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2篇 渔歌子教学案例
渔歌子教学案例(通用2篇)
渔歌子教学案例篇1
师:谁能把本课的词先读出来?注意把字音读准,字字落实。(提出朗读要求)
生:开始读词。学生读得好,老师给予掌声。
师:为什么能读准?(反问)
生:我们都有预习,查了字典。
师:对,课外查字典是个好办法。但是,要读准字音,需要借助什么?
生:拼音。
师:对,拼音是帮助我们读准字音的拐杖。(生动形象的比喻)
生:继续读词。
师:西塞山是个山名,在哪?借助什么知道?
生:在。我是借助注释知道的。
师:看,注释多重要。(提示学生注意注释)再看下面两个词:箬笠、蓑衣。怎么理解?它们的样子是怎么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借助注释和图画。
师:对,借助插图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词。(提示学生注意插图)
生:男女读全词,老师不停的表扬、鼓励。
师:这跟以前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是一首词。
师:你怎么知道?学过词吗?
生:以前学过《忆江南》。
师:好,谁能把它背出来?
生:一个个背《忆江南》,老师不停的表扬。
师:这个词还可以唱呢。动情的唱起来。
生:不停地鼓掌。
师:现在我们改一个字,“归”是回去的意思,我把它换成“还”字,大家来读一读。
生:读。
师:好听吗?
生:不好听,很别扭。
师:对,很拗口。现在大家把一、二、四据最后一个音节标出来,然后读一读。
生:标音,读。
师:怎么样?他们的韵母是否相同。
生:是一样。
师:那是因为他们要押韵。读古诗词,要琅琅上口。(提出古诗词朗读的要求)现在很多歌曲,也是讲求押韵的。比如这首歌(轻轻的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桨》)问:有没有押韵?
生:有。
师:好的诗词像一首歌,还像一幅画。(板书历历在目)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九种景物。
师:画家看到一些美丽的景物,经过自己的想象,在通过笔墨将他画出来、写出来,这种景物更美。其实,通过想象,我们即使是闭上眼睛也能看,用我们的想象来看,好不好?
生:闭上眼睛,开始想象。
师:播放美妙的背景音乐,开始朗诵,并述说,引导学生想象。问: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融入到你的朗读中。
生:带着想象齐读。
师:小结:高明的画家——张志和。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幅画深深地可在我们的脑海里。
生:带着想象大声朗读
师:“不须归”怎么理解?
生:不须要回家。
师:真的是不须要回家吗?了解作者张志和,出示。
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小结:作者不想在回到黑暗的官场,他喜爱大自然,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正津津有味地钓着鱼呢!现在,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津津有味的读一遍课文!
生:津津有味地读书。
研究结论:
要创设好的提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做好以下方面:
(一)注意营造心理安全的环境
从课堂社会学的角度说,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课堂中的社会关系主要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间民主的关系和同学间亲密友好的关系,有助于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由的开放式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学生不用去关心如何取悦教师,不用去在意同学们对自己态度,而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运用材料和观念进行思维加工和探索创造上。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自由是学生成功学习的重要条件。如果环境能够给予他们充分的容忍和有力的支持,那么他们就会感到安全和自由。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坚持学生问答“无错误”原则,允许、理解、容忍学生的错问、错答。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延迟评价,把工作重点放在弄清为什么错和如何改进上,而不是放在结果的正确与否上,更不能视结果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批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答、敢问。
(二)努力营造活跃的答问氛围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个成员的共同情绪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互动而产生的,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间的关系,也是学生答问的关键。
从课堂教学提问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氛围可分为三类,即积极(良好)型、消极型和一般型。而现在,教学中大量的课堂气氛属于一般型。这样,便要求我们努力创设情境,通过积极引导,创建活跃的答问气氛,使课堂教学氛围向积极型转变。
那么,怎样营造活跃的答问氛围呢?
首先,从教师自身形象来说,要想营造活跃的答问氛围,教师必须塑造一个与学生期望相一致的教师形象,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投入到课堂提问活动当中。这样,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要有民主平等的思想作风,要关爱每一位学生,要教导学生敬爱老师,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其次,从课堂教学来说,问题导入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要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并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此外,教师提问的形式要有趣味性,还要注重对学生课堂学习心态的了解等。
(三)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
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课堂教学,大力提高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真正把课堂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达到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呢?
1、教师需转变教育观念,增强自身素养。
2、营造课堂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师生间保持平等,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2)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
3、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1)鼓励学生多吸收知识。
(2)提醒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3)启迪学生、勤思考才能进步。
4、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想问。
5、运用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提问。我们可以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评价和定时评价等形式,通过过多元评价,激励学生提问,达到让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的目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和能力。
渔歌子教学案例 篇2
教学内容: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词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将文字和画面完美地结合,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 色调明丽,画面清新。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胧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初步了解“词” 的特点。
2、能理解词的大意,边读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美好画面。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的大意,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路:把握词的整体意境,通过朗读、想象、查阅资料等方式,加深对词人的认识,引导学生感悟有生命力的语言文字,引领学生感受“词中有画”的意境,体会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理解课题
1、创设情境,出示山水风景画面,播放歌曲《渔歌子》。
(师引导学生边打节奏边和唱)
2、这首歌好听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板书课题)
3、古代的词谱上曲后,可以当歌唱,传唱于大街小巷。同学们对词有哪些了解?
反馈,相机介绍关于词的常识
(1)词每句的字数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2)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
4、生读课题,师指导“子”的读音。
读到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
5、据说唐代文人张志和填完这首词后,当时风靡全国,不仅许多人在吟诵,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也因此兴盛写词,这首词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走进《渔歌子》。
二、初读,读出词味
1、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词,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指名朗读,相机通过查词典、看注释等理解“箬笠”、“蓑衣”。
3、再读,提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有一定的节奏,自己练读,读出词的味道来。
4、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细读,想词中画
1、师:张志和不仅会写诗词,精通音律,还是位大画家,人称“诗画双绝”,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曾夸这首词是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再把这首词轻声诵读几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轻声诵读,边读边想象)。
2、生交流。
3、师:远处,一座座青山在云雾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一群白鹭在蓝天上自由展翅翱翔,近处,桃花盛开了,粉红的花瓣随风飘哇,飘落水中……
(师朗诵整首词)【课件:画面加上风雨声】我相信你们心中有更丰富的画面了,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4、生说画面,师引导学生说完整的一段话,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5、师:真是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山水画,美吗?那就不要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谁来吟诵这画中词。
6、指名读、齐读。教师及时进行朗读评价。
四、品读,悟词中境
1、师:同学们,被你们这么美美的一读,你看这画中人,此时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假如你是渔人,愿意回去吗?为什么?词中是怎么写的?(板书:不须归)用一个词语表达你不想回去的心情,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情感。
2、师创设情境,指导齐读。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温柔的斜风细雨是那样美好,怪不得诗人陶醉在诗情画意的乐趣之中而不须归,齐读——
(2)诗人不仅身与山水相融,就连心也与山水相融,这画中人也是画中景啊,再读——
3、补充,品“不须归”。
师:还有什么原因不须归呢?读诗歌,光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经历,相信会有更深的理解,大家对张志和又有哪些了解?
生交流,师补充:
(1)张志和博学多才,早在16岁就深受皇帝赏识,“志和”这个名字是皇帝御赐的,可这样一个本该前途无量的才子,却遭诬陷贬官,从此远离官场,过起隐居垂钓的生活。
(2)《唐书.张志和传》: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师:聪明的同学们,从介绍中可以感受到词中的渔人就是谁的影子啊?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设鱼饵的,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生交流。
(1)他钓的是悠然自得的生活。
(2)他享受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4、师:渔翁之意不在钓,在于山水之乐也,享受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才是张志和不须归的真正理由啊。正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地被关在笼中的鸟,一旦重返大自然,获得了自由,那该是多畅快的一件事啊!离开了浑浊的官场,享受着自由,张志和又是多么欣喜啊,此时的他,不正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吗?于是,他挥笔写下这首(师读),西塞山前白鹭飞……(师生对接)。
5、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五、比读,体验词情
1、师:景美人醉不须归,同样寄情于田园风光的诗人还有孟浩然
出示《过故人庄》,简介孟浩然的生平经历。
2、自己读读这首诗,用刚才“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这两首诗词有什么相同及不同之处。
3、生自由朗读,比较。
4、交流。
张志和钓的并非是鱼,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
孟浩然饮的是美酒,是一种恬淡亲切的农家情。
5、女生读《渔歌子》男生读《归园田居》,师评价。
6、小结:看来诗词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啊!
六、诵读,吟咏积累。
1、诗词为心声,张志和在悠闲自在的不归中离我们远去了,留下这一段千古流传之作。试着背一背,把它珍藏在我们的记忆里。
2、生背诵。
3、课后搜集一些山水田园诗去读读,背背。
出示推荐篇目: 杜甫《绝句》 王维《山居秋暝》
板书设计:
渔歌子
景美人醉不须归
上一篇:渔歌子教案 通用14篇
下一篇:精选12篇 教案 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