整体地感知课文的脉络,进行分段,先是学生自己分,结果分段出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方法,比如分鱼类与鸟类等,学生们分的时候根本不管它们连不连在一起,于是我引导学生分段。最后,同学们明白了书上介绍人类的老师时是有详细简略之分的,也弄清了文章“分总”的结构。讨论了“人类的老师是谁?”这一问题。
[反思]:
1、我发现在引导理解词语上学生兴趣浓,可是在读上,学生惹我发火了,其实这不能怪学生,而是我自己没有读的形式要多样,注意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只是注重学生不会读的时候我请他读四五遍。提醒自己,我一定要将所有学生都放在心中,教学时要体现出来。
2、最近我发现自己课堂上时常因为学生表现不好而发火,发火的现象越发严重,强度越发大了,还有我的课堂上常常觉得自己要用半分钟时间来思考该怎么教下一步……我想自己发火的原因主要是课前的预设太少,太粗,导致课堂上手忙脚乱了,这需立即改进。
■第二课时
[教学情况回放一]:
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采取两个主要环节,一是向课题课文提问,然后释疑,二是变换角色,来讲述自己(鱼老师、鸟老师等)的本领。
第一个环节,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学生提了好些问题:
人类的老师是谁?
老师两个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动物怎么会是我们人类的老师?
难道彭老师没有动植物厉害吗?(一位学生问,彭老师只是我们班44位同学的老师,而动植物却是全人类的老师,这是提出这个问题的理由。)
我尤其欣赏这个问题,我感觉这是课堂气氛好了起来,快乐是学习之本。
“人类是怎么样向动物学习的,动物教我们,还是我们去观察动植物我们自己发现的?”
王成成这样说,我觉得这非常好。
[反思]:
我觉得我对“难道彭老师没有动植物厉害吗?”这一问题的态度是正确切应该的,首先学生这样说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体现,更何况,我们人难道就一定高动植物一等吗?普天之下,万物同是天地的孩子,都是黄河长江水哺育成长的呀,另外我发现对于这样似乎有“侵师人格”的问题保持开放的姿态,对于学习是很有好处的。其实这是反对客观主义的体现,因为,对此类问题强烈反对的老师,应该是纯粹的客观主义者,他们心中只有真理,没有对生命广阔的胸怀,这样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心灵能够放松吗?学生唯一能感受到的是恐惧。自然,在这样的教学熏陶下,学生不可能有什么平等的意识,不可能有什么对待世间万物都用自己的爱去呵护,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弯曲言语人格的,值得警惕。
[教学情况回放一]:
我请同学们选择鱼、鸟、鲸、鸡蛋等几个角色中的一个,以鱼等老师的身份将自己的本领说给人类听一听,这一教学,意图是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课文中介绍动植物老师们给人类的启发的),另外,我深知,转换角色对于儿童学习、对于文学理解来讲是多么必要和有效。
在学生准备充分,登台读自己写东西时,孩子们非常有劲头,甚至还用上了对话,真像个老师呀!请看——
彭园(鲸鱼老师):你们好,我是你们的鲸鱼老师。
生:你好,鲸老师。
鲸鱼老师:你们猜猜你们人类的海轮为什么总是走不快?
生:不知道。
鲸鱼老师:因为你们的海轮不是流线体。
生:明白了。
鲸鱼老师:像我这样的就是流线体。
生:哦—
生:谢谢。
接着又是一位鲸鱼老师——
鲸鱼老师与同学们问好。
鲸鱼老师:我是鲸老师,你们别看我又胖又大,我的游泳速度比海轮快多了。
生:为什么?
鲸鱼老师:你们想知道,我就告诉你吧,我的外行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在水里游泳阻力是最小的,海轮的头虽然是圆圆的,但是她在海面是游泳的阻力大,所以开不快。
再接着,还有鸟老师,贝壳老师等上台介绍自己的本领和对人类的启发。孩子们度过了快乐的一段时光。
[反思]
以上的教学气氛很好,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原因在于:
一、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增强。
为了让学生运用书上的语言,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活动,那就是请学生为书中所介绍到的动物进行本领介绍,这是内化运用,内化语言,二是将自己融入书中的角色来介绍,这是角色转换,兴趣激发,从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个开放性的活动应该说是好的。
二、学生的互动新鲜感备增。
以往的交流都是坐在位置上,而这节课中,学生愿意上台为小动物们展示本领的,都要到讲台边,这让学生的位置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变化的是从未有的新鲜感,这位置的变动使得交流有了新鲜感;而新鲜感最浓厚的还是,鲸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似的对话,这才是最有新鲜感的。学生这么投入就是这个原因,但是课堂并不仅仅是新鲜感的增加,还在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创造性运用书本语言的瞬间!
没想到,小小的位置变动,漫不经心的角色转换就有这样巨大的作用,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
角色体验的目的是实现语言的转化、内化,有所创造、发展,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玩中学)。
强调角色体验的原因在于,从心理学上来讲,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承担者,学习内容的主动建构者,教师采取创设情景的教学手段,将远离生活的情境在课堂再现,帮助学生实现角色转化,把体验权交给他们,引导自主体悟;把思考权交给他们,启发自主思考;把想象权交给他们,让他们自主发挥充分的想象。从语言运用学上来讲,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到“学生”的固定角色,常常使学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消极状态中,必然影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有创意的活动。学生如果由“学生角色”转换成自己喜爱的动物角色,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激发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引导角色体验的两种角色设置方法:一是像以上案例中讲到的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角色转化文本中的人物角色;二是转化成与文本角色无关,但与自己反差较大的角色,如教师、医生等角色。
转化角色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去体验,进而建构学生的语言。这是内在的线索,是魂。
转载教育在线论坛
提供 彭峰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篇4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
1、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 尊重学生的阅读需要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要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读书做笔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用创新的记号,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感受来体验文本,满足学生阅读的欲望。
2、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尊重学生的创新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自主感受,从而构成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小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看问题,学生对文章充满神秘感好奇感,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东西。读书做记号满足了学生对文章充满神秘感好奇感,让他们乐于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发现,教师要尊重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说一句错误的话”,呵护他们好奇的心灵。
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读书做记号这一学习方式将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大放异彩。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在谈到:“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给我们什么启发?除了文中列举的那些事例外,人类还向哪些生物学习过?时,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个人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孩子们畅所欲言。
其实,学生也是人,他们不是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的是要靠我们去引导,教给他们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我们做老师的可要充分相信学生,千万别什么都放不下,那样的话,学生累,你更累。
其实,说来也有些汗颜,孩子们说的有些内容,我还不知道呢。看来,孩子也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课文有7个自然段。3、4、5自然段列举了三个例子,内容很具体,层次也很清楚,引人入胜。从中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说话:大家一定知道许多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立远大志向”的格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
好,畅所欲言吧!
2、学生交流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
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4,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看出来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5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6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四、奇思妙想
1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五、课外迁移
作业超市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板书
7人类的老师
自然界种种生物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篇6
《人类的“老师”》这一课,应该说是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二单元总结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列举的创造都是学生随处可见的,而这一课,不像前两篇就一个问题来谈,这一课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特别强的文章,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前两篇的课文方法来学,其编写意图肯定难以体现。所以,笔者认为这一课,应该教成综合,教学之后应该能引导学生更理性地去阅读大量的发明故事。
这一课如何教?首先这一课的课题非常有意思,即出现了每个同学都熟知的词——老师,这个“老师”是有双引号的,这个引号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读完课文,他们就能够明白。但我个人认为,这只是对这篇文章“老师”的理解,我们最好别忘记“老师”的本意,因为本意也是重要的。“老师”的职能就是教育启发学生努力学习,人类的“老师”给予我们的同样是启发,但这种启发不是告诉,而是人类在遇到问题之后的进一步研究,这位“老师”把好东西早就放在那里,但因为人们没有重视它,所以发现不到,当遇到困难后,才想起来,这是教训给予人的再创造。当然这也是人类一步步走向科学、文明的必走的路。我们这样认识,就可以在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切。所以“老师”一词应该让学生明白。
这一课难以理解的东西非常多,甚至好多东西我们老师也讲不透,甚至说不知道。我个人认为,这非常正常,我们千万不要用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资料让学生知道,那些资料太少了,那些资料只是帮助我们,并非帮助学生,因为孩子需要的是启发,是自己阅读后的启发。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是需要他们自己努力学习才能够明白的。我们只是小学语文老师,我们不可能知道那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多少实践,也是读来的。如果我们在这时能给学生提供一些书引导他们阅读,他们会感受到世界原来如此奇妙,我知道的东西太少。
笔者曾在一篇拙作谈过,不要给予学生太多的优秀,在一些测试中应该给予学生一些良。事实上,这篇文章就是让学生不能获得优秀的文章。学生读这篇文章,就会知道自己的优秀其实是暂时的,前面要学的东西太多。这好像是这篇文章的题外话。但我们思考到这里,其实就明确了这篇文章引领作用是多么的明显。
世界万物的存在都有着他们存在的理由,我们学会利用他们的优势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人类的伟大发明其实好多学是运用了万物的优势。科学家利用了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利用了鸟儿能飞、蜻蜓非常稳的飞行、鲸的流线体、鸡蛋的薄壳结构、袋鼠的跳跃、贝壳的外壳坚固……许多人不是讨论这个动物,就是讨厌那个鸟类,就是杀害生灵,我们应该改变,应该热爱万物,人类应该允许他们存在,因为他们一旦从这个世界离开,我们在创造美好世界上一定会留下缺陷。
万物都是人类的“老师”,这是一种和谐。人类在地球上只所以有着这么多的创造,其实是因为这些“老师”给予的,我们应该感受到这种快乐,应该感谢这些“老师”。
人类的“老师”很多,引导大家行动起来,这种感谢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认识。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篇7
《人类的“老师”》案例赏析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独立阅读课文,请同学们用我们刚学过的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师:请哪位同学来谈谈对读书做记号的看法。
生:读书做记号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地方用记号表示出来。
生:读书做记号可以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用记号表示出来,还可以把觉得精彩的地方用记号表示出来。
师:那么老师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表达出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生认真读课文自学,做好读书记号,师巡视。)
师:老师发现好多小朋友非常的聪明,课文都读懂了,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做的记号向组里的同学介绍下,说说你为什么做这个记号。
(生小组交流,讨论热烈)
师:哪位同学乐意把你做的记号向老师和全班同学介绍下?
生:我用曲线画出了“鱼儿”“蜻蜓“鲸”“鸡蛋”“袋鼠”“贝壳”这些词语,因为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提到的人类的“老师”。
生:“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在这句话中我用圈圈出了“虽然”“但”,因为这是关联词语。还有别的关联词“无论……也”等。
生:“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在句子中间我画了个等于号,因为这是句前后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
生:我对“流线体”不是很理解,我在这段边上画了鲸鱼,还画出了“流线体”可我不清楚“流线体”是不是这样的。
师:哪位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问题吗?
生:刚通过查字典我了解到“流线型是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象水滴的形状。具有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所以汽车、火车、飞机机身、潜水艇等外形常做成流线型。”
师:这位同学讲得真不错,他通过请问工具书找到了答案,在书上做了注释,那我们看看刚才那同学画的流线体对吗?
生:非常正确。
生:我在“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这句话边上画了个鸡蛋,还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因为我还不是很了解薄壳结构,对鸡蛋不能捏碎有些怀疑。
师:那你打算怎么解决掉这个问号呢?需要大家帮助你吗?
生:我打算回去捏个鸡蛋试试看。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告诉了老师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觉得通过读书做记号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呢?
生: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好句。
生:读书做记号可以不用老师指挥,自己也自觉的去理解课文,学习时认真多了。
生:读书做记号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加入到课文中去
评析
整堂中教师引导同学采用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学习这课文,放权给学生,给他们独立阅读、思考、理解课文机会,接着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整堂课学生很兴奋,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他们用自己的记号表达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创新思维处处得到了体现。听着孩子们满意地自我评价,觉得很欣慰,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篇8
Ⅰ、【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Ⅱ、【教学重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Ⅲ、【教学过程】
说话:大家一定知道许多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立远大志向”的格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 好,畅所欲言吧!
2、学生交流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 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4、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看出来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5、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6、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四、奇思妙想
1、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五、课外迁移 作业超市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篇9
一、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学习从课外书中找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激起学生对科学产生热爱之情。
二、重点、难点
1、说说课文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学习从课外书中找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激起学生对科学产生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揭题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复习词语。(课件)
2、师出示词语,学生各种方式加以朗读,理解
3、(课件)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
课文题目上的老师为何加上双引号能呢?
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到底是谁呢?
(二)精读学习,体会感悟
1、师:大家的回答都不够完整,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好这个问题吗?打开书本,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先找到?
A、学生速读课文后,指名回答。
(课件)(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板书: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B、齐读第七自然段。
C、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课件)交流:(知道了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
D、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
E、齐读。
过渡:是啊,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这一点?
2、(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A、男生齐读。
B、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板鱼儿)
C、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有很多)
D、这句话和那句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呢?有何作用呢?(课件)(首尾呼应)
3、出示第一自然段(课件)
A、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B、学生自由读、划。
C、指名交流。(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D、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课文还介绍了哪些“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3—6自然段,找一找,用笔圈出来。
4、学习3—6自然段
(1)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2)再读3—5自然段,(课件)(方法提示)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注意要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第三自然段
A、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飞机设计)
B、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C、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学进步做出了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板鸟儿)
D、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样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呢?
E、出示蜻蜓图片。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读课题)。
(板蜻蜓)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课件)
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指导读)
F、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板苍蝇蚊子蜜蜂)
G、总结。(课件)
H、齐读。
第四自然段
A、对这一段感兴趣的站起来,思考: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B、可见鲸是人类的——“老师”。(板鲸)
C、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齐读。
第五自然段
A、说说为什么对第五自然段感兴趣?(鸡蛋捏不碎)(板鸡蛋)
B、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课件)
(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单壳的各个部分。)
C、指导朗读书上的原句。(课件)(用“之所以……是因为……”造句)
D、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E、下面拿好书,一起把第5自然段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
第六自然段
A、课文3—5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几种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还要加上第6自然段呢?
B、第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指名读。
C、又告诉我们些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与课文哪儿相呼应呢?
(板袋鼠贝壳)
(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很多,从课文6自然段的“省略号”看出来,与课文第二、七自然段相呼应)
D、学生小组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是啊,自然界的生物让我们受到了启发,并有了很多发明创造,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
第七自然段。(课件)
学生齐读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太多了,你能列举了两个,说一说。学生交流。(课件)
2、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呢?
其实本篇课文是有关于仿生学的内容,看来大家对仿生学发生了兴趣,那么我们就要多加关注这一方面的知识。
(四)板书
人类的“老师”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鱼儿、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篇10
一、开始部分
1、学生欣赏动画视频引入课题。
2、师生共同写题目,围绕题目提出问题。
二、基本部分
1、学生读课文找出生字和分段。师生齐读课文。
2、老师: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先找到。
(1)学生速读课文后师生共得出: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2)老师: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这一点?
(3)老师: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来原因。
(4)课文中还介绍了哪些“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3—6自然段,找一找,用笔圈出来。
(5)学生读完文段小组互相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3、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老师: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师生共研讨得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老师: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样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呢?
师生共研讨得出:出示蜻蜓图片,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师生共研讨得出: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地特点,又为科技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4、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生共思考问题:是什么促使人类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可见鲸是人类的——“老师”。
5、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生共研讨问题: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师生共研讨得出: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单壳的各个部分。
老师: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6、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文字或图片资料,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展示多媒体,师生欣赏得出: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从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做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6)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7)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8)根据对人体骨骼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1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
(11)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
(12)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13)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14)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坚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篇11
我读《人类的“老师”》
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仿生学的文章。学生对它会有很多疑问,如:科学家是如何制造潜水艇?苍蝇、蚊子、蜜蜂的飞行有什么特点?……上课时有的问题可以少说或不说,免得上着上着偏离语文的轨道。主要还是要把精力多放在体味语言文字上。下面谈一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粗浅认识。纯粹是就课文说课文而已。
一、课题
课题的关键词“老师”,加上引号,显示它的特别之处。读后才明白,课题的“老师”指的是生物,与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相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生物为人类解开哪些惑呢?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说明所在。
二、结构
本文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按“总——分——总”方式可把七个自然段分成三大段。第一、二自然段写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的故事导入,很多生物可以充当人类的老师。第三、四、五、六自然段有详有略地说明人们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发,进而发明创造。第七自然段总结并发出感慨。
第三、四、五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它们是并列关系。三大自然段内在结构大同小异,按“现象——原理——创造”而写。
第三自然段 发生现象: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
生物原理:蜻蜓的翅膀末端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是防止颤抖的关键。
启发创造:造出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第四自然段 发生现象:圆圆的大头的鲸能轻而易举地超过尖尖头的轮船。
生物原理:鲸的外形是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放在水中的阻力是最小的。
启发创造:模仿鲸的形体,改进设计,提高航行速度。
第五自然段 发生现象: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
生物原理:因为鸡蛋能够反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启发创造: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三、插图
课文共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着蝙蝠、小鸟、蜻蜓、袋鼠、鲸,第二幅画着人民大会堂。两幅插图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但课文中却没有提到关于蝙蝠给人类启示的内容,编者在这儿画上两只蝙蝠的用意何在?我想应该与课后的第五题相联系“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想到人教版有篇课文《蝙蝠与雷达》可作为补充教材让学生阅读。
四、课后问题
课后第四题: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对较好的学生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概括,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模仿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以降低难度。如:人们从_________中得到启示,造出了(改进了、设计了)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篇12
一、理清层次,语言训练。
课文《人类的“老师”》是一篇论说文,开头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是鱼类一种“,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自然界的生物启发人类进行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例子,最后重申自己观点: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教学这一课,我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理清层次,然后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节?先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喜欢。”由此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不要忽视 “人类”
学完课文,我让学生分析 :“人类” 是怎样的学生?学生们读书后踊跃发言。有的说:“人类喜欢思考。”有的说:“人类善于观察。”有的说:“人类很有毅力,不怕困难。”“人类很聪明。”“……”
我对学生说:“对,大家谈得都不错。有了优秀的老师的引导,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做事情有恒心的学生才能学有所成。希望同学们也做这样的学生。”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受到了启发。
三、仿写课文,适当拓展。
学完课文,我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篇《人类的“老师”》,一、二节和最后一节可以照抄。中间的例子自己举。作业交上来,我发现学生们的例子很丰富,“老师”有蝙蝠、蝴蝶、蜻蜓、乌贼、长颈鹿、变色龙……学生们写到了“老师”自身的特点,写到了对人类的启发。既增长了知识,又训练了语言文字的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鲸”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惨祸、“流线体”“薄壳结构”)。
能力目标
学习概括段落的意思,能准确概括课文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按要求搜集并整合资料。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掌握边读边思考的方法,概括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会用读来理解文章思想脊髓,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后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学会把搜集的资料按要求整合。
设计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诱发探索自然的欲望。
2、扎实训练,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3、重点引悟,研讨探索自然的秘诀。
4、课外延伸,激发探索科学的奥妙。
5、奇思妙想,激励探索创造的志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探索自然的欲望。
1、由课题导入,紧抓题目中的“老师”一词,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当我们的老师?
2、让学生意识到本课所说的老师并不是平常的老师,而是自然界的种种生物。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呢?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扎实训练,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1、 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 分小组朗读课文并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展示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5、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6、齐读最后一句。
(三)重点引悟,研讨探索自然的秘诀。
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做上记号,最后概括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2.学生交流讨论 。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 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 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3) 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 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 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 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3、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惨祸:惨重的灾祸。
流线体:流线是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象水滴的形状。具有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所以汽车、火车、飞机机身、潜水艇等外形常做成流线型。
……(薄壳结构暂时不讲)
4、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1)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2)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3)指读句子。
(4)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5)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
(6)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7)投影句子: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8)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9)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0)小结: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11)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5、研读第五自然段。
(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代表上台捏鸡蛋。(三个人)
(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投影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 读好!)
(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读)
(5)投影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建筑还有许多:白宫、克里姆林宫:、圣路易斯拱门:、太空针塔,就连我们学校的接替教室也是采用这种“薄壳结构”建造的,其实这样的建筑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不妨去调查一下。
(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四)课外延伸,激发探索科学的奥妙。
1、按要求(人来从 中得到启示,发明了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大家搜集到的资料很丰富,看来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事例还真不少。正是由于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了启发,所以才有了很多发明创造,他们成为人类的“老师”真是名不虚传啊!让我们来赞美一下他们!
(出示: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生读
3、他们身上的特点给人以启迪,给人类的发明创造提供了依据,我们必须真诚地感谢他们!
4、亲爱的同学们,大自然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生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于我们去发现。
(五)奇思妙想,激励探索创造的志向。
1、 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 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3、亲爱的同学们,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在走进自然的同时,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的发明创造!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1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掌握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提到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用列表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深入思考问题,勇于探索,发现的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科学知识。
突破方法: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用列表的方法理解文章脉络,积累文中的科学知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探究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的习惯。
突破方法:根据文中的实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阅读中思考,在生活中感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
2、理清文章脉络。
一、提问导入
人类的老师是谁呢?为什么说它是人类的“老师”呢?
二、初读感知
三、学生质疑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点批画。
2、学生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准备在小组内讨论。
3、同桌或小组间相互交流疑问。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研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的习惯。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自然界中哪些动物可以当人类的好“老师”。
二、精读研讨
三、拓展延伸
1、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思考。
2、说一说你的小发明。
3、收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在小组内讲一讲。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篇15
教材分析:
人类的一些发明创造都来源于自然界,科学家从自然界中动物的活动获得了有益的启示,从而发明了一些东西。《人类的“老师”》课文中具体介绍了发明飞机的曲折过程。发明飞机才100年,但在这之前,人们想都不敢想。科学家们从鸟飞翔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又从蜻蜓翅膀上的厚斑找到了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因而造出性能优良的新式飞机,提高了飞机的飞行质量。课文还介绍了人们从鲸的形体受到启示,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用手握鸡蛋,发现鸡蛋不易碎受到启发,建筑师设计出了“薄壳结构”的建筑。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在学课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对于一些不明白的词语或专用术语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构想:
本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教师要从整体出发,紧扣重点语句,挖掘课文内涵。
教具准备:
课件、词语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要求:
①拼读生字3遍,记住字形。读词语2遍,准备听写。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③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努力读出感情;准备提出自己觉得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向老师、同学请教。
④准备交流初读收获、疑问。
2、指名4人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他同学写在自备本上。
3、指名读词语,齐读。
4、提出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教师适当指导。
(1)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给“剧烈”换个词语,说说“机毁人亡”的意思)
(2)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理解“轻而易举“)
(3)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倒装的因果句式,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
5、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读课文,或开火车读课文。读完一节,评一节;正音、指导停顿;个别句子领读、齐读。
6、交流初读收获与疑问。
三、理清课文条理
1、课文哪些自然段讲了“人类的‘老师’是谁”这个问题“?
指名朗读1、2自然段。
概括:自然界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板书)
2、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老师?课文哪些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指名朗读3、4、5、6自然段。
在学生朗读每节后,做总结,并板书:
飞机设计? 轮船设计? 建筑设计? 汽车设计? 坦克设计
3、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这是一个感叹句,是作者通过这些具体例子说明后,发出的由衷的感叹。(与文章的开头联系起来,体会首尾呼应的特点)
4、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四、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1、课文第二部分举了“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汽车设计、坦克设计”等六方面的例子。比较一下,这六个例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教师讲解两种写法:具体介绍、简单列举)
2、课文中还有属于简单列举的例子吗?(出示课文第一句)
3、把课文的三、四、五段浓缩成一句话(即简单列举)
提示学生可以采用两种句式:
(1)科学家从……得到启示,发明了……
(2)人们模仿……(制造)出了……
五、指导生字书写。?
1、自由记忆生字字形。
2、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
3、指导书写难写字、易错字:
4、学生描红。
作业设计:
书写生字;
读课文,至少2遍,争取读出感情(并试背、试默写)。
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
破碎 教训 惨祸 均匀
机翼 坚固 轻而易举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自然段。(学生回答)
二、学习第三段
1、同学们,这三个例子写得很具体很有趣,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说最喜欢的一个认真读一读,注意要一边读一边想,争取把每句话读懂。
2、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 第三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
(2)卡片: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
(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4)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5)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6)指读句子。
(7)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8)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
(9)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0)出示: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1)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12)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回答)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3)第三自然段详细介绍了人类认真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并从蜻蜓等昆虫身上得到启发,不断提高飞机的性能,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我们人类从1903年到现在起,只花了短短的百余年时间,就研制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其实都是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啊!
(14)小结: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15)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三、学习四-六段
1、刚才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三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例子。
*第四段
(1)你对这一段中的什么感兴趣?(引导学生说好:我对人类模仿……)
(2)老师这儿有一段动画,可惜是没有声音的,老师想请你看着图画来介绍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例子,行吗?(出示图片)
(3)你们觉得他介绍的怎么样?(评议)
(4)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5)可见鲸是人类的——(读题)
(6)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7)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呢?(先在下面小声说,再指名说)(板书:轮船设计)
*第五段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对第五段感兴趣?
(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和家长代表上台捏鸡蛋。(三个人)
(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 读好!)
(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5)出示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建筑还有许多。(图片欣赏,教师稍作讲解)
(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3、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三个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出示第六段,一起读读。
(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对呀!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这里只用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简单列举
4、难怪作者最后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
(1)指读句子。引导读出感叹的语气。
(2)齐读。你们觉得这个自然段跟课文题目和第一、第二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
(3)学生自读课题和一二两节,讨论交流,体会前后呼应的写法。
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情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想干什么?
2、看来大家对……发生了兴趣,为了让大家得到更多关于……的知识,老师送几个网站给大家,相信会给你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投影网站)
作业设计:
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搜集有关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
飞机设计
轮船设计 具体介绍
建筑设计
汽车设计
坦克设计 简单列举
下一篇:我读 通用16篇 人类的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