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14篇 22雾凇
22雾凇(通用14篇)
22雾凇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欣赏雾凇美景的图片,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和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能力目标:借助课文及有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及运用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培养爱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前置学习:
1、自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2、从文中找出描写雾凇美景的词语,划出来。
3、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授课过程:
导入
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齐读课题——雾凇。板书课题。
2、你想不想来欣赏一下?
播放图片,观赏着雾凇。
大家看到雾凇了吗?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本环节设计旨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后面的感悟美、表现美进行有意义的铺垫。]
检查预习。
1、认读词语
雾凇长堤凝结弥漫摄氏度
蒸腾缀满缭绕模糊琼枝玉树
2、师生合作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感受雾凇的美
1、雾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美丽的身影,但吉林雾凇却以它的时间长,气势壮观,姿态优美而闻名全国。课文中有许多赞美之词,你能找到吗?把你找到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代表交流。洁白晶莹缀满枝头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图片出示词语齐读
4、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大体感受到了雾凇的奇丽,课文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来读。
图片出示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说一说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雾凇的壮观、晶莹剔透。
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不由自主地、不自觉地。
“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到它们的样子吗?出示图片。
刚才我听到了大家情不自禁的赞叹声。
师板书:赞叹
[读是理解的基础,让学生在读的内化活动之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或诵之或歌之或语言描绘脑中美景)在准备的基础上展示学习成果。此环节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了他们的特长,以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学生表现的舞台,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二)探究雾凇的形成
1、这么美的雾凇它是怎样形成的呢?它需要哪两个条件?吉林的松花江畔是如何满足这两个条件的?
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预习作业。
2、全班交流:
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
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过于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因为松花江上游的水从发电站排除,水温在4摄氏度,所以不会结冰,在江面上形成“阵阵雾气”形成了过于饱和的水汽。
水汽是怎样遇冷凝结的?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是银松雪柳了。
你觉得这段文字描写的怎么样?(美)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雾凇形成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
(指名读、齐读)
[通过品读吟咏让学生了解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及逐步形成的过程,又感受到雾凇形成的美。]
四、拓展延伸
这真是大自然的杰作啊!大家想不想再次欣赏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呢?
再次播放图片。你看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带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在中国像这样的美景还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包括雾凇在内的四大自然景观,它们分别是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中,去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吧!
出示四大自然景观图片,学生欣赏。
[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雾凇
奇观形成赞叹
教材内容分析:
《雾凇》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本文科学性、知识性较强,抽象的知识较多。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可以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欣赏,提供有关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了解、掌握雾凇的相关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吉林雾凇的美丽和形成过程的奇特,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的过程,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反思:
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却是本课的难点。在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对雾凇的赞美之后,我有引导学生品读分析雾凇的形成过程。课文中在描写雾凇形成的过程中“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一段文字,意境优美,如梦如幻。学生边品读涵咏,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这节课课件的加入,降低了教学的难度,然后让学生看图发展思维想象,拓展了文本,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2雾凇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节: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图片,问:这是一幅什么图?(雾凇图)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
1、 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雾凇?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自由轻声读,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四人小组讨论: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自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什么地方写得很美,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交流
(3)个别读
(4)范读(这段话写得很美,能否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读一读,好的你们学习。)
(5)齐读 过渡:同学们,老师到网上查找吉林雾凇的资料时期,找到了许多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们带来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们美不美。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配乐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四幅图,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描绘了雾凇的美丽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1)轻声读,想想哪些词写出雾凇很美。哪些词写出雾凇名气很大?
(2)个别读
(3)男女赛读
(4)小结(板书:闻名全国)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吉林雾凇的景象定是赞叹不已,那让我们看看土生土长在吉林的人们是如何赞叹这一美景的?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样称赞雾凇的?
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
(2)自读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交流
(4)齐读
3、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赞美雾凇的。(出示话。——齐读。)
六、交流资料:
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关于雾凇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七、试试做做。
吉林雾凇真是太美了,请你做一次小导游,带领游客去领略一番
22雾凇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0年1月9日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
出示多媒体(1):“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齐读
2、(过渡)读了江爷爷的诗大家现在最想看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出示多媒体(2):雾凇影片(配以解说)
它,像盎然怒放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神州点缀得繁花似锦。
2、多美的雾凇啊!大家想不想再看,(想)这次看老师可要有任务了,大家边看边想,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雾凇?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
3、大家说的都很好,那书上是怎么说的呢?请大家自由读第一节。
(1)指名读。(2)齐读。
吉林雾凇正是以这独特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地说一下吉林雾凇吗?(奇观)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吉林雾凇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匪夷所思: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
多媒体出示(3):思考题[a、雾凇是怎样形成的?b、吉林的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
2、汇报讨论结果。
(画图演示雾凇的形成)
2、指导朗读。(自由读、齐读)
①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3个词指导朗读;
②抓住“最初……逐渐……最后……”指导,在脑海中浮现出由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画面。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你能读出雾凇的美吗?
1、多媒体出示(4)第三自然段
2、自由试读,指名。(读出赞叹的语气)
3、讨论:你觉得岑参这句诗形容的恰当吗?
4、小结:吉林雾凇真是一这独具魅力的风姿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一起享有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美名。
五、作业
1、拓展阅读:背诵楹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2雾凇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词语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雾凇
2、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词语:
凝结 淹没 美丽动人 洁白晶莹
缭绕 逐渐 银光闪烁 大地冰封
(1)指名逐行认读。
(2)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雾凇样子的?
指名说点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齐读)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雾凇的美、奇特
1、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也用上了这几个词语具体描写了雾凇的样子,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段文字,看看雾凇的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交流指导朗读
(1)雾凇的多
①看来雾凇的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点出词语:十里长堤、缀满】指名读,再齐读
②师小结:是啊,走在这十里长堤上,随处可见这些霜花,它们缀满了整个枝头。
(2)雾凇的什么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雾凇的美或美丽动人)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
①作者为了表现雾凇的美,抓住了它的什么来写的呢?(颜色)
②你从哪些词语中发现的?【点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③正因为它“洁白晶莹”,所以在阳光下显得“银光闪烁”。
④你能再来读好这段话吗?指名读。
(3)我们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出示图片欣赏】
师引读——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了解雾凇的成因和形成过程
1、接下来我分别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红色字体一个人读,黑色字体一个人读)
2、请大家思考下,为什么老师要请两位同学这样读文章呢?(引出总分关系——下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3、仔细读读下面的内容,有没有发现你读的这段文字是围绕第一句话的哪些内容来写的?指名)——点出三个条件,这就是雾凇形成的原因
板书:遇冷
过于饱和的水汽
凝结
(2)我们一起来把雾凇形成的原因读一读。
4、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吉林雾凇形成过程的。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
读下面的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的?
交流“过于饱和的水汽”
(1)出示两句话:……江面上充满着雾气。
……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下句更能突出雾气的多,“总是”“阵阵”“弥漫”——到处都是,把江面都覆盖住了)
(2)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这段话。
(3)师小结:正是这弥漫着的阵阵雾气,使得吉林有了“过于饱和的水汽”。
交流“遇冷”
那么,作者又是怎么围绕“遇冷”来具体介绍的呢?(出示第4—7句话)
自己默读,并圈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从这段话中,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
(1)“涌、笼罩、淹没”体会雾气的多
(2)出示两句话,你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渐渐地——说明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总结,作者为了把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的过程介绍清楚,突出了雾气的多和形成过程的缓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齐读4—7句话。
交流“凝结”
我们已经了解了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的过程,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学“凝结”的过程,把你的体会告诉你的同桌(同桌交流)
(1)你找到哪些关键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两句话,这两句话又有什么不同?
①(指名交流:“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个缓慢的过程,“镀”说明雾气是一层层均匀地铺盖在松针、柳枝上的)
②指名读并点评
(2)出示最后一句话
①比喻句,把雾凇比作银线、银条,写出了雾凇的美 ,请你美美地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② 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最初、逐渐、最后说明雾凇的形成是个缓慢的过程,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
③ 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好这句话(男女生读)
5、作者就是抓住“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这三个部分来具体介绍雾凇形成的过程。现在,你能看着这句话把雾凇形成过程讲具体吗?(出示第一句话)
(1)自己先练一练(提示:先怎么样再怎么样最后怎么样)
(2)你能将雾凇形成的过程完整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谁自告奋勇,先来说一说),指名介绍,学生边说师边提示(完成板书)
(3)再读一读第一句话
四、欣赏第三自然段,赞美雾凇的美、奇特
啊!美丽的动人的雾凇就这样形成了!出示一组图片
1、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雾凇,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它?(银装素裹、洁白无暇、美不胜收、粉妆玉砌、心旷神怡、银松雪柳、神清气爽、精雕细琢、银花绽放、洁白如玉、晶莹闪亮、精美绝伦)
2、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用了哪两个词语来赞美它?(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3、怪不得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从这句诗当中,你感受到了雾凇的什么?(多、白、壮美)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2)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
五、全文总结
1、小结:雾凇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顺江绵延,形成的过程又是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2、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丽与奇特,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今后,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样,从大自然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惊喜!
板书: 遇冷
雾凇 过于饱和的水汽
凝结
[2]下一页
课前思考:
第二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是全文的重点。第一句话概括地写了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找到这句话很容易,但理解却不易。南方很多学生难得见到雾凇,所以他们会误认为雾凇就是雪落在树枝、房子上。在这里老师要说一说,强调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的。然后再抓住形成的条件为主线理解第二自然段:“严寒”、“过于饱和”、“水汽”、“遇冷”、“凝结”。只有学生了解了这形成过程的美,学生才能读好它,才能做到熟读成颂。另外对这个自然段的写法也应该尽量的渗透一下,让学生在学文的同时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为今后的写作做铺垫。
“银装素裹、洁白无暇、美不胜收、粉妆玉砌、心旷神怡、银松雪柳、神清气爽、精雕细琢、银花绽放、洁白如玉、晶莹闪亮、精美绝伦”
这些词语很多,在教学中可以一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词语。
本文的教学,我主张一是紧扣本文的主要教学要求,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环节中探讨课文的主要表达意思,及是如何表达的;二是帮助学生借助文字领略雾凇奇观,可以借助一些优美的图片及视频,借助教师提供的优美词句,帮助学生想象这样的盛景。
课后小记:
通过一学期四年级的阅读训练,有一些学生已经可以大略地凭借课文具体语言来把握课文的要点,同时可以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把握课文的叙述顺序。这是好的开端,同时对于课文关键词语的把握,学生还是没有出现“开窍”的现象,找关键词还是东找西找,不到位,不准确。关键是教师在提醒学生找关键词语前没有及时提醒学生应该围绕什么样的主题来找关键词。
同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在学生自学前讨论找关键词该怎样想,找到了以后又该怎样做。方法的渗透教学会不会好一些。
授后小记:(第一课时)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这是一篇优美的课文,纵观整节课,我觉得课堂有点闷。课开始,当我就让学生看图,然后用词语来表示雾凇。可孩子们说的词语非常的单一,而且很多都是用了文中的词语。是不是课前我让学生熟读课文,才导致他们现在回答问题的依据始终在文本,而不能跳出文本,从图中获得直观体验呢?看来,课外词汇量的积累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项环节。
授后小记:(第二课时)
上完了这堂课,感觉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和自己的预设相差很大。在师傅细心的指导下,我反复修改了教案,但真正讲授起来,在全文的把握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雾凇》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七册第22课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备课之前,我把这篇课文读了好几遍,因为我知道,文本解读是根,作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丰富,深刻而又独到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教者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我们课堂教学的成败。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课文三个自然段构成文章有机联系的三个部分,内容分别为:一、描述吉林雾凇奇观;二、说明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三、欣赏赞叹雾凇奇观。教学时,应该着重把握第二自然段的讲授,力求学生能够把雾凇形成过程复述出来。但整堂课下来,自己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一、对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设
我们都知道,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成功的保证。我们不但要对每一个大环节进行预设,更要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进行预设,这里面当然包括对学生的预设。一个问题抛出去了,学生会怎样回答;学生的回答与你预想的不一致时,你又该怎样引导……看似四十分钟的一节课,教师要在头脑中反复盘算的时间却是四十分钟的几十倍。我在课前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分、全面,因而当学生一时找不到与雾凇形成原因相对应的语句时,我就显得有些急躁,一时又不知如何引导,因而在这一个环节上来来回回用了许多时间,学生也被我搞得兴致全无,也因而造成了课堂上前紧后松的局面。
二、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到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会解读是必备的素养。我们除了学会解读自己,对自身的知识、能力,自己的情感、心智等的解读外,还要学会解读学生。教师要经常思考:我为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真正是学生所需要的?自己的信息储备量和知识结构是否足够能与之对话?在服务学生的同时,学生给予我们的冲击是什么?我能从学生那里学到什么?自己是否也有所提高与发展?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甚至对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来说,这可能是最为关键的。在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时,我们最能够见出一个教师的思想修养,学理结构和他的文化视野,他的对于教育的理解和作为人的真正的道德良知等等内容都在里面。
但是,这堂课令人遗憾的是,感觉自己对文本理解有误,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程度与文本含义有偏差。那么,这样传授给学生的东西,必然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差错。提出的问题还不够准确到位,导致学生无从下手,这样,即使有再好的演技,在课堂上也难以施展语文学科所要求的能力。
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课后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他人之所长,补已之短,更上一层楼。
授后小记:(第三课时)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不仅需要课件引导,更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思维空间里,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品读涵咏,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由于雾凇离我们南方的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小组交流。
3、品词、品句,配上动作体会朗读。
2007年12月11日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由于雾凇离我们南方的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小组交流。
3、品词、品句,配上动作体会朗读。
上一页[1]
22雾凇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 具
投影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揭题。
寒冷的冬天,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的投影片。
观看投影片,自主谈感受。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想搞明白的问题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2、交流。
3、自学课文。大地冰封 十里长堤 俗称凝结 摄氏 零下 淹没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缭绕 琼枝玉树
(4)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 生字词正音。
(2) 解释词语。
(3) 指导读长句。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1、自己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自主交流,说明理由,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4、抄写生字词
22雾凇 篇6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二、总结
三、作业
22雾凇 篇7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第一小节最后一句话。
2.通过浏览网站,感受雾凇美,读出美,说出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学生齐读课题)大家都感受到了雾凇的美丽,你们想不想去看看真实的雾凇?
二.浏览网站,探究学习
1.那就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网站,点击“图片欣赏”,让我们细细观察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欣赏它的美,用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2.指名说 说得真好,作者也有同样的感受,他用一段自己的语言介绍了雾凇,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愿意读?(谁能读得比他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时,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质疑(你们都很会提问题,我认为可归纳为两个主要问题:板书 形成? 奇观?)
3.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请大家去读读课文第二小节,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4.交流 相机板书:气——冷——结 谁能简单说一说,让大家听得更清楚、明白。
(师述: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缓缓流经市区时,水面源源不断蒸发出水汽,整个江面白雾腾腾。夜间,气温骤然下降到 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蒸腾的雾气遇冷凝结成了雾凇。雾凇形成过程是很美的,也是吉林雾凇“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壮观所在。我们就来欣赏 一下它的形成过程吧。请大家点击“影音动画”。
课文中也有一段话,请大家读一读,读出它的美。指名读,齐读。
5.师述: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为什么说是奇观呢?请大家点击“文字介绍”,看看网站上是怎么介绍的。
6.看了网站,我想大家对雾凇这一奇观有了一定的认识,谁来说。
指名交流
7.雾凇,真是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而响誉全国。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挂满枝头,把北国点缀得繁华似锦。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8.那一行行一棵棵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绽放在枝头,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呢!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读这句话。
三.浏览网站,学做导游
1.吉林雾凇景观美不胜收,外地游客纷纷涌入吉林来一饱眼福。假如你就是吉林人,一定会为此感到自豪。来了亲朋好友,你准备向他们介绍什么?(指名说)怎样介绍?(指名说)
2. 要想介绍得好,可以借助网站的内容。通过浏览学习,你一定会形成很多语言。(学生各自准备,指名说,再各自练一练,你会说得更好。)(听了你的介绍,在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雾凇那美丽的画面。你想不想读读书中优美的语言。学生自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在网络教室上了一堂课,收获很大。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利用网络开展学习,你会有更大的收获。当然对于雾凇,你如果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利用学校网站深入探究学习。
形成? 气——冷——结
板书: 雾凇 奇观?
22雾凇 篇8
一、说教材
《雾凇》一文,作者以优美形象、正确精炼的语言,刻画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独特壮美,科学简便地先容了雾凇形成的缘故原由和颠末,字里行间流暴露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凭据新课标理念,联合我班学生的现实环境,我订定了以下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学会本课9生字,明白由生字构成的词语,能联合详细语境明白词语。明白氛围中的水汽遇冷会结成霜花这个科学知识。
2.本领目的:通过寓目电视录象,阅读课文,能分析归纳综合出雾凇形成的条件及颠末,造就和进步学生的视察分析本领,造就学生的阅读归纳综合本领。接洽课文内容进步学生的想象本领。
3.情绪目的:通过语言笔墨感悟吉林雾凇的独特优美,引发学生喜好雾凇、热爱大自然的头脑情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目标1、2两点,通过观看录象,阅读课文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经过。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则是教学难点,特别是能准确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诗的含义。我将借助多媒体使学生直观的感知雾凇的壮观。引导学生赏读文中如同诗一样美妙的句子,让学生感悟雾凇的奇特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咀嚼,读出滋味来。
下面是我设计的三个教学环节:
一、紧扣心理,吸引学生,调动师生情感 。
《雾凇》我分两个课时去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美和多。到第二课时,我复习引入: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美美地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这时学生学了一节课,刚刚观赏到雾凇的奇特和美丽,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看着这样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怎样的问题呢?我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师生的感情逐步地拉近,学生很自然地说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吉林为什么能形成这么美的雾凇呢?整节课中我就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二、合作探究,品词品句,情感体验,突破重难点 。
接着,我就顺着学生意愿: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快速默读第二段,思考:哪句话概括写出了雾凇的形成?导入本节的教学。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句子,引导说出雾凇形成必须的两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我又趁热打铁:那么吉林的雾凇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两个条件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交流。“从江面上弥漫着雾气”可以看出有饱和的水气。那过于饱和的水气,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我利用视频和朗读让学生理解,夜幕降临时,松花江上的雾气真是又大又浓,确实有过于饱和的水气。然后学生继续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摄氏度”满足了雾凇形成的又一个条件。
我进一步追问: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那在夜晚雾凇又是怎样凝结而成的呢?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缓慢的,也是美丽而奇特的。
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在处理最后一句的朗读中,我又采用了多元解读的方法,考虑到作者看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银松雪柳的世界,心情是多样的,是喜悦,是惊喜,是赞美,我就让学生大胆地通过朗读把自己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在这里,我不停留在仅关心教学的结果,更关注教学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更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我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先概括再具体的方法来写雾凇的形成的。
三、情感升华,延伸深化 。
学生学到这里,肯定有点感觉“累”了,我又及时调控,再次把他们思想的火花点燃:你们想观赏一下这美丽的雾凇吗?(学生肯定欢呼雀跃)好,我们再次走进吉林,此时此刻,学生静静地享受着:多动听的音乐,多美的景啊!简直令人陶醉。
观赏完后,我又说:“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在自己的小组里介绍一下吗?”教师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我的设计再次体现了“循序渐进”“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理念。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到达热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致,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惊叹呢?这样自然引出“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最后,老师总结:吉林雾凇以这一独具魅力的风姿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川一起享有中国四大自然异景的隽誉,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让我们把对雾凇的称赞和喜好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中去吧。”让学生的了解与情绪得到进一步的提拔。
22雾凇 篇9
课前备课思考:
《雾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尤其是课文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例如:“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些词语从颜色、数量、姿态等方面,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我设想借助于老师情境的渲染,让学生体会雾凇的奇特,使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本着这样的教学目的设计教案如下:
问题教案:
师: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同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师:谁来读这句话。
指名学生朗读。
师:美吗?美在哪里?
生:从“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这两个词感觉到雾凇很美。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
齐读第一小节
师:清晨,江岸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欣赏着美丽的雾凇,就更美了。出示第三小节。
指名学生读。读出雾凇的美。
齐读最后一小节。
师: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学生说。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读带讲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方法。可是,回想这堂课,虽然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但是只是将读作为了一种形式。课堂上的以读带讲,关键还要读出味道,读出巧妙来,读并不是一味地死读,也不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呆板地读,应该是多形式的、有层次的、有目的地逐步推进读,而在这堂课上却没有做到。学生对雾凇的美没有真正感受到,没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更没有将学生对雾凇的喜爱之情激发出来,当然在朗读时也就没有将雾凇的美通过读出来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积累包括情感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其中尤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我们知道这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词语非常精彩,如:“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等,课堂上没能抓住这些词让学生积累下来,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感。最后安排了练习说话,由于前面没有做好铺垫,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学生无话可说。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改后教案:
师述: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同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读得真流利。这是怎样的霜花呀?
生:这是洁白晶莹的霜花。
师:美吗?指名学生读。
生读。
师进行情景渲染。再指名学生读。使学生读出霜花的洁白晶莹。
师:洁白晶莹的霜花怎么样呢?
生:缀满枝头。
师:是呀,洁白晶莹的霜花真多啊,谁来读好缀满这个词。
生读。师描述,洁白晶莹的霜花挂满枝头,所有的枝头都是,一点空隙也没有。再指名读。
师:洁白晶莹的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是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谁来完整地将这句话读一读。
师述: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树柳树像穿上了一件银白色的衣裳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指名读第一小节。
师:雾凇真的非常美丽,老师找到了吉林雾凇的许多图片,今天我把它们带来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不过老师可是有条件的,请你们仔细看,看看能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些美景。(多媒体配乐,欣赏雾凇精美图片)
师:美吗,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老师也想送一些词语给你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洁白无暇 银花绽放 千姿百态 粉妆玉砌
精雕细琢 晶莹闪亮 洁白如玉 银装素裹
师:这就是雾凇“奇观”(板书)。
师:你们知道吗?吉林雾凇不仅闻名全国,还享誉世界呢!好多外国朋友都争相在三九严寒来到吉林,就为了一睹雾凇的风采。作为中国人,你怎么读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自豪的语气。
师:十里江堤上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垂柳青枝变成了(出示)琼枝玉树,(理解),雾凇的样子也是各种各样的,课文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出示)千姿百态。你能给他换个词吗?
生:姿态万千、各式各样、仪态万千……
师: 清晨,江岸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欣赏着美丽的雾凇,就更美了,齐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学生说。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经过修改,课文在指导朗读上作了修改,整个朗读指导层次清楚,首先指导学生能读通顺,读流利,然后抓住“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最后整体感悟雾凇的美丽。由于学生从来没有真正亲历雾凇的样子,仅仅靠课文中的情景描写,肯定不能很好感受到雾凇的瑰丽,因此,借助于多媒体画面,收集了许多精美的雾凇图片,加上抒情的音乐,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这时再指导学生朗读,学生一下就能将心中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观看雾凇图片不仅能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同时让学生有目的的去欣赏,想想用上哪些词语可以描述这些景象。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积累了词语。图像与文字的和谐组合,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学生看着生动的动态画面,自然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会。学生欣赏了图片,体会到雾凇的琼枝玉树、雾凇的千姿百态以后,让学生练习说话,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什么?假如你是游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你会……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有话可说,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22雾凇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的形成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过程与方法
1、复习旧课,揭题导入,观看录像,自读课文。
2、借助课件,感受景美,了解成因,体会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揭题导入
1、复习《九九歌》
(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2)指名背诵或集体背诵。
(3)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在这季节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揭示课题。
(1)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我们这里万物萧条,树木凋零。可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吉林松花江边却有着奇异的景观。那就是----雾凇。
(2)板书课题,齐读。雾凇很美,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奇妙的雾凇世界.
(3)播放视频,观赏雾凇。《雾凇》优秀教案|《雾凇》原创教学设计
(4)看到眼前的雾凇你想说些什么?
是呀!同学们都特别的喜爱雾凇。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这美丽的雾凇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第一小节。
二、精读课文 感受景美
1、学习第一段
(1)吉林雾凇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齐读这句话,理解“奇观”后,出示雾凇美景图,欣赏奇观。
(2)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体现出了这个奇观?
学生回答后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指名读。
(3)想想看,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懂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板书 晶莹洁白 银光闪烁)
(4)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像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2、学习第三段
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
(1)观赏着这美景,你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她的美呢?用你最喜爱的、最美的词或你最熟悉的词说。(板书千枝百态 琼枝玉树)
(2)同学们在课外一定读过很多诗,能吟诵一两句描写雾凇的吗?
(3)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来赞美它的呢?请同学们轻声第三自然段
(4)生答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读、品这句诗。想表达一下你的情感吗?再读这句诗。
(5)谁来告诉大家这句诗中的“梨花”原来指的是什么?
(6)用这句诗来赞美雾凇,你们觉得妥当吗?谈谈你的看法。(雾凇和雪花一样,都是洁白的,都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小结:看来作者用这句诗来赞美雾凇是最好的了。我们也用这句诗来赞美一下吉林的雾凇。吉林的'雾凇就像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学习第二段
吉林雾凇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是景中之绝,令无数中外游客赞叹不已。这神奇美丽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雾凇》优秀教案|《雾凇》原创教学设计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二段,(出示问题)
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2)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雾凇形成所必需的条件?
(3)(出示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4)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告诉我你的发现。(板书 严寒季节 过于饱和的水汽。)
(5)请同学们观看一下雾凇的形成过程(多媒体播放雾凇形成的过程),看后谁来再说一说这个过程。
(6)吉林的松花江边有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请同学们再从第二自然段中找找看,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来。汇报交流。
(7)老师明白了,在吉林的松花江边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所以能形成美丽的雾淞。不知道形成过程怎样?同学们试着用波浪线画一画它的形成过程。
想想看这个过程怎样?我们交流一下。
(8)雾凇的形成过程给你的感觉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试着把这些词语圈出来,相互交流一下。读出你的感受。出示“这蒸腾的雾气……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引读,指导朗读。
小结: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像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人们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奇观)
三、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很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下,清脆朗读声中,再次欣赏雾凇的娇美身姿,感受祖国的美丽。(播放视屏一生配乐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画面)
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23 雾 凇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玉树琼枝 千姿百态
奇观
严寒季节 过于饱和的水汽。
22雾凇 篇1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
④愿背的齐背。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诵第一节。
师述:(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节。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节,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a、古人云:学贵自得。通过读、想必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说说你读出了什么?(个别交流)
b、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集疑、解疑)
3、指导朗读:
①选择读。
师述:读第2节,你喜欢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但要尽量把它读好。
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
③突出重点读。
(出示重点)
a、你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
b、指名读,评价。
c、练习背诵,看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d、指名背。
三、学习第三节。
师述: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会怎么赞叹呢?
①指名读第3节。
②板书:
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
琼枝玉树又写出了什么?“琼”是什么意思?
③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指名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四、导游:
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大伙想请你做个导游,你想怎么介绍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过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当得像?当得好?
a、小组讨论。
b、指名当,评价。
五、游客:
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你此时是一个正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游客,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么说?怎么想呢?
22雾凇 篇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和词语。
3、通过朗读以及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诊治,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
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现象。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练习。
1、指名背诵《九九歌》,说说冬天最冷在什么时候?
2、引入本课,揭题,认读“凇”。
3、基础性诊断练习。“凇”是“冫”,不是“氵”,为什么?(师根据讨论内
容,适时矫治,得出结论。)
4、观看雾凇奇景,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
①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进行群体诊断与矫治,及时指导读好长句子中间
的停顿。
②说说各自然段的大意和课文主要内容。
③小结,指导朗读,读出赞叹之情。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群体诊断与矫治。
①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②你觉得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丽?(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闪)
③从哪些词语看出吉林雾凇名气大?(闻名全国、奇观)
3、有感情地朗读。
4、过渡:为什么雾凇奇观出现在严寒的松花江畔呢?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
少呢?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①口述雾凇怎样形成的?相机板书:最初……逐渐……最后……
②书示句子:
a、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读一读,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③看教学课件,欣赏美丽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①从哪些词看出雾凇景色是“奇观”。(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②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会赞叹些什么?(再看课件,激发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全文。
1、师引述,学生练习背诵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2、说说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五、深悟情感、创意性的表达练习,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争当“小导游”向“中外游客”介绍吉林雾凇的景色,适当加上自己的
想象,要求包括景色描绘、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三个方面,并注意与“游客”的
交流。
2、学本课时已值冬季,有意识地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及融化的过程,
仿照本课作一次小练笔。
22雾凇 篇13
(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师:雾凇这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衣服是怎样穿上去的呢?
师:与你们平时穿衣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
生:比较慢、比较轻。
师: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生:“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谁能通过朗读,读出雾凇穿衣服的过程?
师:要慢到多长时间才能穿上这一件衣服啊?
生:一个晚上。
师:为了让人们欣赏到这么美丽的衣服,她艰难地穿了一夜,穿得这么慢。下面我们来一起来读一读,她是怎样穿上这件衣服的。
(引读雾凇形成的过程。“每当夜幕降临,……都是银松雪柳了。”重点指导读好“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谁能说说“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叠词在句中的作用?
生:“渐渐地”是写雾气越来越大。
生:“慢慢地”是写雾气凝结的速度慢,告诉我们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生:“轻轻地”这个词告诉我们,雾气凝结的时候人一种很慢、很轻柔的感觉。
师:“一层又一层地”这个词又是写什么呢?
生:这是写雾气不断凝结,雾凇不断加厚的过程。
师:“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词能否去掉或者互换呢?
生:不能去掉也不能互换。因为这几个词写出了雾凇形成的过程是缓慢的、持续不断的。
师:谁能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关联词,说一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关联词,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反思:
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教师通过引读,引导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学生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引导学生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关联词,说一说雾凇形成的过程。用换词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词能否去掉或者互换呢?着重引导学生品读、比较文本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雾凇奇景之神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当。在品词析句中学习作者仔细、有序、有重点的观察方法。
22雾凇 篇14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雾凇》。雾凇俗称“树挂”,是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美丽的身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吉林雾凇与云南石林、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下面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点击图片)。
学生欣赏图片。
师:你最想用哪一个词或者句子来形容你看到的图片。
生:壮观。
生:的确太美了!
生:洁白晶莹。
师:除了欣赏这些画面能感受到雾凇的美,课本中的文字也展示了它的美。你们想不想去读一读,领略雾凇的美?
生:想!
二:学习课文:
1、师:好。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段,看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读一读,说给同桌听。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提示学生怎么回答)
生:我觉得“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一句很好,它写出了雾凇的洁白。
生:我觉得“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这句很好,它写出了雾凇的多。
师:第一自然段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出了雾凇的什么?
生:美。
生:色泽。
师:对,这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色泽。
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缀满”写出了霜花的多。
师:好。这一段写出了雾凇的多、美、壮观。(同时点击画面)
谁能大声读一读这段。
指名读。
师:谁能把最后一句读得让全国的人都听见。
指名读。
师:一齐来读一读,好不好。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这一句话。
齐读。
师:我相信,等到明天,会有更多的人去看吉林的雾凇。
2、师:老师还听过一句有关吉林雾凇的谚语: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意思是说:在雾凇形成的前夜观看江上出现的雾景;早晨起来看树挂;到上午十时左右,就看树挂脱落时的情景。所以,欣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早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早晨的吉林雾凇美景吧。来,齐读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
师:这一段中哪个词最吸引你?为什么?
生:“琼枝玉树”,因为树枝好像是美玉做成的。
生:“雾气缭绕”,因为我体会到了雾气似有似无。
生:“千姿百态”,我体会到雾凇的形状很多。
师:同学们看课本插图(124页),像什么?
生:银条。
生:面条。
师:如果很多这样的枝条放在一起像什么?
生:老人的白头发。
生:流淌下来的瀑布。
生:朵朵白银花盛开。
师:吉林的十里长堤上是一排排这样的树,像什么?
像不像一排雪浪。
师:一根枝条像银线,很多枝条像瀑布,一棵大树就像银松雪柳。这真是千姿百态。(生齐说,师板书。)
师:这么美的雾凇,人们看到它,会情不自禁地怎么赞叹它呢?
生:齐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这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句子(展示其中几句)。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描写雪的。现在用来描写雾凇,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生:合适,都是白色。
生:合适,都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师:是啊,通过“梨花”二字,我们可以看出雾凇和雪都是白色的,并且都是在一夜之间形成的,所以用这句来形容雾凇是很合适的。下面哪位同学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
3、这就是吉林雾凇奇观。其实吉林雾凇的美还不止这些,它的形成也让人啧啧赞叹,你想不想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第二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松花江上游的水汽多。
生:必须在严寒的季节。
师板书: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师:你觉得这两个条件,哪个更重要一些?
生:第一个条件重要,因为水汽这么多的地方不多见。
生:第二个条件重要,因为必须在严寒季节形成。
师:其实,这两个条件都很重要。水汽越多,形成的雾凇会越美。
老师知道在全国的其他地方也有雾凇,如华山、庐山、黄山等。吉林的雾凇特别壮观,一定有他形成的特别原因。同学们读课文,看一下吉林雾凇形成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生读课文。(提示:水汽越多,形成的雾凇就越美丽)
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
生:丰满水库。
师:当时气温达到零下20~30摄氏度,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
生齐读:“这样,松花江流经……阵阵雾气”
师:说明雾气饱和的词语有哪些?
生:阵阵雾气。
生:蒸腾的雾气。
生:涌向。
师:遇冷的句子是哪句?
雾气是怎样凝结而成的?
生齐读:“每当夜幕降临,…………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展示句子)
师:当听你们读了这些句子,一些词语一下子跳到我的眼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慢慢地,轻轻地,渐渐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能不能把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指名读。
师:这说明雾凇的形成慢还是快?
生:缓慢的。
师:“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写出了雾气不断,逐步形成。
请同学们把这一慢的过程再次读一读。
师:这一缓慢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生齐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同时点击画面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4、现在大家知道吉林雾凇为什么是闻名全国的奇观了吗?
(依照板书)
首先是它形成的独特的条件,然后才有十里长堤上缀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最后终于形成了雾凇奇观。
三、刚才我们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还知道了它形成的原因。最后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相信同学们对雾凇的形成以及它对气候的影响会有更多的了解。(播放视频)
板书: 22 雾凇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十里长堤 洁白晶莹
琼枝玉树 千姿百态
逐渐形成
教学评价:
一、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以多媒体尽情展示了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吉林市壮观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雾凇。聆听着动听的音乐,欣赏着美妙的景观,学生仿佛置身于河畔,在雾凇间穿梭。
二、从整体看,整个教学层次清晰,王老师在教学时紧扣课题,从课题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理解雾的意思,最后又回到课题理解凇的意思,使学生准确深刻的知道雾凇这个名字起得恰到好处。
三、通过比较句子帮助学生朗读和理解雾凇的形成,王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进行理解和指导朗读,将课文中较长的句子分成几个短句子,分别指导学生朗读,不仅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使学生读起来更能深刻理解句子的意思,而且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
四、但是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时忽视了文本的体裁、语言表达的特点来整体设计教学,在生字的学习中要体现年段目标,要重自主识字,重积累,重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重建建议:
一、以九九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生字词,体现侧重点和训练点,体现汉字的文化味道。
三、读文本,理清脉络,加强词句的朗读、表达、理解能力的训练。
下一篇:雾凇 精选15篇 教学实录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