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说课稿 精选6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精选6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爱
1、播放1999年中国台湾地震视频,师缓缓叙述:1999年的9月21日,中国台湾发生了百年首见的大地震,造成了2000多人的死亡。9月22日早晨,受灾地区到处是倒塌的房屋和受伤的人员,当地气象局警告说,未来两周内还将不断有里氏5级以上的余震发生,中国台湾还处在余震的威胁中。然而,就在这天早晨,在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却要开始一场特殊的手术。为什么说它特殊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这次地震有关的一个真实的爱的故事《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活在非地震带上的孩子们对于地震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缺乏具体直观的感受。我利用1999年中国台湾地震时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情境导入,旨在充分利用这些语文学习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学习语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进一步理解中国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和李博士的高尚医德作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爱
这里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叙事文章的写作顺序。这个环节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社会经验,计划相机让学生展示他们课前搜集的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中国台湾”等方面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探究,寻找爱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
2、品读、感悟重点语句,把品读后的感受注在书旁。
3、在小组内交流体会。
(读书有法,但无定法。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自能选用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去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体会字里行间如诗如歌的爱,这样做更能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四)、展读交流,体会爱
1、学生展读说感悟。
2、教师点拨引导体会,并激情指导朗读,随机教学:
a、“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抓住转折词后面的语句,指导激情朗读。导语设置为:“在最危险的时刻,人们大多想到的是自己最亲近的人,然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为了救和自己非亲非故的杭州的小钱,没有顾及家人的安危。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让我们用心地再读读这段话吧!”
b、“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抓住余震中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引导学生体会他们的伟大和高尚。指导朗读导语设置为:“余震随时发生,危险随时降临,但他们两个竟能表现得如此从容镇定,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同一种信念:那就是救杭州的小钱!谁能怀着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把这段话读一读?”“老师也被他们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想读一读?”“还有谁想读?”
另外,在涉及到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像: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内心会平静吗?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写一写,然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加深学生对中国台湾青年高尚品质的认识。
c、“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抓住“奔波”“连夜”等词引导学生感悟李博士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设置点评:桃花潭水深千尺,中国台湾人民对我们的情又有多深啊!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对同一个文本的感受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对于学生的不同感悟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并引导他们用朗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内容。这样做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五)总结拓展,畅谈爱
1、教师小结: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同学们,课文学完了,请你谈一谈对课题的理解。(通过前面环节的充分阅读感悟,教学难点自然得以突破。)
2、组织讨论:如果人人献出一点爱,那么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怎样?
3、欣赏歌曲《爱的奉献》。在播放歌曲的同时,老师深情朗诵以下诗歌: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是啊,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让学生在《爱的奉献》的背景音乐中欣赏着老师的朗诵结束此课,升华了情感,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篇2
文本解读: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第三篇精读课文。读文先读题,课文的题目恰似一道景,画面感强;恰似一句话,发人深思;恰似一份情,温暖人心。阅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触摸到的是一份台湾同胞与大陆之间的深情,我眼前似乎出现了中国台湾、大陆和飞架两岸的一座桥,以及那份血融于水的至真亲情。这桥非普通桥,它是以生命点燃生命,以大爱坚守生命的生命桥;这桥是情,是海峡两岸同胞相互守护,彼此牵挂,以此幸福为彼幸福的血脉亲情。这是一个意蕴极其深刻的题目,让我们不禁会质疑:“什么是生命桥?”,“生命桥这头连着那头的什么?”,我想,孩子们会从质疑的一个个问号里激荡起阅读文本的一阵阵欲望。教学中,不妨引导孩子先来叩问课题,然后走进文本。
顺着题目,脑海中顿时出现这一问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让学生感受‘生命桥’的含义”,我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阅读,阅读许久,我的心情一波三折,久久不能平静!
第一折感动于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幕不同的场景,一幕是在杭州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而另一幕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大陆的期盼,台湾同胞的举动,体现了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之间的那份深深的、真挚的、血融于水的血脉亲情。
第二折感触于最深的是极具感染力的细节描写。精妙的细节对比,给我带来强烈的震撼。如“小钱静静得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和“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李博士的沉着”、“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语言,这两处联系起来一比照,虽然同样是两个“静静地”,却道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小钱是那么的可怜,在自己的生命快要结束时是多么期待着这个唯一的希望,而台湾同胞呢?因为他们知道,大陆18岁的小钱正期待他的骨髓,为了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此时,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便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体现无余。再走进李博士和那位青年,文本中“步履匆匆”与“7.3级大地震”联系起来一对照,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伤的高大形象;而那位青年在大地震中“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小钱期待着骨髓”联系起来,就更能感受到中国台湾青年虽心系家人,但坚持躺在手术台上的不平凡的举动。
第三折感慨于作者的文字笔触。在手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每一处令人揪心和感人的情节,是那么地具有感召力和穿透力,但作者表达时平铺直叙,自然朴素,特别通俗,却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一种人性的美好,植根于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中。这一切的一切,牵引着我的心,触动着我“心”的最深处,不仅感叹——这就是生命桥的意蕴!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运用多种途径,学生初步了解“白血病、骨髓移植、血脉亲情、突如其来”等词语。
2、通过语言探究,学生深切体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这就是本文要教学的重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深深感受人与人之间博大的关爱及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资料拓展:为了更有效地阅读文本,体悟文本的内涵,课前开发和挖掘了与文本融合的课程资源,如:汶川大地震、白血病、骨髓移植等资料。
教学切入点:抓住两类词语,体会两份期盼,品味两份感动,领悟两岸骨肉亲情。作为本课的教学切入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引发爱的真谛
当孩子们都用一种期盼的眼神望着我时,我以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的名言:“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了黑夜”引出爱的话题,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得到的或给予别人的爱。因为爱是生活中孩子们熟悉的话题,因为爱是孩子们喜欢的情感。之后,当孩子们还沉浸在体会自己经历过的爱的幸福时,我用一句“爱还能超越高山和大海”来引出课题,我想语文源于生活,要尊重孩子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同时,我们可以引申到文本教学,让孩子们默默地将生活资源融入语文阅读之中。
二、初读感知,走进两幕情景
当学生已经有了一点对爱的最初体验后,我就引导学生去初步感知文本,提出阅读要求: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而后,进行生字词的学习,读准字音,随机指导理解“同胞、期待、突如其来”等词的含义。接着提醒学生,在看似毫无联系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从描写环境、人物两类词语进行归类,从而能通过这些词语去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苍白、红润、沉着、期待等折射出两个不同人物的两份期待。突如其来、袭击、灿烂等折射出同一时刻,不同处境下的两份美好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找出发现内心世界的词——期待。相隔甚远的两地分别期待着什么呢?预设一边是对生命的渴望,一边是为他人的着想。想想文中的哪些情节令你感动?预设学生交流两幕情节,感动于两颗紧紧相连的心。
三、细读品味,感悟血脉亲情
当学生初步感知完文本之后,文本上升的焦点是什么呢?切入研读第一幕: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读着读着,你走进了一个怎样的病房?雪白的墙壁在阳光的照射下,白的让人心理发寒发慌,此时你看到了怎样的小钱?苍白无力地他,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想了解他的病情吗?随机补充“白血病、骨髓移植”等资料,感受恶魔带给小钱的不幸,从而能更加突出小钱是多么的可怜。之后,我反复引读:一个血癌患者,正忍受着病魔的摧残,他累了,垮了——读。一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正值年华正茂,就这样一病不起,他痛心了——再读。他还年轻,不甘心含苞的花朵就这样凋谢,他期待延续生命之花绽放——再读。
体悟第二幕: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引导学生抓住词眼“静静地”,感受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而中国台湾青年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准备为小钱抽取骨髓。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领悟文本中的“生命桥”,我有意识地进行了资料补充,播放四川大地震的录象图片资料,这样能深深触动他们的心灵,感触于中国台湾青年大爱的胸怀,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那份情。为了让学生能更贴近文本,理解文本。所以在此环节,我创设情境,填补文本空白,让学生谈谈:如果这时是你的一个朋友、亲人正在受到死神的威胁,你的心理是怎样的感受?这样创设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文本中小钱的那份期待,理解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的高尚品质。
其实,文本中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于是我顺势引导,认真读一读,你还从哪些地方发现了台湾同胞的高尚举动?让学生从李博士:“步履匆匆”与“7.3级大地震”;中国台湾青年:在大地震中“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小钱期待着骨髓”从实际情境中去体会这一生命取得的伟大,感受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博大爱心,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美好的心愿,海峡两岸情用不断,永远搭建着这座生命桥。
顺势这份感动,引领学生说说“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发散填空,预设孩子们会说:亲情架设的生命桥、爱心架设的生命桥、骨髓架设的生命桥等。接着,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抒颂血脉亲情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能对本文有一个更具有深入的感悟,于是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小钱得救了!一年后的一天,他终于和那位捐献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这位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这样,不仅让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也加强了他们的理解、体验。最后,老师给学生推荐阅读材料:体会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爱!延续那份爱!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篇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元的训练重点就是感受“人间真情”,用爱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效仿的意愿。本文讲述了中国台湾著名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在余震中为一位中国台湾青年抽取骨髓,辗转数千公里,连夜赶到杭州,为大陆杭州青年小钱作骨髓移植手术,挽救了青年小钱生命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叙事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表达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本文的选编意图具有时代意义,体会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更重要的是要在情致醇厚感人的文章中,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有关主题为“关爱”的课文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学过不少,亲情之爱、朋友之情学生都有所体会,这篇课文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真情,体会人与人之间无私奉献的爱能创造奇迹。学生对大陆与中国台湾的历史问题、骨髓捐献与白血病的治疗都不甚了解,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用要素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方法学生已掌握,本节课在巩固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在学习本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这样会使文章的理解更深入。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注意落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重点词、句,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去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借助文本中关键的词句,理解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四、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挽救小钱生命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五、学习难点:通过抓关键词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通过联系中国台湾当时正处于余震之中,手术条件恶劣来体会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
六、关键:一是理解关键词句,二是借助文本,朗读体会。
七、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师生:有关骨髓移植的知识、对两岸历史问题的了解。
八、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感情朗读,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九、教学过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我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因此,本课教学,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情导入,激发情感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更是一种被“诱惑”的创造。不同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的个体,就是被一篇篇想像丰富、语言精美、情感涌动的文学作品所吸引。于是他们在这种被“诱惑”的体验中,产生或喜悦或惋惜、或憎恨或崇敬、或向往或同情、或奇怪或思索等不同感受和体验来。
所以,在导入环节,我采用配乐解说方法,将本课内容简要介绍一下,结尾提出这位正值花样的年轻人,他的生命还有救吗?导入新课,从感观,听觉上得到一种震颤,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第二环节:抓重点语句,理解课文
1、首先自由读文,扫清识字障碍,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从学生的汇报中抽取“杭州、白血病、小钱、中国台湾青年、余震中捐献骨髓”等词语做抓关键词归纳主要内容的指导。
2、然后由“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深深的感动并揪住你的心”这一问题切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预设从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句中体会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白血病的有关知识。“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结合课件演示的李博士一天的时间表和介绍李博士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骨髓的来之不易。随着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在中国台湾,上海,杭州之间用红色箭头批示出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表象。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知道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和寻找合适骨髓的不容易而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却在危险的余震中完成捐髓手术,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第三环节:升华情感,理解题义
1、爱是心灵的呼唤,爱是生命的源泉,两岸骨肉同胞用他们真挚的爱,用他们血浓于水的情挽救了小钱的生命。这真是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生命桥还是什么桥?
2、那种浓浓的的血脉亲情让我们为之感动,那种互相关爱令我们感到幸福与快乐,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最饱满的感情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伴随着音乐,全班同学齐读第七自然段。)
第四环节:课外拓展,读写结合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想让学生升华学习体会,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情。所以,首先我出示几幅图片。(图片1)小钱得救了,他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图片2)他的父母紧紧地握住李博士的双手久久不愿离开。教师边出示边解说:因为爱,人间才充满温暖。是爱,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是爱,让一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又一次绽放。从而提出如果有一天,(图片3)小钱和那位不顾家人安危、冒着生命为他捐献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或者把自己想象成死里逃生的小钱,给你的救命恩人,那外中国台湾青年写一封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试着将所思,所想,所说写下来。因为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作品、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如果我们的教师越俎包办,强行打断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甚至剥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权,势必损坏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损害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所以本环节,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引导。
板书: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
杭州———————中国台湾
血脉亲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篇4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新课标版第七册第七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凋零,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册教材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课文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中国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理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和寻找合适骨髓的不容易。
3、通过理解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危险的余震中完成捐髓手术,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我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因此,本课教学,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情导入,激发情感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更是一种被“诱惑”的创造。不同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的个体,就是被一篇篇想像丰富、语言精美、情感涌动的文学作品所吸引。于是他们在这种被“诱惑”的体验中,产生或喜悦或惋惜、或憎恨或崇敬、或向往或同情、或奇怪或思索等不同感受和体验来。
所以,在导入环节,我采用配乐解说方法,将本课内容简要介绍一下,结尾提出这位正值花样的年轻人,他的生命还有救吗?导入新课,从感观,听觉上得到一种震颤,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第二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
首先自由读文,扫清识字障碍,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由“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深深的感动并揪住你的心”这一问题切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预设从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句中体会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白血病的有关知识。“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结合课件演示的李博士一天的时间表和介绍李博士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骨髓的来之不易。随着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在中国台湾,上海,杭州之间用红色箭头批示出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表象。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知道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和寻找合适骨髓的不容易而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却在危险的余震中完成捐髓手术,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第三环节:课外拓展、读写结合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想让学生升华学习体会,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情。所以,首先我出示几幅图片。(图片1)小钱得救了,他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图片2)他的父母紧紧地握住李博士的双手久久不愿离开。教师边出示边解说:因为爱,人间才充满温暖。是爱,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是爱,让一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又一次绽放。从而提出如果有一天,(图片3)小钱和那位不顾家人安危、冒着生命为他捐献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看谁说得最让人感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试着将所思,所想,所说写下来。因为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作品、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如果我们的教师越俎包办,强行打断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甚至剥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权,势必损坏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损害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所以本环节,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引导。
第四环节:推荐读书,诗情交融,结束课文。
课文结尾,我首先将吴小莉撰写的——《生命二十小时》,这本书全程记录了海峡两岸救助白血病患者陈霞的感人故事,推荐给同学。然后以一首《乡愁》结束文章的教学。
板书: (爱之桥)
大陆小钱 中国台湾青年(中国台湾地图)
捐骨髓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第三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杭州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语言朴实却字里行间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两岸同胞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并在彼此心间埋下善的种子,爱的幼苗。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重难点:
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说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袭击、平安无事、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
2.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和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说教法学法
我们说,每一个语言都表述着一种思维,表达着一种情感,所以对于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运用则是对情感的最好传递。所以在课文的学习上我毫无疑问的选择了抓本课的关键词,关键句。这也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
在词语的理解上我采用想象法,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来体会;在品读过程中则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和读书指导法。如我在引导理解“辗转”这个词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可以查字典理解,也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在出示上下文时我提问:“他们都到哪儿找过了?”引发学生想象理解“辗转”。同时还让学生感悟到寻找合适的骨髓多么艰难。引导学生进行理解,积累,感悟。再比如说,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爱心时,我运用的是把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句子跟“沉着”联系起来朗读体会的方法。还用了追问的方式“什么在摇晃?””“哪儿最安全?”“手术室里什么在摇晃?”青年怎样的表现,李博士呢…(教给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
说过程
根据四上学生阅读能力,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个层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把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概括的把内容说明白。分成三个小环节来完成。
•自由读。(读正确)
•自主提醒词语(有生字的,带多音字的,关键词)(详见幻灯片)
•检查读书效果,概括主要内容。
在第二个环节自主读词语中,学生可自由说需提醒的方面,可以是字音,字形,字意,课文中的一些长句子和难句子,随机就出示读一读,简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随机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后面的深入感悟内容,作好铺垫。
第三个环节检查朗读情况,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主要内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教师教给方法:把时间,地点,人物和几个关键词连起来说通顺,就是主要内容了。
通过以上环节第一层面,初读课文就差不多就完成了,接着是第二个层面:品读,理解内容,感悟精神。
这个层面,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及追问的方式。设计了两个环节来感悟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博大爱心。提醒读书方法(在课文中感人的部分,我们要静心细读,尤其是一些让你感动的句子,词语,划下来好好体会体会。) 第一个环节:默读3-5自然段,划出令你最感动的语句,简单的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关键词。而后就是交流感受环节。老师随机评价和板书。交流过程中,教师配乐范读,激发孩子的情感。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中国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的想象当中去。设计了一则说话内容: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心里想着( )。
也许,小钱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齐读) 第二个环节:进行拓展,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钱慢慢康复了,他心里充满了感激……(小练笔)
附加
板书设计
杭州 中国台湾
小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同胞
白血病 捐献骨髓 余震中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篇6
一、深入文本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桥非普通桥,它是以生命点燃生命,以大爱坚守生命的生命桥;这桥是情,是海峡两岸同胞相互守护,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
本组教材以“人间真情”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学着关心、帮助他人”。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的方法理解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二、有扶有放说教法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法、品析词句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交流。此外,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还采用了创设情境法、媒体直观法等。
三、着眼发展说学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圈划批注、朗读品味、资料理解、讨论交流的方法,学习文本。
四、科学合理说手段
感人的事例借助语言文字向我们传递着感动。本课教学我将以情为入手,以读为强音,以情促读,读中悟情,适时评价激励,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循序渐进说流程
(一)、揭题质疑,引发爱的思考
上课伊始,我直接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看老师板书课题。”“读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此刻学生纷纷举手质疑:“生命桥指的是什么?”“海峡指什么?”“生命桥怎么跨越海峡?”我适时评价激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本文课题高度概括了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提出疑问,有利于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尽快地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感知爱的故事
这一环节我首先出示自学提示: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语句,理解词语
二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出示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海峡”;引导学生交流资料理解“白血病”、“骨髓”、“骨髓移植”;通过联系上下文与想象文章空白的方法理解“辗转”“寻找骨髓的过程中,小钱的家人可能去过哪些地方?”是呀,这么一个艰难的寻找过程就叫做辗转。从而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为后文更好的理解李博士与中国台湾青年的高尚品质做好铺垫。(完成教学目标1)
理解词语后我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并相机板书(小钱、中国台湾青年、李博士)
因为中年级是概括能力训练的关键年段,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识,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细读品味,感悟血脉亲情
1、自主探究,寻找爱
同学们,静静地读课文,边读边想,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然后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读书时间,引导他们边读边想、边读边批注,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读中交流,体会爱
我以“地震灾难”为激情点,引导学生在读中交流感动,注重相机而导,顺学而教。
首先播放地震图片,在凄婉的乐声中我深情述说:1999年9月21日早凌晨1时40分,台湾省集集镇发生了一场里氏7.3级强烈地震,震源距地面只有1公里,短短几十秒中,造成40845栋房屋全倒,41373栋房屋半倒,2000多人死亡,1万多人受伤,10万多人无家可归,顿时哭嚎遍地,年轻的妻子永远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年幼的孩子失去了亲爱的父母,年迈的母亲在家园的废墟上老泪纵横,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座废墟。每小时的余震次数达60至70多次,有些余震甚至不亚于主震。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场地震后的幸存者,在这危险的时刻,你会怎样做?可是李博士和那位中国台湾青年却要做抽取骨髓的手术,难道不令人感动吗?带着这种感动读一读这段话。(出示第3自然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年级同学对地震没有直接生活体验,缺乏直观感受。因此,我有意识补充地震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在大语文背景下学习语文。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数据,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对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小钱的美好品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当学生还沉浸在地震带来的感动之时我巧用文本激情引读:在这场灾难中,中国台湾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生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地震还未结束,但是中国台湾青年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因为他知道→(生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险情随时都会发生,但是中国台湾青年没有顾及自己的安危,因为他知道→(生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生答)要拯救这个白血病者——小钱。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这位中国台湾青年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爱心)因为有一颗爱心,为了救和自己非亲非故的杭州的小钱,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没有寻找自己最亲近的人,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这段话吧!(第4自然段)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中国台湾青年内心的坚定沉着时,课文中“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撼。此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突如其来”、“沉着”、“静静”、“一次又一次”悉心推敲、比较、品味文本表情达意的精妙,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出示第5自然段)
师导:正当医生在聚精会神、用力抽拉着针筒时,突然手术台一阵大摇晃,推车上的手术包稀里哗啦掉了满地。……但是,李博士→(生接读)医护人员不退缩,不放弃,是因为他们知道,白血病患者在进行骨髓移植前,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杀死体内的全部骨髓,如果骨髓不能如期送到,钱畅必死无疑。移植骨髓就是和时间赛跑,和时间争夺生命。所以,李博士→(生接读)
通过读学生再次感受到他们竟能表现得如此从容镇定,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救杭州的小钱!谁能怀着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把这段话读一读?”“老师也被他们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想读一读?”“还有谁想读?”
另外,在涉及到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像: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内心会平静吗?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写一写,小组内议一议,以加深学生对中国台湾青年高尚品质的认识。
通过引读、品读、对比读、入情入境地朗读,李博士与中国台湾青年的形象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深化。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当谈到李博士的奔波劳累时,我相机出示地图补充李博士的奔波路线图,当天的工作时间表,将抽象的语言化为一连串具体的数据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于李博士和医护人员不辞辛劳有了更直接的感受,面对李博士的照片,敬佩之情油然而升。(完成教学目标3)
3、总结全文,畅谈爱
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配乐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
然后引导学生谈一谈对课题的理解:“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发散填空,预设孩子们会说:亲情架设的生命桥、爱心架设的生命桥、骨髓架设的生命桥等。最后怀着感恩之心去赞颂这座—(读课题)
通过前面环节的充分阅读感悟,教学难点自然得以突破。
(师指课题说)长长的海峡阻隔不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滔滔的江水流淌不尽炎黄子孙的血脉亲情。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
在《爱的奉献》旋律中学生读诗歌,升华了情感。
(四)、真情告白,抒颂血脉亲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这就是说,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学生既要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产生感情的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也要加强语言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所以我设计了说话练习:根据国际上捐助骨髓的规定,捐赠者和受捐人一年内不能见面,如果一年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小钱会对那位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五)、推荐阅读,升华传承爱心
课接近尾声,我推荐学生阅读《生命二十四小时》这本书,它全程记录了海峡两岸救助白血病患者陈霞的感人故事。
课外阅读,意在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亲人、热爱同胞、热爱生命的情感,让爱心永存孩子们的心田。
六、简明扼要说板书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李博士
爱
小钱中国台湾青年
我的板书由课题、三个人物及爱心组成。因为爱,让他们紧紧相连,这既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下一篇:精选13篇 散落的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