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5篇 所得 桂花雨 执教
执教《桂花雨》所得(精选15篇)
执教《桂花雨》所得 篇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6
执教《桂花雨》所得
10月11日,学校里安排的每周一课有我。
在“十一”长假期间虽然加了几天班,但心里仍挂念着《桂花雨》,当然,我的“挂念”与琦君的“挂念”俨然是两回事。
由于挂念,我开始了解琦君了,打开“百度”一搜再搜,搜了40多页的资料,打印下来躺在床上慢慢品读。
经过两次试教,经过同年级组老师的帮助,10月11日下午,每周一课活动我的任务算是完成了。
现在回头想想执教《桂花雨》一课,教有所悟:
——课文是“菜”,背景是“盘子”,“菜”有了“盘子”就有处安身了;
——教学设计是“菜”,课堂是“盘子”,“菜”有了“盘子”就可以亮相了;
——菜是可以加工的,怎么加工,就看厨师的思路了;
——课文是可以设计教学思路的,怎么设计,就看老师的想法了;
——终究,“菜”是要上桌的,需供人品味,虽众口难调,但也能知不足;
——终究,“课”是要上的,需供人批评,虽褒贬皆有,但也能从中获益。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文转载
执教《桂花雨》所得 篇2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7
前日教完了《桂花雨》一文,准确地说是在邓强亮主任上完“一人一课”研讨课之后。坐在教室后面,一边听邓主任讲课,一边思考如果换了我会怎么上这个问题。
�牐犝馄�课文是中国台湾的作家琦君写的,她早年在杭州读书,家在江浙。1949年赴中国台湾,那个年代过去的人,老了大多思乡,落叶归根,人老思乡,是常理。正如中国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诗作《乡愁》一样,又如酿造的高粱酒,愈是有年头愈是香醇。作家写此文追忆童年于“摇花乐”,寄思乡于“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前者在文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后者在文中并没有点明,只说“每次作家长大后从外地回来,总要带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以及“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要、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母亲思乡,“我”是母亲的女儿,当然也会有遗传。甚至于乡情更浓于母亲。这也就是作家用笔的含蓄所在。基于此,我教此文时,就把寄思乡于文这种情感的熏陶放在首位。当然作者的这种情感是通过喜爱桂花——摇桂花——收桂花的童年“摇花乐”来展现的。所以要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先得读出摇花之乐。
�牐犛辛苏庖幌敕ǎ�我先引导学生把桂花的香读得香香的,浓浓的。“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这两句集中体现了桂花的香。特别是“浸”,“沉浸”仿佛把村庄和人都浸泡于桂花香气形成的海洋之中。读到此处,我引导学生回想起三年级学过的《槐乡五月》,槐花香,“整个村庄都浸在香海中了”。这两处的用法如出一辙。前后联系起来读,更亲切,仿佛有香到看得见摸得着之感。因此我认为读书一定要善于联系,迁移。又如读到父亲闻到桂花香,诗兴大发,即时口占一绝中最后两句是“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儿童,解”,我请学生一读,二读,三读,再读,读着读着,学生似乎有所领悟,我再挤一下:“想到了什么?”马上有学生说想到:“人间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儿童未解共耕织,也伴桑阴学种瓜。”接着又有学生说:“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不过我马上纠正说《风》中的解不是理解,明白之意。但我还是表扬了同学们会读书,会迁移,把书读活了。
�牐犜诙脸龌ㄏ阒�后,我和同学们一起直奔“摇花乐”。首先当然是要明白为什么这是件大事。读懂三个字“老是缠”,明白我摇花的“迫不及待”。读懂了,就能感悟到这什么是一个大事。也能读好“我”和母亲的对话。这又一个进行对话朗读训练的好机会。正因为我迫不及待,等到终于有机会摇了,一定兴奋不已。于是又有一个机会训练学生的朗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如何读出我的兴奋,虽然忙碌而快乐。摇花之后母亲对桂花的虔诚,父亲由引激起的诗兴。更加反衬出我摇桂花的乐趣。这就是摇花之乐。
�牐犜谔逦虻揭』ㄖ�乐之后,体会母亲的思乡之情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自然水到渠成了。即使家乡的宅院旧——更可能是破旧,残旧,但因为是自家的,所以总是恋恋不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我也受到了感染。于是和学生一起背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忆江南》《静夜思》等,在此基础上,我用下面的几句话作为总结:山是故乡美,水是故乡甜,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日是故乡暖,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浓浓的故乡情,尽在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风土人情之中。
莫道情有千万种,人间最是乡情浓。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文转载
@126/blog/static/11937476XX92803342813/
执教《桂花雨》所得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箩、杭”;熟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学习这种感情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中句子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教学方法:
结合课件解读课文,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梅花魂》中,我们透过傲雪而立的梅花看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爱与眷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另一种花又寄托着怎样的情感。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我们来学习第7课——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理顺文意
让学生带问阅读,“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桂花雨’有什么寓意?”
请学生回答第一个问和第二个问。
桂花雨:文中是指摇桂花时落花纷纷,若雨一般。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家乡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三、词句解析,细品思乡情
1.“我”一开始就明说“我喜欢的是桂花”,为什么喜欢?——“桂花香气迷人”。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现桂花香的句子: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③“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第1、2句:两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第1句和第3句都说了“香飘十里”,但是,事实上,这个程度一样吗?
不一样。
2.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我们不妨再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那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样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显然,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
那,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说呢?“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3.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又”字。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也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四、总结
现在,同学们知道“桂花雨”的寓意了吗?
寓意:童年时期摇落的桂花雨,像是一笔笔珍贵的宝藏,让“我”久久难忘。那是童年回忆的重要载体,也承载着“我”和母亲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也正是因为难以回到那时,所以“桂花雨”才更加深刻地留在“我”的心中。
学完这一篇文章,有没有什么感触?同学们有什么难忘的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回忆自己童年经历的一些小故事,谈谈为什么难忘。)
执教《桂花雨》所得 篇4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④点击课件,电视屏幕上出现“我”帮母亲摇桂花时的情景,使学生也感受其中的乐趣。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桂花雨修改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3、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第三自然段“摇桂花”是教学的重点。
对策:观看课件,读课文找出描写摇花乐的有关句子,一边读一边结合课件的画面想象摇花乐的情景,和作者分享童年的欢乐。
难点: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对策: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仿照句式说话,以便他们对母亲的话更有具体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课件、《桂花开放幸福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桂花,走进了无数大诗人的诗篇,也走进了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也走进了中国台湾女作家的童年生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桂花雨》(齐读课题)
2、复习:回忆一下,课文中的哪些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3、过渡:摇桂花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段童年趣事,她摇桂花时的心情怎样呢?让我们跟随她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感悟课文。
(一)体会“摇花乐”
1、请同学们自己轻轻地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你能读懂些什么?在感受深的地方做做记号,写写自己的体会。
2、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句子?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儿体会到的?(抓住“老是缠着”体会急切的心情)
(2)她问了什么?这句话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呀?这是句问话,却用的是句号,是不是作者用错了呀?
(3)小结:你们看,她对摇桂花是多么向往啊!谁来当当作者,缠着妈妈问一问。
(4)师:瞧你急的,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1)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她乐什么呀?
(2)看图:你们看,她双手抱着桂花树,摇得多起劲呀!此时,她会想什么呢?
(3)指名读:谁能通过朗读把她的高兴劲告诉大家?
(4)小结:儿童解得摇花乐(出示),这就是儿童的快乐,只有儿童才能理解,才能体会。(齐读诗句)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轻轻读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想像:你好像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示图:你们看,桂花纷纷落下,多像下起了一场雨呀!假如这时候,你就站在这棵桂花树下,这缤纷的桂花雨飘落在你的头上,你的脖子上,你的身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呀?
(3)指导朗读: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地大声喊起来(出示)师示范读。
(4)指名读:这桂花雨一定也淋着你了吧,你会怎么喊?请你喊一喊。还有哪些同学也淋到这场雨了呀,站起来一起喊一喊。
(5)多么的桂花雨啊!让我们一起再来好好地感受一下。(示句子,齐读)
(二)感悟桂花香。
1、过渡:这么香的桂花雨可真让人陶醉啊!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出了桂花香呢?默读全文,用曲线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交流:
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1)你知道了什么?谁闻过桂花香的,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出示图片:你们瞧,这就是桂花,你看到的桂花是什么样的呀?课文中怎么说?
(3)小结:桂花不像其他花那样开得娇艳,花很小,只能看到满树的叶子,可却能让人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它的香味了,真谦虚,难怪作者会这么喜欢。
(4)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这谦虚地花。(齐读)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香里的。
1)交流: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桂花的香味了?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全都浸在桂花香里了。这里的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味很浓很浓,弥漫在村子的每个角落。
(3)指导朗读:谁能读得让我们也浸到这桂花香里呀?听了他的朗读,你想说些什么?你能读得更让我陶醉吗?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1)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齐读。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1)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2) 小结:“细细香风淡淡烟”(示诗句),桂花香混合着檀香缓缓地飘向空中,此时,连风打得旋儿都是香香的了。
3、小结:桂花可真香啊,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香了那水晶盘,香了整个宅院、整个村庄,也想了作者童年的梦。这可真是“花雨缤纷入梦甜”啊!
4、出示句子: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句子,再次感受感受那桂花迷人的香味。
(三)感悟其他人的快乐
1、过渡:沐浴着这阵阵的桂花雨,呼吸着甜甜的桂花香,感受快乐的又何止作者一个人呢?还有谁也在这场桂花雨中感受到了快乐呢?到课文中去找一找,读一读,体会体会。
2、交流:
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执教《桂花雨》所得 篇5
情境交融活教课文-----评杨向华执教的《桂花雨》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6
作者:钱迎春
听完课后,我们所有的听课老师就像跟随着杨老师一起沐浴了一场又美、又香的“桂花雨”,那感觉真是舒服、美妙极了。在杨老师的课堂上,没有一点做作的成分,有的是真实的教学实况,有的是朴实的教学方式,有的是扎实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我要学的东西,现将我感受总结如下:
在处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时,杨老师抓住了两个点,一条线。两个点是“母亲”的一段话与“我”“摇桂花”快乐的一段话,一条线是“我怀念童年、母亲思乡”的感情线。在突破难点与重点时,杨老师给予学生大量朗读的时间,并在读中进行想象,进行感受、体会,在课堂上,杨老师引导学生多次进行反复朗读这两段话,在体会“我”“摇花乐”的同时,杨老师还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同时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溶入自己的感情,领会文章的意旨。可以说在指导朗读上花了较多的时间,可谓下了一番工夫,在朗读的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为此,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把握都很好,回答得也非常精彩。
提出一点个人看法,(不一定对)老师在引导学生回答出父亲、母亲对桂花的情后,还可以马上引导学生感受他们对乡亲们的爱,即浓浓的乡情,这样也可以为下文母亲为什么经常思念家乡旧宅子里的金桂而伏下一笔,也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问转载
执教《桂花雨》所得 篇6
《桂花雨》教学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本课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读中想象当时的情景,如“我又想起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下我可乐坏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感悟重点语句的含义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让同学间进行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摇花带给作者的快乐,以及无穷的回味。
总之这节课无论是读还是交流,学生兴致较浓,能积极参与,比较投入。
《桂花雨》教学反思
第11课《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通过学习要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我谈谈教后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读出喜爱
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是通过对比其他的花,来表现桂花的“不爱张扬”。开始学生回答不出,我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举手了,找到了课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的乡情。我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在学习这两段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魂牵梦萦”三叹调——《桂花雨》教学反思
课文《桂花雨》是著名作家琦君写的一篇结着淡淡的乡愁的散文,字里行间充盈着浓浓的桂花香,萦绕着深深的思乡情。在其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真让我魂牵梦萦。”是啊,对于漂泊一生的琦君来讲,故乡的桂花就是她心中故乡的化身,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也是她永不磨灭的牵挂。无论身处何地,心永驻故园!于是,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以这句话为线索,为主旨,带领学生感悟作者的“魂牵梦萦”!
课始,我将这句话补充展示在黑板上,待学生了解“魂牵梦萦”的含义后,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桂花让她魂牵梦萦?让她魂牵梦萦的仅仅是桂花吗?这两个问题统领整个课堂学习。接下来紧紧围绕“魂牵梦萦”展开学习,一调三叹:
一叹:桂花香浸魂梦牵
琦君对桂花的“魂牵梦萦”首先体现在对桂花的喜爱,对桂花香气的眷恋。于是引导学生了解桂花在作者的眼中是什么样的?作者最难忘的是桂花的什么特点?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故乡桂花香气的踪影,进而品读词句。为此,抓重点词句品读,同时采用对比教学,是处理这部分最有效的方法。我抓住“浸”体会香气的浓郁,对比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让孩子们理解:故乡的桂花充盈了作者及母亲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花开时,大伙儿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花开过,大伙儿可以吃桂花糕,喝桂花茶,品桂花酒,唇齿之间回味桂花香。可以说,有了桂花才有生活,桂花的香气就是故乡的味道。不论何年何月,何时何地,家乡的桂花香最让作者魂牵梦萦,这正是魂牵梦萦!
二叹:摇花乐趣暖心间
“摇花乐”和桂花雨是琦君童年最美好、最快乐、最幸福的回忆,是让她“魂牵梦萦”的又一缘由。“桂花就像一只只小蝴蝶,又像一朵朵小雪花纷纷扬扬,落在头发上,落在肩膀上,落在衣衫上,小琦君和家人全都沉浸在花雨里,沉浸在花香里,沉浸在故乡里……” 这是多美的一幅画面啊!于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感知、联想,作为我这部分的教学方式。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让孩子们说出自己想到的画面。很多孩子都感叹:摇花乐真是童年乐啊!在情景重现中学习,学生对“桂花,真让我魂牵梦萦”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难道不是吗?童年的一幕幕会在我们心底浮现,对作者而言,摇花乐拌他度过童年,让他童年变得五彩斑斓,他怎么能忘怀呢?这正是摇花乐趣暖心间!
三叹:母女心牵思乡浓
学了“桂花香”和“摇花乐”,学生对文本饱含的思乡之情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感知,怎样升华本文主题——思乡呢?在这里我采用找文章的中心句,并理解中心句的方式来教学。母亲的那番话不正是最朴实最恰当的表白吗?——“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通过联系上文对比,可以得知实际上故乡院子里的桂花不如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可为什么母亲会这样说呢?有了前面两部分的学习,学生对母亲眷恋故乡的认识已经水到渠成。所以,让母亲和作者“魂牵梦萦”的不仅仅是桂花,更是故乡!此时让学生再叹“桂花,真让我魂牵梦萦”就让学生的认知感受达到一个高潮!很自然的感悟文末作者的那句话:“于是,我又想……阵阵桂花雨。”包含的真挚感情。
找词、句;品读想画面;找文章的重点句;对比教学……这些方法都能有效的达到教学预设。而这篇文章的教学以一咏三叹的形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课文,受到了不错的效果!
执教《桂花雨》所得 篇7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9
听了张燕老师执教的《桂花雨》一课,使我受益匪浅。
一、以读为本自主探究
新课改的理念在张老师的课堂中得到了落实,张老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
体性,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张老师重视以读促理解,重视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主动读书,自主发现。学生在充分的读中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读、悟、说、想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了情感熏陶。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同时张老师还非常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学而导,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引导说话
第三段的学习是本课的重点。张老师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并引导感情朗读,以读促讲,在读中体会“摇花乐”。她先让学生找到文中写“摇桂花”的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段话并不难理解,张老师就让学生“自由读一读,看看能读懂什么?”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能体会到作者喜欢桂花的情感以及摇桂花的快乐。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增强心理体验,接着张老师播放了一段摇桂花的录像。画面上缤纷的桂花雨,快乐的孩童,给了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情绪被点燃,仿佛那画面上跑着跳着摇桂花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张老师巧妙地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拓展思维空间。伴着生动有趣的画面,教师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果然,美妙的词句从孩子们的口中冒了出来:“桂花纷纷落下来,仿佛铺了一层金黄的地毯。”……
总之,张老师执教的《桂花雨》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文转载
执教《桂花雨》所得 篇8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4
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 臣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而“强烈而活跃的相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相象,但是他们的想象力的形成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在体会摇桂花的欢乐的时:首先教师先放课件摇桂花的情景,然后学生一边读一边结合课件中的画面想象表演摇桂花的情景和作者分享童年的欢乐;其次,让学生在摇桂花时抬起头来问:“同学们看见了什么?美吗?美在哪里?”创设的这个情景唤起了学生充满诗情的想象,引起了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教师挖掘了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学生那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文本语言活起来了。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文转载
执教《桂花雨》所得 篇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品中语言文字和感情表达的关系。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 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我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我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三、说学法
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学生可以围绕“作者喜欢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提问,然后抓住重点词语“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一)谈话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说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昨天我们品味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谦虚,不骄傲;是因为它的香气迷人,令人陶醉。作者那么喜欢桂花,但更令作者喜爱的还是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那么到底作者的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那阵阵的桂花雨纷纷落下时又是一番什么样儿的呢?好,这一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跟随作者一起去摇桂花,同作者一起分享那落英缤纷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体引入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这样设计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和本节课的新知产生有机的联系。
(二)、精读感悟课文3——6自然段
上课伊始,我便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3自然段,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表示摇花乐的有关句子。
然后集体交流。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说到那一个问题,教师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交流的要点:
首先指名读有关的句子与学生一起评议。
接着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与作者一起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学生看图想象边表演边说摇桂花的动作,和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欢乐。
然后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在桂花树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桂花雨吗?桂花雨美吗?美在哪里?此时落在你头发上、脖颈上、身上的不是雨滴,而是那细小、芬芳的桂花,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换成是你,你将会怎样的喊?
最后学生兴奋而激动地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大家一起喊。分组读,评议,
再让学生美美地朗读第3自然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经过自学,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进入探讨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发表自己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思索别人的看法,反驳错误的观点。重视以读促理解,重视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主动读书,自主发现。在充分的读中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读、悟、说、想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以情促练,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快乐,进入语言学习的奇妙境界,这便是以练激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学而导,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并在训练设计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
全段以“乐”字为线索,“摇桂花”不仅乐了“我”的一家,也乐了乡亲们。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的5、6自然段,读后提问你们能读懂母亲的心思吗?重点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小伙伴讨论、交流。接着进行说话练习:外地的环境好,还是( )。外地的生活好,还是(
)。然后抽生读5自然段读出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对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读全文,读出作者对“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的桂花的热爱之情。带着对课文的感悟和体验回到课文,实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是对整体的回顾。
3、拓展了练习。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说一说你童年难与忘怀的人和事,或说一说你喜欢的植物或家乡的特产。
读写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成文,完成读写结合的迁移。
五、谈板书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11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一个好的板书,不仅能清晰地显示出课文的内容,还能突出文章的重难点。并能让学生能根据板书,理解文章的中心,复习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所以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它能体现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特点,把文章的重难点展现出来了。
执教《桂花雨》所得 篇10
【背景】
崇文实验学校第三届开放周展示活动12月11日至15日举行。开放周旨在为青年骨干教师搭建成长的舞台。崇文实验学校邀请在本届开放周上作展示的32位青年骨干教师提前一周入驻崇文,在特级教师、专家的引领下经历磨课的全过程。所以,本届开放周的32堂展示课是青年骨干教师与特级教师、专家共同智慧的结晶。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一课;指导:虞大明;执教:马建兴(崇文实验学校杭州市教坛新秀)。
这是人教版五年级选读课文《桂花雨》,是一篇情感浓郁、意蕴丰厚的散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以言语生命的自觉为旨归,以文本内在的情感为主线,以重点句为凭借,以诵读、感悟、言语表现为手段,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协调发展。既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精神境界,体验作者强烈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又注重对语言的欣赏、品味,强化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体现语文课的特质。在马建兴老师的引领下,深深品读文本,我和学生一样爱上了作者琦君的家乡,爱上了这篇散文,对作者及她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堂课散发了浓浓的语文气息。
现摘录教学片段如下:
大屏幕出示:
作者琦君,中国台湾女作家,原籍浙江温州。她擅长散文和小说,代 表有:《烟愁》、《细沙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等。
(这粗略地介绍作者琦君是和结尾相呼应的)
师: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
生1:因为桂花特别香。
生2:因为桂花可以做糕饼,泡茶很香。
生3:摇桂花带给我快乐。
师:课文是怎么写桂花的香的,自已默读,找一找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生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生2: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生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4: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生5: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大屏幕出示这5个句子。
师:好好读,告诉我们香得怎么样?
生1:香得我快晕倒了。(笑)
生2:桂花香飘十里(带着感觉读一读: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
为衬托家乡桂花的香,当生读“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一句时,师巧妙地说:能不能再慢些,让花香久久地弥漫在那里。生1接着读,读得慢,深情。生2读得更慢更深情甚至于有点夸张(似乎被陶醉了)。师又巧妙地说:“是呀,自己陶醉了,老师也陶醉了,可母亲还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还比不上呢?那家乡院子的桂花该有多香呢?看来我们还要细细读读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比满陇桂雨还要香。”多机智的质疑啊!
自然地引入到品读家乡桂花香的句子。生深情地读桂花香的句子。大屏幕出示:(其中一句)全年整个村子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是牵动全文的发力点和切入口 。)
师质疑:全年?桂花应在秋季开放?
生1:因为他们把桂花晒干收在铁盒子里了。
生2:晒干之后过年时可以做糕饼,泡茶。
生3:那里的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品尝着桂花。
师:他们那里生活得怎样?
生1:生活得太香了!
生2:生活得逍遥自在!
生3:生活得幸福!
生4:生活得非常快乐!
生5:家家户户都闻得到桂花香!
生6:每个地方都能闻到桂花的香!
生7:他们一定生活在花的香气里。
(别说是作者琦了,就连我们在场的老师及学生也向往那个地方,向往那逍遥的生活。)
师又巧妙地引:哪些人物浸在桂花的香气中。读一读,找一找。
(生的回答完全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一个个大城市里的孩子,他们此时的心已在作者琦君的家乡了。)
生1:胡家老爷爷和毛家老婆婆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2:作者的父亲母亲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作者自己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3:小动物们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小麻雀昆虫也闻得入迷了。
生4:耕作的牛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5:来这儿游玩的客人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6:那个盛桂花的铁盒子也香了。
生7:那些不起眼的黑黝黝的泥土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是呀,何止是人,学生能想象每一个生灵甚至于是每一个物体都美妙地享受着桂花香,这该有多香,这该有多美!我们能不被吸引吗?)
这么多人物浸在香气里,在这么多想象之后师又一次巧妙地说:“总之,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质疑:为什么用“浸”而不用“闻”字?
生再一次深入品读。
生1:“浸”不是闻的,而是感觉到的。
生2:“闻”单单用鼻子,“浸”是陶醉了。
生3:“浸”就是沉浸在里面,“浸”是陶醉了。
生4:“闻”平淡,“浸”体现得更香更浓。
生5:“浸”到处都是桂花香,“浸”我们一般说是浸在水里,现在桂花香像水一样包围了,到处都是桂花香。
生6:“浸”就是渗进去了,到里面去了,就像水渗入木头一样,单单闻说不好了,这样更香更浓。
(此时我们也像“浸”在桂花香中了,陶醉了。)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家乡。
出示:我仿佛看了:
父亲( )。
母亲( )。
胡家老爷爷( )。
我( )。
风儿( )。
蝴蝶( )。
(配乐,写话)
生1:我仿佛看到胡家老爷爷一边打着桂花年糕,一边喝着桂花茶……
生2:我陶醉在桂花的香气中,对大自然感到特别亲近。
生3:我仿佛看到了蝴蝶翩翩起舞,一会儿飞到……一会儿飞到……
生4:风儿为了让大家都能闻到桂花香,它让桂花香久久弥漫在村子里……
生5:我仿佛看到鸟儿在桂花树上安了家,天天和桂花为伴……
(孩子优美的语言和天真烂漫的想法我是无法描写和表达的)
师:自由读“摇花乐”的句子,看看能不能体会到“摇桂花”的乐趣。
生1读得快轻;师:他摇得急,可力量不够大。生2读得特别有力响亮。男生女生分别读读。
师:你们摇出了什么?
生1:摇出了快乐。
生2:摇出了童年心中的快乐。
生3:摇出了快乐,甜蜜。
生4:摇出了美味。
正当我们也沉浸在“桂花的香气”中,沉浸在“摇桂花的快乐,沐浴在桂花雨中”时,师:可惜,快乐依昔而去,作者已远离家乡……投影出示琦君的浪迹天涯的一生经历:……作者琦君,中国台湾女作家,原籍浙江温州。她擅长散文和小说,代表作有:《烟愁》、《细沙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等……
师:现在你读懂了吗?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没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生1:因为在家乡可以用桂花做糕饼送给爷爷婆婆,大家在一起高高兴兴的,现在阔了父老乡亲,心里难免会不舒服……
生2:并不是这里的桂花不香,而是家乡的这种桂花香包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师:这种香有着对故乡和童年永远的思念。
【反思】
马建兴老师的《桂花雨》围绕作者家乡桂花的“香”,首尾呼应的两次介绍作者。导入时介绍琦君的简介,结束时介绍琦君浪迹天崖细细品味琦君一生,其实都是有目的的。包括在一开始读杭州桂花的香,是在衬家乡桂花的香,从侧面粗略感受香到细细品味每一个代表家乡桂花香的句子,浓浓的桂花香,浓浓的故乡情。层层递进,把学生及在场所有的听课老师从“闻香”进入到了作者琦君“思乡”的精神家园。
“半截蜡烛”可谓牵动全文的线索,马建兴老师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非常准确地找准了发力点即“家乡桂花香,思恋家乡”这一思想感情,并通过教学的展开很好地了体现自己对于文本的独特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意识。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内容由于教师引导得法,学生的体验也是丰富的,特别是对于“全年”、“浸”、 “摇花乐”这些字眼的理解,还有对“人们可能做的事的想象及什么人浸在桂花香里的想象”学生的想法波澜起伏,并远远超乎了教师的想象,何止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灵,每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都在学生的口中都成了这桂花雨的分享者。
反复研读文本,注重文章的整体性。怎样合理地整合全文,化整为零,更好地将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一直是我们语文课堂上值得探究的问题。马建兴老师在全文教学接近尾声之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你读懂了吗?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没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这一问题看似不经意,其实却是匠心独具,它很好地串连了全文,让学生再次走入文本,将全文有机整合。
执教《桂花雨》所得 篇11
一、背景导入,揭示中心句。
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花雨》
生:读题
师:桂花雨非常的香,再读——
生:再次读题
师:(深情地讲述)作者琦君在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中国台湾。她身在异乡,却常常想起家乡的桂花。课文一开头,就写到“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出示在黑板上)为什么呢?
生:因为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
(教师出示句子“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在黑板上,并指名一学生读)
生: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教师提醒读出儿化,学生再读)
师:(点“迷人”二字)迷人是什么意思呀?
生:迷人就是令人陶醉。
二、品味香气迷人.
师:香气味儿令人陶醉。怎么使人陶醉呢?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认真自由朗读第二节。)
生:课文中说“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中“没有不”就是说全都浸在桂花香里了。
生:我觉得“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可以看出很多家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
师:同学们,刚才这两个同学发现了同一句话,看(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浸”本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里是指沉浸。
生:就是说人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
师: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感受?
生:我觉得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呀!
生:桂花真香呀!我都想摘一些下来泡泡茶!
生:如果我在吃饭,我会觉得饭都特别的香。
生:我真得想多摘一些下来,做糕饼、桂花卤、各种好吃的。
师:其实你用不着摘,琦君的母亲会送给村上的你们!
生:我觉得这琦君家桂花的香味让村上的人都分享到了。
师:是呀!村上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沉浸在桂花香里。这时,请你们再次来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
师:我刚才看到你边读边摇头,请你来读!
生:有感情地读
师:都要陶醉了。还有谁来读?(一生再读,更有感情)
师:是呀!此刻人们都浸在桂花香里了!(板书:“香“)现在谁再来读一读指板书:“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一学生闭着眼睛读了一遍)
师:你怎么闭着眼睛读呀?
生:因为我陶醉在桂花香里了。
三、 学习摇花乐。
师:真是香啊!前后左右的邻居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琦君一家呢?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节?
(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说一说?
生:这节主要写了琦君缠母亲摇桂花。
生:这节主要写了缠母亲摇桂花、怎样摇桂花、和父亲的一首诗。
师:你真会概括。还有谁来说!
生:这节写了摇桂花的情景。
师:刚才第一个女生说小时候琦君缠母亲摇桂花,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我听出来你把“大”字读得特别的高。好,现在你们就是童年的琦君,我就当“妈妈”,谁来缠缠我?
生:(娇声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你开始急了。
生:(撒娇般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你迫不及待了。
生:(皱眉着急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生:(欲哭似的)“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哟!看你无奈地都快要哭了。你们这么缠想干什么呢?
生:我想早点看摇桂花的情景。
生:我想看看那桂花落下的美景。
生:我想闻闻那香香的雨。
师:摇桂花是件大事。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大家快来摇吧!(学生做动作摇)
师:这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分别说:“高兴、快乐、开心”
师:好,让我们一起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你来喊一喊?
(三位学生喊。)
师:你们想看看桂花落下的情景吗?(播放动画的桂花飘落的情景约二十秒)
师:(深情地)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沐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想到了什么?请拿出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话写出来。
(音乐声中学生写并交流)
生:我终于看到桂花雨啦!沐浴着这桂花雨,我都要陶醉了!真是太美了呀!
生:那朵朵桂花就仿佛是一个个金光闪闪的萤火虫,向我纷纷飞来,我跳起来喊:“太好看了!”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呀!
生:我终于实现了心中的愿望,看到了迷人的桂花雨,真想这一刻永远陪伴着我。那黄色的小花落满地,就如铺了金子一般!
师:好,那就让这一刻在你的心中成为永恒。
生:我还说一个比喻,飘落的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
生:啊!桂花真香呀!飞舞的桂花如同金色的雪花。这幅美景让我陶醉,真想天天闻到桂花香。
师:对呀!桂花如雪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生:这是一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雪呀!我沉醉在其中,不由翩翩起舞。“桂花雪!桂花雪!你快快下吧!”我情不自禁地大声喊着。
师:你们想象真丰富呀!桂花雨在你的眼中又变成了桂花雪。真的使小琦君陶醉了。这时,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最后一句读得那样轻,看来你真的陶醉了。谁再读?
生:读
师:同学们通过想象,读得真如陶醉一样。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
师:小琦君陶醉了,那她的父母亲呢?(引生齐读: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这首诗请各自再读一读。(生读)谁来读?
(有三位学生读,读得很有感情,教师评点最后一位学生“梦”字读得很甜。)
师:课件出示:(在摇桂花的这一天,白天,花雨缤纷。晚上,夜深人静,小琦君梦见 ,多甜啊!)
生:她会梦见自己在吃桂花糕、桂花卤。
生:她梦见桂花丰收的情景。
生:她梦见自己随桂花雨一起翩翩起舞。
师:是啊!摇桂花非常的快乐!梦多甜呀!
生:她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和桂花一起飞舞。
师:对,正如你们所说,她梦见了摇桂花的喜悦,桂花的丰收,摇桂花一家人的欢乐。(板书:乐)这时(指板书)你再读读“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除了香,还有什么?
(三名学生欢快地读,然后全班齐读)
四、品味生活香浓。
师:是啊!梦里是香的,现实生活中更香。
(出示第四节,音乐起,让一学生读,接着请三位学生反复读最后一句话)
师:同学们看,有这样两句话。出示:(1、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一句是十几家邻居浸在桂花香中,后面一句是整个村庄浸在桂花香中,范围扩大了。
生:这两句都写香的。
生:我发现这两句都有“浸”,我认为是同一个意思?
师:她认为是同一个意思,你呢?
生:我觉得前一个只是浸在,后一个是指渗透进去了。
师:对呀!桂花香还渗透到了桂花糕、桂花卤里去了。还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是桂花开得最茂盛的时候,而下面一句是全年都浸在花香里了。
师:一年中除了闻花香,还能尝花味,吃上桂花糕、桂花卤,这一棵桂花树让大家一年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丰收的喜悦中,全村老老少少的其乐融融中。
五、感受乡愁。
师:(深情怀念般地)后来,作者离开故乡,到了外地。从此,童年的摇花.乐没有了,丰收的喜悦又那么遥远。一家人其乐融融摇桂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以后,琦君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师饱含深情的范读(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的金桂。”)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母亲其实非常想家乡的那棵桂花树。
生:琦君的母亲认为家乡的桂花比外地的要香,要好。
师:这里的“金桂”就是“金贵”,为什么母亲心中的桂花树如此金贵呢?
生:因为母亲也很怀念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日子。(该生眼睛湿润了。)
生:可见母亲非常的思念家乡的桂花。
师:这棵桂花有童年的欢乐。
生:(哭着)因为这桂花是全家人悉心照料的,包含着母亲的心血,所以外地桂花比不得。
师:桂花里有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板书:情)这树如此金贵,其实就是母亲的根哪!(板书:根)
外地的桂花再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根”哪?深深地扎在故乡的泥土里!琦君漂泊中国台湾,年纪大了,她多想叶落归根啊。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会梦见什么呢?
生:她会梦见一家一起摇桂花的情景。
师:甜中带着苦涩。
生:她会梦见尝美味的桂花糕。
师:可是她不能回到故乡了。
生:会梦见一家人在一起快乐的情景。
师:梦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学生低沉、深情地读,进入了情境)
师:(教师带着无限地眷恋讲述并朗读)琦君很多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对家乡有深深的眷恋。她在《烟愁》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配乐逐行出示: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分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师:你想说什么?
生:琦君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
师:是的,现在琦君.已经80多岁了,为了寻根,去年她又回到.故乡,喝一杯故乡的桂花茶,尝一口故乡的桂花糕,听一听那熟悉的乡音,看看美丽的山山水水,不禁泪水涟涟。其实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学生完全沉浸在课堂营造的思乡情中了。)下课。
执教《桂花雨》所得 篇12
一、 导入
1、(齐读)桂花雨
2、读了课题就让我们感觉香香的、美美的,那么这场缤纷的桂花雨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我感受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快乐)
这是我摇落桂花后沐浴在桂花雨之中的快乐,那么在摇花前、摇花时的快乐都体现在哪里呢?快速读第3自然段找出这样的句子读读。
(一)我——摇花乐
(摇花前)
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评价:同学们在你们心里什么事才算得上是大事呢?
可见摇桂花在我心中的分量可不轻呀!每到桂花飘香的时节,我总要缠着母亲问(引读)。想想我是在问妈妈吗?
评价:是在催妈妈,催那心里肯定是很急的。谁来催催看?(师生表演)
评价:这声妈喊的多有味呀,妈的心都会被你喊软的。谁再来试试?
评价:我只催了一声吗?“老是缠着”可以看出不止一遍呀。谁会缠着妈妈多催几声?
(摇花时)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评价:看真切了,我是在怎样的摇呀?(使劲)
评价:想想大人们真的要这小家伙帮忙吗?(生摇头)
即使帮忙能帮多大的忙呀!哪是帮呀,分明是自己乐得在里面搅和呀!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把这乐呼劲呀读出来?
(摇花后)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这场落英缤纷的桂花雨(展示课件桂花落英缤纷的场面,引导学生想像说话),请同学们融进这场桂花雨中,把自己想像成一朵桂花,看看你的眼前都出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美好画面。
以“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桂花”练习写话。
2)交流
2、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读出快乐)
3、作者沐浴在桂花雨中的快乐、兴奋、惊喜、温馨、浪漫岂是几个优美的词语能形容的?在这里一切言辞在这里都显得苍白,千万种感受都包含在这一声喊里面,再读。(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4、小结:摇桂花给我童年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以至于长大后仍然难以忘怀!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对母亲来说又何尝不是呢?再读课文,找出写母亲的句子体会体会? (二)母亲——桂花情
1、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多有心的母亲呀,她时刻关注着天气还为了什么呢?为什么要赶在下雨之前摇桂花呢?(第二自然段)
2、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多么细心的母亲!
3、摇桂花摇出了母亲的浓厚的乡情和无私的亲情,但是摇出的仅仅是这些,还摇出了什么?
(桂花茶
桂花卤
糕饼)
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品尝桂花茶、桂花卤、桂花糕饼,所以说,整年都沉浸在桂花香里了。
4、出示: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谁来读一读?
1)师: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难道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真的比外地的桂花香吗?母亲不能忘怀的仅仅是家乡的“金桂”吗?
2)母亲不仅爱家乡的桂花,也爱家乡的亲人,爱家乡的一切,假如现在,我来到了母亲的身边,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5、是呀,人们常说水是故乡的甜,月是故乡的明,花也是故乡的香,更何况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里藏着我们全家的快乐与幸福,对母亲来说显得就更加的“金贵”。家乡的桂花雨在母亲心中也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6、小结:好香的桂花雨呀!(齐读课题:桂花雨)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它香了那“水晶盘”;它香了整个宅院;它香了整个村庄;它香了作者美好的童年生活;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你是一个作家,你会?你是一个摄影师,你会?你是一个诗人,你会?父亲就是一个诗人,此情此景让他诗兴大发,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三)父亲——桂花诗
1、读诗句(自由读——指名读)“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2、好一个“花雨缤纷入梦甜。”你欣赏了这场桂花雨,享受了摇花乐,如果你做了一个梦,梦中都梦到了什么让你感到了甜蜜呢?(交流)
3、这场缤纷的桂花雨不仅落在作者心里,母亲心里,父亲心里,全村人的心里,也落在了我们的心里,这不正是一个甜蜜的梦!甜蜜地让人无法忘怀。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成了作者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作者寄情桂花雨表达了她对家乡对亲人深切的爱。带着这种爱齐读课题。
三、作业(三选一):
阅读:1、收集与桂花有关的诗句或图片;
2、读读《作文选》中同龄作者的《童年趣事》;
3、收集思乡诗、散文,如《乡愁》,看看作者是怎么寄托自己的情思的?
练笔:
1、听听你们的爷爷奶奶说说童年的往事,在他们的回忆里,可能没有那缤纷的花雨,但一样有难忘的快乐,把它记在你们的小练笔上;
2、写一写你儿时一段难忘的经历;
3、远离家乡的孩子可以试着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于一事、一物,仿照课文写一写你对家乡的思念。
阅读:1、收集与桂花有关的诗句或图片;
2、读读《作文选》中同龄作者的《童年趣事》;
3、收集思乡诗、散文,如《乡愁》,看看作者是怎么寄托自己的情思的?
练笔:
1、听听你们的爷爷奶奶说说童年的往事,在他们的回忆里,可能没有那缤纷的花雨,但一样有难忘的快乐,把它记在你们的小练笔上;
2、写一写你儿时一段难忘的经历;
3、远离家乡的孩子可以试着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于一事、一物,仿照课文写一写你对家乡的思念。
执教《桂花雨》所得 篇13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6
作者:王敏芝 转贴自椒江人民路小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词、朗读、拓写等手段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并能把这种感受用朗读展现出来。
【设计意图】
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为主线,以对乐的体验及对香的感受为辅线。连接赠花乐 摇花乐
尝花乐三个版块的教学,自读自悟,以读促悟,适度拓展,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预设流程】
课前播放《江南桂花香》mv
一、导入谈话:
有一位原籍在咱们浙江温州的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深爱桂花。她一生飘泊,远离故土50多年。就在今年(XX年)6月7日凌晨,这位被誉为“中国台湾文坛上闪亮恒星”的著名女作家在台湾省台北和信医院去世了。临终前她还一再念叨——
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到底是家乡的什么让她这样魂牵梦萦、念念不忘?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走进她的一篇散文——《桂花雨》。
二.初读文本
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作文纸,让我们认认真真地、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碰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②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句子,你读不太明白的,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请你在旁边做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
2、学生自由质疑,教师梳理问题。
三.理解杭州花的香并质疑
1、出示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读懂“这里的桂花”?
(1)“这里”指哪里的桂花?——(杭州小山的桂花,也就是杭州的满陇桂雨。)
(2)请你读一读,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满陇桂雨的桂花香的?
出示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3)你读出了什么?
(4)指读句子。
3、理解杭州花香的句子,穿插介绍满陇桂雨。
(1)介绍满觉陇:
(2)从这段文字中,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①引读:
当秋风拂过林梢,浓密的桂花随风洒落,密如雨珠;满陇便响起一片淅淅沥沥之声。人行桂树丛中,沐“雨”披香,那四溢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沉醉。”
齐读。
4、满陇桂雨的花够香了吧?为什么说:“比不上”呢?
照母亲的话推算:满陇桂雨是香飘十里,那家乡之桂该是——(香飘千里、万里了。)
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课文第四小节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到底是什么比不上呢?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问转载
四.解乐悟情( 尝花乐 赠花乐 摇花乐)
1、故乡的桂花到底给母亲和童年的我带来了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个画面给我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在旁边做个记号。
我们记忆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是哪一幕??
(一)版块a:——【摇花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自由读读这些句子,你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2)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仿佛看到了树下那一张张满是笑意的脸,老汉笑了,老奶奶笑了,伙伴们笑了;不停地摇呀摇,我们还摇出了什么呢?
2、小结: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过渡:记忆中难忘的还有哪一幕?
(二)版块b:——【赠花乐】
从母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感情朗读
(2)小结:再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版块c:——【尝花乐】
过渡:摇花也乐,赠花也乐。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理解“浸”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个句子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你从浸中读到了什么?
——(沉浸、沉醉、陶醉)
指导读出“浸”的味道来——指读。
2、理解全年(琢磨“全年”)
全年是什么?(365天)(春夏秋冬)(4个季度)(12个月)
全年是一年四季呀,刚才我们说摇花、赠花都是在桂花盛开的——秋季,怎么会“浸全年”呢(指板书)?
生答后,过年了,村民们吃着带着桂花香的糕饼,浸在了桂花的香气中;新茶上市了我们喝着满溢着桂花香的茶水;浸在了桂花香气当中。
3、想象移情:
假如,你也生活在琦君的家乡,假如你也生活在这样浓香阵阵的桂花树下,你还会做哪些快乐的事情呢?
练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乐)
4、回归重点句情感朗读。
(1)我们深深地沉醉其中——谁又能说不是全年浸在其中呢?
(2)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出“浸”的味道来——齐读。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小结:第三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主题拓展一
在原文中琦君曾这样写到:——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学到这里,你觉得让琦君魂牵梦萦的还仅仅是桂花吗?
难怪她在课文中写到: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于是,她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你觉得在琦君心里的这“桂花雨”该是一场怎样的雨?
(五)主题拓展二
许多年过去了,在琦君她88岁高龄时,她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
临终前她还一再念叨: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五.结课谈话
建议大家课后去读读她的其他的怀乡思亲散文:《春酒》、《月光饼》、《水是故乡甜》、《杨梅》、《双 亲》、《母亲》、《第一次坐火车》……对她临终前的那句话——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板书设计: 闻花
桂 赠花 思
花 摇花 } 乐 乡
雨 尝花 情
执教《桂花雨》所得 篇14
一、说教材内容
《桂花雨》这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的桂花,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的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桂乐和桂花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高、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合计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四、说教法学法
1、直观教学法:由于对桂花的了解人们很陌生,带领学生亲自找到桂花树让学生对桂花的颜色、形状、味道进行直观了解和感受,拉近了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帮助理解重、难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学生自读、指定读、听读、演读帮助体会桂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进行有效的语感培养。
3、启发诱导法:通过激发语、教学媒体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悟。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能给大家说说吗?
是啊!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 7、桂花雨)
上课一开始激发学生,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二)出示插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看《桂花雨》的插图,放录音朗读,让学生感知作者摇桂花的快乐,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
(三)朗读体会重点句段:
1、自由朗读(2—6)自然段,说说你理解了什么。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给同桌交流。
2、提问:哪个自然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深?生回答:“第五自然段”接着出示大屏幕。
①指定学生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②在师的引导下说出作者从迫不及待到高兴,妈妈从沉着到赶紧这一情感的变化,从而进入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③让学生演读“摇桂花”这部分,感受作者的快乐。
3、抓住重点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从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的小山上桂花因为多,更是香气浓郁,这是我们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妈妈是用什么来分辨的呢?其实妈妈是太喜欢院子里的桂花了,她是用感情来分辨的。同时引出: ①东西是自己的好; ② 月是故乡明。更进一步体会到桂花做的食品(桂花茶……),此时桂花已充满她生活的全部空间,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多背)
(五)展示学生成果。(背诵)
(六)总结全文:
课文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藏着浓郁的乡情,读了后很感人。希望你们能够根据这篇课文写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六、板书7、桂花雨
苏教版七册《桂花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七册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桂花雨》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
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课文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到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五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本班学情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总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母亲说的“外地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含义。
3)、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四、教法学法
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教师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师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说学法
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学生可以围绕“作者喜欢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提问,然后抓住重点词语“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 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桂花图片:这是什么?
2、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3、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说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昨天我们品味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谦虚,不骄傲;是因为它的香气迷人,令人陶醉。喜欢桂花,更重要的因为原因是什么呢?
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体引入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这样设计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和本节课的新知产生有机的联系。
(二)、精读感悟课文2——6自然段
第一步:质疑问难,直奔重点。
1)课件出示“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2)学生抓住“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写下有思考价值、牵一而动全身的问题。(怎样摇?摇桂花的心情如何?摇桂花的“乐”在哪里?是怎样的桂花雨?为什么叫桂花雨)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是自主探究的源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样设计直奔课文的重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第二步:精读感悟,自主探究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2、3、4自然段。要眼到、心到、手到。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1)自己学习2、3、4自然段,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问题。
2)勾画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地探究。教学生是为了不教,注重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3集体交流。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说到那一个问题,教师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交流的要点:
1)、2自然段回答为什么摇桂花?采用指名读的方式。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理解“浸”,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桂花的芳香。
2)、4自然段回答桂花有什么用处,采用引读的方式学习。
2)、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a提出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急切的心情?接着指名读,评议,齐读。
b教师和学生分角色读读母亲的对话,互换角色读。
c体会摇桂花的快乐
首先指名读有关的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评议,听出快乐吗?
接着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与作者一起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学生看图想象边表演边说摇桂花的动作,和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欢乐。
然后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在桂花树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桂花雨吗?桂花雨美吗?美在哪里?此时落在你头发上、脖颈上、身上的不是雨滴,而是那细小、芬芳的桂花,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最后学生兴奋而激动地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大家一起喊。分组读,评议。
d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读3、4自然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经过自学,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进入探讨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发表自己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思索别人的看法,反驳错误的观点。重视以读促理解,重视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主动读书,自主发现。在充分的读中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读、悟、说、想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以情促练,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快乐,进入语言学习的奇妙境界,这便是以练激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学而导,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并在训练设计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
第三步、突破难点,升华感情
重点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的5、6自然段,读后提问你们能读懂母亲的心思吗?学习小伙伴讨论、交流。接着进行说话练习:外地的环境好,还是。外地的生活好,还是(
)。然后抽生读5自然段读出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对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读全文,读出作者对“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的桂花的热爱之情。带着对课文的感悟和体验回到课文,实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是对整体的回顾。
3、拓展了练习。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说一说你童年难与忘怀的人和事,或说一说你喜欢的植物或家乡的特产。
读写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成文,完成读写结合的迁移。
六、谈板书喜欢桂花怀念家乡
11桂花雨
摇花乐怀念童年生活
一个好的板书,不仅能清晰地显示出课文的内容,还能突出文章的重难点。并能让学生能根据板书,理解文章的中心,复习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所以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它能体现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特点,把文章的重难点展现出来了。
执教《桂花雨》所得 篇15
设计理念
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充满个性的阅读中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的思想产生共鸣,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激情打开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间,浓情营造师生之间充满灵性的对话磁场。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两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建议
1.可以从学生童年生活中不能忘怀的人或事引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童年生活中一件最有趣的、印象最深的事,激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多读一点琦君写的文章,以便对她有较多的了解。
2.课文中的许多情景都可以形成生动的画面。如,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的情景,摇落桂花时那飘洒的阵阵桂花雨。这些情景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还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还可以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3.可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如联系古诗或者联系课外阅读谈谈人们对家乡的怀念;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学生搜集关于描写桂花的诗句。
2.如果有条件,可以观察桂花。
教学流程
一 欣赏桂花,揭示“桂花雨”。
(板书)桂花 同学们,见过桂花吗?说说你印象中的桂花?
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欣赏桂花。(课件出示桂花的图片或录像)感觉如何?
历来的文人墨客对桂花非常喜爱,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你能说一说关于桂花的诗句吗?(学生交流)
(教学预测:学生可能会说到以下诗句)
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唐.宋之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宋之问)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唐.张九龄)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宋.杨万里)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宋.朱熹)
清香不与群芳并。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古代的人喜欢桂花,现代的人也同样喜欢桂花。著名女作家琦君就深深地爱着这香气迷人的桂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桂花雨,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板书:雨)
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识桂花雨,品味桂花香。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指名分段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相机纠正错误。
注意多音字:浸
4.“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测:桂花香 摇花乐)
6.文章多处说到了桂花的“香”,请你默读课文2-6自然段,划出来有关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教学预测:学生可能会找出这些句子,根据学生说的顺序教师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理解: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这就是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这里的花香太迷人了,闻久了,让人---(沉醉),让人---
本文主要写的都是桂花,这里为什么要写树呢?
(既起到衬托的作用,又赞美了桂花树的谦虚,不张扬)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浸”就是---(泡),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浸在哪里?
② 从“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香味浓 屋里、屋外,走到哪里都是桂花的香味)
③ 感情朗读。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① 桂花的花期不算太长,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
读读第6自然段,谈体会。(交流)
② 平日里喝着桂花泡的茶,沁人心脾。过年时品尝着桂花做的糕饼,唇齿留香。花是有季节的,但花的香气一年四季都弥久不散,令人陶醉。齐读第6自然段。
三 走进桂花雨,体验摇花乐。
桂花的香味令人难忘,但留给作者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摇花乐了。
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哪些句感受到作者摇桂花是很快乐的?
(教学预测:学生可能会从下面几处交流)
1. 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⑴ 从哪些词体会到乐的?
(总是缠着:天天缠,催)
你缠妈妈是怎么缠的?(指名做动作)
(撒娇;拉着妈妈的衣袖左右晃)
⑵ 你会怎样缠着妈妈问?
出示句式: 我总是( 地 )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着急 不耐烦 …… )
⑶ 感情朗读。
引读:“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
2.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自由读 想一想: 你从哪些词体会出了作者的快乐?
3.摇啊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句写出了桂花什么特点?(多、密、香)
从哪感受到多、密?(纷纷、满头满身)
(出示句子)
桂花落在头上,像 。
(戴了一条花头巾 妈妈抚摸我的头 插上了金黄的头花……)
桂花落在脖子里,像 。
(给我挠痒痒 戴了一条金黄的项链……)
桂花落满全身,我就像 。
(穿了一件花衣服 一个美丽的花仙子……)
我的快乐还表现在哪儿?
(喊 两个感叹号)
这是在怎样的喊?(高兴、激动、兴高采烈、拍着手、蹦着跳着----)
请你这样喊一喊?(感情朗读)
四 对比桂花香, 感悟思乡情。
1.(过渡)家乡的桂花给作者带来了童年的快乐, 给全村人带来香甜的生活。桂花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我念中学时到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爱桂花的我总要给同样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可是母亲却说---
(指名说、出示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讨论,这里的桂花香还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出示句子: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交流体会)
3. 既然,杭州的桂花香,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母亲爱自己的家乡,也就喜欢自己家乡的桂花。)
有了这份浓浓的情,(出示课件)
这里的水再甜,也比不上 。
这里的 再 ,也比不上 。
同学们都说到母亲的心坎里去了。 正如歌里所唱的——(播放歌曲《故乡情》)
4.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母亲难忘家乡的桂花,我更难忘-------(引读第8自然段)
5.课堂小结
同学们,桂花雨是美的,是香的,小时侯,它带给我的是无穷的快乐,而如今我远离故乡,它带给我的是对故乡的思念——再读课题。
五 走出桂花雨, 走近摇花人。
1.作者为什么深爱她的家乡,这和她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多媒体出示琦君资料:
琦君 1918年出生于浙江永嘉,现当代女作家。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她1949年离开家乡去了中国台湾,后又定居美国。
不管她身在何处,琦君这辈子最喜欢写的便是故乡那些人和事。这是在作者的另一部作品《烟愁》里的一段后记(课件出示 教师朗读):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在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在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听完这段话,再联系这篇课文你觉得琦君是个怎样的人?
2.如果大家想深入地了解琦君,建议大家课后去读读她的其他的怀乡思亲散文:《春酒》、《月光饼》、《水是故乡甜》、《杨梅》、《双 亲》、《母亲》、《第一次坐火车》……
上一篇:精选17篇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下一篇:尊严说课稿 精选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