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5篇 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精选15篇)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1.作家作品(显示鲁迅青年和中年时的照片)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
(显示绍兴河埠及学过的五篇课文的图片。)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 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国
小结主题思想。(投影)
五、语文活动:猜猜我是谁?
学习本文“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自己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
教师收齐后打乱,再分发给同学,大家根据所写的特征推断这是哪位同学。
请几位同学交流,然后研究为什么猜(不)中的原因,明确写人必须抓住特征。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投影显示)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七、课堂小结
播放电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强盛祖国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 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1.作家作品(显示鲁迅青年和中年时的照片)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
(显示绍兴河埠及学过的五篇课文的图片。)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 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国
小结主题思想。(投影)
五、语文活动:猜猜我是谁?
学习本文“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自己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
教师收齐后打乱,再分发给同学,大家根据所写的特征推断这是哪位同学。
请几位同学交流,然后研究为什么猜(不)中的原因,明确写人必须抓住特征。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投影显示)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七、课堂小结
播放电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强盛祖国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 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篇3
昆山市一中朱湘前
[教学目的]
1、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 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篇4
教学设想
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文章中浓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脉络分明、记叙有序的写作特点。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释题及写作背景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1)“我”在东京;(2)“我”在仙台;(3)“我”离开仙台后。
3.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2.思考:(1)请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学生思考后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内容较多,请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思考: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提问: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3.提问: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物以稀为贵罢。
(2)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5.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第6—-23段:
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6.学生阅读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要求学生思考:这一层次中写了几件事情?
明确: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7.指名学生分别复述这两件事的基本内容。
思考: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可以引导学生诵读文章第31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所受到的刺激。
8.教师补充讲述,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9.阅读第32—35段。引导学生想像作者与藤野先生分别时的情景。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齐声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综合评价
1.学生迅速默读全文,思考: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2.总体认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
要求学生再次结合课文第6—23段进行分析概括。总体性格请参看前面的分析。
3.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
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藤野先生事迹中的某一个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读“订正讲义”一事,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间,有什么作用?②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③冒号后并举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把握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答案是否合理。
五、课文学习总结
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歌颂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倾诉着鲁迅先生爱国的心声,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全文组织严密,脉络分明,选用了典型事例,运用了白描、对比、映衬等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六、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 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按照地点的转换概括作者回忆的事件;知道回忆性散文形散特点;
2、默读课文,说出本文的线索,知道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读课文,概括事件。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说些前置,引入新课:
在所教你之师中,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概括说出你们交往中难忘的几件事。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明确,怎样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写成回忆性文章呢?我们看看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是怎样写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的。(板书课题、作者、回忆性散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积累文学常识
1、齐读学习目标,教师板书形散神聚
2、积累文学常识:
学生分享交流课前的前置作业一:搜集整理鲁迅的资料和《朝花夕拾》,以及以前学过的鲁迅的回忆性散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结构,理顺序,知“形散”:
1、检查前置作业(幻灯片:生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持 绯红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教诲 喝彩 模糊 从深恶痛疾 杳无音信
Ying花 wan如 zhang故 wu呼 qi然 托ci 落di 标zhi lan漫 油光可jian yi扬顿挫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朗读课文,并做好点评。
点评:每人读一段,读准字音吗,声音洪亮,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韵味。
3、独立学习:速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采用批注形式完成。
学生汇报:第一部分(1-3):东京见闻,交代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第二部分(4-35):写在仙台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4、教师小结:本文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是按照地点的转移进行记叙的,你在写作上收到什么启示?学生汇报,教师明确:按地点的转移叙述不同事件,作者取材广泛,不收时间空间的限制,体现了散文的“形散”。
四、跳读课文,理线索,概括事件,知神不散
1、合作探究: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跳读课文,概括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2、各组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行补充质疑。
{见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与藤野先生{相识:往仙台、初到仙台
{相处:添改讲义、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问裹脚、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告别:惜别
{怀念藤野先生。
3、根据对事件的概括,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汇报: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4、本文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
学生汇报:对藤野先生的深沉的怀念之情。
教师明确:围绕和藤野先生交往这条线索叙述事件,体现了作者藤野先生深沉的怀念
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这就体现了散文的“神不散特点。
5、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学生自由汇报。
五、写法总结:
总结本文的形散神聚特点:地点转换安排结构,时间为线索叙述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六、写作提升:列提纲:
仿照本文的形散神聚特点列提纲: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结构?
回忆与老师交往的哪几件事,表达什么情感。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读写理解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藤野先生医学无国界的伟大灵魂和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爱国情怀。
三、谈话导入
引导学生谈论鲁迅笔下的三位恩师,进而导入课文《藤野先生》。
四、初读
1、背景: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开始以笔做武器来抗争。
2、内容:
(1)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来写的?
(去仙台学医的直接原因;作者在仙台学医的经历;“我”离开仙台后的故事)
(2)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呢?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别先生)
五、析读
层次一:感受人物
小组合作讨论:找到描写藤野先生的句子,并谈谈感受。
(一)“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1、这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藤野先生?
(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以及语言描写)
2、藤野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3、还有没有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
(“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4、从这里看出来他又是怎样的形象?
(生活简朴的学者形象)
5、模仿一下先生介绍自己的动作和语气。
(二)“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1、“的确”一词能否去掉呢?
(不能,因为该词正说明藤野先生工作的严谨细致,但又说话和蔼可亲)
2、从这儿咱们能看出藤野先生的形象是?
(治学严谨又温和的学者)
3、联系前文,找找拿回批改的讲义时,“我”的反应是?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4、为什么又会感觉到不安和感激呢?
(讲义中有那么多纰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藤野先生对我的热情和关心)
5、还能从哪些事情上看出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添改讲义,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
层次二:探究文本
1、课文除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什么?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2、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为什么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
(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的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六、品读
文中共有两条叙事线索,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暗线: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弃医从文)
七、小结作业
作业:如果你是鲁迅先生,多年后再看藤野先生照片,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随笔。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会按要求筛选文本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⑵ 明确文章双线索写法的作用,学习融情于序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⑴ 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背景资料,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多元化探究。
⑵ 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通过揣摩关键词语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感情。
⑵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文章的双线索,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多元化探究。
2、归纳文章的语言风格,从语言中揣摩作者对人物的感情。
3、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4、联系教材,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模式或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二、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 相识相处时 相别后
东京(离 往、初到、在)仙台 (回)北京
见闻感受 ? ? 相识 肖像 声调 深切怀念
? ? 相处 四件事例 珍藏讲义
? ? 悬挂照片
相别 神情 话语 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四、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⑴ 外貌描写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⑵ 动作 体现人物特点
⑶ 说话声调 治学严谨
⑷ 介绍解剖学历史 生活俭朴
⑸ 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⑴ 添改讲义:
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⑵ 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
⑶ 关心解剖实习:
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
⑷ 了解女人裹脚:
投影显示如下:
事情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可贵的求实精神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 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 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 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 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从上述两件事情,我们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样关心鲁迅的人非常少,这
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热情关心在鲁迅心中显得犹为珍贵。因此,鲁迅对他特别感激,感情也特别深挚。
3、请一个学生朗读32~35段,要求学生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寄照片和写信。
4、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鲁迅后来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了吗?写过信了吗?
他把老师忘了吗?
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⑴ 珍藏讲义。
⑵ 悬挂照片。
⑶ 多写文章。
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今天都讲了,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五、小结 (投影显示如下)
1、把握全文的结构层次。
2、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
3、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4、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六、作文片段练习
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提示:先确定写谁,然后确定要表现人物什么思想品质,最后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组织成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投影显示)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油光可鉴(jiàn) 不逊(xùn) 匿名(nì) 美其名曰 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2、完成课后练习一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这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藤野先生》(板书:课题、作者)
下方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应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藤野先生》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生轨迹”为资料,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好处,感悟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讲读课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我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透过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思念,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的确立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用心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料”
新课标要求本单元教学,要融入自我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本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潜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潜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和线索;体会作者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段落,深入领会重点语句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教学中始终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根据这些实际状况及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是:1、正确朗读,理清思路和线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透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
三、说学法
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上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用心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用心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日本古筝曲《樱花》,创设情境
(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导入新课的要求,还能够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自我需求活动)
这节课,我设计的导语是: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最敬重的老师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中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期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这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去认识这位可敬的异国教师——藤野先生
(让学生带着敬意走进文本,正如新课标推荐“利用阅读期盼,提高阅读质量”)
(二)明确目标,任务引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到达的目标上课伊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这节课我确定的学习目标是(同教学重点)
(三)资料助读,检查预习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我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首先指名学生根据自我搜集的资料介绍鲁迅,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做总结,帮忙学生进行文学常识的积累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资料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潜力,解决教学重点)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大屏幕显示思考题:
(1)文章写了那么多的事,这些事发生在哪里?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里?
(2)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听读完课文后,必须要给学生思考的时光,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透过讨论明确问题:
(1)在东京(13)——在仙台(中间段落)——在北京(后三个段落)由此可见文章可分三部分
(2)本文的线索有明线和暗线明线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过程来组材,暗线主要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贯穿始终
(3)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过渡:我们感知了课文资料,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方我们就随着作者的叙述,去深入的了解一下藤野先生,去找找作者深深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
(五)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以多媒体出示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能够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从而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进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这节课,主要探讨的问题如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在仙台”部分
1、在这一部分里,作者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2、你认为最让鲁迅先生感动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3、那段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往事是什么?请你带着感情复述一下这件往事
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讨论明确:
1、共记叙了四件事:
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2、最让鲁迅先生感动的是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处处受辱挨打而藤野先生却诚恳地对待作者这样一个弱国子民,真诚的帮忙一位来自弱国的学生
3、弃医从文(学生复述后,再请同学予以评价,重在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师小结:作者选取了弃医从文,因为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及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好处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他当年弃医从文的原因,贯穿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重点研读,品味语言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各地的中考也把它作为考查的重要资料,常常把各种形式的语言鉴赏题请上中考试卷确实,品味语言能帮忙学生构成良好的语感,发展思维潜力应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能够首先从关键词入手,其次从句式入手,第三,从修辞入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找出自我喜欢的段落,并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齐读,分主角读,女生读、男生读等多种竞读形式,涵咏品味语言,记住文笔精华
学生很容易找到第一段对清国留学生的描述、对藤野先生的外貌描述等处佳句
(七)体验反思,拓展文本
鲁迅先生一生有多次重大的选取,每一次选取的支点都是民族的利益、民族的前途,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动尽管我们同学的年龄不大,生活中必须也有不少选取请说出来和大家一齐交流,也和鲁迅先生比较一下,看看你选取的支点是什么?与鲁迅有什么不一样?
(基于新课标推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此环节让学生走出文本,体验反思自我的生活,实现了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八)交流感受,总结升华
学生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此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中的感受此环节不仅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思维、参与潜力,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九)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抓住人物特征,透过三件具体事例,刻画给你帮忙最大的一位老师,600字左右
此环节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本课的写法进行写作训练,较好地体现了学以致用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生动形象地将授课资料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应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多谢各位评委老师!
附: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相识
相处—深切怀念
离别—爱国主义
思念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二、简介作者
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悬挂照片;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2)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
(3)关心解剖实习
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投影显示如下:
事情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可贵的求实精神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从上述两件事情,我们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样关心鲁迅的人非常少,这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热情关心在鲁迅心中显得犹为珍贵。因此,鲁迅对他特别感激,感情也特别深挚。
3.请一个学生朗读32—35段,要求学生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寄照片和写信。
4.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鲁迅后来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了吗?写过信了吗?他把老师忘了吗?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①珍藏讲义;
②悬挂照片;
③多写文章。
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今天都讲了,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小结(投影显示如下):
1.把握全文的结构层次。
2.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
3.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4.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篇11
课文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人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十月十二日。
教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对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细读品味,采用圈点批注阅读法,感受“我”的困境和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感。(重点)
3.通过揭示文本矛盾、联系文化背景等阅读方法,讨论、评价、领会鲁迅先生深邃的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内容
1.导人新课。
2.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把握不准确的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思考讨论: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填空题。要想填写好,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课文内容,然后选好填写的角度,概括好填写的内容。学生发言时,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又要把握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不可放任自流。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填写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从肖像角度来考虑: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依据第6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生活俭仆。
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热情诚恳,循循善诱。依据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4.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首先是一种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种感情体现在以下行动上: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之所以有这种感情,是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然后是一种愧疚之情,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5.学习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教学
二、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内容
三、学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等。
四、讨论交流: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吗?
这道题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在分析时,可以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找准相关的课文内容,准确筛选信息。内容分析如下:
文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五、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六、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体会文章的感情
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回顾了自己在日本求学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和思想转变的过程: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放弃了跟随生平最敬爱的老师一一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摈弃了科学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从而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
文章一开头就写目击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激起自己想“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接着写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是此文的主体,着重写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教育的深厚情谊,以及放弃学医的思想变化原因。这部分在写藤野先生之前,叙述了从东京去仙台的途中所见以及在仙台医专所受的优待。最后“从离开仙台之后”到结尾,写出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以及藤野先生给鲁迅的激励和鞭策。鲁迅回国以后,之所以没有和藤野先生通信和寄照片,这是“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里透露了作者对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的失望和不满,从而也觉得无法报答藤野先生对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和期望,含蓄的笔调更加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接着写对藤野先生的敬仰和怀念:我“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在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后,鲁迅先生更进一步揭示藤野先生的思想境界:“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是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正因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乃是对中国人民的关心,所以鲁迅怀着深深的敬意赞颂“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
如写作者满怀爱国激情寻求救国的道路,而“清国学生”则过着饱食终日、白天逛公园、晚上跳舞的无意义生活,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如“清国留学生”是中国人,对祖国的前途漠不关心,而藤野先生是日本人,却热望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二者也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以学生会干事为代表的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仗势欺人,而藤野先生却毫无民族偏见,对弱国留学生热心教诲,关怀备至,形成了强烈对照。再有作者离乡背井,刻苦学习,寻求救国道路,日本仙台医专学生会干事造谣生事,损害国家荣誉,也形成强烈对照,这些等等对比手法的运用,都有力地衬托了藤野先生的伟大性格和作者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丰富和深化了主题思想。
白描手法
在描写人物方面,作者运用了白描手法。如写藤野先生时,无论写他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的自我介绍、耐心细致改正鲁迅的听课笔记和解剖图、看到鲁迅成功地进行了解剖实习的高兴状况以及鲁迅要离开仙台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都只是简练的几笔,没有粉饰,没有渲染,但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人物鲜明的性格。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篇1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1.作家作品(显示鲁迅青年和中年时的照片)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社戏》《雪》
(显示绍兴河埠及学过的五篇课文的图片。)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 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国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篇13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鲁迅及其创作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及其对人物性格和思想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文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及其对人物性格和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恩师是让人怀恋的,一位好老师有时会影响我们一生。从小学到初中,你们也一定有让自己难忘的老师,你能用一两句话评价一下这个令你难忘的老师吗?(三个学生发言)
好了,看来大家心里都有一位让你恋恋不忘的老师,我们的鲁迅先生除了七年级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外,还有一位令他难忘的老师,他就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医学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鲁迅先生写自己老师的文章——《藤野先生》板书课题藤野先生(注意藤字),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此后又发表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文章。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鲁迅晚年时期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人和事)河埠步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那什么是散文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三)字词注音PPT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放PPT、快速浏览全文,找出)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2、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给文章划分层次,归纳每部分段意。
明确:
1、表明地点转移的句子:“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⑴第(1—3)段:写认识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见闻和心境,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⑵第(4—35)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
⑶第(36—38)段:写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五)研读课文,分析藤野先生形象
1、藤野先生外部形象
师:我们刚刚对我们心中难忘的老师做了评价,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怎样评价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PPT,学生齐读)鲁迅用了这样一个词来评价藤野先生“伟大”(板书:伟大),同学们,在你们心中,提到伟大一词,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抽生发言)老师一听到这个词,也自然想到了这些形象。藤野先生只是日本一个普通医学专门学校的一个普通教师,鲁迅先生与藤野也只有两年的师生情谊,而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了,那么二十多年后的鲁迅为什么要用伟大一词来赞美自己的老师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6—10段,请同学们找出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生活简朴)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治学严谨)
声调:缓慢而有顿挫
2、细读第11—23段,思考:
课文记叙了“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结合词句批注,这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学生默读找答案(抽生回答):写了几件事?四件,哪四件?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师总结:共写了四件事,
第一件,添改讲义(书本分析)放图片
第三件,关心解剖实习,“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总结
3、学生齐读第37段
(六)合作探究
1、第1—5段:在东京、到仙台的鲁迅心情或境遇怎样?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抽生回答)
总结
2、第24—31段:鲁迅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篇14
(一)“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藤野先生》是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开篇的。
本文最初发表时,用“旧事重提之九”作副题。作为“旧事重提之八”的是《琐记》,结尾部分谈到自己在南京水师学堂肄业,又转至矿路学堂毕业,“爬上天空20丈和钻下地面20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于是,在《藤野先生》的开头,就写了上面已引的那一句。意思是说:到外国以后又怎样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起句劈空而来,文意引入东京,却又立即归结到东京留学生活中所见景象的否定。这就是关于辫子和跳舞的见闻。
关于辫子,散文里写了留学生的盘辫与散辫。速成班的清国留学生盘着大辫子,成群结队出入于上野公园樱花丛中,以游逛为务;或者是解散辫子,扭动脖子,以丑为美。关于跳舞,叙述留学生会馆每到傍晚,就“满房烟尘斗乱”,以为时髦。这些留学生留而不学,深为鲁迅所厌恶。
这种奇怪的现象,表明了东京不足留恋。从憧憬到惊怪,从追求到厌恶,种种思绪都用“东京无非这样”寥寥七个字表现出来,并且也为得识藤野先生于仙台作了铺垫。如果把“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移到第三节,置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之前,那也完全可以读通,且还变得容易读懂。但是,这样一来,就有两个不同了:
第一,这一句就不再是提示东京观感的话,而是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合成过渡性的语言,既不能加强过渡作用,又失去了劈空抓来、就势掷去的艺术力量。
第二,这一句变换了位置,虽然也能在叙述辫了与跳舞之后略见对此表示的厌恶之情,但是这种感情既已减弱,文章也失去了原来的短促叹息的情绪,东京不可久居的急迫感也不能在开卷之时就传达给读者。
开篇的一句,实在是寓新奇于平淡的传神之笔。记叙仙台的藤野先生而从东京的“清国留学生”写起,使人不觉得兜圈子,而感到应该这样由外围进入中心,这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也是万不可少的。
(二)“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由东京到仙台途中见闻的记叙,当然应当力求简要,百来个字,却把日暮里写得很突出: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关于这些话,在一些研究分析文章里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有的以为,鲁迅“对日暮里,闻其名而忧祖国之衰”,有的以为,鲁迅见其名而“产生预感,军国主义的日本总有一天要没落,像日落西山”。
我们对两说都不敢苟同。
“闻其名而忧祖国之衰”,这里所说的由“闻”而“忧”,不是广泛意义上的忧国忧民,而是有特定的内容的;也就是说,由“日暮”之名而想到祖国的处境,以“日暮”比拟“祖国之衰”。当时的祖国诚然是衰弱的,鲁迅也诚然为之忧虑,但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青年鲁迅,怎么会认为祖国日暮途穷了呢?须知此时他的反清革命的热情正炽呀!
若说是由此一地名而预感到“军国主义的日本总有一天要没落”,那无异是说,鲁迅在留日时期已经对社会发展规律有所认识,已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有所明白。留日时期的鲁迅,还没掌握马克思主义,怎么会有这种预见?而且,当时日本正是明治维新之后不久,刚刚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日落西山的征象何曾明显出现?
在日暮里的地名问题上,我们大可不必去求什么微言大义。鲁迅记住了这站名,我的蠡测是:在以“日出之国”名世的国度里,竟有“日暮”的地名,所以容易被记住。
(三)“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
提到水户的话,只有一句: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水户的所以被记住,原因已经写明白:“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有的同志以此作《藤野先生》的主旨乃是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一证,有的同志虽然不承认主旨在表现爱国主义思想上,却也认为这一句是说明了这一点的,亦即“显然是从爱国主义思想出发的”。我的看法有所不同。提及水户与朱舜水的关系,看来是为了表明:此时经过了200多年前朱舜水客死之地,此去仙台,比当年从事抗清失败而走日本的朱舜水跑得更远,这究竟是幸邪否邪?──读到后面,我们才知道,鲁迅踏着朱舜水的足迹,到了“还没有中国的学生”的仙台,得以师事藤野,是其大幸。
至于写这一句是否“从爱国主义思想出发”的问题,也顺便说一说。诚然,鲁迅留学日本,是有他的爱国主义目的;但并不等于说,这就是此文的主题。分析主题,要从全篇的内容和构思来看,这里不可能展开讨论。单就这一句而言,我们固然也不能说鲁迅写的时候就没有这种思想,但把此句写在这一篇散文的这一个段落里,就未必是“从爱国主义思想出发”,也就是说,在本文中选取这个材料,用意是在插入朱舜水当年足迹所至的情形,由此引到后来得识藤野的大幸。
(四)关于仙台食宿的一些话
文中记载的仙台食宿,用了一个自然段,有几百字之多。这些话似乎容易看懂,但却出现不同的理解。
鲁迅记叙这些的用意何在呢?曾有人认为:“鲁迅厌弃他们的生活,而对远离东京的一个小城的艰苦生活不以为意,这充分表现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追求和向往。他到日本来留学不是为享乐,而是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职员对他的关怀和照顾,也正是他这种探索中的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是否真是如此呢?
我要提请注意一点:这些关于仙台食宿的话置于见藤野先生之前,决不会与后文无所关涉。如果说此时已得到“慰藉”,那么藤野先生的关怀也就不是空谷足音了。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仙台医专教职员对他的操心。但这种操心,鲁迅认为不过是“物以希为贵”罢了。这种“物离乡贵”的优待,是不能和藤野先生的关怀并论的。
(五)“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记藤野先生来上第一课时,说:(他)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
对此,有的同志这样解释:“写出藤野先生朴实而又学识丰富的风度。”
我们想反问一句:如果一位教师声调并非“缓慢而很有顿挫”,那么这位教师是否朴实?他的学识是否丰富?这大约是无从回答的,因为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鲁迅写他上课时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是记实。这正好反映出藤野先生为学生听课设想,使学生既能有所思索,又能记下笔记。倘若讲课平直,不大能启发学生思考;讲课速度太快,则记录困难,且又无暇思索。
是的,藤野先生不仅“介绍自己”时声调如此,后来因鲁迅解剖尸体而释然于怀,高兴地述说这一点时也“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那么这种声调,无疑是在课堂教学中养成的习惯了。
(六)讲演·讲义
关于“讲演”,散文里是用在这样的句子里的:……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
这句话,令人记起《红楼梦》里的“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此处“演说”一词,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演说”。在现代,这个词是发表鼓动性、说理性意见的意思;在《红楼梦》里,则是兴致勃勃地述说的意思。鲁迅在《藤野先生》里用的“讲演”略似于《红楼梦》所用的“演说”。留级生“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并非客观地叙述教授们的事迹,更非平淡地介绍他们的学历、经历,而是连演带说地叙述这些教授的旧事,其中包括笑谈。──这是从散文里转述的关于衣着的事,可以了解到的。
关于“讲义”,这篇散文里用得不少。但归纳起来,也不过两种意思。其一是:“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这里的“讲义”,是讲课的意思。其二是:“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此句中的“讲义”,是笔记的意思。
在作了这样的简释以后,尚须研究一个问题:鲁迅为什么要在可以用上讲课、笔记的地方,改用“讲义”这个词呢?有的同志认为,他吸收了日语,在日语中有此一词,有此用法。如果仅仅说到这里,我以为还只说对一半。因为日语中的“讲义”一词,也是从汉语里吸收去的。
“讲义”在古汉语里,原为讲解经义的意思。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开元五年九月,诏曰:“古有宾献之礼,登于天府,扬于王庭,重学尊师,兴贤进士,能美风俗,成教化,盖先王之繇高。……其诸州乡贡、明经、进士,见讫宜令引就国子监谒先师,学官为之开讲,质问其义。……”
这里所说的是国子监先师开讲经义、向就学的国子监生员质问经义。佛教徒讲论佛典经义亦称讲义。
日语中吸收了这个词,一直沿用下来,直到兴办新式学校,亦用此说法来指称教师讲课。
“讲义”既然是讲课的意思,学生听课时记录下来的笔记,也就可以称为“讲义”了。《藤野先生》里,有此一词的句子,多数是用后一词义。比较难以辨别的是下面的句子: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这里的“抄讲义”,当然不是照着印发的书面讲义抄写,而是照着口头的讲解作记录。藤野先生所问的“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指的是讲课内容能否记下来。则此处的“讲义”,当解作讲课。这和鲁迅叙说自己所记的“讲义”之为笔记,并不相同。
《藤野先生》里所使用的“讲义”一词,无论哪一处,都不同于今天的通常用法,今天是作教师编写并由学校印发的教材解释的。
(七)“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
这“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是指这样的事实: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
为什么“很为难”,有不同的理解。
一种解释是:“鲁迅先生不愿意把这种丑恶的陋俗说到外国去,所以对于藤野先生关于小脚骨头的问话,感到‘很为难’。”这一看法沿用者比较多。有的还作进一步的发挥:“‘使我很为难’,不愿提到中国妇女受压迫摧残的象征,表现了作者高度的民族自尊心。”然而真是“不愿提到”么?有的同志作了值得重视的分析,他认为鲁迅是回答了藤野先生的,但这答话省略了:
作者虽然“很为难”,结果还是回答了他的。何以见得呢?因为藤野先生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很显然地表示出他已经听了作者的回答,但是百闻不如一见,总得看一看才能知道究竟。然而作者在这里巧妙地把回答的话省略了。
这个分析,是可信的。既然鲁迅有所回答,那么,“不愿意说”“不愿提到”也就不合事实了。何况,如同别一些研究者所说,鲁迅向来反对把讳言本国落后的习俗与民族自尊等同起来。在《灯下漫笔》中就表示过,对于“疾首蹙额而憎恶”当时中国落后现象的外国人,“我敢诚意地捧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后来又专门写过一篇《以脚报国》,批评了“杨缦华女士”在比利时讳言当时中国还存在着的裹脚的女性。如果以为鲁迅因为民族自尊心而不愿这恶习说到外国去,那是不合于鲁迅的一贯见解的。
另有一种解释:把鲁迅的“很为难”,是由于他没有见过到底“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说不清楚,便感到“为难”,并以自己的“为难”衬托了藤野先生尊重科学,得视调查的可贵精神。这也就是说,鲁迅的“很为难”,是因为困于藤野先生的质疑。究竟是否这样呢?若从解剖学来看,鲁迅确乎没有见过“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但对“怎么裹法”,是不会不曾看到过的。他在日本时曾写信给母亲,要她放足(据王鹤照回忆),也可以说明他见过上辈妇女的缠足情形。许寿裳回忆鲁迅自述的学医动机时,说除了其他两个动机外,“还有第三个:救济中国女子的小脚”。既然如此,他在学解剖之后,岂会对缠足所造成的足骨变形一无所知?可见这种说法未必符合原意,藤野先生的提问,完全是一个正直的、认真的医学家出于研究需要而提出的,他没有民族偏见,更不含讽设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本应以礼相待,为他提供研究足骨之材料。然而,实在难以启齿。因为缠足现象恰恰是鲁迅一直深恶痛疾的东西,被他认为是世界上仅有的一个怪现象。解剖学一定使他懂得缠足多年的足骨压折了是无法恢复原状了,向藤野先生提供真实情况也无助于研究“救济中国女人的小脚”。我以为,应当回答而难于启齿,才是使鲁迅“很为难”的原因。
前面已经引用过一位研究者的分析意见,认为鲁迅是回答了的。这与“很为难”并无矛盾。在“很为难”之后,又终于回答,也并非不可能。至于答了些什么,我们自然不得而知了:因为作者自己没有写。
(八)“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叙述看时事影片(幻灯片)时,有这么一句:“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我”当然只有一个,决不可能有两个,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从前文看,可以明白它的大意:时事片子既然映的是日俄战争的情形,画面上出现的总该是限于这两国的人吧?“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而“夹在里边”的中国人,一个是要被枪毙的,一群是围看枪毙的。这说的是电影(幻灯)里映出的中国人,接着就又说到讲堂里的一个中国人──“我”。
这些话里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沿着“一个”──“一群”(以上在片中映现的)──“一个”(在讲堂里)这个次序说的,行文要移到“我”上面来,既要写出“我”,又要写明“一个中国人”,便不能单写“在讲堂里的还有我”。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其实是有所省略的。如果补全了,当是:在讲堂里还有一个被置于映示闲看枪毙中国人的一群中国人的影片面前的一个中国人,那就是我。──这样写当然太噜�⒘恕B逞讣纫�表达这样复杂的关系,又要写得简捷有力,于是写下来的就是仅仅10个字的一句话,饱含愤激之情的一句话。
(九)“呜呼,无法可想!”
看时事影片时,讲堂里一些日本学生发出了欢呼声,接着写的是: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这里难解之处在于“无法可想”几个字。
认为“无法可想”,是在什么时候?上海师大中文系编写的《鲁迅作品教学参考资料》所作的解释是:“指1990年──1917年间的事。”这个时间,上限是理迅归国年代,自然与“此后回到中国”相合,下限则不知何所据而云。这本书接着有解释说:“(鲁迅)因为没有找到启发人民觉悟的真正武器,因而对这种麻木落后状态感到无法可想。”似乎以为1917年之后,就已经找到这样的武器了。然而,作于1925年的小说《示众》,恰恰就是描写了“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的,《藤野先生》作于1926年,也对此感叹“呜呼,无法可想”,可见1917年之说不确。我以为,这“无法可想”的思想,一直要继续到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前夕。
“无法可想”是鲁迅回国之后才有的想法,在仙台决定弃医从文以至到东京从事文学运动时,他是怎样看、怎样想的呢?这在上引的《鲁迅作品教学参考资料》里是这样的解释的:“‘那时那地’,指在仙台决定弃医从文之时,那时鲁迅认为‘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所述时、地以及意见的改变,都是对的,但还可以说得清楚些:“在那时那地”,鲁迅以为是有法可想的。
那么,在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是否又回到早先的有法可想上去了呢?我的理解是:不是这样简单的回复。这时,他对文艺的作用有了确切的认识。在《文艺与革命》中说:“我是不相信文艺的旋乾转坤的力量的,但倘有人要在别方面应用他,我以为也可以。譬如‘宣传’就是。”后来,他在1933年12月20日致徐懋庸信里也说:“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这个认识,与他决定弃医从文时的有法可想的想头,是不同的。早先以为文艺可以改变“示众”的看客的精神,后来知道无此伟力,“无法可想”,再后又认识到文艺固然不足以旋乾转坤,却能“影响社会”。
(一○)“状况也无聊”
离开仙台再没有写信给藤野先生了,原因是: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这一句我未见有人作解释,有之则大约自《鲁迅作品教学参考资料》始。该书认为:“这句话指离开藤野先生之后,成绩很不理想,充满自我解剖的精神。”接着历举鲁迅办《新生》杂志未果,回国后见到许多失望的事。释语最后说:“(鲁迅)一度感到寂寞和苦闷,直至十月革命以后,五四前后,才开始了新的战斗。”然而,既然已经“开始了新的战斗”,那就不是“状况也无聊”了。也许有人会说,这虽不无聊,但成绩很不理想。如果这样,亦可证明“状况也无聊”毕竟不同于“成绩很不理想”。我的意思主要在于:鲁迅说这话,并不是在作“自我解剖”。若说这是“自我解剖”,岂不等于说没有写信成了鲁迅“自我解剖”的题目?“自我解剖”原是很严肃的字眼,不宜用得太滥。
我的理解是:“状况也无聊”略近于文言的“乏善可陈”,也就是说自己没有什么值得告诉对方,看作谦词可以,不必去钻“微言大义”的牛角尖。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篇15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
师:今天我们学习《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什么人物?
生:鲁迅的老师。
师:是,但准确吗?鲁迅的老师很多啊,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也是他的老师。
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教解剖学。
师:哎,这就准确了。学语文,就是要把语言表达到最准确、最完美。
下面老师提供两则小资料:
A、藤野先生简介:
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升为教授。两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1915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1919年回故乡开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B、鲁迅看重《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佩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师:学习本课可培养发明精神和发明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人对《藤野先生》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多种教辅资料的答案都有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
师:下面请大家预习课文,边读边划,特别要划住不懂的问题。
师:读懂了吗?
生:没有……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这一课比较难懂,所以必需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啊。也无妨读一点教辅资料。……
二、检查预习,整体理解
师:我们先整体理解课文,做个填空题吧:《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_。
生:《朝花夕拾》……散文。
师:我们学过的课文,还有哪篇选自《朝花夕拾》?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
师:《社戏》也是吗?
生:不是,那是小说。
师:对了。记住:写自身的亲身经历的,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是小说的,选自《呐喊》。
师: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局部:
A、在_____________,表达对_____________的厌恶;
B、在_____________,回忆与_____________交往;
C、在_____________,表达对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生:在东京……在仙台……在中国。
师:中国这么大,说在中国准确吗?
生:不准确……在北京。
生:表达对中国留同学的厌恶……是“清国留同学”……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师:这里用到了三个地名,这涉和到鲁迅的经历,下面老师再提供一则小资料──与本文相关的鲁迅经历。
1902年3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1904年9月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文和筹办杂志,直至1909年8月回国,一共在日本住了七年多。
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1912年2月到南京,3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1926年初春,去厦门大学担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
师:这是鲁迅1904年4月在东京弘文书院的毕业照(图)。这是雕塑《鲁迅与藤野先生》(图),在绍兴鲁迅博物馆。
三、阅读“在东京”
师:咱们齐读第一自然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学习加红色词语(略)。
师:上野公园,是东京最大的公园,也是东京的文化中心。这里原来是德川幕府的家庙和一些诸侯的私邸,1873年改为公园。公园面积很大,内有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都立美术馆等,有“史迹和文化财物的宝库”之称。
上野公园的著名还在于每年春天盛开的樱花,上野赏樱是东京人的保守习俗。下面我们看几幅图片(图:上野公园、樱花)……
师:“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什么意思?
生:只不过。
师:它表示作者什么感情?
生:表达对东京的失望……表达对东京的不满。
师:是“失望”好,还是“不满”好?为什么?
生:“失望”好,说明去留学时把东京想象得很好,结果不是那样。
师:对。“不满”没有这个意思。批上两个字──失望。
师:学习这一段,要特别理解外貌描写的艺术匠心。先请找出这一段中的外貌描写。
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同学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师:把这几句大声读一遍……作者写“清国留同学”的外貌,并非全面描写,而是只抓一个特点。想一想抓了什么特点?
生:抓住了辫子的特点……抓住了“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师:对,问题是为什么抓这个特点?
生:因为清朝人留辫子。
师:留辫子就该抓吗?他们也穿衣服啊,为什么不抓?他们也是黄皮肤黑眼睛啊,为什么不抓?
生:我觉得从辫子可以看出对大清的态度,那时的革命者是剪掉辫子的。
师:对喽,在当时,有没有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就不只画出了他们的皮囊,更画出了他们的灵魂。
这里老师再介绍点小知识──辫子的故事: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家长,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
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当时鲁迅一到日本,就率先剪掉了象征羞耻的辫子。
看,这是鲁迅当时的“断发照”(图)。
可以这样说:留辫子,是保皇党;剪辫子,是维新派。那么这些“清国留同学”属于哪一派?
生:保皇党……不是,属于两面派。
师:为什么?
生:留着辫子,说明效忠清王朝,是保皇党。辫子盘在头顶,是留有后路: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就又变成了“保皇派”。
师:对啊!所以鲁迅高明啊!这是大师的手笔啊!批上几个字──
生:大师。
师:当然也可以,但“大师”不如“画出灵魂”──画出灵魂了吗?
生:画出来了。
师:所以以后你写外貌的时候,不能长什么样就写什么样,得抓住特点,画出灵魂。
师:理解作者修辞的艺术。“修辞”有两个意思:
A、使用修辞格,如比喻、拟人等;
B、选择字词句。
你们一般只知道第一个……“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同学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暗喻……夸张。
师:是夸张吗?夸张有两条要求:第一,必需是明显的吹大话──有座楼有10米高,你说它有12米,不能叫夸张,你得说它“高耸入云”才行。第二,也不能夸张得没边没沿──说它高到月亮上去了,就不行了──帽子再高,也不能富士山那么高,所以不能说是夸张。说是比喻,就不只表示了它的高,而且表示出了它的──
生:形状。
师:对,既形象,又有嘲讽意味。接着看看富士山的介绍,看看形象不形象。
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位于本州岛的东南部,距日本首都东京80公里,俯瞰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它是个圆锥形的火山,海拔3776米,山巅终年白雪皑皑,顶上有一个直径800米、深200多米的火山湖。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富士山共喷发过18次,最后一次是1707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富士山被日自己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图)
师: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
生: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师:“鉴”是什么意思?
生:镜子……用作动词,照镜子。
师:油光可鉴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有讽刺作用。
师:下面是“说文解字”:“监”与“鉴”──监,古文字象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身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图)你看出来了吗──右上角是一个人,左上角是一只眼睛,下面是“皿”。
生:看出来了。
师: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这说明“鉴”的本意是什么?
生:照镜子。
师: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是什么意思?
生:漂亮。
师: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语。
师:表达什么感情?
生: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同学”的厌恶。
师: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同学”的速成班,鲁迅的初稿并没有“成群结队的”这几个字,是后来修改时添上的。想一想,为什么添上?
生:“成群结队”表示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增强了讽刺的力量。
师:对。下面朗读“中国留同学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那是在学跳舞。”
中国留同学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加红色的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几本”表示可买的书不多。
生:“有时”表示值得一转的机会也不多。
生:“倒也还”表示语义勉强。
师:假如你家长问我,你的语文成果怎么样,我说“好”,与“还好”或“到也还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了解许多无聊的事。
师:为什么不说是“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人”?
生:这也是讽刺说法……对“清国留同学”充溢厌恶。
师:这就又有一个问题了──鲁迅为什么那么厌恶“清国留同学”?
生:这些“清国留同学”不学无术,白昼逛公园,晚上学跳舞……他们忠君保皇……
师:答这个问题,你得从清国留同学和鲁迅两方面答──看看老师的答案: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同学”不学无术,在国家危亡之时,白昼逛公园,晚上学跳舞,而且思想腐朽,忠君保皇。因此鲁迅厌恶他们。──谁的答案好?
生:老师的好……
师:是不是这样,有诗为证: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看懂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老师给你翻译成了新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师:还要理解这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生:不离题。
师:为什么?
生: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
师:你的意思大致是对的,但考试时这样答不能得分。我问,没有写藤野先生,为什么不离题,你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行吗?
生:不行……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师:哎,这就对了。另外,这还表示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暗线,也是主题的一个方面。所以不离题。
学到这里,开始懂一点了吧?……
(第一课时到此结束)
四、阅读“添改讲义”
师:下面朗读“过了一星期……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师:“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根据上下文推断,这两个“讲义”各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个是讲课内容,第二个是课堂笔记。
师: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
生: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师:“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