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探究自主阅读
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通用13篇)
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1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上一节课学习了《蚁国英雄》一文,它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生命之歌,现在,老师与大家一同学习《生命桥》,它同样震撼人的心灵。
教师认真板书课题:“生命桥”,让学生跟着认真书写。
指名读课题。
[评]导入简洁,过渡自然。“提笔即是练字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一次读课文,你有什么经验交流?
生:先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读课文。
生:先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一下生字表再读。
生:读课文遇到多音字,同桌互相讨论,吃不准的查一下字典。
师: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书。
师:读完一遍课文的同学可以再读,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已经读了五遍,真不错。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读得好的,再练一练,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欣赏;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还需加工的,也可以练一练。
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同桌互相练说,再指名说。
师:课文是否读通了?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评]读书要求明确,加强合作,生生互动。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从学生学习实践中习得的,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三、细读探究,突出重点
师: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句子最令你感动,把它划下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体会。
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你找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感动?再读一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动,使别人听了也深受感动。
师:各小组推荐代表交流。
[评]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细读探究课文,在书旁作一些小小的批注,实际上是一种智慧的生成和知识的建构过程。提倡个性化阅读、选择性学习,是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独特的。
(1)生:课文第二自然段使我们深受感动。
出示:“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生:我体会到老羚羊死了,因为老羚羊坠入了山涧,不可能生还。作者把老羚羊比作一只断翅的鸟写得很感人,小鸟没有了翅膀不能飞翔,就等于没有了生命,老羚羊笔直地坠入山涧,它的生命结束了。
生:我觉得老羚羊应该死。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老羚羊年纪大了,活得够长了,而小羚羊还小,老羚羊的死换取小羚羊的生是应该的。
师:老了就该死了?(有的学生在笑)这是你的理解,可以。谁还想说?
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体会到年轻羚羊的生是建立在老羚羊死的基础之上,老羚羊的死换取了年轻羚羊的生,老羚羊是为了延续它的后代才这么做的。
生:老羚羊把生的希望留给年轻羚羊,年轻羚羊是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才获得力量,身体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得到新生。
生:我从“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体会到老羚羊很伟大,老羚羊原本可以越得更高,尽它最大的力也许可以落到对面的悬崖边,但是它却没有那么做。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边读边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互相交流,真不错,读书就要这样去读。
[评] 世界是多彩的。学生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这是认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才能感受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们不求整齐划一,只求来自学生心底。
(2)生:我觉得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很感人。
出示:“紧接着,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
生:我从“一队队”中想象到老羚羊死去了许多,不是一只两只,这些老羚羊死得很悲壮,一队老羚羊的死才换来另一队年轻羚羊的生。
生:我读到“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时很感动,羚羊很有次序,一只接一只地跳,不凌乱,好像有谁在指挥似的。
师:你能读出自己的理解不错,能否再联系上文想一想,体会体会呢?
生:课文开头第一句话就写了“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有猎人的追捕,越是后面跳的羚羊越危险,“没有拥挤,没有争夺”也体现后面跳跃的羚羊的精神可贵。
生:“一队队羚羊没有拥挤,没有争夺”使我想到美国“9、11”事件中的大楼里的一万多人从十多层楼梯上下来时同样也是“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
师:这些美国人的素质正好!
[评]学生的信息蕴藏是活生生的教育资源,教育发挥了学生的资源功能,这样的教育具有极大的潜力。课本是载体,载体资源只有和学生的感悟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成为一种创新的活动。同时,公正、客观的承认其它国家的先进性,也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3)生:我读了“试跳成功!”这句话很感动。因为有了第一只老羚羊和第一只小羚羊的试跳成功,才给了后面的羚羊以勇气和力量,才有后面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第一只老羚羊十分可贵,为其他的老羚羊做出了榜样。
生:我觉得第一只小羚羊同样可贵,因为它是试跳的,也没有足够的把握,它也有牺牲的可能,我觉得这一老一小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4)生:我觉得第三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很感人。
出示:“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写在书本上。
学生人人动笔写话、交流。
(其中有一位学生写道:山涧上空,一道弧线的完成,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另一道弧线的完成,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的新生。老羚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作桥墩,支撑起了小羚羊生命的支点,小羚羊由此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不仅仅闪现在我们眼前,更镌刻在我们的心上。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何等的悲壮,令我们终生难忘。)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背下来。
[评]教学的过程,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是对人的自我生命的升华和超越。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信息的吸收,更是以内化为特征的构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自己在创造着自己。
(5)师: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此时,猎人们会想些什么?
生:猎人看到这惊人的一幕,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生:羚羊们的行为大大出乎猎人的意料,猎人们感到非常震惊。
生:猎人们看到这些小羚羊,想到了自己的孩子;看到了老羚羊,想到了自己。他们受到了教育,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他们不忍心再去伤害这些无辜的生命。
[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心自然、关爱生命、促进人和环境的和谐,这样的教育才能可持续发展的。
四、回归课题,点明主题
师:“蚁国英雄”和“生命桥”除了同样使老师、同学深受感动,你认为还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蚁国英雄”中的蚂蚁和“生命桥”中的羚羊都是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
生:外层蚂蚁和老羚羊都以自己的死亡换取里层蚂蚁和年轻羚羊的新生。
师:课题“生命的壮歌”中的“壮”,用哪个词理解最确切?
(生:悲壮)“歌”是什么意思?(生:赞歌、颂歌)
师:“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这两个小故事,共同演绎了一曲“生命的壮歌”,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
[评]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深刻领会课题含义,提高语感能力。
五、课外延伸
师:这两个小故事都是讲动物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可歌可泣的事例也不少。“蚁国英雄”是“生命的壮歌”系列之一,“生命桥”是“生命的壮歌”系列之二。如果你是有心人,可以收集这类事例,来续写“生命的壮歌”系列之三、之四……
[评]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不是把学生封闭在课堂里和课本中,而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教师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生命的价值,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总评:
这是一堂体现并实践着《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课,它时时处处贯彻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思想,焕发着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生命活力。
一、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感悟、体验、实践和建构的过程,语文阅读应提倡学生个性化。
二、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附板书:
生命的壮歌
“蚁国英雄” “生命桥”
不松动 猛蹬一下
扭成一团 秩序井然
不放弃 坠入山涧
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2
一、初读,感受大火的肆虐。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读课题
师:谁能为“壮歌”的“壮”字组个词语?
生1:壮丽
生2:壮观
生3:强壮
生4:雄壮
生5:悲壮
生6:壮士
生7:气壮山河、
(学生把自己组的词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黑板上,首先检查一下,是否有错别字。
生1:壮观的壮少了一竖。
师:你给他补上。
师: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很好,大家的词汇量很丰富。咱们以后写字,要把这些常用的字写正确。
(学生点头)
师: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有两个小故事,这跟我们常见的课文有所不同,第一个小故事是什么?
生:蚁国英雄
师:第二个小故事呢?
生:生命桥
师:不管是蚁国英雄还是生命桥,他们书写的是同一首歌,这首歌叫
生接:生命的壮歌
(师板书:蚁)
师:说起蚂蚁,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咱们平时常见的蚂蚁,身体只有米粒般大小,看到小蚂蚁,你们很自然会想起哪些词语?
生1:不堪一击
生2:渺小
生3:弱小
生4:脆弱
生5:微不足道
师:是呀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这些小蚂蚁根本就是——区区弱者
(老师板书:区区弱者)
师:这区区弱者书写的是一首怎样的壮歌呢?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把文章读一遍,读准生字、词语,读完后,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先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1:(学生吞吞吐吐地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只蚂蚁被火包围了,但是他没有束手待毙,准备逃离火海,被火围住了。
师:逃离火海,也就是想
生1接:突围
师:(师板书突围)在突围之前呢?
生接:突围之前被火包围了。
师:那不就是
生接:被围
师:(师板书被围)他们并没有束手待毙,突围出了火圈,突围成功就意味着脱离了
生接:危险
师:(板书脱险)根据板书,谁能再简单地说一说主要内容?
生:一次由于游客的不慎,使草丛起火了,蚂蚁被火包围了,但是它们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向河里突围,最后脱险了。
师:说得比较简洁。按照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简单的概括。这是我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常用的方法。
知道了文章的大致内容,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生字、词语。
师:谁来读一读第一排词语?
(大屏幕出示)
火舌 项链 舐动 火海 火神
肆虐 焚烧 焦臭 烧焦 灼焦
生:(读第一行词语)
师:读着读着,你会发现第一排词语有什么规律呢?
生:跟火有联系。
师:课文中,把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比作什么?
生:课文中把火舌比作了一串红色的项链。
师:这是一串怎样的项链?回到课文中,谁来读一读?
生1: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
师:这是一串怎样的项链?
生:那是一串红的项链
师:哦,你见到了它的颜色。妈妈常常挂在脖子上的项链,能让人产生许多美好的遐想!但现在是一串怎样的项链?
生1:那是一串让人产生恐惧的项链。
师:那是令人恐惧的吞噬生命的项链,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1:“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
师:是的,那是一串要吞噬生命的项链,一起读。
生:(齐读句子)
师:火海在蔓延,火神在咆哮,谁来读读第二行词语。
生:(读第二行词语)
师:读得字正腔圆,清清爽爽,读着读着,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一群蚂蚁被火包围着,许多蚂蚁被火烧死了。
(大屏幕出示)
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
师:读出了画面真好,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朗读句子)
师:如果注意适当的停顿,大家会读得更好。
(大屏幕出示)
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
生:(朗读句子)
师:你的停顿很正确了,但似乎把我们看到的那幅画面给丢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踊跃举手)
生:(非常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读出了画面真棒!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齐读)
二.精读,感叹蚂蚁的壮举
师:火舌在肆虐,火神在咆哮,火海在蔓延,面对强大的火势,作者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的感觉是惋惜。
师:是呀!让我们去体会体会作者的第一感觉。
生:(自由朗读)
(大屏幕出示)
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
师:请你读读作者的心理。
生:朗读句子
师:听听王老师读。
(大屏幕出示)
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
这群可怜的蚂蚁,大概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
师:(读第二句)
师:老师读的这句跟原句有什么区别?
生1:原句是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而老师读的是大概要葬身火海。
师:为什么这里用肯定而不用大概呢?
生1:因为大概不确定,而肯定是非常确定。
生2 :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这句话应该是感叹句,而老师读成了疑问句?
师:好,那谁能读出肯定?
生1:(朗读句子)
师:真的不一样了,谁再来?
生2:(朗读句子)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表达一下自己惋惜的心情。
生:(齐读句子)
师:在当时我能想到的就是这区区弱者要葬身火海,而事实这群小蚂蚁都葬身火海了吗?请大家读读文章,找到相应的句子。
生:(找、划句子)
师:(大屏幕出示)
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三句话,哪些词语给你留下特别的印象?做个记号。
生:(默读,做记号)
师:好,特别让你感动的词语有哪些?
生1:有“束手待毙、肝胆俱裂”。
生2:至死、不松动分毫,这些词语体现了蚁团虽然被灼焦。但是他们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
师:他关注了灼焦,你呢?
生3:我注意到了烧焦这个词,可以体现那惨不忍睹的场面。
师:回到这段话中,我想有六个字足以能够概括大家所感慨的场面。那就是
(大屏幕增大红字出示)
万万没有想到
生:读“万万没有想到”。
师:什么是“万万没有想到”呢?
生1:就是怎么也不敢想象这一场面。
生2:因为前面作者已经肯定蚂蚁要葬身火海了,可是蚂蚁这一区区弱者竟然开始突围了,作者怎么也没有想到。
师:联系前面句子,你读懂了万万没想到。
师:在这三句话中找一找,哪些是作者能想到的呢?
生1:他能想到是蚂蚁肯定会被烧死的。
师:哪个句子是作者能想到的?
生:我能想到的是这一群蚂蚁束手待毙。
师:原来能想到的只能坐以待毙,用书上的话就是束手待毙,让我们细细地先来读第一句,我万万没想到什么?
生1: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方向突围。这句话写了作者万万没有想到,这些蚂蚁没有坐以待毙。
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3
[文本解读]
《生命的壮歌》一文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动物逃生故事组成。“蚁国英雄”说的是一群蚂蚁面对大火的围攻,利用集体的力量奋力逃出火海;“生命桥”着重记述了一群无辜的羚羊面对狩猎队的捕杀,沉着冷静、团结协作,最终年青羚羊在老羚羊的带领下奇迹般逃生。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极为相似。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善的心灵,为我们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的“崇高”————可贵的合作和大无谓的献身精神。无论是“蚁国英雄”至死也不松动分毫的视死如归,无论是“生命桥”上的羚羊以死亡作为桥墩的从容不迫,这些都足以震人心魄、扣人心弦。教学时宜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析赏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既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课堂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要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既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壮举,又要在读的实践中领悟到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既要借助语文本身给学生进行有益的生命教育,又要使学生在内化语言文字的同时洋溢生命情怀、唱响生命壮歌。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语)
(2)在阅读的实践中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并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点击“生命”
课前活动:语文智慧检验(①说说自己最喜爱的一句格言、警句②这样的现场,还想说什么话?对老师、对同学、对自己③师生互送激励话语。老师准备三句:“相信自己,你表现得最棒!”“团结协作,你的优势更加明显!”“课上是朋友,课上是兄弟,请共同演绎我们的精彩。”)
过渡:是啊,正因为有了这字字饱含深情的话语,正因为有了这句句洋溢美好的祝愿,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才使得我们的心灵健康向善。我习惯这样称呼——————“生命”(板书)。有人说,生命是一条河,生生不息的是孕育情感的水流;有人说,生命是一座山,绵绵不断的是历尽沧桑的山石;而我,我要说,生命是一首歌,一首无数人为之倾倒的赞歌,一首荡涤心灵的雄壮之歌。(板书:壮歌)
1、情境创设: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青藏高原。(故事简介:一个猎人将猎枪瞄准一只藏羚羊时,这只藏羚羊没有像其他动物那样逃跑,“她”选择了下跪,那乞求的眼光里分明闪动着晶莹的泪滴,在猎人犹豫的一刹那,他还是扣响了扳机。藏羚羊死了。当猎人剥开藏羚羊的皮毛时,他惊呆了,藏羚羊的腹中是两只娇小的胎儿————)
2、启发谈话:有人说,动物根本没有情感,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出于一种本能。也有人说,动物和人类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情感。但无论怎样,这些真实的故事总使我们的心灵震颤,心神荡漾。
3、师读————《生命桥》
4、生读————《蚁国英雄》
[设计随想:有人说,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走进学生心灵的语文课堂,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应该有助于这种课堂氛围的形成。教学伊始,利用课前有益的语文活动,自然牵引出关于“生命”的话题,情境创设中继续渲染这种特殊的“生命”情感。使得学生未走进文本之前对“生命”就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此,既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做了很好的铺垫,又有意识的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生命”的种子,等待着萌发。]
二、品字析句,走进“生命”
1、引导交流阅读感受(1)。师:在《生命桥》一文中,我读懂了一个词语————“神圣”(板书)课文中是这样写的,“那情景是何等神圣。”相信同学们在《蚁国英雄》中一定也读出了什么?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1)。[英雄——————“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学生板书“英雄”
3、引导交流阅读感受(2)。但当我读到《生命桥》中“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这一句时,我心中满是担心(板书:担心),这些无辜的羚羊该怎么办呢?当读到“年轻羚羊下坠时,奇迹出现了——————”,我的心头不免一阵惊叹(板书:惊叹),惊叹于羚羊们的团结协作,更惊叹于羚羊们的无私!
4、学生交流阅读感受(2)。[惋惜————“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惊讶————“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学生板书“惋惜”、“惊讶”。
5、教师结合板书小结:《生命桥》从担心到惊叹,从惊叹又走向神圣的情景,《蚁国英雄》从惋惜到惊讶,从惊讶到心中的英雄,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作者都用形象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了。愿意不愿意做个小小研究员,和大家一起来研究研究有趣的语言文字?(重点研究第一个故事《蚁国英雄》)
6、揭示研究方法:(1)读,细细读,不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2)画,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字词、句子、语段;(3)写,写出自己的理解或者体会,也可以是自己的困惑;(4)说,说说自己的研究成果。
7、学生自由分组,研究。(可制作研究表格)
8、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提示:教师指导时要做到“字字连词————词词连句————句句连段————段段连篇”。
重点指导:“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结合思考练习4)
[设计随想:语文的学习应该注重语言文字本身。课标里这样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教学环节,旨在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具体实践,内化语言文字,积淀文本情感,丰富学生的语文情怀。语文的学习应该教给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师生共同交流阅读体会时,注重阅读指导中的扶放结合,即教师以《生命桥》为例倾吐阅读感受,而学生以《蚁国英雄》为例表达情感。在重点研读文本,品字析句时,又强调突出方法的重要性,直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实践。]
三、赏读悟情,凸显“生命”
1、读读老师指定的句子。
(1)“有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故事的起因)
(2)“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故事的发展)
(3)“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故事的高潮)
(4)“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故事的精要)
2、读读让自己心动的句子。(允许与老师指定的重复)
提示: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给予必要的指导。
3、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提示:引导说出蚂蚁们可贵的合作精神,以及外层蚁国英雄们的无私献身精神。
[语文课堂重在语感的培养,而语感的培养又离不开读书实践。读书既是语文课堂最简单又是语文课堂最复杂的实践活动。这里主要通过“读老师指定的句子,读让自己心动的句子”引领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从而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借助读书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获取文本的思想启迪,享受语文无穷的魅力,并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语感,以提高自我的语文素养。]
四、拓展延伸,洋溢“生命”
1、《蚁国英雄》故事的最后说,“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他们还会经历什么呢?
情境一:蚁团渐渐松散开来,最外层的蚁国英雄们在河水中慢慢下沉。奇迹出现了,最先从蚁团里出来的蚂蚁向蚁国英雄们游过去……
情境二:河面上升腾起一阵烟雾……不知谁叫了一声:“爸爸,爸爸,你在哪儿?”叫声开始多起来……
2、自主学习《生命桥》。
3、自主阅读《生命的跪拜》一屠户从集市上买来一只牛,这只牛体格健壮,肚大腰圆。屠户满心欢喜地把牛牵回家,提刀近前准备开宰。这时,牛的眼睛里已是满含泪水,屠户知道,牛是通人性的,它已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了。但屠户还是举起了刀子。突然牛的两条前腿扑通跪下,泪如雨下。屠户从事屠宰业已有十多年,倒在他刀下的牛不计其数,在临死前掉泪的牛他见的多了,但牛下跪还是头一次见到。屠户来不及多想就手起刀落了,鲜红的血顿时从牛的脖子里汩汩的流出。然后对牛进行剖膛剥皮。当他打开牛的腹腔时,屠户一下子惊呆了,手中的刀子咣的一声落了地-----在牛的子宫里,静静地躺着一只刚刚长成形的牛犊。屠户这才知道牛为什么下跪。
4、教师总结:神奇的大自然给万物赐予了生命的力量,几乎每一种生物他们都曾经顽强的活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诗人笔下的小草,“在屠户举刀的一瞬间牛下跪了”它为了活着,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活着做出了最后一搏而我们人类呢?请我们牢牢记住————“关注生命,珍爱生命!”(板书)请我们牢牢记住生命中所特有的符号————“团结、合作、奉献”(板书)这正如课题《生命的壮歌》中所蕴涵的,这既是一首悲壮苍凉的歌,更是一首激昂雄壮的歌!最后,我们再来齐读课题————《生命的壮歌》。
5、推荐阅读。:沈石溪《沈石溪动物情感故事系列》西顿《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语文的学习终究要落脚在“文”字上。这里紧紧扣住文题中的“生命”,着重通过拓展延伸语文文本的方式,力求学生能对“生命”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把握。无论是“蚁国英雄”故事结尾情境的创设,无论是“生命的跪拜”故事的阅读链接,都着力于“生命的意义”。这样的设计不仅仅要让学生从文本中得到关注生命、珍爱生命的启示,更要激荡起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团结、合作、奉献等等。]
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4
一、教材体系
苏版教材第八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生命的壮歌》。本次说课以第二篇短文的教学程序为例。
苏版教材的基本特点是凸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选课文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极力倡导学生关心自然,关爱生命,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性发展。这篇课文就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组成的生命壮歌。虽然两篇文章的题材不同,主题却相似,都是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的再现了动物逃生的悲壮场面。讴歌了区区弱小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生精神。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生命桥”这篇文章真实的再现了羚羊顽强的品格和极好的群体精神。面对着强大的敌人,他们常常谁也不愿独自逃生,宁肯同归于尽,以至于造成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凄惨景象。课文中以朴实、苍凉的笔调勾画出了一副“生命的桥梁”图,深深的揪痛人们的心。
二、学情分析
在学生学完“蚁国英雄”之后学习“生命桥”这篇短文时,学生已经能初步感受动物之间的这种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在学习方法上,他们基本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但是,羚羊生活的实际离学生的生活是很遥远的,平时又很少涉及这种哺乳动物的知识,尤其是对他们的生活习性和良好的群体精神缺乏认知,因此对羚羊的认识不够全面,这都将影响着他们的阅读和感悟。
三、重点难点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理解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小羚羊,把死亡留给自己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识两个只识不写的字“涧”“瞪”。能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一篇短文。
2、通过阅读感悟,能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
3、把课堂内的学习向课外拓展,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广泛、深入地阅读有关文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目标:
1、在阅读中感受羚羊合作团结,勇于献身的精神。
2、通过学习,乐于去了解羚羊以及其他动物的感人故事,增加对动物的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
五、课前准备:
搜集羚羊的资料,了解这一濒临灭绝的动物。
六、教学程序设想:
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适当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以读促讲,以讲促悟”的教学方法,并努力构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朝着预期的目标迈进。
这是一篇扣人心弦,催人思考的文章,在学了“蚁国英雄”后,学生的灵魂深处已经受到了较大的震撼。在这时,如果教师要一味的坚持以烦琐的分析讲解来替代学生的阅读思考与感悟反而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严重的是强占了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权利。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1、以读促讲,读中感悟。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学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这样他们才有足够的时间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创造的情趣。
(1)以个性化的阅读取代烦琐的分析。“生命桥”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词语,是能让每个读者流泪滴血的题目。在学习活动开始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借助前一节课学习“蚁国英雄”的学习方法,自己选择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文章中最令你感动的,并在空白出适当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在书旁批注,实际上是给学生一个直接跟作品与作者对话的机会,同时也把学生推进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个性化的阅读,选择性的学习,是尊重生命个体的表现。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是认识上的一种差异,要善于包容不同的感受,倾听不同的心声。在各种各样的读中,他们记忆中的相似模块被震醒激活,深藏在体内的激qing被点燃。此时,教师声情并茂地阐述,娓娓的深情,就把学生、作者和文本一起带进那苍凉、悲壮的一幕之中。
(2)以多样化的朗读渲染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则是学生直接抒发情感的最佳时机。老羚羊用生命的死亡架起一座座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过悬崖以求得生存那悲壮神圣的场面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时候,怎么能不为之动容呢?老羚羊以生命的坠落换取了年轻的羚羊的重生,这是何等的从容、令人震惊呀!年轻羚羊那种一心想着别人,心中装着他人的可贵的团体精神是多么令人佩服呀!在轻读、默读、齐读、引读、小组读、个人读以及听、评、想中,学生的心与那些命运坎坷的羚羊连在了一起,他们不禁为人类的残酷举动而感到鄙弃,发出强烈的控诉。
(3)以课题为灵魂提高语感能力。课题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在课堂教学之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什么说“蚁国英雄”和“生命桥”是一首生命的壮歌呢?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再回到整体上把握课文,深刻体会课题的含义。比较内容与主题时,学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再现了动物在面临逃生的悲壮场面,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正是因为他们的壮举才赢得了他人的生命的。这才是一首真正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的献身壮歌呀。
2、举一反三,迁移延伸
迁移是高素质的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表现,是发明创造的核心。在学习“蚁国英雄”这个故事时,学生就已经总结出了学习的方法:初读感知文章内容,精读深入理解感悟,感情朗读表达情感。这时学习“生命桥”,学生就能把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从而激活大脑中储存的以有的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在课内习得的策略又将推动课外阅读学习活动的开展。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有限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自主合作,持续探究。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学生有探究、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有被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有承担责任的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还要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思维能力,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潜能。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放学生的身心,教学才会有源头活水喷涌而出。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质疑,讨论,研究。在学生读过文章画出感人的句子后的交流就是一次平等的对话过程。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聆听同学的发言中生成新的观点,真正走上了学习的主导地位。
在全课教学结束之际,播放一段有关羚羊的现状的资料,并意味深长地讲述:对于任何一种物种都是地球的财富,更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切望避免,当我们的后代需要了解它时,却只剩下皮毛、标本和照片了。学生才建立起的对羚羊的关切热情就会促动他们自由地阅读,积极地探索未知的领域,这样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正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一。
在此基础上,我提供了大量的人类的感人“生命桥”的故事。例如洪水中,美国的“9.11”事件中的故事,让学生体会不仅仅是动物,人类也是这样的。
课本只是学习的载体,要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巨大教育功能,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我们要努力使每一堂语文课成为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起点,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认识生命的价值。
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5
作者:王斌
教材简析:
本文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个故事组成的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面对肆虐的火神扭成一团,在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的保护下冲出火海的故事;“生命桥”讲的是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故事。这两则小故事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教学要求: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课文的生字和重点词语以及课文的朗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媒体:投影仪,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小故事,先听录音,思考:着两个故事分别讲了什么内容?注意难读的字和词语。
二、初读课文。
1、提问:谁能说说这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答)
2、抽读生字卡。
学生自读课后的生字。老师出示卡片指名读。(用开火车的方法)
注意的字:前鼻音链怜惋焚涧
后鼻音陵瞪
翘舌音至臭舐灼坠狩
平舌音肆
3、映示:课后词语。学生读。
补充词语。指名读,齐读。
4、显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和课文,找出难读的句子。
5、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难读的句子。句子略。
三、写字指导。
1、学生自己提出哪些字难写,该注意些什么?
2、用钢笔字描红12个生字。
注意:“肆”的笔画较多,要进行具体的书写指导。
“链”的各部件比例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毙”字中的“比”部。“俱”中应是三横。
四、布置作业。
1、读一读,并抄写课后练习3中的词语。(每个抄4遍)
2、再读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要求:
巩固上堂课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并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两则小故事,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蚂蚁团结合作、勇于自我牺牲的
精神。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映示:课后词语和补充词语。
2、说说课文讲了哪两个故事?
二、细读课文。(“蚁国英雄”)
1、学生齐读课文。
2、故事是怎样发生的?(起火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起火
3、给“临河”的“临”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靠近、对着 ②来到、到达 ③将要、快要
4、靠河的草丛起火了,这时,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导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指导读)
映示:我们随着……。
这里的“可不是”是什么意思?(的确是),黑压压一片(蚂蚁群)指导读。
5、我当时看了这样的情景,心想:指名读。(惋惜)指导读,反复读。
学生齐读下一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6、这么紧张的场面,下来将发生什么呢?朗读下面的文章,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映示:(1)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致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指名读,(“肝胆俱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称外层的蚂蚁为英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板书:坚守岗位
(2)可万万没有想到……。
指名读 理解“束手待毙” 蚁团不见缩小说明了什么?
板书:突围
7、蚁团的结果是怎样的?齐读最后一句。
板书:冲进河流
三、齐读课文,讨论:
你读了这个故事之后受到了哪些启发?
板书:团结合作、勇于牺牲。
四、指导背诵
讨论如何更好的背出来。
指导学生,列出提纲:起因(不慎、起火、火舌围向丘陵)——被发现——突围——蚁国英雄们坚守岗位——冲进河流
让学生反复读并背诵,同桌互背。
五、布置作业
教学要求:
巩固生字和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并背诵。
教学重点:
读懂故事,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羚羊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
2、这两则故事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二、细读课文。
1、学生齐读课题“生命桥”,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自己读第1段,思考:
当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时,
羚羊群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板书:遇险
分析这段课文,理出顺序:(分类 老羚羊 叫 年轻羚羊 应 飞跃)
指名口述第一段的内容。
3、齐读第2段,思考:出现了什么奇迹?指名回答。
让学生试着用简笔画,把这段话的意思画下来。
然后选出一幅复制在黑板上,老师讲评。
板书:老羚羊献身。
4、指名读第3段。
提问:“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指的是什么情景?
“凌空腾起”的“凌”是什么意思?
思考:为什么他是神圣的?
猎人门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映示:为什么把羚羊所划出的一道道弧线比作“生命桥”?
为什么说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作为桥墩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读。)
板书:成功飞跃
5、学生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6、放录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短文歌颂了一种什么精神?你从这则短文中想到了什么?
板书:勇于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
三、齐背“生命桥”
四、作业:
任选一则小故事背下来。
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6
第一关: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 、我会写:
、词语积累: 、我理解了这些词语: 第二关: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 这首诗歌我读了遍,已读熟。检查人签字 第三关:入情入境,品悟人生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找出文中描写老羚羊的句子,读读体会交流思考:为什么称老羚羊“生命桥? 讨论交流:为什么把蚁球外层的蚂蚁称为“蚁国英雄”? 第四关:化文化人,学以致用 学完本文后,你收获了什么,你以后该如何去做? 东沙河镇小学东南部教研协作区集体备课教案备课教师党旗伟执教教师 教材章节
课题 、《生命的壮歌》 课时 1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中所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 从文中的两个故事中感悟其中所含的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具准备 收集一些关于动物逃生自救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修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谈话交流进入教学流程。 二、教学流程: 第一关: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请展示组的同学朗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进行字词小测试,完毕后小组长汇报本组的测试情况。 3.教师小结本关的完成情况。引入第二关。 第二关: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 1、请展示组的同学展示对本课的诵读情况。 2、读完后师生共同评价,进入第三关的学习。 第三关:交换思维,品悟人生。 1、请展示组的同学展示对课文的感悟 (1)、出示文中描写老羚羊的句子,展示自己的感悟理解。 (2)、展示对 为什么把蚁球外层的蚂蚁称为“蚁国英雄”?的理解感悟。 、老师小结本关情况,引入第四关的学习。 第四关:化人化文,学以致用。 请展示组的同学展示自己对本课的收获。 三、课堂总结 老师总结本课的学习情况,指出不足。力求全体同学进一步努力。 展示组的同学读字词,其他同学纠正。 听写生字词,批改后小组长汇报。 小组长先介绍本组 读书的方式,然后朗读课文。 展示小组展示对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理解。 展示小组展示自己的收获。 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板 书 设 计 17、生命桥 团结 合作 奉献 关注生命 珍爱生命 教 学 反 思 学科备课组长签名 日 期:
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这则故事,了解文中蚂蚁逃生的方法,感悟其中蕴含的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中蚂蚁逃生的方法,感悟其中蕴含的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词卡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第17课——生命的壮歌,请大家齐读课题……想一想,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应该与什么有关?由“壮”字可看出,所描写的场面一定非常的——(浩大)……
课文赞美的是谁呢?普普通通的蚂蚁,身体只有米粒般大小,给你的印象怎么样?可是,自从听了这个故事之后,蚂蚁在作者的心目中变得高大起来,你们想知道是为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读:……
2.检查词句:
火舌 火海 火神
舐动 肆虐
焚烧 烧焦 灼焦 焦臭
①读第一行,你发现什么?(火势越烧越大)
②读第二行,你又发现什么?(舐动形容火苗乱窜;肆虐指大火疯狂、任意逞凶)
③第三行,你发现了什么?(与火有关……)
④这三组词语,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⑤同学们看到的画面,其实就是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
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
3.尝试归纳:
这几幅图画,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把它们排好吗?出示幻灯图画
指名学生上台排列:草丛起火——蚂蚁被困——蚁团突围—成功脱险点拨:故事是按照事情发展的起因、发展、经过、结果来写的。请根
据老师的提示,试着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⑴同桌讨论:
⑵全班交流:
①《“蚁国英雄”》写一群蚂蚁被火 ,蚂蚁们 ,最后同心协力,成功 。
②去掉提示,你还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三)再读课文,重点品悟:
好文章是需要好好品的,请大家默读课文,再一次用心地去品一品,想一想,为什么称蚂蚁为“蚁国英雄”?
1、生:默读课文……
2、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灵活地顺学而导
第一层:草丛起火(灾难悄然降临)
品句: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
对比句子: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跑向一个小小的丘陵。
理解:围,即包围,有圆形之意,意味着蚂蚁无逃生之路,形势危急,才有了后面“突围”的壮举。
生齐读此句:……
第二层:蚂蚁被困(生命危在旦夕)
品句:“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
从“可怜”与“惋惜”可看出,作者对小生灵的同情与叹息;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也一起写了进去,这也是写作的一种好方法啊!
品句: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此时,用一个词来形容蚂蚁们遇到的危险情形,你会想到什么词?
第三层:蚁团突围(至死也不放弃)
面对灾难,是束手待毙?还是设法逃生?它们能躲得过这一劫吗?
生自由读:边读边想,为什么称外层蚂蚁为“蚁国英雄”?是让你震憾的是什么?
②同桌交流:……
③全班汇报:……
品句: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
从蚂蚁身上看到了什么?
作者最初的态度与这一次有什么不一样?
品句: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
你从哪个词感受到了什么?
你仿佛又听到什么?闻到了什么?
品读:个人读;集体读……
品句: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① 你从哪个词感受到了什么?
② 外层蚂蚁是怎么想的?
③ 你从外层蚂蚁身上学到了什么?
④ 品读:个人读,集体读……
⑤ 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像外层蚂蚁一样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全集
体或个人的英雄人物吗?
第四层:突围成功(团结就是力量)
在生与死的较量中,奇迹出现了,蚂蚁们突围成功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团队?
(四)激情小结,品读下课:
神奇的大自然给万物赐予了生命的力量,弱小的蚂蚁用生命写下了美丽的华章!它们感人的故事,就是一首悲壮激昂的——生命的壮歌!
(五)板书设计:
17 生命的壮歌
“蚁国英雄”
草丛起火——蚂蚁被困——蚁团突围——成功脱险
团结合作,勇于献身
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8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点击数:147
铜山县农村小学 李争 《生命壮歌》(生命桥)
师:说个带口字的成语。
生纷纷说
师:一个带口字的成语就可以看出我班同学底蕴丰厚。再来一个:添口,成吕。说说这个字。
生纷纷说
师:又来了,品。品过什么?
生纷纷说,师评价。
师:咱们今天也来品一品,品一篇课文,那就是(齐读课题)
师:主要品《生命桥》。字不多,却能给我们很多启迪。翻开书,多读两遍,读畅为止。
师: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地方比较难读,有必要向大家提示一下。
生读难句。师:听老师读一遍。
师:我找同学来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
生读师评价。
师:一篇文章读顺是你的收获,读懂应该是你更大的收获。你再来自由读一读这篇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把它画下来。
师:谁来提问题?
生:为什么不让年轻羚羊跳下涧而让年老羚羊下涧?
生:什么样的桥才叫“生命桥”?
生:猎人为什么要放下猎枪呢?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问题里,我想锁定一个。你觉得锁定哪一个好?
生:我选取第一个。因为我觉得他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更能说明“生命桥”。
师:文章有个题目,题目是最有提问价值的。把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师:这到底是一座用什么来搭建的桥?为什么叫它“生命桥”?我请同学来读一读。
师: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接着我的读。学生读。
师:生命桥就这样搭起来了,紧接着,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就出现了。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如果你能把自己的心与羚羊的心合在一起时,你就会感受更深刻。现在,把自己当作老羚羊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一会儿老师会把话筒对准你。
师:你读得好,你来读。
生模仿年轻羚羊来读课文。把年轻羚羊换成“我”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都是年轻羚羊。当他读到,我并没有听出他有什么高兴,年轻的羚羊们,你们得救了。你再来读一读。
师:我听出了一种沉重。还有谁愿意读一读?你也可以把老羚羊当作自己的亲人来读一读。
生:再以年轻羚羊的语气来读。
师:我感觉到每一个字里都有血,每一声里都有泪。不要读老羚羊,那有可能就是你的妈妈,你的爷爷奶奶。再读。
师:同学们,把自己当作年轻羚羊,你就走进了羚羊的内心。如果把自己当作老羚羊,你的感受一定更不一般。再读。
师:谁来读?这位男生你来读。
师:你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你有什么感觉?你高兴吗?
生:我高兴。
师:当你再来读一读。
师:当年轻羚羊得救了,心里却一阵痛。当老羚羊下山涧却十分高兴。我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来读。
师:大家看一看这对试跳者。(看幻灯片)我们能够看到老羚羊的眼神是坚毅的。可当年轻羚羊越过山涧时,它的眼睛里含着的是什么呢?微笑啊!让我们再把第二自然段再读一遍。
师: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年轻羚羊的新生命,它用自己的生命划出了一条弧线。那是多感人的画面。更惊人的一幕出现了:群羊飞渡。同学们,自己再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山涧的下面许多老羚羊死去了。我看见了秩序井然的一幕。我仿佛看见了猎人情不自禁的放下猎枪的场面。
师:同学们,你从秩序井然读懂神圣了吗?这对于晚起跳的羚羊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每一道弧线就意味着一个老羚羊生命的失去。
师:让我们自己去读一读第三小节,感受羚羊带给我们的神圣。
生自读后齐读。
师:最后,山涧上空没有弧线画出了,伤心崖上只剩下头羊,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崖上。突然,天空出现一道彩虹,老羚羊义无返顾地走了上去。。。
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9
在备本课时,课文给我的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备完课,久久不能平静。这是十分出色的文章,是启迪人类发展的文章,是授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学生一篇好文章。这篇课文的内容不难理解,但是故事性特殊强,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生命的壮歌》一课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动物逃生故事组成。
“蚁国英雄”说的是一群蚂蚁面对大火的围攻,利用集体的力量奋力逃出火海;“生命桥”着重记述了一群无辜的羚羊面对狩猎队的捕杀,沉着冷静、团结协作,最终年青羚羊在老羚羊的带领下奇迹般逃生的故事。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极为相似。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的“崇高”——可贵的合作和大无谓的献身精神。
在两堂课的教学中,我布满激情的导入把学生带入到那种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的内涵。教学时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学生通过激情朗读,似乎把当时情景进行再现,使得老师和学生们的那颗心被都被震醒了。课堂上我没有任何特殊的讲解,没有非凡的引导,更多的只是孩子们的读,读的过程中,学生们被课文的内容所感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读书的个性化也随之有了提高。而在“生命桥”一课教学时,利用简笔画的勾画,使得学生更能体会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来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整堂课的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壮举,又要在读中领悟到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0
《生命的壮歌》一课中的《生命桥》是一篇激情讴歌生命的篇章。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感受生命的激情,接受精神的洗礼,促使情感的升华。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先让学生观察羚羊,体会其生命的可爱。然后作了如下的描述:在密林深处,一群羚羊被狞猎队一步步逼上了悬崖。(随着描述,多媒体屏幕上展现出相隔的两壁悬崖)悬崖是这样高耸入云,下面是万丈深渊,对面山崖又离得较远,一只羚羊无论如何不能跳到对面崖上。同学们你们认为接下来会怎样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已见,没有一个学生是猜想羚羊摔下悬崖或是被猎人杀死了(他们实在于心不忍),他们确实入情了。这时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神情是那么专注、那么投入——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
珠玉落盘,清脆亮丽之声不绝与耳,这是生命体的撞击绝唱,是师生借助文本奏响的生命乐章。
师:说说文章和你们原先猜想的一样吗?你有什么感受?
生:太感动了!
生:老羚羊真伟大!
生:老羚羊为救年轻羚羊牺牲自己,真可敬!
师:的确,文章写得太感人了,然而哪些地方特别让你感动呢?为什么令你感动呢?
同学们自由朗读你最受感动的语段——读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接着,教师又组织各组交流、竞读,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斑羚飞渡那悲壮场景。以强烈的声响画面的推波助澜,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之际,他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文章的丰富内涵,这时不妨留一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在学生沉思之后,让他们说说是否想呼唤些什么时,学生的回音是:
——让我们爱护动物,世界会更美好!
——保护珍惜动物,不要让他们灭绝!
——珍爱生命,保护自然!
讴歌生命的篇章,要生命去撞击,学生体会其中的内含,思想也就得到了升华。
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1
在苏教版第八册教材《生命的壮歌》有这样一个片断:“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学生在品悟这段话时都说,这轻烟说明蚁团外层温度很高,蚁团外层的蚂蚁已被烧焦了,蚂蚁们是多么富有献身精神啊!与我对教材的理解完全一致,很好。这时,有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层轻烟是牺牲的蚂蚁的灵魂,它们即将升入天堂。”我心中一愣,我是个无神论者,相信大多数学生也是,怎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我又该作怎样的评价。首先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肯定了她的思维方式,但对她的观点未作任何评价。
课后,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中的教材观,并对师生如何与教材进行对话作了深刻的反思与检讨。
首先,对教材的理解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传统教学,注重将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作为一种现实的结论传授给学生的做法,是教育上最大的错误之一。而这种思想还在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我的教学思想中。所以我才会对学生的这种理解惊讶与不解。阅读是一种独立的活动,是动态的、有个性特征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杜威就说过认识是做,而不是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个学生应当按照自身的能力或要求去展开学习。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才能完成。“教”不过是一种助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情境同时也增进学习效率,它无非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由此看来,新的教材观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注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语言同创造不可分,一切创新思想都是在语言中实现出来的;语文教育本身具有创造性,能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创造成果,发展语文创新能力。任何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语文教育要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识记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思想和形式,而且能批判地对待课文,把课文作为审视,研究对象,发现课文的正误优劣,与课文对话,甚至超越课文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发表个人独到见解,最终在对话中学会对话,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当然,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并不总是成功的,有时是学生的视界与文本差异过大,对话交流就会产生困难;如果学生有某方面的知识结构的缺陷,沟通就难办;当学生处于思绪不集中、混乱或迟钝时,对话也会受影响。阅读是一种内心感悟,这种感悟也会出现偏执。当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觉时,教师作为一个知识构成较完整者,占有资料较丰富者,理解感受力较强者,他的责任便是指正、引导、激励。同时,教师也要避免在对话中落入“套板反应”。如果教师唯“教参”是用,不追求自己独到见解,不用自己的心灵去和教材文本对话,那么势必人云亦云,毫无创新。只有教师克服惰性,锐意创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坚强意志去影响学生,师生才能成为真正的对话者,双方达到心灵的共振,学生才能在效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其次,教材不仅仅是个例子,它应是师生的生命运动的舞台。
也许是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吧,很多教师把教材仅仅当作一个例子,对它进行分析,抓住知识点给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但新课程改革更强调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对话理论认为:“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对学生来说,教材不是一个简单被动地等待着他们去认识的对象,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不是单单*教师教出来的,理解生成于对话过程中。“在对话过程中,由于视界的融合,精神的际遇和理性的碰撞,双方都有输出,有吸收,有肯定,有否定,有再现,有创造,有理解也有存疑”,在对《生命的壮歌》的理解过程中,我只是想到外层温度高,并用此来标签蚂蚁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要团结协作。而学生却不这么看。对学生来说,这些被烧焦的蚂蚁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它们也是与我们一样平等的生命,所以在它们死后,孩子们更愿意给它们安排美好的归宿,使它们的灵魂升入天堂。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针对教材的语言实践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材的体验感悟中去,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脉搏和思想内涵,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文思想,让学生受到真的启迪,美的熏陶,善的教化,形成积淀在学生人格和思想层面上的东西,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要想学生有这些收获,首先做为教师,也要全身心地投入教材的体验与感悟中,不要把教材仅仅看作一个例子,学着与教材共呼吸。如果我能在这位学生这么善与美的感悟后对她作出肯定与赞赏,相信比我说一百遍要珍爱生命、珍爱动物有价值得多!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珍惜爱护学生作为读者的阅读天性,而不是去限制、规范、扼杀学生内在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新教材观认为教师不光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更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究的学习者、创新者,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生的同学。这是多么有道理呀!
让我们真正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灵魂与实质。让“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学生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让语文教育活动成为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2
“生命的壮歌”的中心词是“壮歌”,“壮”含有壮烈的意思,可见,课文唱响的是一首壮烈的生命之歌。在这一总标题下还有两个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故 事,即“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是形象的说法,提示我们蚂蚁家族可不是松散的组合,在特定时刻,人人都会为这个群体作出贡献。作者将“英雄”这 一光荣称号赋予蚂蚁,暗示它们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饱含赞颂之情。“生命桥”中的“桥”不是普通的桥梁,而是羚羊们用来维系生命的。用“桥”来比喻羚羊用 来维系生命的纽带,形象生动,读来有撼人心魄的感觉。
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
主题却相似,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 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反映动物界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赞颂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 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人心魄、扣人心弦。
要体会出如上的文本意蕴,重要的一点是抓住关键语 句。首先要抓住描写动物面临危险时的表现。《蚁国英雄》中,蚂蚁面对肆虐的火舌没有束手待毙,竟然“迅速地扭成一团”,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生命桥》 中,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动物们虽然没有语言,但是,通过这些无 私无畏的动作更能使人感受到动物的伟大。其次要抓住一些场面描写语句体会。
《蚁国英雄》中,作者多次进行了场面描写,如“河面上升腾起一 层薄薄的烟雾”,无疑,此处作者将蚂蚁突出火舌的重围比作了一场战争,硝烟散后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呢?显然,是蚂蚁们。在《“命桥》中,“山涧上空划出了 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这一道道弧线交织起的是一道生命的彩虹。最后,还应抓住作者的“情语”来体会。两篇短文开始似乎都对这些动物有些不屑,但是 又牵挂着这样一些生灵,最后,当这些可爱的动物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时候,作者又禁不住赞叹。要想体会作者对动物这种勇者无惧精神的赞美还得深入到能 够代表作者感情的语句。
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3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一则自己自己喜欢的故事背下来。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语意思。
3. 读懂两则小故事,感受蚂蚁和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个难句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献身精神。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卡片、磁带、多媒体课件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1抄写词语;2组词;3按课文内容填空;4听写词语。
课外:1排列句子;2阅读一段话,并完成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两则小故事,感受蚂蚁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
1、范写生字“蚁”,齐读。
2、看到这个字,你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把这个“蚁”字写得这么小?结合出示卡片:(弱小)的蚂蚁
3、继续板书:国英雄齐读题目
4、这是一个小故事的题目,初次看到这样的标题,你的脑海里出现过问号吗?把你的疑问告诉大家。(为什么要把弱小的蚂蚁称作是英雄?)板书:?
(二)了解大意
1、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读《“蚁国英雄”》的故事,把故事读通顺、读正确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大意。
2、指名试述故事大意,并结合出示卡片:草丛起火蚁群被围抱团突围成功脱险。
3、学生根据卡片提示,同桌间相互讲述故事大意。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故事?(感人肺腑、扣人心弦、震憾人心、可歌可泣……)这样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故事还愿意再读一读吗?
(三)细读感悟
1、默读故事,想想故事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这些内容能深深地打动你的心?把这些内容划下来,然后投入自己的全部情感好好读一读。
2、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结合进行朗读训练。
(1)结合交流课件出示图及文字: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
①引导学生抓住“并没有束手待毙”、“迅速地扭成一团”、“突围”等处体会蚂蚁的团结勇敢,并练习朗读。
②引导学生抓住“万万没有想到”、“竟”、“突然”等处,体会作者的惊喜之情,并指导朗读。
③这里的“区区的弱者”指谁?(蚂蚁)弱是与强相对而言的,现在处于强势,对蚁群的生命构成威胁的是什么?(大火)从文中找出表现火势强盛的句子,并练习朗读。(相机板书:火神肆虐)
④火神如此肆虐,形势这样危急,可作为区区弱者的小蚂蚁并没有束手待毙,相反它们采取了结团逃生的方法。多机智的小蚂蚁呀!多勇敢的小生灵呀!让我们带着对它们的由衷赞叹,再次好好地读读这个感人的句子吧!(有感情地齐读出示的句子。)
(2)结合交流出示:“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烈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
①引导学生抓住“火舌舐动”、“不断发出”、“爆烈的声响”等处体会火势的凶猛、形势的危急;抓住“越来越迅速地滚动”、“不见缩小”等处体会蚂蚁的勇敢、坚定。(结合板书:火舌舐动)
②指导朗读。
(3)结合交流出示:“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①说说这段文字为什么令你感动?(相机板书:不松动分毫不放弃岗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②结合理解“肝胆俱裂”。
③从外层蚂蚁的壮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里又一次出现了蚁国英雄,现在你对作者称蚂蚁为英雄还有困惑吗?你从这样的称呼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蚂蚁的赞颂、敬佩之情。)相机板书:团结合作、勇于献身
④再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赞颂、敬佩之情。
3、学习了这则故事之后,老师还想让大家用上些词语形容蚂蚁,现在你们会用哪些词呢?出示卡片:的蚂蚁
4、带着对蚁国英雄由衷的敬意再来读一读这则感人的故事。
(四)激情揭题
1、师述:正是这些一向被我们视作区区弱者的蚂蚁,在肆虐的火海中却是这样的沉着、坚定、团结一致。它们不惜以个体的牺牲,求得种族的生存,是它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可贵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
2、板书:生命的壮歌
这就是18课的课题,让我们一起满怀深情地读好它。
3、网上征文:故事结束了,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内心又有何感受呢?同学们,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曾有许许多多英雄楷模涌现,他们身上正是有着蚂蚁的这种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你想到了谁?
(五)学法小结
1、细心的同学一定早就注意到了,我们的课文中还有另一则小故事。如果我们用上学习《“蚁国英雄”》的方法,就可以自学下一个故事了。
2、回忆小结学法,结合出示卡片:了解故事大意
细读感人之处
朗读表达情感
附板书设计:
18、生命的壮歌
火神肆虐 不松动分毫
火舌舐动 不放弃岗位
团结合作 勇于献身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完了“蚁国英雄”这个故事,谁喜欢这个故事?把故事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背给大家听。
(二)导入
1.出示羚羊图:这是什么?
2.师述:在一个大草原上曾发生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山上的狩猎队上山打猎……
3.板书:“生命桥”齐读
4.质疑:看到这个小故事的题目,你的脑海里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是“生命桥”?“生命桥”的含义是什么?……)
(三)了解故事大意
1.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读《“生命桥”》的故事,把故事读通顺、读正确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大意。
2.指名试述故事大意,并结合出示卡片:老少分类飞跃山涧
老少配合一死一生
唱响壮歌猎人惊呆
3.生根据卡片提示,同桌间相互讲述故事大意。
(四)细读感人之处
1.过渡:这样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故事还愿意再读一读吗?
2.默读故事,想想故事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这些内容能深深地打动你的心?把这些内容划下来,然后投入自己的全部情感好好读一读。
3.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结合进行朗读训练。
(1)结合交流课件出示图及文字: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①读读句子,说说读了这个句子后你想知道些什么?(那弧线是什么弧线?羚羊是怎样跳崖的?为什么要说以老羚羊的生命作桥墩?……)
②这么一句话带给大家这么多的谜,那我们再读这个故事,想象那发生在老羚羊身上一个个场景,你一定会明白些什么?(明白是用老羚羊的生命做桥墩的。)
③讲述原因
(2)结合交流出示:当老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子有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①你们能不能把这座用老羚羊生命做桥墩的“生命桥”画出来呢?
②小组讨论,抓住老羚羊和年轻羚羊的动作画出简笔画。
③请一生上台来画,并解释自己画的简笔画,讲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④说说试跳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理解“刚好”)
(3)引出第一自然段:几分钟以后,羚羊群分成了两类:老羚羊为一类,年轻的羚羊为一类。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群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①找出羚羊的动作进行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抓住老羚羊和年轻羚羊的动作,想象那一幅幅场景,突出“猛蹬”。
③动画演示:同样的一次飞跃,却酝酿出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a、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
B、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④这是多么的感人呀,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⑤再次指导朗读课文: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会走向死亡……
⑥指导背诵:看着简笔画图,再一次讲述这个动人的画面。
(4)继续交流,出示:紧接着,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①读读这一段,理解“秩序井然”。
②想看一看这一幅场景吗?动画演示,师范读。
③看到了如此神圣的场面,你们理解羚羊们的所做吗?
这老羚羊心中想着“他人”的献身精神激励了年轻羚羊,年轻羚羊也心中想着“别人”、心中装着集体,它们身上都表现出可贵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激情揭题
1.师述:一只只老羚羊都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给年轻羚羊架起一座座生命的桥梁,让一只只年轻羚羊逃脱死亡,求的生存。这是一座座真正的桥梁。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
2.板书:生命桥齐读
3.目睹了一切发生过程,你们想用什么词、句来赞美老羚羊呢?
4.此时此刻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
音乐“爱的奉献”
(六)作业
1.组词。
蚂怜具弃
妈玲俱奔
2.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试跳成功!紧接着,一队队羚羊,没有,没有,,。
②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