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a972e467d afec 8f19 43647964 3979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精选16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篇1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
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二)
【缘由聚焦】
常
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同一首歌》,众多明星闪亮登场,用自已喜欢的方式,个性化地倾诉着自已由衷的情愫。《同一首歌》透过电视屏幕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国人为之深深眷注和感动,成为了每个炎黄子孙期盼和敬仰的生命之歌。如此精彩而富有人文情怀的舞台,每走进一个地方,都会激荡着本地的人情和文化,激励着本地人们的热情和奉献精神,进而激发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元素。序曲中的精彩有目共睹,过程中的情绪感同身受。然而,更令我值得深思的是节目最后由名歌星唱响的《同一首歌》,迥然各异的歌手敞亮不同的歌喉,展示不同的舞姿,怀揣不同的心境,但演绎着相同的旋律,抒发着相同的情感,传递着相同的呼唤……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也是在唱着“同一首歌”吗?——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交往(对话),留给我们的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语文本体价值追求和精神享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分别在不同的时期上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细细品读他们的课堂实录,细细盘点他们的课堂精彩,好似在品尝各具风味的美食大餐,汲取各种不同的营养。今天我想把他们相同教学内容(2——4自然段)的精彩片断记录下来,用这“同一首歌”以飨同行。
窦桂梅:在超越中丰富生命
师: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让我们结合课文二、三、四自然段去看一看。
生:读了二—四自然段,我体会到圆明园当时辉煌的景象。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教师表扬该生汇报时会用连接词表达,并板书“有……也有……)
生:还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板书“有……也有……还有……)
生: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板书“不仅有……还有……)
生: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特别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及时表扬该同学会用“上自……下至”,“不但……还”介绍)
师:从先秦到清朝大约有多少的时间?
生:我估计怎么也得有2000多年吧。
师:你很会说话,“2000多年”的“多”就要多出好几百年,经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约是2400年左右的时间。同学们,就应该这样,当你对所估计的时间拿不准的时候,就用上“左右”、“多一点”等一类词,这样可以使你的语言更准确。
生:2000多年的时间啊,想想这里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
师:有谁查过资料,知道圆明园面积有多大吗?
生:好像5200多亩;应该是500多公顷吧。
师:据老师了解占地面积有458。9公顷。一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大家会算,那么我们就来估算一下,我们的教室大约120平方米,看看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这么大的教室?
生:(学生七嘴八舌猜测)起码有800个,我看得有9000个这么大的面积呢。
师:是的,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1万多个这么大的教室(学生发出感慨),可见圆明园有多大。你想,这么大的面积由这些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怎样的景观。
师:圆明园里所拥有的珠宝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
生: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学生依次说出)
生:所以我们说“圆明园不愧是举世闻名的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让全体学生读这句话)
师:那好,请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让我们感到通过你的介绍,它的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指导学生用介绍的语气来读,教师适时示范。学生读出各自的“真是奇迹,很自豪,骄傲”语气,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好啊,那让我们再走进去欣赏。
生:圆明园中有“观澜堂”、有“君子轩”,还有“关帝庙”。不仅有“映水兰香”,还有“南屏晚钟”。
师:下面我们只选20处景观,请大家读一读:正大光明、天然图画、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汇芳书院、映水兰香、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平湖秋月、蓬岛瑶台、别有洞天、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
师:同学们想一想,光读这20景就这么长时间,如果一景一景参观得需要多少天啊!
师:下面,我们就到三处风景名胜参观参观。你可以选择一处说说感受。(出示“蓬莱瑶台”、“雷峰夕照”、“平湖秋月”三幅图画。
生:“蓬莱瑶台”在云端里若隐若现,我住上去就成了神仙,真是人间仙境。
生:“平湖秋月”在夜晚的灯火映衬下感觉很朦胧,住在那里一定会做美梦。
生:“雷峰夕照”中的雷峰塔真高,直冲晚霞,真壮观啊。
师: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法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拿出雨果写的文章,有选择地读一读。(略)
师:难怪书中概括到——
生:“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现在,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和你陶醉在这恍若月宫的圆明园中。(朗读二—四段)
师:面对人间奇迹,你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正如雨果形容的那样——“虽然是皇家园林,可是岁月创造的一切最终都属于人类的。”所以,此刻在你心中,圆明园拥有的是什么?
生:我想是结晶。(学生也有说智慧、创造等)
生:是文化。(在互相讨论中,再经老师的引导,学生脱口而出)
师:对,是文化!而且是不可估量的祖国文化!(回扣“不可估量”)请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以及天下所有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赏析】窦老师紧紧围绕“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一主题,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学习,通过对经典文本《圆明园的毁灭》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魅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超越教材)和相关的语文实践,如引入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补充圆明园20处景观并选三处说感受,还有雨果的文章,以及圆明园占地面积等相关历史资料,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在重视过程的生成中,真正实现主题意义的开放有效建构。纵观教学,其精妙之处在于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层次分明、立体丰满,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取,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这样的课堂,在对文本的解读中超越、整合,在整合中生发提炼,母语文化在课程资源的不断补充和融合中,渗透并丰盈学生的生命。
同样的教学内容,王崧舟老师是怎么上的呢?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篇2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
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三)
【缘由聚焦】
常
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同一首歌》,众多明星闪亮登场,用自已喜欢的方式,个性化地倾诉着自已由衷的情愫。《同一首歌》透过电视屏幕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国人为之深深眷注和感动,成为了每个炎黄子孙期盼和敬仰的生命之歌。如此精彩而富有人文情怀的舞台,每走进一个地方,都会激荡着本地的人情和文化,激励着本地人们的热情和奉献精神,进而激发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元素。序曲中的精彩有目共睹,过程中的情绪感同身受。然而,更令我值得深思的是节目最后由名歌星唱响的《同一首歌》,迥然各异的歌手敞亮不同的歌喉,展示不同的舞姿,怀揣不同的心境,但演绎着相同的旋律,抒发着相同的情感,传递着相同的呼唤……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也是在唱着“同一首歌”吗?——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交往(对话),留给我们的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语文本体价值追求和精神享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分别在不同的时期上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细细品读他们的课堂实录,细细盘点他们的课堂精彩,好似在品尝各具风味的美食大餐,汲取各种不同的营养。今天我想把他们相同教学内容(2——4自然段)的精彩片断记录下来,用这“同一首歌”以飨同行。
王崧舟:在开放引导中享受生命
师:快速读中间部分,你对咱们的圆明园又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知道圆明园本来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园林。
师:你找到了金碧辉煌,还有没有别的词来形容圆明园吗?
生:举世闻名。
生:万园之园。
师:金世界都知道在中国有一个万世之园——圆明园。再找一找,圆明园凭什么成为万园之园呢?
生:凭宏伟的建筑。
生:还凭奇珍异宝。
师:找到写宏伟建筑的那一段话,边读边看边找,这一段写圆明园的建筑景观一共写了几个“有”?
生:7个有。
师:写圆内景观,作者写了7个有,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景物多,价值连城。
生:全国各地有特点的景物都集中在这里了,这儿好似个聚宝盆。
师:王老师要问,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有?依据在哪里?
生:无数个。
生:我从文中的省略号体会到圆内景物数之不尽。
生:从“不仅……还有……”体会到多。
生:我从各地名胜这里体会到无数。
生:还有一个“等”字。
师:一方小小的天地,容纳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这就是圆明园,这就是万圆之圆的圆明园。
师:(出示)漫步园内,宛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把大家带到圆明园里去,(学生读)在这样的圆明园里漫步,你还想出来吗?我估计也不会有人想出来了,因为它的确太迷人了。请你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读。
师: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里面的奇珍异宝。
生:我仿佛看到了世界。祖国太伟大了!
师:(出示连续图片)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再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座万园之园。(生读)陶醉了吗?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话。
师:同学们,但你们读到、看到的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早已化为灰烬、烟消云散了。请你再自由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对咱们的圆明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谁设计的?这么大的一个圆明园要造多少年呀?
生:英法联军为什么要如此破坏?怎么没有一点同情心呢?
师:什么是强盗?强盗来了,会有同情心吗?
生:老师,强盗来了,我们的政府在干什么?我们的军队在干什么?都到哪里去了呢?
师:我搜集了一份资料——《圆明园之最》,读了以后,你能明白一部分心中的疑惑,我相信你也一定会被它深深地震撼。
师:读完这则短短的材料,你的心震撼了吗?你震撼了吗?是什么让你震撼?
生:我被圆明园的大震撼了。640个足球场,这是多么巨大的园林呀!
生:园内藏着不计其数的珍宝,每一样都价值连城。我被这个震撼了。
【赏析】王老师以“圆明园凭什么成为万园之园?”这个覆盖面广,穿透力强,思维容量大的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自读感悟。当学生从面上罗列了几方面原因以后,继而从点上引导深入: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有”?依据在哪里?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有价值的知识、思维和情感。进而王老师又匠心独运,以“漫步园内,宛如……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为信息焦点,通过情景朗读、体验品味引发联想:“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如此生发,不仅是对上文7个“有”所描述内容的融合,更是对下文教学的引领:“但同学们,你们读到、看到的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早已化为灰烬、烟消云散了。请你再自由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对咱们的圆明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王老师这一质疑,断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广的领地,个性化疑惑由此生成,随之而伴的是新一轮自读感悟的语文实践。这样的课堂,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王老师有的放矢、开放引导,不仅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使自身的语言更发展,更是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愉悦思维的快乐,酣畅情感的宣泄,享受着生命激荡的快乐。
读了三位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心潮为之澎湃。大师无愧为大师,他们的课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人性的光辉,个性的光辉,中华民族语言的光辉,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的光辉。然而激动之余我冷静寻思:他们个性飞扬的课堂,共同在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缘于成功的元素又有哪些?于永正老师说过:思索和实践是成功的双翼。我想,三位老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大师,他们的课堂之所以闪烁出智慧的灵光,激荡着生命的灵性,正是因为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实践,才使他们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浑厚的力量,才让我们感到震撼、鼓舞并为之仰慕。王崧舟老师常用一句话勉励教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窦桂梅老师在她的《读书笔记》中写道:追求就是积极行动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挺进。是呀,正因为读书,读万卷书,才有了不断思索和实践的不竭的源泉;正因为追求,永恒的追求,才有了不断思索和实践的高远的目标;也正因为思索和实践,不懈的思索和实践,才有了高唱生命之歌的激情喷薄和精彩飞扬。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篇3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
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一)
【缘由聚焦】
常
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同一首歌》,众多明星闪亮登场,用自已喜欢的方式,个性化地倾诉着自已由衷的情愫。《同一首歌》透过电视屏幕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国人为之深深眷注和感动,成为了每个炎黄子孙期盼和敬仰的生命之歌。如此精彩而富有人文情怀的舞台,每走进一个地方,都会激荡着本地的人情和文化,激励着本地人们的热情和奉献精神,进而激发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元素。序曲中的精彩有目共睹,过程中的情绪感同身受。然而,更令我值得深思的是节目最后由名歌星唱响的《同一首歌》,迥然各异的歌手敞亮不同的歌喉,展示不同的舞姿,怀揣不同的心境,但演绎着相同的旋律,抒发着相同的情感,传递着相同的呼唤……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也是在唱着“同一首歌”吗?——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交往(对话),留给我们的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语文本体价值追求和精神享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分别在不同的时期上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细细品读他们的课堂实录,细细盘点他们的课堂精彩,好似在品尝各具风味的美食大餐,汲取各种不同的营养。今天我想把他们相同教学内容(2——4自然段)的精彩片断记录下来,用这“同一首歌”以飨同行。
【精彩赏析】
于永正:在导读中眷注生命
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
师: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
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书读了一半。
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板书:不但……而且……)
师:看黑板,这就是二、三、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的毁灭,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痛恨,读一读,告诉我,课文哪几个部分写的是建筑宏伟?谁来读?请你读。
师:停,大家想象一下,它有三个大圆组成。大家一起读,它由哪三个大圆组成?
师:停,想象这三个大圆周围有许多小圆,这就叫什么?
生:众星拱月。
师:这一段主要写圆明园的什么?
生:圆明园的地理位置。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圆明园由三个大圆和三个小圆组成。
师:继续读。
师:这两节重点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里面用了两个“有……也有……”,谁站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
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二、三自然段。
生:我会以十分自豪、十分高兴的语气去读。
师:请你以自豪的语气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注意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开始读。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情特别好,真是非常自豪。请你站起来读,表现跟刚才一样。
师:真好。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把书拿起来,再次读这一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读——
师:我发现每位同学的表情在告诉我,你们的心中燃烧着恨。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情读第四自然段?
师: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师:很好。齐读,“所以——”,读——
师:如果它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在看了该是多么自豪。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走了、毁掉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这是中华人民的国耻,拿好书读。1860年,读——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赏析】于老师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对文中内涵深刻的句段,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在一唱三叹、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学生一次又一次深情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二、三自然段。” “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情读第四自然段。”于老师像一位导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掌握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全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始自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爱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同样的内容,窦桂梅老师是怎么教的呢?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篇4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屈辱的过去与今天的强大。
(2)以读激情,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读有关语句,领会句子含义;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课件出示插图)谁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地方?
是的,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圆之园”的圆明园。
(板书:圆明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根据个人感受答:美丽、举世闻名等)
可以说:(指名说,并出示: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既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听到这么高的评价,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是多么地自豪啊!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齐读)
(二)朗读感受,体味辉煌。
那么,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能让人们如此地赞美它呢?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进昔日辉煌的圆明园,感受那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吧!
1、 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圆明园的园林和建筑呢?
(指名分段朗读。)
(根据朗读板书:有 -----也有-----)
所以作者由衷地发出感慨“漫步园内------”
(齐读)
多美呀!想看看吗?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出示图片)
看了这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齐读)
(出示: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 除了这些精美而宏伟的建筑,圆明园里还有什么?
(指名读第四段)
(1)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那些文物?
(2) 理解“上自——下至”
从先秦到清代,你知道有多少年吗?(2500)
(3) 这2500多年中,这圆明园内所拥有的文物能有多少?
(生猜测)
(出示资料:舍卫城,自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高达数十万尊。)
而这只是圆明园中的一座小城,而这只是一些佛像。想想圆明园中那么多的珍宝啊,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根据回答板书)
(4)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让你们开开眼界吧!
(出示图片,最后定格在铜首上)
这是圆明园那140多个景点内的一个小小的十二生肖喷水池上的3个铜首,20xx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人民币啊!而这只是圆明园众多宝物中的一点点啊!你觉得这些宝物除了数量众多,还可以怎样形容?
(根据回答板书)
(5) 谁能用关联词说一说?
(6)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当之无愧地说——(齐读)
(出示: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指导读好这一段)
(三) 研读“毁灭”,激荡情感。
可如今,我们却再也看不到这博物馆、这艺术馆、这瑰宝、这精华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
(出示图片)
那是因为——(齐读最后一段)
圆明园被彻底地毁灭了。
(补充课题)
1、 谁能告诉大家英法联军当年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指名读,出示句子: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1)“统统掠走”是怎么掠走?你能举个例子或打个比方吗?
(2)“任意破坏、毁掉”是怎么破坏、毁掉?
仅仅是这些吗?老师这里有两段资料,是一位当年参加掠夺的士兵写下的。
(出示资料: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链。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
2、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那就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吧!
(指导朗读)
3、同学们,不仅如此,为了销毁罪证,他们还用火烧。大火——(齐读)
4、 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当年英法联军的暴行吧!
(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
此时此刻,我们还能称他们为军人吗?他们简直就是一群(强盗),一群无耻的(强盗)!面对着这群强盗,面对着这熊熊大火,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读出来吧!
(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5、大火连烧了三天,整整4320分钟啊!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想想看,这4320分钟会烧掉什么?
是啊,烈火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齐读),也没有了----(齐读);没有了-----(齐读),也没有了-----(齐读);不仅没有了 -----(齐读),还没有了------(齐读);那些仿造各地名胜建造的(齐读)没有了,还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都没有了,那些上自(齐读)没有了,下至(齐读)也没有了。
(逐条擦掉刚才的板书并叙述)
圆明园什么都没有了。(激动人心的)圆明园彻底地毁灭了。(指题目)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按着题目直接写毁灭,而要写它曾经的辉煌呢?
(这样的写更让读者感到惋惜和愤怒,起到反衬的作用。)
总之一句话:只有曾经拥有过,才能体会失去的痛苦!也正因为它那么的美好,我们才说——
(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齐读)
这圆明园可是古代皇帝的家啊,英法联军就这么轻易地闯了进去,这座世界上最没的园林,竟然在大火中化成了灰烬。难道这样的损失也是可以估量的吗?
(齐读)
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这样的损失是可以估量的吗?
(生再次读)
亲爱的同学们,面对这断壁残垣,你又想说些什么呢?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出自己的感受吧!
(出示图片,并配乐《二泉映月》,学生写话)
(交流)
(四)总结升华
在我们祖国逐渐强大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
让我们永远记住一百四十多年前的噩梦,记住写在圆明园残柱上的耻辱,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齐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篇5
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位于北京西北郊,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掺遭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景象。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圆明园被毁的惋惜,对圆明圆昔日辉煌景象的赞叹和对侵略者仇恨的情感。以及由这些情感交织成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作者这样独具匠心的安排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之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分析:
让学生了解昔日圆明园的辉煌景象以及体会圆明园遭到毁灭的惨痛。由于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只能通过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这样,为学习“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激发学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难点分析:
运用媒体素材,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的辉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策略分析:
因为课文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其精美壮观,只能从语言文字中理解,教学时,要以理解语言文字为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选取适当的课外材料为烘托,实现圆明园辉煌景观在学生的脑海中的再现。因此。我采用“电教辅助手段,再现昔日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各种奇珍异宝”。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从而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从年龄特征来看,该年龄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注意力比较持久,知识面较宽,已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理解能力,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但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一般仅限于文字介绍,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
1、师:(深情地)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写到: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然而,这座被誉为万圆之园的皇家园林已经消失了,现在,我们看见的只是矗立在杂草从中的残垣断壁了。(出示三副废墟图)
2、师:同学们,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生:英法联军)
英法联军又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二)体会毁灭——奠定正确的情感基调。
1、出示课件,学习第五自然段。
(1)、师:英法联军实在太卑鄙、太野蛮了,课文是用那些词语来描写的呢?请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找一找。
(2)、学生回答(老师用荧光笔画出相关词语),学生朗读并体会这些词语。
(3)、老师:面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你最想说什么?(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段话)
(4)、老师:就这样,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化为了灰烬;建筑艺术的精华,也化为了灰烬,付出了几个世纪的辛劳统统化为了灰烬。(板书三个化为灰烬)
2、出示课件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2)老师:圆明园的损失有多大?(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不可估量”)
(3)老师:文中一共用了几个“不可估量”?(生:两个)(板书两个不可估量)
(4)老师:看着这两个不可估量,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伤心、悲痛)
(5)老师:这样的伤心,这样的气愤可以估量吗?(生;不可估量)(老师再次板书不可估量)
(6)老师:让我们把这句话告诉自己,告诉在场的老师,告诉全世界的人。(学生感情朗读)
(三)、深情追忆——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1、过渡: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就说明它一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那么,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让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呢?请结合第二、三、四自然段说一说。
(1)、学生回答,老师出示第三自然段,并用荧光笔画出“有”。
(2)、老师:文中描写圆明园的宏伟建筑,一共用了几个有“有”(七个)圆明园仅仅是这七个有吗?(生:不是)那么,需要几个有呢?(生:许多个)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找到了“有”?(生;饱览……)
(3)、圆明园有这么多景点,想看看吗?(生:想)
(4)、出示配乐图片,让学生尽情欣赏。
(5)、老师:美吗?(生:美)假如我们能在这美丽迷人的园林中痛快地畅游,你心中是什么感觉呀。
(6)、老师:是啊,你说得太好了,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
(7)、出示课件,学生品读“漫步园内……”句子。
2、学习第四段
(1)过渡:圆明园不仅有宏伟的建筑,还有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请看(出示配乐图片)
(2)老师:老师收集到的这些令同学们惊叹不已的图片,只是圆明园数亿万计的文物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他们不仅价值连城,更是中国文明、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所以称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出示课件)
3、学习第二段
(1)、过渡:圆明园不仅建筑宏伟,珍藏丰富,它的总体布局也是很独特的。请看(出示布局图)
(2)、老师讲解,并提问学生,课文是用哪个词形容圆明园的总体布局的呢?重点理解“众星拱月”。
4、教师小结:圆明园就凭着巧妙的设计,宏伟的建筑,丰富的珍藏,成为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课文用这两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圆明园的价值,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课件)
(1)、用“是……也是……”这个关联词把这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2)、大声朗读这句话。
(五)、观看录象——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1、过渡:多好的园林啊,可是这一切都已经不存在了,这一切早就被英法联军的一把火无情地烧毁了。
2、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象片段。
3、片终,出示大火不停在画面飞旋扑闪,并响起《江河水》这首比较伤感的二胡曲子。稍后,屏幕上打出一行字:这把火,烧毁了——(填空)
4、老师: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请你把它写在纸上,写在你的心里。(学生动笔写)
5、老师:来,告诉大家,这把火可烧毁什么?(让学生自由说,老师作适当的评价)
6、教师小结:这把大火可以烧毁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却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烧不毁中华民族的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就像这首诗歌写的一样(出示课件)
7、学生齐读诗歌
(六)、拓展延伸——打开学生的理性思考。
1、过渡:这个痛苦的耻辱一直刻在我们的心理整整147年了,正是因为这把火,唤醒了千千万万浑浑恶恶的中国人;正是因为这把火,激起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如今,我们的祖国变得强大起来了,有人提议,(出示课件)要重建圆明园,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不管是不是重建,老师都感到非常欣慰,重要的是老师看到了同学们那颗真挚的爱国心啊!
4、老师小结:同学们,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出示课件,“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篇6
黎村小学 罗毅成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嘉宾们大家好!
下面我对罗柱森老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罗柱森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对于这位老师来说是非常不简单的,相信罗柱森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这节课的教学中,罗柱森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罗柱森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柱森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柱森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柱森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运用电影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柱森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柱森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篇7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是笔者初读教材之后,留下的第一印象,那这篇课文在本册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担负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这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前钻研教材的时候,必须要弄清楚的。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这篇课文的位置,这是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七单元的主题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学习要求有两条:一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二是通过多各途径收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运用。教学中,我们肯定要紧紧围绕单元目标来进行,于是,再次读《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便了然于胸了。那就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
结合课标的精神、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情等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其中,第二个目标是重点,而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略)
二、朗读想象,再现辉煌
(一)学习三自然段,感受圆明园宏伟的建筑。
1、教师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生齐读。师:读了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呢?
(设计意图:当我拿起这篇文章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有一个词给我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那就是不可估量,究竟有多大的价值才导致损失不可估量,让学生读了之后就质疑,学贵有疑嘛,古人有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圆明园。同时也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三、四自然段的学习中去。)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走进圆明园。请孩子们放声读课文的3、4自然段,去感受一下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吧。生自读3、4自然段。
3、指导学生抓中心句:会读书的孩子啊,会把厚书读薄,长文读短。这两段话虽然长,但是我们只要抓住文中的一句话就能很好地把握这两段话的内容。哪一句话?
(设计意图:这两个段恰好有一个过渡句,也是中心句,我想正好利用这个特点培养学生概括把握文段主要内容的能力,叶对陶先生不是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吗?我想这就是在体现这种理念吧:用教材教。)
4、那就让我们先去观赏圆明园中宏伟的建筑吧。请大家看到第3自然段,其实课前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发现有一个字出现的频率挺高的。有了它,就把圆明园中的景观介绍得清清楚楚,孩子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看是哪个字。
生交流,出示幻灯片,提问:作者介绍圆明园的建筑景观一共用了多少个有?生自读句子。抽生读出句子。
(设计意图:三自然段是本文非常特别的一个地方,那就是用上了几组连接词将圆明园中的景观介绍得清清楚楚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我们既要让学生理解内容,也要让学生学会用这种句式说话。)
5、作者就是这样用上了一系列的连接词将圆明园的景观介绍得清清楚楚。想不想去开开眼界,饱览一番?师边播放课件图片边介绍。抽生谈感受。来,书拿起来,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老师要从你们的表情、你们的声音听出你们的赞叹。生齐读。师小结:你看,刚才咱们借助图片资料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圆明园宏伟的。建筑,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了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想象昔日的辉煌是难点,因为学生都没亲眼见过,要让他们仅仅从这段精炼的文字中想象是困难的,因此,图片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图片来自何处,课前搜集的资料,这也是单元目标之一,教师在此时出示,两个意图便不言而喻了。借助图片,更生动形象,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也为他后面的想象说话打下基础。同时,在这个地方渗透学法,借用图片资料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6、你们说圆明园中的建筑景观仅仅只有这7个有吗?有多少个有?预设:无数个。好,你的依据在哪,再仔细读读,找到依据。生自读找依据,抽生回答。
7、老师在课前也去搜集了一些圆明园景点的资料,课件出示资料。来,读一读。你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用上一两组连接词,来介绍几处景点。
生介绍,师点评,小结:孩子们,你看,咱们用上搜集到的文字资料还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
8、难怪课文中会这样说――出示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假如你就漫步在这样的园内,你会看到了些什么呢?你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说,你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说,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尽情地说吧。抽生广泛地说。
(2)孩子们,你们刚才说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圆明园中都有,你们没有说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圆明园中也有;天南海北,中外名胜,人间有的,它有,幻想的境界,这是人间没有的,它也有。真可谓是无所不有,应有――尽有呀。带上你们的想象,带着你们的感受,再读这个句子,自己练读,抽读,齐读,如果读得不好,老师相机范读。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这一句话既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又是作者的一种感受。学生究竟有没有建立起一种表象,形象,意象?让学生充分想象,结合说话,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训练吧,同时又是在抒发学生的情感。读书,想象画面,语言表达,完成这样一种从理解内化到倾吐表达的过程。)
9、指导背诵:这样神奇的景观,就写在书中,如果我们把它们写在心上,牢牢地记在心间,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呀!孩子们,你可以借助老师的板书来记,可以边读边想象着记,也可以回忆刚才所看的图片来记,还可以和同桌一块记,总之,采用你最喜欢又最有效的方式记一记,背一背吧,看哪些孩子最先背下来。生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我们平时经常说学生记忆力差,背书费力,其实怪教师自己在课堂上不加以指导,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花时间背书。其实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教师在课堂上要舍得给时间让学生练习背诵,并且要指导背诵的方法。这样,长此以往,学生背书就会轻松很多了。)
(二)学习四自然段,了解圆明园珍贵的文物
刚才咱们去欣赏了圆明园内宏伟的建筑,接下来,再去看看园内又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的?抽生说。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四自然段。
三、借助资料,亲历毁灭,激发情感,及时表达
1、可就是这样一座园林,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是谁毁了圆明园?英法联军是怎么毁的,默读第5自然段,在你最有感受的地方简单批注。
2、组织学生交流。
3、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掠是什么意思,对,就是抢,怎么抢的?能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具体说说吗?
4、拿不动的呢?运不走的呢?那他们又是怎么任意破坏、毁掉的呢?结合资料或自己想象具体说说。(让生举例说。)是的,凡是运不走的,一律用枪击,用棍砸,用斧头砍,任意破坏、毁掉。可英法联军的暴行还远不止这些,抢完了,砸完了,他们还放了一把火,看这段视频,播放影片。
5、此时此刻,孩子们,你心中是什么感受?带着这样的感情,你来读一读这段话,抽读,齐读。
6、至此,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一片灰烬,还有吗?师:那究竟是什么没有了呢?(播放幻灯,一幅幅画面静静地消失,师生共同配音。通过课件直观了解究竟是什么没有了。)
师:没有了,这一切都被英法联军毁灭掉了。擦除板书。从最初的“应有尽有”到现在的“一无所有”。同学们,此时,你又有何种感受?
7、师小结:是的,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变成了一片废墟。怎能不叫人痛心呢?难怪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幻灯出示句子。生齐读。学到这儿,孩子们,咱们之前提出的问题都明白了吗?(回扣开课前提出的问题)
8、不可估量既是对侵略者的控诉,又是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只是老师不明白,既然文章是写毁灭,为何前面花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圆明园的辉煌呢?同桌讨论一下。抽生交流。
师小结:这样写,更能激发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牢记历史,发奋图强。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有三个梯度,抓住了三个字,掠、毁、烧。英法联军是怎么毁灭圆明园的,学生仅凭书中那简洁的文字是不可能领会到的,因此,就要把这三个字立体化起来,形象化起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得到。于是,采用了文字、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痛恨,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伴以适时的朗读和说话,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再回扣三、四自然段,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给学生强烈的震撼,这样一座巨大的艺术馆,博物馆,这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给毁了,怎能不激起学生的愤怒与痛惜之情呢?同时又是对三、四自然段课文内容的又一次巩固,然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就能领悟。)
四、及时练笔,升华情感。
1、(幻灯出示圆明园的图片)现在,圆明园就剩下了这些断壁残垣,看,这残缺的石碑,正在控诉侵略者的恶行,这血色的残阳,也在诉说这悲惨的历史。同学们,望着眼前的石碑与残阳,你想说点什么呢?我想每一个中国人读了这篇课文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可以对自己说,对同学们说,对侵略者说。把此时此刻自己最想说的几句话快速写下来,待会儿交流。
2、抽生交流。教师点评引导。
(设计意图:有人曾这样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写结合,学习了,积累了,就要运用,这才是教学的目的。学生学完此文,一定会有很多话想说,此时安排这个小练笔,恰好是在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时顺势进行的,学生的表达自然会水到渠成。)
五、总结全文,启发思考。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圆明园,我们为它昔日的辉煌而骄傲,为它的毁灭而痛心,更加痛恨的是可耻的英法联军,正是他们导致了圆明园的毁灭。可是什么都被毁灭了吗?无论侵略者怎么嚣张,永远无法被毁灭的是什么呢?(出示幻灯)这是本单元的单元导读,孩子们静静地看,用心的思考,你一定会发现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篇8
一、说教材:
捧读这篇教材,我有一份压抑不住的激动。文章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以及被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更表达了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是啊,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历史教训,更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诵读此文时,心情是沉痛的,是愤概的!而文章那精准、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那一连串的形容词和动词,更激起我内心的冲动!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能抓住重点词句透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并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体现了大纲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文理结合、教书育人的要求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们知道,《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为此,我将本课的重点设为: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感悟、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则在于:文章题目明明写的是《圆明园的毁灭》,而为什么通篇竟花大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呢?让学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在文章的教法和学法上,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并受到深深的感染呢?五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辨别是非的能力,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诵读感悟法。让孩子们大声诵、小组诵、配合诵,达到能感受文章思想的程度。于永正老师也说嘛:“文章读好了,主题思想跑不了”。其次,我也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孩子们共同分析、交流、讨论重点句段,这样,孩子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表现。同时,我还采用创设情境法、自主探究法,通过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让孩子得到直观感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让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二课时: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辅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在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请跟我一起走进教学过程吧。这个步骤,我将分为四步:激情导入、初读感情、深入体会、感情升华。
(一)激情引入:
同学们,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而欢呼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今天,老师将带着你们走进这段历史。
(二)、初读感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自主性实践,老师不应越祖代袍,不应以过多的分析代替孩子们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决定放手让孩子们首先阅读,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段落,也可以前后桌同桌之间进行交流,进行多形式读,整体感知,这既体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又让学生直接接触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通过读、思、勾、画等多种方式,抓住重点,整体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三)、深入体会
首先我将领着孩子们对圆明园进行参观。首先利用图片,让孩子们直观了解它“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景观,并配合课文进行朗读: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玲珑剔透的亭台……使他们在读中学习表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看着电视的图片,听着老师的解说、配上轻柔的音乐,使课文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皇家园林”的辉煌。相信此时此刻的学生已完全置于人间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了……
就在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刻,老师话锋一转,引入课文第五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掠、毁、烧”等词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就是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通过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让学生突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无限憎恨之情。
此时此刻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可、以想象此刻的课堂,学生的情绪会是多么高涨,在这样的氛围中,师进行激情升华,激励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同时这一环节也解决了文章的难点:学生可以了解为什么文章要花大笔墨来写圆明园的辉煌了。
然而这还不是老师我想要的,我想要的在第四步:感情升华。
(四)、感情升华
我出示两个小材料:一个是当时清政府在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时在做什么?他无计可施,只能仓皇而逃;二是更有甚者,军阀联军内战时,竟再一次洗劫圆明园!同学们,此时你们心目中的圆明园又是什么形象?经过交流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圆明园给我们的,是一种痛,但痛定思痛,我们更重视它的警示作用,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更激起我们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一步使学生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扩大了视野,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课文内容的缩影,达到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我认为板书要力求精而美。本文关键词是“毁灭”。我以圆明园毁灭前后的惨象对比,来激发学生的痛惜、愤怒之情。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为什么会毁灭?面对被毁灭的圆明园你有何感想?这些问题贯穿全文,大大的问号正好启发了学生的多向思考。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文章的重难点,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感悟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但是,设想付诸实施,课堂是生成的,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经验不足,这节课的设想还有许多的不足,也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出意见。我的说课资料就到这儿。谢谢!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成语积累训练。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最后一段,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情感态度:
⑴ 有感情朗读课文。
⑵ 习作训练。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成语接龙,分类成语
二、复习导入
导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新知
1、板书课题。
2、《学习指南》提出学习要求。
3、学生自主学习第五自然段。
4、合作交流:
不明白地地方和你的收获。
5、学习成果汇报:
⑴ 说话训练:
“先……再……最后……”;“不仅……还……”
⑵ 换词法学习:
“凡是”,“统统”,“任意”。
6、朗读指导。
7、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
8、说话训练:
你想说点什么?
9、朗读。
10、质疑:
圆明园到底毁灭了些什么?
11、导读第三,四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1、读“雨果赞名园”。
2、写作提示:
你想学学大文豪雨果吗?你能为让全人类魂牵梦引的圆明园写点什么吗?
3、片断写作练习。
4、片断写作展示。
五、小结,作业布置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篇10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资料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终一段。最终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我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篇11
扎实训练 灵活施教——《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片断]
[出示句子:上( )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 )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师:谁能把这两个空填起来?
生:两个空都填“zhì”。
师:对吗?
生:不对。第一个空填“自己”的“自”,第二个空填“至于”的“至”。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吗?能调换位置吗?
生:“自”是平舌音,“至”是翘舌音。
生:“自”和“至”不能调换位置。因为“自”是“从”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
师:那你把“自”和“至”分别换成“从”和“到”后再读一读。
生(读):上从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到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师:“自”和“至”的用法弄懂了吗?
生(齐):弄懂了。
师:谁同时用“自”和“至”说一个句子?
生:自山脚至山顶,我爬一个多小时。
生:自凤岗至东莞,现在可以全程走高速公路了。
师:都不错。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生读。)
生:我体会到圆明园收藏的历史文化很多。
生:里面的许多文物年代很久远,而且每个朝代的都有,很丰富。
生:我觉得圆明园收藏的那些东西都很珍贵,很值钱。前几天,我看了电视,里面报道正在北京展出的三件“兽头”是从外国收藏家手里买回的,就花了很多钱,而有些文物更是无价之宝,无法用金钱来计算。
师:是啊,圆明园里收藏的文物、艺术品,的确是无与伦比! 圆明园不愧是
当时世界上——
生: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请大家再齐读这一自然段。
(生读。读完后一生仍把手举得高高的,不肯放下。)
师:你还想说什么?
生:我发现这是个病句。
(师生都吃了一惊,大家一齐把目光投向这位同学。)
师:是吗?请你详细说说。
生:我读这句话的时候,总感觉有点别扭。后来我用您教的方法,把它缩写了一下,就成了:上自青铜礼器,下至名人书面,各种奇珍异宝。这些奇珍异宝怎么样呢? 句子里没说,所以不完整,我便断定它是个病句。
师:大家同意他看法吗?
生:同意。
师:你真了不起,很会发现,并且还敢对课本提出质疑,了不起! 好,现在,我们就来当一回编者,根据作者的思路,这句话“治治病”。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生①: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多得数不清。
生②: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看得人眼花缭乱。
生③: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
生④: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应有尽有。
师:大家为什么这么加?
生:作者的意思是要说圆明园收藏的文物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都有、很多,而且很珍贵,所以这么加。
师:你们真会读书。如果你是编者,你会选择哪一句呢?
生:我会选第④句。
师:为什么?
生:第①句很平淡,很一般;第③句太夸张了;第②句不真实,因为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而且在1860年就被烧毁了,作者不可能到圆明园里去看过。第④句比较实事求是。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我还想补充一点。这句话很多词都是四个字组成的,你看“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结尾也用四个字的“应有尽有”显得押韵。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均摇头。)��
师:那我也同意刚才两位同学的意见,大家就在书上把这个病句改改吧!
(生改。)��
师:不过,刚才关于“押韵”的说法得纠正一下,这不是押韵,是一种内在的节奏感。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经过自己修改的课文。)
[教学反思]
今天的收获可真大!不仅是学生,更指我自己!
备课时,压根儿没料到这么经典的课文里竟有病句!《圆明园的毁灭》的公开课已经听过多节,自己也教过一遍,谁也没发现呀!可能是我们太迷信权威,也可能是我们钻研教材仍欠深入、欠推敲。看来,这个教训值得吸取!
新课程有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想,学生何尝又不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呢?学生从书本上、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的确没错!但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所获取的能力,所得到的锻炼岂可小视?而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取的东西我却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因此,学生仅仅从书面上、从教师那儿获取知识,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重视开发学生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与相互帮助。
值得庆幸的是我今天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当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但很快回过神来,给了那个学生说下去的空间,听了学生的陈述,我心中已是豁然开朗。可问题怎么解决呢?我干脆顺势将难题端给了学生,当时只是觉得既然问题从学生中产生,当应该由学生来作结,若我以“权威”的身份自居,一锤定音,似有不妥。于是就发生了学生“修改”课文的情形。就当时的课堂状态及修改结果来看,似乎较为成功!其一是培养了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科学态度;其二是让学生平时所学的知识在特定的时刻得到了运用;其三是较好的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丰富了这节课的课程资源;其四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对几个句子的比较选择,是说不出特别的道理的,凭的就是语感。
这节课的教学,还让我坚定了两个认识:一、课改的实施,新课标的贯彻,并不是从使用新教材开始的,运用老教材开展教学,同样可以进行课改、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课堂、指导教学实践。投身新课改,我们不能等,等新教材,等别人的经验。否则,我们将落伍于时代。二、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形式,另起炉灶。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扬弃的态度,好的仍要继承并发扬,改革和舍弃的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只有那样,我们才不会在新形势下将课改神秘化、神圣化,甚至望而怯步,不敢去实施,不敢去探索。片断中“自”和“至”的比较就很必要。而教学手段是十分传统的,教学效果也不错,我觉得这就不能丢掉。
(语文课 堂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篇12
执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花园小学 曹永鸣
评析: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秦锡纯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徐立清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
从课题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们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体现“五主”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素质提高为主旨的原则。牢固树立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创新意识。
(三)、基本模式
自读- 导疑- 精讲- 巧练- 激情。
1.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
阅读课以读为主。在预习的基础上,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课伊始,安排自读书环节,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读书的收获与疑惑。
2.以学定教,确定导读导练的重点。
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梳理归纳疑问,然后从学生的疑问入手导读课文,读、思、议、练贯穿其中。体现“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3.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带有个人情感认识的见解,重视体现训练过程。
如讲解“众星拱月”一词,用以图示词的手法,由部分到整体,由形象到抽象,展示由生疑到释疑的训练过程。
4.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在运用信息中释疑、解疑,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创造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读书活动,做到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语感能力得以培养,受到思想教育。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通过初读你都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师:你读哪段知道的
生:我是读课文第三段知道的。
师:那么读了其他各段,你还知道了什么呢
生甲:我知道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那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
生乙:我知道圆明园由三座园组成,那里景观很美。
生丙:我还知道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
师:看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现在,老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在这课书中,你还有哪些没读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自由读,开始吧!(学生速读课文)
生甲:“众星拱月”是什么意思
师:你不懂这个词的意思,是吧老师在这儿打个问号。一会儿我们一起看,你就明白了。
生乙: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看得出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生丙:为什么称圆明园是“瑰宝”“精华”
师:这两个词的意思你懂吗
生:“瑰宝”就是特别珍贵的东西;“精华”是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师:谢谢你告诉大家这两个词的意思。为什么称圆明园是“瑰宝”“精华”让我们在学习课文中弄懂,好吗(生点头说“好”)
生丁:在圆明园中游览为什么会有“在幻想的境界中”的感受
生戊: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毁圆明园
师:从大家提出的问题看得出来,你们认真读书了,也动脑思考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后,确定教学重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再学完这些问题,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改变了旧的课堂结构。舍得花时间,不图形式,不走过场,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这是一种观念的更新。]
师: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我们还得从它当年的布局看起。
师:谁愿意朗读第2自然段,请大家听读思考,“众星拱月”的“月”指什么“星”指什么(生朗读)
生:“月”是指圆明园。
师:确切地说呢
生:圆明三园。
师:“星”呢
生:“星”是指那些小园。
师:你们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圆明园的布局到底是什么样,让我们一起看图(用电脑投影,指图)左边的园子是圆明园,右边的是长春园,下边的是万春园。这三个园子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生齐:圆明三园)。看,这就是众星拱月的什么(生齐:月)再看,这十几座小园就是什么(生齐:星)
师:“众星拱月”懂了吗(手指一学生)这个问题是你提的吧说说看。
生: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围在圆明三园的周围。
师:讲得真好!你不光能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真不简单。那么“拱”是什么意思呢
生:环绕。
[在释疑过程中,教师突出语言文字的理解训练,精心设计,匠心独运,前后联系,浑然一体,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首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确“众星拱月”中的“星”和“月”在本课各指什么,然后出示精心设计的图像,让学生从形象上感知“众星拱月”到底什么样,当学生已从感性上对这个词语有所了解后,教师再让刚才提出不懂“众星拱月”这个词语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当学生说出“众星拱月”就是许多星星围绕着月亮时,教师又在水到渠成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理解“拱”在这词语中的意思,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明确“众星拱月”在本课指的是什么围绕什么。显然,这样的指导,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点拨作用。]
师:圆明园不光布局独特,那里还有众多的景观。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请各学习小组讨论讨论这段分几层都写了什么
生甲:我分3层。第1、2句是第一层,写圆明园的景况很多;第3、4句是第二层,介绍几个景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写游览时的感受。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乙:第一层是第1句,概括地写园内景观;第二层是第2-5句,具体地讲园中的景点;第3层是最后一句,写作者游园的感受。
师:第一位同学分得正确,作者介绍景观是先概括后具体地写的。你们明白了吗(生齐:明白了。)
师:让我们齐读第一层第一句话,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生齐读)
生:我能体会到园内景观多。
师: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生:从“有…也有”看出来的。
师:他从并列分句中体会到景观的多,你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还能体会到什么。(生自由阅读)
生:我体会到圆明园内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
师:各有怎样的特点呢具体说说。
生:“金碧辉煌”是说建筑物光彩夺目,异常华丽。这是殿堂的特点。“玲珑剔透”是说小巧玲珑,结构奇妙。这是亭台楼阁的特点。“买卖街”热闹非凡,“山乡村野”显得十分幽静。
师:你们看,他眼睛多亮!一看就知道他特善于思索。圆明园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真可以说是风格各异。(板书:风格各异)
师: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各自的特点呢请你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范读)我朗读得怎么样
生甲:老师的朗读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
师:哪高,哪低哪重,哪轻
生甲:“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两个词,老师读的语气有轻有重,突出了景观各自的特点。
生乙:老师读“买卖街”一句时,语速快,而且声调高。
生甲:读“山乡村野”一句的时候,声调低缓。
师: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丙:是为突出景观各自的特点。
师:老师用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来突出景观不同的特点,大家都听得出来,你们真会听!那么,你们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之后,师生齐读这句话。)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山乡村野。”这个长句子是全篇课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它概括地写出了圆明园景观风格各异的特点,说明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因此,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句
子的涵义。教师的范读,是指导学生读书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及读后谈话(请学生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读)具体地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的阅读教学,抓住了关键,具有启发性、训练性,从读前和读后的不同效果可以明显地看出,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叶圣陶语),从而接受思想美和语言美的陶冶。]
师:在第2层中,作者具体地介绍了哪几个景点呢快速浏览,然后告诉大家。(学生浏览课文)
生:有“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景观”。
师:“平湖秋月”是哪儿的名胜
生:杭州。
师:谁去过杭州给大家讲讲平湖秋月的景色。
生:“平湖秋月”最美时在八月十五的夜晚,西湖的水面非常平静,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平静的水面,景色非常迷人。
师:到底是去过的,讲得真不错!(映投影图画)不光你觉得那儿美,乾隆皇帝也沉迷其中,所以让工匠们把它仿造在圆明园内。课前大家查阅了有关的资料,“安澜园”有知道的吗
生:“安澜园”在海宁,是座私家花园。传说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那儿,可见那里的景色十分迷人。(映投影图画)
师:园中除了这些仿照各地名胜而建的景点外,还有根据诗画中的意境而建成的景点(映图)。看,这处景点叫“蓬莱瑶台”,是根据唐代大画家李思训在《仙山楼阁》中的画意而建造的。谁知道“蓬莱”“瑶台”是什么地方
生:是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师:看,这里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有没有仙境的感觉(生齐:有)现在我们乘着小舟,沿着瀑瀑流动的桃花溪,将要前往的另一个景点就是武陵春色。这是根据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艺术境界而建成的。(映图)看,漫山遍野盛开着粉红色的桃花,小巧精致的房屋隐蔽在山坳之中,人们在此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这就是人们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师:蓬莱也好,武陵也罢,现实生活中有吗
生:没有。
师:那人们是根据什么建造的呢
生:人们是根据想象建成的。
师:体会得好!作者说“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中”,你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因为园内有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的景观,那些景物完全是人们根据想象而建成的,所以会有“置身幻想境界中”这样的感受。
师:古代劳动人民多么了不起,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长春园中,还有一组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这就是西洋楼(出图)。圆明园我们先游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园内是不是就这几个景点呢
生:不是。
师:你从哪儿看出的
生:“天南海北”是说园内景观多,我从这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生:“等”字也说明园内的景点还有很多很多。
师:大家真会读书,真是字字入心了。那么,园中到底有多少个景点呢有知道的吗
生:有100多个景点,我是从课外书中看到的。
师:真会学习!课外的知识帮了忙!
[1964年,叶圣陶先生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今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曹老师的教学出色地体现了叶先生的这一思想。“园中的很多景物都是仿照……还有西洋景观。”这四句话中介绍的景观有七处之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因为有几处景观是他们看过的。教师认识到了这种情况,于是启发两名学生描述平湖秋月和安澜园的景色。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对蓬莱瑶台和武陵春色这两种学生十分陌生的景观,教师则利用投影图画,以精美的语言描述其秀美,之后又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知道它们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这种有学有教、有淡有浓的教学是值得提倡的。]
师:漫游在这样的一座园林中,该有怎样的感受请齐读第三层。(生齐读)
师:我觉得你们朗读时的感情还不够充沛。“天南地北”,一会在国内,一会在国外;时而在现实里,时而在幻想中。那“饱览”怎么讲
生:“饱览”是充分地看,尽情地看。
师:能看够吗
生:看不够。
师:“流连”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舍不得离开那里。
师:你们看,既看不够,又不想走,能读得那么快吗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一遍。(学生齐读)
师:看得出,大家很喜欢这段课文,老师给大家点
时间自由读,尽情读,看能不能背诵下来,好吗(学生练背)
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背诵,这段分三层,先概括写园内景观。(映出提示性)词语: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等。还有……如……园中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流连其间,仿佛……)
(师生齐背此段,流畅,有感情。)
[叶圣陶先生主张,语文教学既不该“忽略讨究”,也不该“忽略吟诵”。他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曹老师采用有学有教的方式讲解第3自然段之后,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必要的提示,让他们练习背诵。学生背诵得很流畅,很有感情,课文中的这段精美的文字他们会经久不忘的。作者先概括后分述,先写景后抒情的写作方法,他们也必然心领神会的。这正是阅读教学的“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师:圆明园内收藏着哪些珍贵文物呢为什么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请大家默读第四节,画出关键词语来体会。
生:这段话中的关键词语有“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
师:“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都是当年园中的收藏品,你找到的这些词语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文物多。
师:文物的什么多
生:文物的种类多。
师:你们还画了哪些词
生:“上自——下至”。
师:“上自”和“下至”是什么意思
生:“上自”是从,“下至”是到。
师:从先秦时代到清代,时间有多长
生:从先秦时代到清代,大概有二千多年。
师:经过这样漫长的历史时期,还能留下来,说明这些文物怎样
生:说明这些文物很珍贵。
师:园中收藏品这么多,而且十分珍贵,所以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内容比较多,结构也比较复杂。因此,教师问得比较细,讲得也比较多。第4自然段的内容比较少,结构也比较简单,教师采用了自学的方式先“整体提问”,然后“读后汇报”,课堂要给学生自学实践的机会,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自读、自练,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评价。]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刚刚学过的第二段课文,文中讲了圆明园那种独特的布局,各异的景观,以及珍贵的收藏,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圆明园的确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它不愧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师:请用自己的话讲讲好吗
生:是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中的最珍贵的,最好的,极好的。
师:这回你们真的懂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赞美圆明园为“举世无双”的杰作。用这样美好的词赞美这座园林,可以看出人们对圆明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
生:无比热爱(师板书:爱)。
师: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座让人们无比热爱的举世闻名的园林,却在几天内被大火化为灰烬。请快速浏览第5自然段,看看侵略者采用哪些野蛮手段毁灭圆明园看谁能用书上的词简要地概括
生:“掠”“毁”“烧”(师板书这几个字)。
师:(映出句子)请你们再仔细读读这句话,看看从加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凡是”“统统”是说全部;“所有”,一个不剩。从中看出侵略者的贪婪。
生:“任意”,想怎样就怎样,说明侵略者的野蛮,不讲道理。
师:讲得多好哇!请读出侵略者的贪婪与野蛮。(学生齐读)
师:面对强盗,皇帝只顾自己逃命,把这偌大的园林留在烈火中痛苦地呻吟。让我们看看那惨痛的一幕吧!(生看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师:看过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甲:侵略者实在野蛮,它们的罪行令人发指。
生乙:我真为我们国家失去这样一座精美的园林而惋惜。
师:请说出你们心中最想说的话。
生丙: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科技落后,实在让人气愤。
生丁:他们真是罪不可赦。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听出来大家对侵略者、对清政府的痛恨。(板书:恨)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侵略者毁掉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明史啊!
[与第3、4自然段相比,第5自然段最易理解。因此,教师让学生
快速浏览,先用几个词概括帝国主义者毁灭圆明园的手段,再说说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播放录像片,让学生说说观后感。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称为“自读”,也是举一反三教学原则的正确运用。]
师:请大家齐读第一段(学生齐读)。
师:文中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圆明园被毁灭损失巨大,无法弥补。
师:这个损失确实是无法弥补的。如今,139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生齐)振兴中华!”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八个字既是教师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她的精彩教学的必然之果。]
总评:
1962年,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一诗中,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融处自引伸。”同年11月7日,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叶先生又具体地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生学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1页)曹永鸣就是这样一位“善教者”,她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很好地实践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内容比较抽象,生僻的词语和复杂的句子也比较多。一般教师会采用以讲为主的方式实施教学。但是,曹老师却坚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重教给自学方法,训练学生自为研索,自行解决,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在第一课时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曹老师精讲第3自然段,教给学生划分层次、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方法;然后“扶读”第4自然段,放手让学生“自读”第5和第6自然段。在她的精心组织和恰当启发之下,学生不仅理解了难词难句,说出了各段的主要内容,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产生对疯狂掠夺我国文化遗产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这节课的成功说明,只有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坚持“教”为“学”服务,小学阅读教学才会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圣陶语)。因此,必须使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外熟之功弥深”。曹老师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在讲读课的开始,她不仅问学生通过预习知道了什么,还着力让学生说出没有读懂的语句。在她的诱导下,学生先后说出五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曹老师念念不忘这五个疑难问题。她运用电脑投影图使学生明白了“众星拱月”的样子,通过对重点景观的介绍和启发式提问使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确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种以质疑开始、经释疑结束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而且实事求是地选择了教学内容,避免了“逐句讲解”“一问到底”的注入式教学的种种弊端。由于教学重点突出,腾出了比较多的时间训练学生朗读课文,还背诵了第3自然段。在“美读”中,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出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当曹老师总结全文内容,动情地说,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时,学生立刻一齐跟着说“振兴中华!”这种师生的共鸣,正是以解惑释疑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最佳方式的必然结果。
(语文课 堂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篇13
一、教材分析
内容简析: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激情,领略昔日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强烈对比。力达扎实,教学中有对词语的锤炼,对句子的揣摩,对段落的品味,切切实实地耕耘语文的三分田地,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二、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及毁灭的过程。
(3)能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训练学生在读中感悟,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感悟、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学习难点:通过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培养学生感悟、想象能力,激发爱国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
2、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3、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节选《火烧圆明园》的录象。
2、收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情景创设法、读中感悟法等。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初读课文,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圆明园的毁灭。
学习过程:
一、构建话题,激发情感。
1、课前小游戏:学生记忆图片。
2、刚才我们看到的一切曾经都能在一个地方看见,这个地方备受外国人的关注,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一大奇迹,这一奇迹,就是圆明园。”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21课《圆明园的毁灭》(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初感圆明园。
1、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课件示本课字词)
2、我们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读,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划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句子。
3、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哪几个词最能体现人们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解释并板书:举世闻名)
三、走进圆明园,再现昔日辉煌。
1、为什么圆明园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圆明园里到底有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已经为你们打开了大门。快去找找吧!(学生活动)
2、小组交流。
3、汇报:(园子有什么?)
a、有三个大园和许多小园。(这三个大园和许多小园是怎样分布的?)
出示图片,理解众星拱月的布局。
师:你们知道圆明园有多大吗?里面有多少个小园吗?请看资料:
师:当时世界上有这么大,园子这么多的园林吗?真是独一无二啊!而它就在我们中国,你会感到——(高兴、骄傲、自豪地说:圆明园真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b、有许多特色建筑物。(圆明园还有什么?)
出示句子: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理解:金碧辉煌(你能形容一下这些殿堂吗)玲珑剔透(而这些亭台楼阁是那么)
品读句子:你们见过这么美的园林吗?1、2组同学美美的读一读。
咦,那不是海宁的安澜园吗?它有脚吗?怎么会跑到圆明园来呢?这是怎么回事啊?你能告诉老师吗?
学生汇报各种特色的建筑物:(原来圆明园里有的景物是)
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景物:有——
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有——
还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你们想一睹这些景物的风采吗?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图片。(图片展示)
品读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1读:这么多的景物,真是目不暇接,我们不由得感叹,2读:各具特色的景物,让我们大饱眼福,我们由心底里感叹,3读:这是我们的圆明园啊,我们自豪地向游人说,)
小结过渡:确实,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引读)那文中哪些句子告诉你,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呢?
c、有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出示句子: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地方看出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呢?(1、时间跨度大:2400多年2、文物是最珍贵的3、文物是最齐全的,种类是最多的150万多件)
师:课文有没有列举一样具体的文物呢?没有,真是一个遗憾啊!你能当一回小作者吗?列举一两件文物,让大家饱饱眼福好吗?请你用上这个句式:圆明园里不仅有,还有。
师:这么多,这么美的文物,你能用一个成语形容它吗?难怪人们都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抓住“最大”品读句子)
三、走进历史,感受毁灭。
过渡:可惜啊,可恨啊,我们刚才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只能在梦中相见了。因为我们的圆明园已经被英法联军毁灭了。侵略者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用横线划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写上你的感受。
1、汇报:你划了哪些句子呢?
预设:
a: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我刚才听同学说,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什么是统统?——全部抢走,一点都不留拿不动的就——实在运不走的就——所有说的这些就叫做统统。而且运不走的,他们就任意的——破坏、毁掉)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掠走搬运破坏
师:怎么破坏?——
资料: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抢劫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师:看到这里,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啊?(板书:恨)(品读)
师:为了掩饰恶行,敌人最后怎样对待圆明园?
b: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放火
师:让我们再一次把历史的长卷翻开,回到1860年10月18日的圆明园。(课件播放《火烧圆明园》录像)
c:熊熊的大火连烧三天,烧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烧掉了——烧掉了——烧掉——(中国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
出示句子: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可惜吗?——1、2组读出可惜,可恨吗?——3、4组读出可恨)
(说明: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圆明园的毁灭,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
五、走出圆明园,升华情感。
1、因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圆明园毁灭了,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圆明园,她在不断地寻找,不断的呼唤:我们的国宝,你在哪里?(出示图片,寻找国宝的足迹!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看着属于我们的国宝却无奈地躺在异国的怀抱中,
你想对侵略者说——
你想对当时满清政府说——
为了历史不再重复,要对自己说——
3、总结:同学们,侵略者可以毁灭圆明园,但是,圆明园将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我们要用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今天的中国很强大,明天的中国更强大!属于我们的国宝一定会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
(说明:通过展示身在异乡的国宝,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作业:1、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加深对圆明园的了解。
2、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你有什么感受,用一段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学习课文第一段,回顾全文,体会无法估量的损失是指什么。
2、交流搜集的资料,更深刻地感受侵略者的强盗行为,加深学生爱国仇敌的情感。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课后题第三题的学习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4、再次品读优美句段,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从中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学习过程:(略)
板书设计:圆明园的毁灭
掠走
皇家园林搬运
举世闻名毁灭破坏
博物馆艺术馆放火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篇14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拓展训练,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一、整体回顾,交流感受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齐读课题,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相信同学们对圆明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书中的话来告诉大家吗?
生: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出示课件: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你能把这两句话用(“是……也是……”)这个关联词连起来吗?
生:连接句子并朗读。
师:圆明园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呢?读完2、3、4段你就会明白的。
(反思: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对圆明园的评价,顺势抓住一个语言训练点,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再次整体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二、再现景观,增强自豪感
师:默读2、3、4段,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圆明园的?生: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的珍贵文物
师:谁来介绍一下圆明园的布局?
生:指读第二自然段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的布局。(课件)“星”指的是谁?“月”指的又是谁?
生:回答
师: 理解的非常正确,同学们不仅读书了,而且思考了。
师 :一副多么美的图画啊。置身在圆明园中是怎样的感受呢?用书中的句子回答。指导朗读。
师:圆明园中到底有哪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和中外风景名胜呢?生:答,师板书(有---也有----)
师:你想不想漫步在昔日的圆明园,进入那幻想的境界?(课件配乐欣赏美景图片),如此多的美景,一定有你最喜欢的一处,在你最喜欢的一处,写出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读书的方法——作旁批。
生:学生交流,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交流方式:读句子——说感受——训朗读——练背诵
师:是啊,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中,包罗了江南美景和北国风光,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园中融会了中西建筑的精华。圆明园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美)板书
师: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圆明园就在咱中国,你有什么感受?你对圆明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骄傲 自豪 热爱)(板书:爱)你能带着骄傲自豪的心情把对圆明园的热爱告诉大家吗?指板书,引导背诵。
师: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里收藏的文物跨越朝代众多,年代久远。(上自……下至板书)师引读,所以-----------
(反思:第二至四自然段是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我并没有把这三个自然段平分秋色,而是抓住重中之重。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抓住众星拱月的布局,理解星、月指的各是什么,感受众星拱月的布局的美。但是,教学中对“众星拱月”一词的理解还不到位。第三自然段的教学除了通过伴随着优雅的古曲欣赏图片、通过朗读感受圆明园的美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不但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既发展了想象力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掌握了作旁批的学习方法。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对重点段落的语言积累,采用抓关联词引读的方法,在本段教学也有所体现。第四自然段的教学简单处理,以读代讲。整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产生了对圆明园的无比热爱之情,激发了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三、了解毁灭经过,升华主题
师:这样的艺术宝库,这样的万园之园,后来怎样了呢?
师:默读第5段,现在你是什么心情?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现在的心情是“恨”。交流自己想说的话。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他们是无耻的强盗?
生:(侵入------闯--------掠--------烧)说出自己的理由。
师:英法联军在圆明园中到底都做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凡是-------------统统----任意)从加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说说对凡是、统统、任意这几个词的体会,理解用词的准确性。
师:引读,为了销毁罪证,------------------化成了灰烬。
我们通过一个视频片段来再现当时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野蛮行径。圆明园的一切还有吗?没有了。指板书添加“没”字。读出来。圆明园被彻底的毁灭了。
师:看到这一切你想说什么?写一写。
生:练笔,写一写圆明园被毁灭后的感受。交流。
师:一场大火给圆明园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文化)这句话可以再简单一些的,(出示对比句子)哪句好,为什么?
生: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太巨大了,不只是祖国文化的毁灭,更是对世界文化的摧残与践踏。
师 :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如此巨大,你现在又有什么感受?
生:心痛(师板书 痛)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有一个问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吗?讲一讲。
生:体会这种反衬的写作方法对中心的理解所起的作用。
(反思:本环节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英法联军及清政府的憎恨之情。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教学,观看一段视频及圆明园被毁灭之后的断壁残垣,让学生体会英法联军的无耻行径,再写出自己的肺腑之言来表达对二者的憎恨。此时的情感由刚才的“爱”,一下子变成现在的“恨”。从情感的反差和笔墨的多少让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但是,我感觉,对于离学生久远的历史,在激发学生感情的方法上,还有待仔细研究。)
四、拓展延伸,激发爱国情
师:圆明园被毁灭,原因何在?
生:英法联军的无耻、霸道、野蛮和清朝政府的懦弱无能。
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的一段屈辱的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落后就要挨打。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不再重演,我们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课件出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反思: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无耻、霸道、野蛮及清朝政府的懦弱无能的憎恨之情还未散去之时,教师用悲愤激昂的结束语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篇15
近日拜读了《该段移至末好》,该文认为把《圆明园的毁灭》的开头一段:“园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移至文章最后更合适一些,笔者认为不妥,理由如下:
其一,小学生对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是如何被毁坏的,毁坏的程度如何等知识了解较少,所以在文章开头写圆明园是祖国文化史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可由此让学生质疑,让学生饶有兴趣并带着疑问去学习课文,其积极性就可以调动起来。随着课文学习的深入,学生也会随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其二,文章在讲述完圆明园被毁的经过后,用“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一片灰烬”。这一感叹句作结,给人意犹未尽之感。精妙之处在于给了学生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纵横于历史的时空转变中,更能激起他们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及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三,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而特殊的结构方式正是对传统章结构的挑战,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很好的范例。若迎合学生的思维习惯而采用传统的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记叙顺序把第一段移至末,则会使文章变得模式化,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文章不应拘于形式,形散而神聚,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的训练都是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该段移至末并不好。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篇16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认知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毁灭过程,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服务的。
2.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或难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并已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上网搜索信息的能力。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具有人文的网络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上一篇:同步练习 鸟的天堂 精选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