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橘灯 精选17篇
小橘灯(精选17篇)
小橘灯 篇1
冰心
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
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
仄①的楼梯,进入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
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
隔着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
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
外屋板门吱的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
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
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
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
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去。我
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
“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
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
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
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
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
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
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噔、噔、噔地
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
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
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
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
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
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
的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
头看见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
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
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倒
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会。门边一个小
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
让我坐在炉前的小凳子上,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
打量①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
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
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
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
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
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
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
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介她说:“现在没有什么
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
插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
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
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
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
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来,谢了她。她送我到门外,我不知道
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
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
圆圈,最后接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
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
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
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
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便问我从
哪里来。我说:“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
“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
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
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了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
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
12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
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郡“好”了!
1957年1月19 日
小橘灯 篇2
教学重点
一、“小橘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
二、恰当地使用修饰词语。
三、复述有关部门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略。关于《小橘灯》,作者指出:“小姑娘是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她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 因为党组织受到破坏而离开了家,她的母亲受到追踪的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在这场事变中,这个小姑娘是镇定、勇敢、乐观的。”
想一想: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细致描写那只“小橘灯”的用意是什么?小姑娘的品格使你受到哪些感染?
二、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推断,解释下边加横线的词语(具体略)
三、理解·分析
1.面对家庭不幸的遭遇,小姑娘哪些言行表现出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
2.课文用“小橘灯”作标题,着重描写了小橘灯,小橘灯象征什么?这对表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四、揣摩·运用
从下边的描写里,可以看出小姑娘生活在饥寒交迫中,说说加点的修饰词语的作用。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 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五、假如删去下边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表达效果会受到什么影响?
1.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
2.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一我们的年夜饭。”
3.“[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六、揣摩下边的几句话,说说小姑娘此时的心理活动,说说两个“好”字的含义。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
七、一句话或一段话,有时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但不能离开文章作架空的分析。
看看下边对一句话的几种理解,你认为哪种理解比较恰当?为什么?
这增脆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1.借小橘灯.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2.小橘灯的光是微弱的,却能使人想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给人鼓舞。
3.从小橘灯想到小姑娘,在那黑暗的时代,她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是可贵的,给人鼓舞,使人看到光明。
4.这说明当时的革命力量虽然还不够强大,小橘灯却能照亮前进的道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革命的前途是无限美好的。
八、积累·联想 (略)
九、复述是以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这就要消化、领会课文,学习句式、丰富词汇,并要自己组织语言。可以先列出提纲,按提纲复述。试复述这篇课文内容,力求简要、生动。
教学建议
一、重点段落分析(倒数四、五、六段)
这个片段先后写的是,小姑娘制作小橘灯,分别时说的话,我提着小橘灯走山路的感觉,全文的思想在这个片段中得到了升华。
写小橘灯的制作过程,用了一个长句,写了一连串连续的动作,语气连贯紧凑,写出了小姑娘的心灵手巧,动作麻利。
小姑娘巧制小橘灯送我,带有儿童的情趣。用我送的大橘子制成小橘灯送我,这是在困苦的岁月中一个懂事的小姑娘表示一种心意的特殊方式。也正是这盏小橘灯赋予这个故事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这一段里有两个状语用得好,一个是“极其敏捷地”,既说明小姑娘怕耽误我赶路,又表现了她的灵巧。还有一个是“相对地”,说“把那小橘碗相对地穿起来”,怎么个穿法就说明白了。
小姑娘把小橘灯递给“我”时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这是送小橘灯的心意,完全是儿童的口吻,对人却十分体贴,小姑娘的心灵显得多么美好可爱。
写送别时的对话,用“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把“我”的话一概省去,把笔墨集中在小姑娘一个人身上,这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写她的口气,说“又像安慰我似的”,八九岁的孩子反而安慰大人,写出了她的稚气与早熟。写她的话有三句,“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一定”二字,表示她坚定的信念,她坚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提灯走路的画面,着意在光线上作对比描写,一面是黑暗,一面是朦胧的橘红的光,在黑暗的反衬下,这一点朦胧的橘红的光,越发显得鲜艳突出。正像冰心自己说的:“一切的黑暗阴沉只为了烘托那一盏小橘灯的‘朦胧的橘红的光’,怎样冲破了阴沉和黑晴,使我感到眼前有‘无限的光明’。”
作者怀着激情赞颂“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抒发了光明就在前头的欣喜感情,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充分地开掘。
二、课文的含蓄美
这篇文章写得含蓄深刻,全部文字都是从正面描写小姑娘,写她的生活和家庭,对造成小姑娘家庭悲剧(父亲失踪,母亲病重,生活穷困)的社会并未直诉一个贬词,但字里行间,却渗透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
本来,除夕夜,正是欢庆团聚、喜气洋洋的日子。可这里,“天气越发阴沉”,浓雾迷茫,道路“歪斜不平”,没有一点活气。家里呢?“屋子很小很黑”,“妈妈闭着眼平躺着”,“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年夜饭是红薯稀饭……总之,没有鞭炮,没有佳肴,没有温暖,没有欢笑,有的只是弥漫着的穷困凄凉的气氛!透过这些描写,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都是由黑暗统治造成的。文末插叙部分,学生被抓、王春林失踪的交待,虽只淡淡一笔,却交待了造成这一悲惨事件的直接原因。“做人要直,做文要曲”,曲,即含蓄,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将所要表达的思想融于具体描写中,让读者去咀嚼,去回味,对照生活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从而最大限度地认识作品,理解作品。因为含蓄,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厚实。
三、生动、鲜明的小姑娘的形象
这篇文章中的小姑娘是作者倾注了全部感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文章是通过人物最富有特征的肖像、言行描写来表现性格的:她幼小、贫寒的外貌,让人心生怜爱;“我”与她的攀谈,让人觉得她懂事、可爱;“我”去她家里探访,她沉静有礼地接待;她乐观地“笑”谈那寒酸的年夜饭;她熟练、敏捷地制作小橘灯;她热情地送客;特别是她对未来的信心……这一切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小姑娘美好的性格——懂事、热忱、镇定、勇敢、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让人不由地对她心生敬意,心生爱意。
文章中小姑娘的言行是通过“我”的观察表现出来的,而“我”的感受又伴随着对小姑娘的描写逐步流露。“我”的感情伴随着对小姑娘的了解而不断升华,这些感受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可爱、心灵的美好。
四、文中“我”的艺术形象
1.“我”是同情劳动人民处境的知识分子,这从“我”热情帮助小姑娘打电话,亲自到小姑娘家探望,并给病人买橘子可以看出。
2.“我”在黑暗的时代,曾经因看不到光明而苦恼,但受小姑娘的影响,“我”变得坚定起来,勇敢起来,“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五、课文的对比艺术
《小橘灯》一文,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朴素清新的语言隽水含蓄,突出了中心,深化了主题。
1.小姑娘弱小的外貌与高贵的精神。最初“我”见到的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非但貌不惊人,而且简直有点寒伧。然而就是这位小姑娘说话时竟安慰“我”似的,显得很镇定,做小橘灯时“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表现得非常伶俐,最后送“我”走时“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按到我的手上”说“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反映了她乐观的品质。
2.对红薯稀饭的珍爱与对甘甜橘子的淡漠。当“我”问她“这锅里是什么”时,“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从笑的神态不难看出,即使是红薯稀饭也是不易享受的。然而,当“我”带去甘甜的橘子时,“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慢慢地从橘皮果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枕头边”。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红薯稀饭都难吃上,而把橘部给了生,病的母亲,这是多么需要自制力啊!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们窥见了小姑娘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
3.凄凉的现实与温暖的人情。“这屋子很小很黑”,家境贫寒;“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母亲病重。然而,小炭炉上面的小沙锅微微冒着热气;小姑娘微笑着欢迎“我”;给“我”让座,自己蹲在一旁,热情地招待“我”;说话时叫“我”放心的亲切安慰,又使“我”感到温暖。一个小姑娘能把清苦的家料理得如此井井有条,能面对困难友好热情地招待客人,足见其乐观的品质。这种对比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
4.反动派的腐败无能与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积极抗日救国,还加紧镇压革命志士,王春林的失踪就说明了这一点。但王春林并未因国民党的凶残就贪生怕死,而是勇敢地为进步学生送信。通过这一对比,交代了小姑娘性格形成的家庭、社会基础。多难的家庭,催她早熟;使她勇敢;追随革命的父亲教她乐观,给她信心。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5.沉闷压抑的黑暗与振奋人心的光明。文章一开始就讲仄仄的楼梯是“阴暗的”,天色是阴沉的,屋子小且黑,山路黑暗潮湿,山景浓雾迷茫。“黑暗”等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八次之多,读后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诚然,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社会环境的写实。然而,令人欣慰、催人振奋的是小橘灯的光恰如小姑娘的精神,正像一线光明、冲破了黑暗,增强了“我”追求光明的信念。作者不动声色地在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使得文章含蓄深沉,精警得神,仔细咀嚼,其味无穷。
六、启发式提问教学方法建议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小橘灯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简介作者,疏通字词,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2、认识革命的艰难,学习小姑娘在艰难处境中表现出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小说集《超人民往事》和通讯集《寄小读者》等。
冰心早期作品的三大主题是"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这就是冰心所坚持和提倡的"爱的哲学"。写于解放后(1957年)的《小橘灯》一文,既承继了早期作品的特点,又表现了冰心对旧中国的控诉,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这使她的作品注入了新的、充满活力的精神力量。
三、学生通过查字典,掌握重点词语。
仄仄 光景 无聊 打量 朦胧
掌握这些词语,除了正音明义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练习造句,学会使用这几个常用的词汇。
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尽量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开头要读出沉闷与无聊,中间要读出同情和赞赏,结尾要读出昂扬与希望。教师也可以范读一段,也可以请读得好的同学读。形式可以多样,目的只有一个:初步体会情感。
五、理清思路。
问题一:课文写"我"访友未遇而碰到小姑娘的故事。请同学们以"我"的行动为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交流解答)
明确:
1、"我"去看朋友--故事的起因。
2、"等着"朋友①看见小姑娘--故事的发生。②探望小姑娘生病的妈妈--故事的发展。③辞别小姑娘--故事的高潮。
3、见到朋友,补叙小姑娘一家的情况--故事的结束。
4、怀念小姑娘--故事的尾声。
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事情的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的要素,使他们懂得,记叙文必须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表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清楚开始,表述若不清楚,思路混乱,那就更不用谈什么了。
这里强调的是叙事的思路。(交流解答)
问题二:请同学们按照"小姑娘做什么"的问题,整理文章写人的思路。
1、(小姑娘)打电话请大夫--一写其外貌神态。
2、谈家境,掏橘瓤,制橘灯--写其言谈举止。
3、赠橘灯,送客人,做手势--写其动作表情。
问题三:请同学们按"小橘灯怎么样"的问题,整理文章写物的思路。
1、小姑娘制作、赠送小橘灯--小橘灯的来历(动作描写)。
2、"我"提着小橘灯--小橘灯的作用、意义,"我"的感受。
3、朋友见到小橘灯--小橘灯引起的疑问和联想。
4、"我"想起小橘灯--小橘灯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六、小结
文章记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们看出了小姑娘在艰难的处境中表现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七、布置课外作业。
A、用"仄仄 光景 无聊 打量 朦胧"等词造句。
B、试用自己的语言发复述课文。
C、完成练习四。(理解句子)
八、说课精要:安排诵读环节或范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理清思路。
九、教学结构:简介作者--掌握词语--诵读文章--理清思路--提问--学生交流解答--小结
十、教学后记:
小橘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语言、动作两方面入手,分析小姑娘的人物形象。
2、简单分析"小橘灯"的象征意义。
3、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工具
课体制作
教学过程及其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 3`
1、抽一学生简述《小橘灯》的故事情节。
2、教师以此导入新课。
二、小姑娘的形象分析 20`
1、请一学生配乐朗读第8自然段(即小姑娘制作小橘灯的过程),请一学生制作小橘灯,其他同学边看边感受这个制作过程。
2、指名学生谈谈制作的感受。
3、教师顺势提出一问题:"刚才从同学的表演中,我们看到了小姑娘的心灵手巧,现在,请同学们紧扣文章,从她的语言来分析小姑娘的性格特征。"
4、学生边读边划出语句,并归纳出她的性格特征。
5、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回答时边读边分析。
6、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适当补充,并进行思想教育,(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三、分析"小橘灯"的象征意义。15`
1、放一段小姑娘送我上路时一段录像。
2、教师出示问题:"为什么作者在提着小橘灯上路时想得那么多?究竟"小橘灯"象征什么?它和小姑娘之间有何关系?你自己如何理解?
3、小组交流,抽查2、3名学生回答。
4、教师总结式归纳。
("小橘灯"使人联想到一线光明,联想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性格的可贵,从而给人鼓舞。用"小橘灯"作标题深化文章的主题,把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刻画得更加可爱、可贵。)
四、口头说话训练 5`
教师指出写文章时要明确主题该是什么,如何揭示主题,指导学生刻画人物时要注意从语言、动作两方向入手,即时抽1-2名学生口头作文。(描写同桌)
五、总结扩展。 1`
学了《小橘灯》以后你能联想到其他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 1`
A、描写班里的一个同学,写300字左右的文字。
B、写学习《小橘灯》后的体会,字数不限。
C、根据《小橘灯》的故事情节,排演一个课剧本。
七、说课精要: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必拘泥于正确答案,让他们有一个发挥的时候。
八、教学结构:导入--配乐朗诵--谈感受--分析形象--交流--口头说话--小结
九、教学后记:
小橘灯 篇4
教学建议
一、重点段落分析(倒数四、五、六段)
这个片段先后写的是,小姑娘制作,分别时说的话,我提着走山路的感觉,全文的思想在这个片段中得到了升华。
写的制作过程,用了一个长句,写了一连串连续的动作,语气连贯紧凑,写出了小姑娘的心灵手巧,动作麻利。
小姑娘巧制送我,带有儿童的情趣。用我送的大橘子制成送我,这是在困苦的岁月中一个懂事的小姑娘表示一种心意的特殊方式。也正是这盏赋予这个故事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这一段里有两个状语用得好,一个是“极其敏捷地”,既说明小姑娘怕耽误我赶路,又表现了她的灵巧。还有一个是“相对地”,说“把那小橘碗相对地穿起来”,怎么个穿法就说明白了。
小姑娘把递给“我”时说:“天黑了,路滑,这盏照你上山吧!”这是送的心意,完全是儿童的口吻,对人却十分体贴,小姑娘的心灵显得多么美好可爱。
写送别时的对话,用“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把“我”的话一概省去,把笔墨集中在小姑娘一个人身上,这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写她的口气,说“又像安慰我似的”,八九岁的孩子反而安慰大人,写出了她的稚气与早熟。写她的话有三句,“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一定”二字,表示她坚定的信念,她坚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提灯走路的画面,着意在光线上作对比描写,一面是黑暗,一面是朦胧的橘红的光,在黑暗的反衬下,这一点朦胧的橘红的光,越发显得鲜艳突出。正像冰心自己说的:“一切的黑暗阴沉只为了烘托那一盏的‘朦胧的橘红的光’,怎样冲破了阴沉和黑晴,使我感到眼前有‘无限的光明’。”
作者怀着激情赞颂“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抒发了光明就在前头的欣喜感情,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充分地开掘。
二、课文的含蓄美
这篇文章写得含蓄深刻,全部文字都是从正面描写小姑娘,写她的生活和家庭,对造成小姑娘家庭悲剧(父亲失踪,母亲病重,生活穷困)的社会并未直诉一个贬词,但字里行间,却渗透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
本来,除夕夜,正是欢庆团聚、喜气洋洋的日子。可这里,“天气越发阴沉”,浓雾迷茫,道路“歪斜不平”,没有一点活气。家里呢?“屋子很小很黑”,“妈妈闭着眼平躺着”,“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年夜饭是红薯稀饭……总之,没有鞭炮,没有佳肴,没有温暖,没有欢笑,有的只是弥漫着的穷困凄凉的气氛!透过这些描写,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都是由黑暗统治造成的。文末插叙部分,学生被抓、王春林失踪的交待,虽只淡淡一笔,却交待了造成这一悲惨事件的直接原因。“做人要直,做文要曲”,曲,即含蓄,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将所要表达的思想融于具体描写中,让读者去咀嚼,去回味,对照生活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从而最大限度地认识作品,理解作品。因为含蓄,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厚实。
三、生动、鲜明的小姑娘的形象
这篇文章中的小姑娘是作者倾注了全部感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文章是通过人物最富有特征的肖像、言行描写来表现性格的:她幼小、贫寒的外貌,让人心生怜爱;“我”与她的攀谈,让人觉得她懂事、可爱;“我”去她家里探访,她沉静有礼地接待;她乐观地“笑”谈那寒酸的年夜饭;她熟练、敏捷地制作;她热情地送客;特别是她对未来的信心……这一切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小姑娘美好的性格——懂事、热忱、镇定、勇敢、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让人不由地对她心生敬意,心生爱意。
文章中小姑娘的言行是通过“我”的观察表现出来的,而“我”的感受又伴随着对小姑娘的描写逐步流露。“我”的感情伴随着对小姑娘的了解而不断升华,这些感受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可爱、心灵的美好。
四、文中“我”的艺术形象
1.“我”是同情劳动人民处境的知识分子,这从“我”热情帮助小姑娘打电话,亲自到小姑娘家探望,并给病人买橘子可以看出。
2.“我”在黑暗的时代,曾经因看不到光明而苦恼,但受小姑娘的影响,“我”变得坚定起来,勇敢起来,“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五、课文的对比艺术
一文,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朴素清新的语言隽水含蓄,突出了中心,深化了主题。
1.小姑娘弱小的外貌与高贵的精神。最初“我”见到的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非但貌不惊人,而且简直有点寒伧。然而就是这位小姑娘说话时竟安慰“我”似的,显得很镇定,做时“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表现得非常伶俐,最后送“我”走时“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按到我的手上”说“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反映了她乐观的品质。
2.对红薯稀饭的珍爱与对甘甜橘子的淡漠。当“我”问她“这锅里是什么”时,“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从笑的神态不难看出,即使是红薯稀饭也是不易享受的。然而,当“我”带去甘甜的橘子时,“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慢慢地从橘皮果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红薯稀饭都难吃上,而把橘部给了生,病的母亲,这是多么需要自制力啊!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们窥见了小姑娘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
3.凄凉的现实与温暖的人情。“这屋子很小很黑”,家境贫寒;“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母亲病重。然而,小炭炉上面的小沙锅微微冒着热气;小姑娘微笑着欢迎“我”;给“我”让座,自己蹲在一旁,热情地招待“我”;说话时叫“我”放心的亲切安慰,又使“我”感到温暖。一个小姑娘能把清苦的家料理得如此井井有条,能面对困难友好热情地招待客人,足见其乐观的品质。这种对比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
4.反动派的腐败无能与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积极抗日救国,还加紧镇压革命志士,王春林的失踪就说明了这一点。但王春林并未因国民党的凶残就贪生怕死,而是勇敢地为进步学生送信。通过这一对比,交代了小姑娘性格形成的家庭、社会基础。多难的家庭,催她早熟;使她勇敢;追随革命的父亲教她乐观,给她信心。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5.沉闷压抑的黑暗与振奋人心的光明。文章一开始就讲仄仄的楼梯是“阴暗的”,天色是阴沉的,屋子小且黑,山路黑暗潮湿,山景浓雾迷茫。“黑暗”等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八次之多,读后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诚然,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社会环境的写实。然而,令人欣慰、催人振奋的是的光恰如小姑娘的精神,正像一线光明、冲破了黑暗,增强了“我”追求光明的信念。作者不动声色地在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使得文章含蓄深沉,精警得神,仔细咀嚼,其味无穷。
六、启发式提问教学方法建议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教学重点
一、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
二、恰当地使用修饰词语。
三、复述有关部门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略。关于,作者指出:“小姑娘是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她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 因为党组织受到破坏而离开了家,她的母亲受到追踪的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在这场事变中,这个小姑娘是镇定、勇敢、乐观的。”
想一想: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细致描写那只的用意是什么?小姑娘的品格使你受到哪些感染?
二、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推断,解释下边加横线的词语(具体略)
三、理解·分析
1.面对家庭不幸的遭遇,小姑娘哪些言行表现出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
2.课文用作标题,着重描写了,象征什么?这对表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四、揣摩·运用
从下边的描写里,可以看出小姑娘生活在饥寒交迫中,说说加点的修饰词语的作用。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 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五、假如删去下边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表达效果会受到什么影响?
1.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
2.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一我们的年夜饭。”
3.“[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六、揣摩下边的几句话,说说小姑娘此时的心理活动,说说两个“好”字的含义。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
七、一句话或一段话,有时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但不能离开文章作架空的分析。
看看下边对一句话的几种理解,你认为哪种理解比较恰当?为什么?
这增脆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1.借.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2.的光是微弱的,却能使人想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给人鼓舞。
3.从想到小姑娘,在那黑暗的时代,她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是可贵的,给人鼓舞,使人看到光明。
4.这说明当时的革命力量虽然还不够强大,却能照亮前进的道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革命的前途是无限美好的。
八、积累·联想 (略)
九、复述是以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这就要消化、领会课文,学习句式、丰富词汇,并要自己组织语言。可以先列出提纲,按提纲复述。试复述这篇课文内容,力求简要、生动。
小橘灯 篇5
《小橘灯》教学设计示例2
设计思路
用朗读法初步感知小姑娘坚定、勇敢、乐观的性格,教师相机佐以点拨,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解决生字生词,并介绍作者。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二)引入新课
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非常美好的童年,八九岁时,可以在父母的怀中撒娇,感受家庭的温馨;可以在老师的教育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感受社会的温暖;可以在儿童乐园里尽情地玩耍,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儿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的《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1945年春节前夕重庆郊外的一个小姑娘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儿童的生活情况和精神面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三)整体感知
(1)出示小黑板或投影仪,检查字词的注音释义。
(2)作者简介。先让学生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后明确。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女作家。“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选集》中,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赢得很高的声誉。
(3)时代背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瑞想1945年中国的现实是什么样的?抗战即将结束,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他们逮捕、迫害、暗杀革命群众,重庆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
(四)教学过程
(l)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
听录音或饱含深情地范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简述本文故事梗概。点一名学生口述,老师给予适当评议。
教师明确下列要点:
(第l-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时间,“十几年前”“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地点,乡公所楼上。人物,“我”与小姑娘。事件,“我”在乡公所楼上见到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她要打电话找大夫给妈妈治病,“我”帮了她,打通了电话。
(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经过。
“我”买了几个橘子,沿着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妈妈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炉、小沙锅;睡的是板铺;年夜饭是“红薯稀饭”。
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妈妈的枕头边,然后做橘灯,“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拿出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做成小橘灯。
“我”提着小橘灯,借助“朦胧的橘红的光”,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离开小姑娘。
(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怀念小姑娘。
后来“我”知道,小姑娘的父亲叫王春林,因给进步学生送信,失踪了。“我”怀念小姑娘。每逢春节就想起小橘灯,想起小姑娘。
让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故事情节。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讨论下列问题,点一名学生回答,由教师明确:
①小姑娘的家庭情况怎样?
②你对姑娘的评价是什么?
教师明确:①贫穷又遭不幸,父亲失踪,母亲被打。为共产党送信,可以看出是进步家庭。
②从小姑娘的语言、外貌、动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镇定、勇敢、乐观、懂事的小姑娘。
(五)总结、扩展
本文叙述了“我”初遇、探望、怀念小姑娘的经过,着重描写小姑娘照着妈妈、做橘灯等情节,赞颂她在艰难的条件下仍然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找出描写小姑娘语言、外貌、动作的语句,看看表现了小姑娘的什么精神?
(2)熟读“炉火的微光……无限光明”,体会:“黑暗潮湿的山路”和“小橘灯的光”有没有别的含义?如有,是什么?
(七)随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让学生概述本文故事情节,老师明确要点。初通→探望(做灯、赠灯、用灯)→怀念。
(二)教学过程
从第几段开始写“探望小姑娘”的?指名读第5-9自然段,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天色越发阴沉了”“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有何含义?
交代当时的自然环境,暗示当时重庆政治环境的黑暗。
2.第6自然段描写小姑娘的家庭情况,其家庭情况怎样?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小姑娘的精神面貌如何?
家境贫寒又遭不幸,住的是“小屋”;睡的是“板铺”;用的是“小炭炉”“小凳子”;吃的是红薯稀饭。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
“笑着说”可以看出小姑娘在非常艰难的家庭环境中,挺直身子,承受贫穷和不幸的重压,令人敬佩。“安慰我”洋溢着乐观精神,也是对客人的感激。
3.作者是怎样围绕着做灯、赠灯描写小姑娘的?表现了小姑娘的什么性格?
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做灯,“拿”“削”“揉捏”“掏”“放”“穿”“挑”“点”,这一连串的动作干净利索地制作了一个小橘灯,小姑娘的心灵手巧,动作敏捷,做小橘灯,照“我”上路,一个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大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赠灯,侧重语言描写。
“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这句话写出小姑娘对我的关心体贴,情意浓浓,用光明和温暖为我送行。
“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这两句话多么亲切,充满着深情厚谊,写出对“我”的安慰,更为重要的是小姑娘对未来充满必胜信心和坚定的信念,第一个“好”字指病好了,第二个“好”字指过上好生活。
细节描写:“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写出天真、可爱、稚气,同时看出她的坚定信念。
体会修饰词语的表达效果。
(1)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笑着”:面对这样的贫穷生活,她笑着告诉我,表现勇敢、乐观的精神,如果删去“笑着”就变成冷冰冰的叙述,大大削弱了这句话的表现力。“年夜饭”写出家庭的贫困。
(2)“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一定”二字写出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坚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3)“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像安慰我似的”表现小姑娘的镇定乐观的精神。
齐读第8、9自然段。
4.范读第10自然段或放录音。提问:“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作者为什么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因为有了“朦胧的橘红的光”,“我”才看到了一线光明,能够在山路上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给了“我”鼓舞,“我”感到前途光明,充满希望。在“光明”这一点上,小姑娘的精神与小橘灯有相似之处,小橘灯象征小姑娘勇敢镇定乐观的精神。
作者以象征手法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将被消灭,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必将诞生。正如冰心所说的:“一切的黑暗阴沉只为了烘托那一盏橘灯的朦胧橘红的光,怎样冲破了阴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
为进一步感知,用投影仪体会小橘灯的光的作用。
齐读第10段。
5.简析第一部分。
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作者怎么描写小姑娘的?
外貌,(指名让一个学生读。)“只有八九岁光景……一双草鞋。”这短短的几行字,写出了她的年龄、面容、衣着等,突出了她的幼小、瘦弱及家庭的贫穷。
动作,(让学生找出动词。)
“挪动”“登上”“摘”“缩了回来”“爬下竹凳”“回头就走”等等。这一系列动作刻画了一个镇定、勇敢、懂事的小姑娘,虽然家庭贫穷,并且连遭不幸,但小姑娘丝毫不惧。
语言,找一排同学齐读语言描写。从小姑娘的言谈中看出,小小年纪,见生人不惊慌拘谨,对答对流。
小结,初次相识,小姑娘的语言、动作、外貌深深打动了“我”,她的勇敢,镇定的精神让“我”产生了怜爱、喜爱、敬佩之情,并为探望小姑娘打下基础。
6.简析第三部分。
让学生快速默读本部分,提问:本部分写了几方面内容?其作用如何?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
两个内容,一是介绍了小姑娘的爸爸,其作用是揭示敌人的疯狂镇压和白色恐怖,从而衬托小姑娘的精神,同时暗示小姑娘的家庭是进步的家庭,革命的家庭。二是写作者对小姑娘的思念。
7.简析为什么以小橘灯为标题?
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小橘灯会使人联想到一线光明,象征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从而给人以鼓舞,用小橘灯作标题,能深化中心思想,把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刻画得更加可爱可敬。
(三)总结、扩展
这篇散文运用象征手法,用小橘灯象征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借描写小橘灯赞美小姑娘,把小橘灯与小姑娘联系在一起,小姑娘的性格震撼着作者,引起作者强烈的共鸣,对小姑娘的感情也逐步加深,由同情到喜爱再到油然而生敬意。同小姑娘相比,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熟读课文。
小橘灯 篇6
冰心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从叙事、记人、写物、抒情等方面理清课文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
认识革命的艰难,学习小姑娘在艰难处境中表现出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简介作者,疏通字词,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第二课时:
分析重点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简介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
星》《春水》,散文小说集《超人民往事》和通讯集《寄小读者》等。
冰心早期作品的三大主题是“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这就是冰心所坚持和提倡
的“爱的哲学”。写于解放后(1957年)的一文,既承继了早期作品的特点,又表
现了冰心对旧中国的控诉,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这使她的作品注入了新的、充满活力
的精神力量。
二、学生通过查字典,掌握重点词语。
民反光景无聊打量朦胧
掌握这些词语,除了正音明义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练习造句,学会使用这几个常
用的词汇。
三、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尽量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开头要读出沉
闷与无聊,中间要读出同情和赞赏,结尾要读出昂扬与希望。教师也可以范读一段,也
可以请读得好的同学读。形式可以多样,目的只有一个:初步体会情感。
四、理清思路。
问题一:课文写“我”访友未遇而碰到小姑娘的故事。请同学们以“我”的行动为线
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
1.“我”去看朋友——故事的起因。
2“等着”朋友①看见小姑娘——故事的发生。②探望小姑娘生病的妈妈
——故事的发展。③辞别小姑娘——故事的高潮。
3.见到朋友,补叙小姑娘一家的情况——故事的结束。
4怀念小姑娘——故事的尾声。
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事情的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情
节的要素,使他们懂得,记叙文必须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表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
清楚开始,表述若不清楚,思路混乱,那就更不用谈什么了。
这里强调的是叙事的思路。
问题二:请同学们按照“小姑娘做什么”的问题,整理文章写人的思路。
1.(小姑娘)打电话请大夫——一写其外貌神态。
2.谈家境,掏橘瓤,制橘灯——写其言谈举止。
3.赠橘灯,送客人,做手势——写其动作表情。
问题三:请同学们按“怎么样”的问题,整理文章写物的思路。
1.小姑娘制作、赠送——的来历(动作描写)。
2.“我”提着——的作用、意义,“我”的感受。
3.朋友见到——引起的疑问和联想。
4“我”想起——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诵读全文,要求带感情地朗读。
问题一: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时间——(“十二年过去了”)1945年1月。
地点——重庆郊外。
环境——阴沉、黑暗。
社会现实——一反动、黑暗;革命者处境艰难。
问题二:小姑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来写她的?
明确:初见小姑娘—一幼小、瘦弱,衣着破旧,是可怜的穷苦孩子,作者怀着同情
怜悯的感情。
再见到小姑娘——家境凄苦、生活艰难,但她镇定(“现在很好”,“你放心”)
和乐观(笑着说:“红薯稀饭—一我们的年夜饭。”),是一个
坚强可爱的孩子。作者对她是喜爱的。
天黑了,“我”告别小姑娘,她制作的灵巧的寄托了对“我”的感激之情。“我”
提着,想起小姑娘,“似乎眼前有无限光明”!“我”从小姑娘身上看到了“镇定、
勇敢、乐观”的可贵品质,“我”从小姑娘身上也看到了革命的前途和希望。
这里表达了对小姑娘的赞颂和敬佩的心情。
怀念小姑娘——“我”离开了山村,“再也役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这里
表达的是思念的感情。
结尾时写道:“……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好了吧?”,这里抒发的
是祝愿的感情。
抒情思路:怜悯——喜爱——赞颂——怀念——祝愿。
(刘堪)
教学设计(B)
教学重点
一、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二、恰当地使用修饰词语
三、复述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冰心,1900年生,原名谢婉莹,女作家。“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诗歌,影响很
大。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文集》里。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赢
得很高的国际声誉。
关于饲。橘灯》,作者指出:“小姑娘是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她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
因为党组织受到破坏而离开了家,她的母亲受到追踪的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在这场事
变中,这个小姑娘是镇定、勇敢、乐观的。”
想一想: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细致描写那只“小
橘灯”的用意是什么?小姑娘的品格使你受到哪些感染?
二、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推断,解释下边加横线的词语:
只有八九岁光景厌厌的楼梯我无聊地站了起来
斑斑的血痕她惊异地说我提着这灵巧的
三、理解·分析
1.面对家庭不幸的遭遇,小姑娘哪些言行表现出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
2.课文用作标题,着重描写了,象征什么?这对表现小姑
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四、揣摩·运用
从下边的描写里,可以看出小姑娘生活在饥寒交迫中,说说加点的修饰词语的作
用。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
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
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五、假如删去下边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表达效果会受到什么影响?
1.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
2.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一我们的年夜
饭。”
3.“[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六、揣摩下边的几句话,说说小姑娘此时的心理活动,说说两个“好”字的含义。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
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
七、一句话或一段话,有时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但不能离开文章作架空的分析。
看看下边对一句话的几种理解,你认为哪种理解比较恰当?为什么?
这增脆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
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1.借.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2的光是微弱的,却能使人想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给人鼓
舞。
3.从想到小姑娘,在那黑暗的时代,她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是可贵的,
给人鼓舞,使人看到光明。
4.这说明当时的革命力量虽然还不够强大,却能照亮前进的道路,指引我
们走向光明,革命的前途是无限美好的。
八、积累·联想
九、复述是以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这就要消化、领会课文,学习句式、丰富
词汇,并要自己组织语言。可以先列出提纲,按提纲复述。试复述这篇课文内容,力求
简要、生动。
小橘灯 篇7
教学 建议
一、重点段落分析(倒数四、五、六段)
这个片段先后写的是,小姑娘制作,分别时说的话,我提着走山路的感觉,全文的思想在这个片段中得到了升华。
写的制作过程,用了一个长句,写了一连串连续的动作,语气连贯紧凑,写出了小姑娘的心灵手巧,动作麻利。
小姑娘巧制送我,带有儿童的情趣。用我送的大橘子制成送我,这是在困苦的岁月中一个懂事的小姑娘表示一种心意的特殊方式。也正是这盏赋予这个故事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这一段里有两个状语用得好,一个是“极其敏捷地”,既说明小姑娘怕耽误我赶路,又表现了她的灵巧。还有一个是“相对地”,说“把那小橘碗相对地穿起来”,怎么个穿法就说明白了。
小姑娘把递给“我”时说:“天黑了,路滑,这盏照你上山吧!”这是送的心意,完全是儿童的口吻,对人却十分体贴,小姑娘的心灵显得多么美好可爱。
写送别时的对话,用“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把“我”的话一概省去,把笔墨集中在小姑娘一个人身上,这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写她的口气,说“又像安慰我似的”,八九岁的孩子反而安慰大人,写出了她的稚气与早熟。写她的话有三句,“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一定”二字,表示她坚定的信念,她坚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提灯走路的画面,着意在光线上作对比描写,一面是黑暗,一面是朦胧的橘红的光,在黑暗的反衬下,这一点朦胧的橘红的光,越发显得鲜艳突出。正像冰心自己说的:“一切的黑暗阴沉只为了烘托那一盏的‘朦胧的橘红的光’,怎样冲破了阴沉和黑晴,使我感到眼前有‘无限的光明’。”
作者怀着激情赞颂“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抒发了光明就在前头的欣喜感情,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充分地开掘。
二、课文的含蓄美
这篇文章写得含蓄深刻,全部文字都是从正面描写小姑娘,写她的生活和家庭,对造成小姑娘家庭悲剧(父亲失踪,母亲病重,生活穷困)的社会并未直诉一个贬词,但字里行间,却渗透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
本来,除夕夜,正是欢庆团聚、喜气洋洋的日子。可这里,“天气越发阴沉”,浓雾迷茫,道路“歪斜不平”,没有一点活气。家里呢?“屋子很小很黑”,“妈妈闭着眼平躺着”,“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年夜饭是红薯稀饭……总之,没有鞭炮,没有佳肴,没有温暖,没有欢笑,有的只是弥漫着的穷困凄凉的气氛!透过这些描写,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都是由黑暗统治造成的。文末插叙部分,学生被抓、王春林失踪的交待,虽只淡淡一笔,却交待了造成这一悲惨事件的直接原因。“做人要直,做文要曲”,曲,即含蓄,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将所要表达的思想融于具体描写中,让读者去咀嚼,去回味,对照生活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从而最大限度地认识作品,理解作品。因为含蓄,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厚实。
三、生动、鲜明的小姑娘的形象
这篇文章中的小姑娘是作者倾注了全部感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文章是通过人物最富有特征的肖像、言行描写来表现性格的:她幼小、贫寒的外貌,让人心生怜爱;“我”与她的攀谈,让人觉得她懂事、可爱;“我”去她家里探访,她沉静有礼地接待;她乐观地“笑”谈那寒酸的年夜饭;她熟练、敏捷地制作;她热情地送客;特别是她对未来的信心……这一切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小姑娘美好的性格——懂事、热忱、镇定、勇敢、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让人不由地对她心生敬意,心生爱意。
文章中小姑娘的言行是通过“我”的观察表现出来的,而“我”的感受又伴随着对小姑娘的描写逐步流露。“我”的感情伴随着对小姑娘的了解而不断升华,这些感受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可爱、心灵的美好。
四、文中“我”的艺术形象
1.“我”是同情劳动人民处境的知识分子,这从“我”热情帮助小姑娘打电话,亲自到小姑娘家探望,并给病人买橘子可以看出。
2.“我”在黑暗的时代,曾经因看不到光明而苦恼,但受小姑娘的影响,“我”变得坚定起来,勇敢起来,“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五、课文的对比艺术
一文,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朴素清新的语言隽水含蓄,突出了中心,深化了主题。
1.小姑娘弱小的外貌与高贵的精神。最初“我”见到的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非但貌不惊人,而且简直有点寒伧。然而就是这位小姑娘说话时竟安慰“我”似的,显得很镇定,做时“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表现得非常伶俐,最后送“我”走时“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按到我的手上”说“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反映了她乐观的品质。
2.对红薯稀饭的珍爱与对甘甜橘子的淡漠。当“我”问她“这锅里是什么”时,“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从笑的神态不难看出,即使是红薯稀饭也是不易享受的。然而,当“我”带去甘甜的橘子时,“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慢慢地从橘皮果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红薯稀饭都难吃上,而把橘部给了生,病的母亲,这是多么需要自制力啊!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们窥见了小姑娘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
3.凄凉的现实与温暖的人情。“这屋子很小很黑”,家境贫寒;“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母亲病重。然而,小炭炉上面的小沙锅微微冒着热气;小姑娘微笑着欢迎“我”;给“我”让座,自己蹲在一旁,热情地招待“我”;说话时叫“我”放心的亲切安慰,又使“我”感到温暖。一个小姑娘能把清苦的家料理得如此井井有条,能面对困难友好热情地招待客人,足见其乐观的品质。这种对比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
4.反动派的腐败无能与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积极抗日救国,还加紧镇压革命志士,王春林的失踪就说明了这一点。但王春林并未因国民党的凶残就贪生怕死,而是勇敢地为进步学生送信。通过这一对比,交代了小姑娘性格形成的家庭、社会基础。多难的家庭,催她早熟;使她勇敢;追随革命的父亲教她乐观,给她信心。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5.沉闷压抑的黑暗与振奋人心的光明。文章一开始就讲仄仄的楼梯是“阴暗的”,天色是阴沉的,屋子小且黑,山路黑暗潮湿,山景浓雾迷茫。“黑暗”等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八次之多,读后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诚然,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社会环境的写实。然而,令人欣慰、催人振奋的是的光恰如小姑娘的精神,正像一线光明、冲破了黑暗,增强了“我”追求光明的信念。作者不动声色地在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使得文章含蓄深沉,精警得神,仔细咀嚼,其味无穷。
六、启发式提问 教学 方法建议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 教学 效果。
教学 重点
一、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
二、恰当地使用修饰词语。
三、复述有关部门内容。
教学 过程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略。关于,作者指出:“小姑娘是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她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 因为党组织受到破坏而离开了家,她的母亲受到追踪的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在这场事变中,这个小姑娘是镇定、勇敢、乐观的。”
想一想: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细致描写那只的用意是什么?小姑娘的品格使你受到哪些感染?
二、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推断,解释下边加横线的词语(具体略)
三、理解·分析
1.面对家庭不幸的遭遇,小姑娘哪些言行表现出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
2.课文用作标题,着重描写了,象征什么?这对表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四、揣摩·运用
从下边的描写里,可以看出小姑娘生活在饥寒交迫中,说说加点的修饰词语的作用。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 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五、假如删去下边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表达效果会受到什么影响?
1.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
2.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一我们的年夜饭。”
3.“[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六、揣摩下边的几句话,说说小姑娘此时的心理活动,说说两个“好”字的含义。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
七、一句话或一段话,有时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但不能离开文章作架空的分析。
看看下边对一句话的几种理解,你认为哪种理解比较恰当?为什么?
这增脆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1.借.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2.的光是微弱的,却能使人想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给人鼓舞。
3.从想到小姑娘,在那黑暗的时代,她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是可贵的,给人鼓舞,使人看到光明。
4.这说明当时的革命力量虽然还不够强大,却能照亮前进的道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革命的前途是无限美好的。
八、积累·联想 (略)
九、复述是以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这就要消化、领会课文,学习句式、丰富词汇,并要自己组织语言。可以先列出提纲,按提纲复述。试复述这篇课文内容,力求简要、生动。
小橘灯 篇8
教学 建议
一、重点段落分析(倒数四、五、六段)
这个片段先后写的是,小姑娘制作,分别时说的话,我提着走山路的感觉,全文的思想在这个片段中得到了升华。
写的制作过程,用了一个长句,写了一连串连续的动作,语气连贯紧凑,写出了小姑娘的心灵手巧,动作麻利。
小姑娘巧制送我,带有儿童的情趣。用我送的大橘子制成送我,这是在困苦的岁月中一个懂事的小姑娘表示一种心意的特殊方式。也正是这盏赋予这个故事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这一段里有两个状语用得好,一个是“极其敏捷地”,既说明小姑娘怕耽误我赶路,又表现了她的灵巧。还有一个是“相对地”,说“把那小橘碗相对地穿起来”,怎么个穿法就说明白了。
小姑娘把递给“我”时说:“天黑了,路滑,这盏照你上山吧!”这是送的心意,完全是儿童的口吻,对人却十分体贴,小姑娘的心灵显得多么美好可爱。
写送别时的对话,用“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把“我”的话一概省去,把笔墨集中在小姑娘一个人身上,这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写她的口气,说“又像安慰我似的”,八九岁的孩子反而安慰大人,写出了她的稚气与早熟。写她的话有三句,“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一定”二字,表示她坚定的信念,她坚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提灯走路的画面,着意在光线上作对比描写,一面是黑暗,一面是朦胧的橘红的光,在黑暗的反衬下,这一点朦胧的橘红的光,越发显得鲜艳突出。正像冰心自己说的:“一切的黑暗阴沉只为了烘托那一盏的‘朦胧的橘红的光’,怎样冲破了阴沉和黑晴,使我感到眼前有‘无限的光明’。”
作者怀着激情赞颂“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抒发了光明就在前头的欣喜感情,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充分地开掘。
二、课文的含蓄美
这篇文章写得含蓄深刻,全部文字都是从正面描写小姑娘,写她的生活和家庭,对造成小姑娘家庭悲剧(父亲失踪,母亲病重,生活穷困)的社会并未直诉一个贬词,但字里行间,却渗透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
本来,除夕夜,正是欢庆团聚、喜气洋洋的日子。可这里,“天气越发阴沉”,浓雾迷茫,道路“歪斜不平”,没有一点活气。家里呢?“屋子很小很黑”,“妈妈闭着眼平躺着”,“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年夜饭是红薯稀饭……总之,没有鞭炮,没有佳肴,没有温暖,没有欢笑,有的只是弥漫着的穷困凄凉的气氛!透过这些描写,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都是由黑暗统治造成的。文末插叙部分,学生被抓、王春林失踪的交待,虽只淡淡一笔,却交待了造成这一悲惨事件的直接原因。“做人要直,做文要曲”,曲,即含蓄,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将所要表达的思想融于具体描写中,让读者去咀嚼,去回味,对照生活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从而最大限度地认识作品,理解作品。因为含蓄,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厚实。
三、生动、鲜明的小姑娘的形象
这篇文章中的小姑娘是作者倾注了全部感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文章是通过人物最富有特征的肖像、言行描写来表现性格的:她幼小、贫寒的外貌,让人心生怜爱;“我”与她的攀谈,让人觉得她懂事、可爱;“我”去她家里探访,她沉静有礼地接待;她乐观地“笑”谈那寒酸的年夜饭;她熟练、敏捷地制作;她热情地送客;特别是她对未来的信心……这一切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小姑娘美好的性格——懂事、热忱、镇定、勇敢、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让人不由地对她心生敬意,心生爱意。
文章中小姑娘的言行是通过“我”的观察表现出来的,而“我”的感受又伴随着对小姑娘的描写逐步流露。“我”的感情伴随着对小姑娘的了解而不断升华,这些感受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可爱、心灵的美好。
四、文中“我”的艺术形象
1.“我”是同情劳动人民处境的知识分子,这从“我”热情帮助小姑娘打电话,亲自到小姑娘家探望,并给病人买橘子可以看出。
2.“我”在黑暗的时代,曾经因看不到光明而苦恼,但受小姑娘的影响,“我”变得坚定起来,勇敢起来,“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五、课文的对比艺术
一文,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朴素清新的语言隽水含蓄,突出了中心,深化了主题。
1.小姑娘弱小的外貌与高贵的精神。最初“我”见到的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非但貌不惊人,而且简直有点寒伧。然而就是这位小姑娘说话时竟安慰“我”似的,显得很镇定,做时“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表现得非常伶俐,最后送“我”走时“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按到我的手上”说“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反映了她乐观的品质。
2.对红薯稀饭的珍爱与对甘甜橘子的淡漠。当“我”问她“这锅里是什么”时,“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从笑的神态不难看出,即使是红薯稀饭也是不易享受的。然而,当“我”带去甘甜的橘子时,“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慢慢地从橘皮果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红薯稀饭都难吃上,而把橘部给了生,病的母亲,这是多么需要自制力啊!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们窥见了小姑娘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
3.凄凉的现实与温暖的人情。“这屋子很小很黑”,家境贫寒;“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母亲病重。然而,小炭炉上面的小沙锅微微冒着热气;小姑娘微笑着欢迎“我”;给“我”让座,自己蹲在一旁,热情地招待“我”;说话时叫“我”放心的亲切安慰,又使“我”感到温暖。一个小姑娘能把清苦的家料理得如此井井有条,能面对困难友好热情地招待客人,足见其乐观的品质。这种对比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
4.反动派的腐败无能与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积极抗日救国,还加紧镇压革命志士,王春林的失踪就说明了这一点。但王春林并未因国民党的凶残就贪生怕死,而是勇敢地为进步学生送信。通过这一对比,交代了小姑娘性格形成的家庭、社会基础。多难的家庭,催她早熟;使她勇敢;追随革命的父亲教她乐观,给她信心。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5.沉闷压抑的黑暗与振奋人心的光明。文章一开始就讲仄仄的楼梯是“阴暗的”,天色是阴沉的,屋子小且黑,山路黑暗潮湿,山景浓雾迷茫。“黑暗”等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八次之多,读后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诚然,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社会环境的写实。然而,令人欣慰、催人振奋的是的光恰如小姑娘的精神,正像一线光明、冲破了黑暗,增强了“我”追求光明的信念。作者不动声色地在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使得文章含蓄深沉,精警得神,仔细咀嚼,其味无穷。
六、启发式提问 教学 方法建议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 教学 效果。
教学 重点
一、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
二、恰当地使用修饰词语。
三、复述有关部门内容。
教学 过程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略。关于,作者指出:“小姑娘是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她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 因为党组织受到破坏而离开了家,她的母亲受到追踪的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在这场事变中,这个小姑娘是镇定、勇敢、乐观的。”
想一想: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细致描写那只的用意是什么?小姑娘的品格使你受到哪些感染?
二、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推断,解释下边加横线的词语(具体略)
三、理解·分析
1.面对家庭不幸的遭遇,小姑娘哪些言行表现出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
2.课文用作标题,着重描写了,象征什么?这对表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四、揣摩·运用
从下边的描写里,可以看出小姑娘生活在饥寒交迫中,说说加点的修饰词语的作用。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 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五、假如删去下边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表达效果会受到什么影响?
1.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
2.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一我们的年夜饭。”
3.“[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六、揣摩下边的几句话,说说小姑娘此时的心理活动,说说两个“好”字的含义。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
七、一句话或一段话,有时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但不能离开文章作架空的分析。
看看下边对一句话的几种理解,你认为哪种理解比较恰当?为什么?
这增脆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1.借.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2.的光是微弱的,却能使人想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给人鼓舞。
3.从想到小姑娘,在那黑暗的时代,她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是可贵的,给人鼓舞,使人看到光明。
4.这说明当时的革命力量虽然还不够强大,却能照亮前进的道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革命的前途是无限美好的。
八、积累·联想 (略)
九、复述是以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这就要消化、领会课文,学习句式、丰富词汇,并要自己组织语言。可以先列出提纲,按提纲复述。试复述这篇课文内容,力求简要、生动。
小橘灯 篇9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课——《小橘灯》,说课的内容分五部分:说大纲(课程标准),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
一、说大纲(课程标准)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和刚颁布的《课程标准》在语文学科的地位、性质、基本理念等方面有了一些新的阐释:
1、注重了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强化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按反映生活内容组织单元贯穿于教科书的始终,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
3、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4、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新大纲及《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无疑是看中语文能力这块“基石”,将教学质量的提高,寄希望于学生的语文实践,希望于读的积累。在这里素质教育已不再是空泛的概念,“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厚积薄发式教育已体现于《课程标准》的 具体条目中。
我们虽然使用的是修订版教材,但本着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向《课程标准》靠拢的原则,我设计了这节语文阅读课。
二、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第二册第二单元的选文注重了与革命生活的联系。《小橘灯》一课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革命生活画卷。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着一种过渡与桥梁的作用,学好了本文对巩固第五课《纪念白求恩》,学习第七课《梅岭三章》有着重要的铺垫迁移作用。
2、教学重点:传统教学主要着眼于对小姑娘的人物性格的分析。这未免有失偏颇洪镇涛先生说: “语文教学是语言运用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重点还应当侧重 课文的结构形式,为此,确定了三个重点:
(1)、理解、感悟小姑娘的性格特征。
(2)、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进行思维训练。
(3)、理解课文间接烘托手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三、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语文阅读能力来自于语文阅读实践。本篇文章文质兼美是进行诵读训练的好教材,教学中要抓住“读”不放手,点拨前读,点拨后读,整体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多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交错运用,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等。
2、揣摩感悟法
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探究。如“八九岁光景,吃了一惊,缩”等这些词语体现了小姑娘幼稚中不失沉稳, 成熟中含着不安的性格特征。
3、比较法
比较:①小姑娘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何相似点。
②小姑娘和小橘灯有何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理解课文间接烘托手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以我的行动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课文的结构线索:看朋友——等朋友——见朋友——想朋友。
2、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抓住课文一些重点段落,如描写小姑娘肖像、动作、语言的段落(第3段)
描写小姑娘安慰我的话(第6段)叙述小姑娘制作小橘等过程的段落(第7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感悟、探究、质疑,从而体会小姑娘乐观、坚定、勇敢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3、深层研读,强化训练
对以下两段(第十、十一段)进行深层细致研读:
“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体会两个“好”字的用意。
“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让学生体会“桔红的光”与小姑娘的精神是什么关系?黑暗的山路又象征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感悟本文的中心。
4、积累联想,拓展迁移。
(1)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受冰心奶奶委托,到重庆去看望小姑娘,想象小姑娘现在是什么样子,他家里又是什么样子?
(2)推荐阅读:冰心《腊八粥》
五、说板书:
我设计了以上板书,这个板书形象直观,富有艺术性。
①通过这个板书了解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②通过这个板书,把小姑娘的精神展现出来,寓意明显。
小橘灯 篇10
博罗县平安中学 谢伟强
一、说该课内容及其在教材上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小橘灯》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七课。该课文是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也是一篇较好地体现单元学习重点的文章。它上承第一单元知识点“感知全文,提炼主旨”,下启第四单元的“整体感悟,发表见解。”对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的吸收和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说该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
该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感性体会课文到理性分析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本教学目标的设置是结合了本单元的知识重点和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只有从文字上获得感性认识后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对课文进行理性分析。本目标,一是体现教学思路是感性——理性;二是体现理性——感性——启发运用,这一引导训练过程。而整课的教学思路则体现:整体感悟——具体分析——欣赏与探讨,这一教学主线。
三、说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重点与难点的定位理由是:因为该单元的知识点是“把握文意”。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创作意图,就必须把学生引入文章的角色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内化,从而把握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如果学生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出来,那么对文意的把握就更准确。因此这一重点与单元知识是符合的。而难点则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发展方面,作为语文课,不是机械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知识的训练;而是让学生全方位地把握课文,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欣赏课文。让学生学会鉴赏作品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本课的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整体教学法、读思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其具体操作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中相机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他们的感悟与表达能力。
五、说该课时的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一) 复旧引新:(出示小黑板)
、《小橘灯》一文按“我”和小姑娘接触的时间顺序,是怎样组织材料的呢?
、文中的主人公小姑娘与作者非亲非故,那么,作者为什么初遇她,又去探访她,事后又深深地怀念她?
、作者用“小橘灯”为题用意何在?
(以上三道题,第一题是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也是为本节所要讲的内容作好铺垫。第二个问题是结合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开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而第三个问题侧是第二个问题的深化,是文章主旨的体现。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在文章整体框架内做到有总有分,在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中,除第一个问题可以马上得出确定答案,而二、三个问题则无需马上确定,只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目的是使教学环节紧密,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
(二)带着以上问题请同学们细读课文。
(引导学生读与思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读后从六个步骤引导学生思考:
、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给作者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提示:联系所学知识、文章着重从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着手?这些描写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对小姑娘产生一种怎能样的情感?(怜爱)
、因为作者有了这份怜爱的情感,再加上寻友不遇的情况,使作者产生了去探望小姑娘的愿望。在探望过程中,小姑娘有那些表现?品读你认为最能表现小姑娘性格特征的语句。
、探访小姑娘之后,作者的感受与初遇小姑娘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怜爱——敬意)从那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在写探访完小姑娘之后,作者补叙了一段与朋友的谈话,这使我们更清楚了了解到小姑娘一家的境况及产生的根源,你能用几个词简洁地表达出小姑娘一家境况吗?(父亲失踪,母亲重病,生活贫困)。其根源是什么?(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然后老师明确:内战、反动统治。)
、假如你是作者,你遇上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面对如此的困境,依然保持着那份镇定.乐观,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你能不为之感动吗?所以从文章的末尾所流露出的是作者乍样的情感?(深切怀念之情)
(以上六个步骤是对开头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的细化,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是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二是体现出课文教学中的主导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体现出教路的条理性;四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五是体现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回顾性小结。
、引导学生完整地回答开头所提的第二个问题。
(这样回顾总结前面的课文分析,让学生对作者的情感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从整个故事来看,“小橘灯”与“小姑娘”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提示:品读文中有关描写“小橘灯”的语句,体会文章用“小橘灯”为题的用意何在?)
(这一设置,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实质,又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四)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用小黑板出示)
、运用了对比艺术。
(1)小姑娘弱小的外貌与高贵的精神,形成对比。(教师结合课文作具体分析)
(2)对红薯稀饭的珍爱对 的淡漠(甘甜橘子)
(引导学生结合文段分析)
(3)结合小姑娘家境贫寒,不幸遭遇与小炭炉的热气、热情待客,可以归纳为 的现实和 的人情作对比(凄凉;温暖)。
(以上对比写作艺术分析,体现出教与学的互动,同时在训练的形式上,采取归纳——分析,分析——归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从而学会如何理性地赏析课文,从中体会到作品中艺术的魅力。)
、巧妙的伏笔与照应
(1)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
(2)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品味一下,说说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这一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好的习作典范。”把作品赏析与指导学生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五)学生质疑。
总结全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
(这一设置部分主要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也有利教学信息的反馈。)
(六)作业布置。
、归纳课文的主旨。
、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这一作业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二是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挖掘教材中能展现人的最美好的一面,让学生在作业中重新感悟这种善良的人性本质。)
六、说该课的板书设计。
小橘灯
作者:冰心
外貌
初遇 言谈
行动
语言
动作
怀念 心理 深切思念
(这样的板书,从情节、表达方式、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情感变化等角度入手,充分体现了文路、教路和学路的和谐统一。)
小橘灯 篇11
教学目的
1.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及作者思路。
3.学习复述课文。
4.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及作者思路。
难点:
(l)理解小橘灯与小姑娘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文章以“小橘灯”为标
题的含义。
(2)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仄仄(ze)无聊(liao血痕(hen)瓤(rang)打量(liang
板铺(pu)挪动(nuo)
2.解释下列词语。
(1)挪动:移动位置。挪:挪动。
(2)阴沉:天阴的样子。另外也比喻脸色不好看。
(3)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另外还指(言谈、著作、行动等)没有意
义而使人讨厌。
(4)安慰:用作动词,使人心情安静舒适。用作形容词,心情安静舒
适。
(5)赞赏:赞美赏识。
(6)镇静:形容词。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镇:安定。用作动词,
使镇静。
(7)乐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观:对事物的认识。
(8)失踪:动词。下落不明(多指人)。踪:踪迹。
3·(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巍⒐槟啥我狻?
(2)阅读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人,现代女作家。1913
年到北京,次年进北京贝满女子中学学习。后人燕京大学,1923年毕
业。“五四”运动时,在大学任学生会文书。在革命浪潮激荡下,开始创
作散文、小说、诗歌,影响很大。代表作有:散文:《寄小读者》、例。橘灯》,
小说:《两个家庭》、《分》,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她的主要作品收在
《冰心选集》里。
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创作的《小橘灯》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作者指
出:“小姑娘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她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因为党组织受
到破坏而离开了家,她的母亲受到追踪的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在这场
事变中,这个小姑娘是镇定、勇敢、乐观的。”
2.导语
阅读课文时想一想: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
面?作者细致的描写那只“小橘灯”的用意是什么?小姑娘的品格使你
受到哪些感染?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或听课文录音。)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本文按时间的推移分段。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写初遇小姑娘,记叙小姑娘打电话为妈妈请医生的过程。
第二部分:从“我又回到里屋去”到“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写探望小姑娘母女的经过。侧重表现小姑娘的乐观精神。
第三部分:从“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到完。
交代小姑娘父亲的情况及作者对小橘灯的思念。
3.提问:文章第一部分从哪些方面描写小姑娘,表现小姑娘是个
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1)从外貌写,写小姑娘的年龄、面容、衣着,表现小姑娘的幼小、瘦
弱、贫穷。
(2)从语言写,写小姑娘小小年纪,见生人不惊慌,不拘谨,对答如
流,表现小姑娘勇敢镇定的性格。
(3)从动作写,写小姑娘挪动竹凳子,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
器,看见把手缩了回来,爬下竹凳。(我帮她打完电话)她感激地谢了我,
回头就走。(我问她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说完就登、登、登地下楼
去了。表现小姑娘勇敢、镇定、机灵、有礼貌。
4.提问:“我”为什么要去探望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喜爱、怜悯小姑娘,小姑娘这么小小年纪,在
妈妈生病的情况下,却能表现出如此勇敢、镇静、懂事,使“我”钦佩,又
挂念她生病的妈妈。所以想去探望。
5.提问:到了小姑娘家,“我”了解到小姑娘的家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家境贫寒,又遭不幸。
(l)住的:屋子很小很黑。
(2)用的:小炭炉、小沙锅、小凳子、小矮桌。
(3)吃的: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
6.提问;生活重担压在这个八九岁的女孩子身上,小姑娘又表现
出什么样的性格呢?
讨论并归纳:
(1)动作:开门,微笑,招手114我进去,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
——表现小姑娘有礼貌、机警。
作小橘灯的动作: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
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探捏着。慢慢地从橘皮里掏
出一部一部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
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
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极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
——表现小姑娘灵巧、关心别人。
(2)语言:第一次安慰我的话,洋溢着乐观精神,也是对客人的感
激。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笑着面向困难,表现出乐
观的精神。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对生人不
讲父亲的去向,表现她的机警,更表现她的乐观。“天黑了,路滑,这盏小
橘灯照你上山把!”表现小姑娘关心、体贴别人。第二次安慰我的话,更
表现她的乐观精神。
四、小结
文章在对小姑娘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中表现了小姑娘勇敢、镇定、
乐观的精神。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给下边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赞赏
A欣赏B奖赏C.赏识D.鉴赏
2.镇定
A安定B.坚定C.安静D.平静
3.失踪
A足迹B.踪影C.踪迹队脚印
(二)简答题。
1.文章是怎样描写小姑娘的外貌?其作用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姑娘家境的?这对表现小姑娘的性格有什么
意义?
3.小姑娘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她身上感受到什么?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2.思考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二、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文章的段落层次及小姑娘的性格特征,这
节课,我们还要重点分析第8、9、10三个自然段,复述课文。
三、正课
1.精读第8、9、10三个自然段,质疑。
(1)找出第8自然段中小姑娘做小橘灯的动词,想想这些动作表现
了小姑娘什么?
讨论并归纳:动词有拿、穿、挑、拿、放、点、递。这些动作表现小姑娘
心灵手巧、动作麻利,关心体贴他人。
(2)第9自然段,“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定会回来
的。那时我的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加点的“一定”表
现了什么?两个“好”字各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
“一定”二字,表示她坚定的信念,她坚信,前途必定是光明的。第一
个“好”指妈妈病好了,心情也好了。第二个“好”指我们大家都会过上好
日子。
(3)第10自然段写“黑暗潮湿的山路”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表面上写自然环境,实际上也暗指国统区的黑暗统治。文章用黑暗
反衬朦胧的橘红的光,使膝脆的橘红的光更显得鲜艳突出,使‘我”似乎
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作者用象征手法揭示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必将灭亡,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必将诞生。
2提问:练习三问题。
讨论并归纳:课文用“小橘灯‘”作标题,着重描写小橘灯,在“黎明前
的黑暗”时期给人一线光明,使人联想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
可贵,从而给人以鼓舞的力量。文章运用象征手法。
用“小橘灯”作标题,文中对“小橘灯”的描写起到突出,深化中心意
思的作用。把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刻画得更加可爱、可敬。
3.提问:文章第11自然段写“我”与朋友的对话,在文中起什么作
用?
讨论并归纳:通过“我”与朋友的对话,交代了当时重庆疯狂镇压革
命者,白色恐怖的政治气候,也交代了小姑娘的父亲的情况,这些交代
反衬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的可贵、可敬,也说明了作为革命
后代所受到她父亲的教育和影响。
4.提问:请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文章以小橘灯为线索,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
精神。反映了国统区人民生活的痛苦和对光明的渴望,表达了作者对新
社会的热爱。
5·复述课文。
复述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复述一般有详细复述、简要复
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详细复述是通过对课文的细致阅读,作接近课文
原文的复述。但又不同于背诵课文,要求表达出原文内容的重点和语言
风格。因此,只要不改变课文原意,允许对原文语句作适当的变动。简
要复述,可以围绕主要事件或主要人物作概括的叙述。这要求学生学会
理线索,抓重点,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略去次要部分,并组织恰当的叙
述顺序,运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复述。创造性复述,有增添内容的
叙述,有变换人称的叙述,有变换体裁的叙述,还有变换结构的叙述。这
些叙述都是对阅读和表达的全面训练,包括创造的因素,要求学生充分
开展思维和想象活动,以取得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效果。创
造性复述难度较大,要在全面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要通过朗读、谈
话、讨论等作充分的准备和酝酿,必要时先作书面准备或局部试述。
今天,我们先学习简要复述。复述之前,我们先拟出提纲,并在课文
画出关键词语。
时间:十几年前,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
地点:重庆郊外,乡公所楼上
人物:“我”、小姑娘、小姑娘的妈妈,我的朋友。
事件:
(-)初通:小姑娘打电话
外貌
动作
语言
(二)探望:小姑娘的家境
住的
用的
吃的
小姑娘招呼我
迎客
对话、做小橘灯
送行
语言、动作
(三)思念:我的感受
我和朋友的对话
离开山村
想起小橘灯
四、总结
作者满怀深情塑造了一个小姑娘的形象,俗小橘灯,象征了小姑娘
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用朦胧的橘红的光,象征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
的一线光明。揭示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必将灭亡,一个光明的新中
国必然诞生。文章抒情与叙事交融,叙事展开的过程,也正是作者感情
深化的过程。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炉火的激光渐渐地暗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
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灯碗四周相对地穿起
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
措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JJ、橘灯照你上山
’巴I”
我赞赏地接过来,谢了她,她送我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
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
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了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
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像脱橘
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
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1.这段文字选自作者原名现
代女作家,她是人。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朦胧;灵巧:
3.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段是、,第二段是、,第三
段是
《.用最简便的话写出这三段话的段意:
5.第二段“大家’咖引号的作用是__这“大家”是指__
6.第二段中加点的两个“好”含义不同,前一个“好”是指__
,第二个“好”是指__
7.第三段中作者采用了象征的方法,“用朦胧的橘红的光”象征__
,“黑暗潮湿的山路”表面是写
自然环境,其实也暗指__
小橘灯 篇12
教学建议
一、重点段落分析(倒数四、五、六段)
这个片段先后写的是,小姑娘制作小橘灯,分别时说的话,我提着小橘灯走山路的感觉,全文的思想在这个片段中得到了升华。
写小橘灯的制作过程,用了一个长句,写了一连串连续的动作,语气连贯紧凑,写出了小姑娘的心灵手巧,动作麻利。
小姑娘巧制小橘灯送我,带有儿童的情趣。用我送的大橘子制成小橘灯送我,这是在困苦的岁月中一个懂事的小姑娘表示一种心意的特殊方式。也正是这盏小橘灯赋予这个故事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这一段里有两个状语用得好,一个是“极其敏捷地”,既说明小姑娘怕耽误我赶路,又表现了她的灵巧。还有一个是“相对地”,说“把那小橘碗相对地穿起来”,怎么个穿法就说明白了。
小姑娘把小橘灯递给“我”时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这是送小橘灯的心意,完全是儿童的口吻,对人却十分体贴,小姑娘的心灵显得多么美好可爱。
写送别时的对话,用“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把“我”的话一概省去,把笔墨集中在小姑娘一个人身上,这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写她的口气,说“又像安慰我似的”,八九岁的孩子反而安慰大人,写出了她的稚气与早熟。写她的话有三句,“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一定”二字,表示她坚定的信念,她坚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提灯走路的画面,着意在光线上作对比描写,一面是黑暗,一面是朦胧的橘红的光,在黑暗的反衬下,这一点朦胧的橘红的光,越发显得鲜艳突出。正像冰心自己说的:“一切的黑暗阴沉只为了烘托那一盏小橘灯的‘朦胧的橘红的光’,怎样冲破了阴沉和黑晴,使我感到眼前有‘无限的光明’。”
作者怀着激情赞颂“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抒发了光明就在前头的欣喜感情,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充分地开掘。
二、课文的含蓄美
这篇文章写得含蓄深刻,全部文字都是从正面描写小姑娘,写她的生活和家庭,对造成小姑娘家庭悲剧(父亲失踪,母亲病重,生活穷困)的社会并未直诉一个贬词,但字里行间,却渗透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
本来,除夕夜,正是欢庆团聚、喜气洋洋的日子。可这里,“天气越发阴沉”,浓雾迷茫,道路“歪斜不平”,没有一点活气。家里呢?“屋子很小很黑”,“妈妈闭着眼平躺着”,“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年夜饭是红薯稀饭……总之,没有鞭炮,没有佳肴,没有温暖,没有欢笑,有的只是弥漫着的穷困凄凉的气氛!透过这些描写,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都是由黑暗统治造成的。文末插叙部分,学生被抓、王春林失踪的交待,虽只淡淡一笔,却交待了造成这一悲惨事件的直接原因。“做人要直,做文要曲”,曲,即含蓄,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将所要表达的思想融于具体描写中,让读者去咀嚼,去回味,对照生活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从而最大限度地认识作品,理解作品。因为含蓄,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厚实。
三、生动、鲜明的小姑娘的形象
这篇文章中的小姑娘是作者倾注了全部感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文章是通过人物最富有特征的肖像、言行描写来表现性格的:她幼小、贫寒的外貌,让人心生怜爱;“我”与她的攀谈,让人觉得她懂事、可爱;“我”去她家里探访,她沉静有礼地接待;她乐观地“笑”谈那寒酸的年夜饭;她熟练、敏捷地制作小橘灯;她热情地送客;特别是她对未来的信心……这一切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小姑娘美好的性格——懂事、热忱、镇定、勇敢、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让人不由地对她心生敬意,心生爱意。
文章中小姑娘的言行是通过“我”的观察表现出来的,而“我”的感受又伴随着对小姑娘的描写逐步流露。“我”的感情伴随着对小姑娘的了解而不断升华,这些感受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可爱、心灵的美好。
四、文中“我”的艺术形象
1.“我”是同情劳动人民处境的知识分子,这从“我”热情帮助小姑娘打电话,亲自到小姑娘家探望,并给病人买橘子可以看出。
2.“我”在黑暗的时代,曾经因看不到光明而苦恼,但受小姑娘的影响,“我”变得坚定起来,勇敢起来,“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五、课文的对比艺术
《小橘灯》一文,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朴素清新的语言隽水含蓄,突出了中心,深化了主题。
1.小姑娘弱小的外貌与高贵的精神。最初“我”见到的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非但貌不惊人,而且简直有点寒伧。然而就是这位小姑娘说话时竟安慰“我”似的,显得很镇定,做小橘灯时“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表现得非常伶俐,最后送“我”走时“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按到我的手上”说“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反映了她乐观的品质。
2.对红薯稀饭的珍爱与对甘甜橘子的淡漠。当“我”问她“这锅里是什么”时,“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从笑的神态不难看出,即使是红薯稀饭也是不易享受的。然而,当“我”带去甘甜的橘子时,“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慢慢地从橘皮果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红薯稀饭都难吃上,而把橘部给了生,病的母亲,这是多么需要自制力啊!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们窥见了小姑娘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
3.凄凉的现实与温暖的人情。“这屋子很小很黑”,家境贫寒;“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母亲病重。然而,小炭炉上面的小沙锅微微冒着热气;小姑娘微笑着欢迎“我”;给“我”让座,自己蹲在一旁,热情地招待“我”;说话时叫“我”放心的亲切安慰,又使“我”感到温暖。一个小姑娘能把清苦的家料理得如此井井有条,能面对困难友好热情地招待客人,足见其乐观的品质。这种对比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
4.反动派的腐败无能与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积极抗日救国,还加紧镇压革命志士,王春林的失踪就说明了这一点。但王春林并未因国民党的凶残就贪生怕死,而是勇敢地为进步学生送信。通过这一对比,交代了小姑娘性格形成的家庭、社会基础。多难的家庭,催她早熟;使她勇敢;追随革命的父亲教她乐观,给她信心。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5.沉闷压抑的黑暗与振奋人心的光明。文章一开始就讲仄仄的楼梯是“阴暗的”,天色是阴沉的,屋子小且黑,山路黑暗潮湿,山景浓雾迷茫。“黑暗”等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八次之多,读后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诚然,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社会环境的写实。然而,令人欣慰、催人振奋的是小橘灯的光恰如小姑娘的精神,正像一线光明、冲破了黑暗,增强了“我”追求光明的信念。作者不动声色地在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使得文章含蓄深沉,精警得神,仔细咀嚼,其味无穷。
六、启发式提问教学方法建议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教学重点
一、“小橘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
二、恰当地使用修饰词语。
三、复述有关部门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略。关于《小橘灯》,作者指出:“小姑娘是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她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 因为党组织受到破坏而离开了家,她的母亲受到追踪的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在这场事变中,这个小姑娘是镇定、勇敢、乐观的。”
想一想: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细致描写那只“小橘灯”的用意是什么?小姑娘的品格使你受到哪些感染?
二、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推断,解释下边加横线的词语(具体略)
三、理解·分析
1.面对家庭不幸的遭遇,小姑娘哪些言行表现出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
2.课文用“小橘灯”作标题,着重描写了小橘灯,小橘灯象征什么?这对表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四、揣摩·运用
从下边的描写里,可以看出小姑娘生活在饥寒交迫中,说说加点的修饰词语的作用。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 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五、假如删去下边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表达效果会受到什么影响?
1.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
2.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一我们的年夜饭。”
3.“[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六、揣摩下边的几句话,说说小姑娘此时的心理活动,说说两个“好”字的含义。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
七、一句话或一段话,有时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但不能离开文章作架空的分析。
看看下边对一句话的几种理解,你认为哪种理解比较恰当?为什么?
这增脆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1.借小橘灯.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2.小橘灯的光是微弱的,却能使人想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给人鼓舞。
3.从小橘灯想到小姑娘,在那黑暗的时代,她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是可贵的,给人鼓舞,使人看到光明。
4.这说明当时的革命力量虽然还不够强大,小橘灯却能照亮前进的道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革命的前途是无限美好的。
八、积累·联想 (略)
九、复述是以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这就要消化、领会课文,学习句式、丰富词汇,并要自己组织语言。可以先列出提纲,按提纲复述。试复述这篇课文内容,力求简要、生动。
小橘灯 篇13
博罗县平安中学 谢伟强
一、说该课内容及其在教材上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小橘灯》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七课。该课文是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也是一篇较好地体现单元学习重点的文章。它上承第一单元知识点“感知全文,提炼主旨”,下启第四单元的“整体感悟,发表见解。”对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的吸收和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说该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
该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感性体会课文到理性分析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本教学目标的设置是结合了本单元的知识重点和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只有从文字上获得感性认识后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对课文进行理性分析。本目标,一是体现教学思路是感性——理性;二是体现理性——感性——启发运用,这一引导训练过程。而整课的教学思路则体现:整体感悟——具体分析——欣赏与探讨,这一教学主线。
三、说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重点与难点的定位理由是:因为该单元的知识点是“把握文意”。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创作意图,就必须把学生引入文章的角色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内化,从而把握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如果学生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出来,那么对文意的把握就更准确。因此这一重点与单元知识是符合的。而难点则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发展方面,作为语文课,不是机械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知识的训练;而是让学生全方位地把握课文,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欣赏课文。让学生学会鉴赏作品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本课的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整体教学法、读思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其具体操作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中相机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他们的感悟与表达能力。
五、说该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 复旧引新:(出示小黑板)
、《小橘灯》一文按“我”和小姑娘接触的时间顺序,是怎样组织材料的呢?
、文中的主人公小姑娘与作者非亲非故,那么,作者为什么初遇她,又去探访她,事后又深深地怀念她?
、作者用“小橘灯”为题用意何在?
(以上三道题,第一题是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也是为本节所要讲的内容作好铺垫。第二个问题是结合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开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而第三个问题侧是第二个问题的深化,是文章主旨的体现。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在文章整体框架内做到有总有分,在教学过程中,除第一个问题可以马上得出确定答案,而二、三个问题则无需马上确定,只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目的是使教学环节紧密,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
(二)带着以上问题请同学们细读课文。
(引导学生读与思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读后从六个步骤引导学生思考:
、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给作者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提示:联系所学知识、文章着重从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着手?这些描写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对小姑娘产生一种怎能样的情感?(怜爱)
、因为作者有了这份怜爱的情感,再加上寻友不遇的情况,使作者产生了去探望小姑娘的愿望。在探望过程中,小姑娘有那些表现?品读你认为最能表现小姑娘性格特征的语句。
、探访小姑娘之后,作者的感受与初遇小姑娘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怜爱——敬意)从那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在写探访完小姑娘之后,作者补叙了一段与朋友的谈话,这使我们更清楚了了解到小姑娘一家的境况及产生的根源,你能用几个词简洁地表达出小姑娘一家境况吗?(父亲失踪,母亲重病,生活贫困)。其根源是什么?(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然后老师明确:内战、反动统治。)
、假如你是作者,你遇上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面对如此的困境,依然保持着那份镇定.乐观,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你能不为之感动吗?所以从文章的末尾所流露出的是作者乍样的情感?(深切怀念之情)
(以上六个步骤是对开头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的细化,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是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二是体现出课文教学中的主导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体现出教路的条理性;四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五是体现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回顾性小结。
、引导学生完整地回答开头所提的第二个问题。
(这样回顾总结前面的课文分析,让学生对作者的情感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从整个故事来看,“小橘灯”与“小姑娘”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提示:品读文中有关描写“小橘灯”的语句,体会文章用“小橘灯”为题的用意何在?)
(这一设置,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实质,又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四)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用小黑板出示)
、运用了对比艺术。
(1)小姑娘弱小的外貌与高贵的精神,形成对比。(教师结合课文作具体分析)
(2)对红薯稀饭的珍爱对 的淡漠(甘甜橘子)
(引导学生结合文段分析)
(3)结合小姑娘家境贫寒,不幸遭遇与小炭炉的热气、热情待客,可以归纳为 的现实和 的人情作对比(凄凉;温暖)。
(以上对比写作艺术分析,体现出教与学的互动,同时在训练的形式上,采取归纳——分析,分析——归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从而学会如何理性地赏析课文,从中体会到作品中艺术的魅力。)
、巧妙的伏笔与照应
(1)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
(2)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品味一下,说说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这一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好的习作典范。”把作品赏析与指导学生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五)学生质疑。
总结全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
(这一设置部分主要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也有利教学信息的反馈。)
(六)作业布置。
、归纳课文的主旨。
、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这一作业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二是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挖掘教材中能展现人的最美好的一面,让学生在作业中重新感悟这种善良的人性本质。)
六、说该课的板书设计。
小橘灯
作者:冰心
外貌
初遇 言谈
行动
语言
动作
怀念 心理 深切思念
(这样的板书,从情节、表达方式、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情感变化等角度入手,充分体现了文路、教路和学路的和谐统一。)
小橘灯 篇14
《小橘灯》教案
(2003-05-24 18:17:19)
第一课时
一 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1.默读一遍课文,思考几个问题:
①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②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故事发生在黑暗的旧中国?
③小姑娘家遭到了哪些不幸?
④面对这些不幸,小姑娘表现出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2.再默读一遍课文,默读时眼前要再现故事片情节,再现小姑娘的举止动作、音容笑貌。读后,合上课本,列出复述提纲。
3.教师指定3—4位同学到前面复述,大家评议谁复述得最好。
4.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帮助纠正错误的字音。
二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小姑娘性格特点
(一) 全班讨论下列问题。
1.初遇小姑娘作者细致描写了她的外貌和衣着,说说:
①“瘦瘦的”“苍白的”“发紫”“很破旧”等词语,写出她生活在怎样的境况中?
(缺衣少食,营养不良,饥寒交迫,小姑娘的境况正是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悲惨境况的写照。)
②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姑娘的外貌、衣着是从作者所见的角度写的,从头到脚,细致描绘,字里行间融入了深切的同情。)
2.打电话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要详细记叙与小姑娘的对话?
(交代小姑娘家的不幸遭遇,表现她面对巨大不幸却表现出勇敢、镇定的性格。)
3.说说下面两面句话流露了作者对小姑娘怎样的感情。
①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
②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
说明:要引导学生抓住“赶紧”“拉住”两个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这两词语,写出了作者对小姑娘感情深化的过程。“赶紧”,出于同情要帮助小姑娘;“拉住”,则洋溢着喜爱甚至依依不舍之情了。
4.“初遇”中,小姑娘留给作者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说明:讨论这个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要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由同情到喜爱之情中含着敬佩。小姑娘留给作者最深的印象,决不是贫穷,而是对八九岁的小姑娘来说超乎寻常的镇定与勇敢。
(二)先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1.作者说:“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应当怎样理解“忽然”?
说明:要引导学生从把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络入手,细心揣摩“忽然”中蕴含的感情,防止“望文生义”。这里,“忽然”表现出一种牵挂和急切的感情。
2.哪些语句描写了小姑娘的贫困和不幸?
(住:屋子很小很黑;吃:红薯稀饭──年夜饭;母亲卧病在床。)
3.说说下面句中加线词语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①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
②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
③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
(这些加点词语,写出了小姑娘坚定、乐观和机警。)
4.找出写制作小桔灯动作的词语,谈谈你对下面问题的理解。
①“我”把带来的桔子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此时,小姑娘在想些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说明: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要着眼于培养联想能力。以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为根据,合情合理的联想都应予肯定。基本要点是:感激作者来探望,想到天黑路滑,要作个小桔灯送给作者。
②“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为什么要“慢慢地”掏?桔瓣为什么要放在妈妈的“枕头边”?
(“慢慢地”掏,怕把桔皮弄破,写她制作小桔灯的精心;放在“枕头边”,妈妈随时可以吃,写她对亲人的体贴入微。)
③小姑娘“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接着就“穿”“挑”“点”“递”,这一串动作描写,是不是仅仅为了表现她动作的熟练?
(还写出她怕耽误客人上路的心情,表现她对人的体贴入微。)
④制作小桔灯这件事,表现出小姑娘怎样美好的心灵?
说明:要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八九岁的女孩,有着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重压,却仍然处处体贴、关心他人,这是令人感动的美好心灵。
5.讨论课文后练习题四。
说明:要防止对小姑娘的言、行作牵强附会的分析。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早熟的性格,是黑暗阴冷的社会、贫困多难的生活磨练的结果,更是父辈熏陶的结果,这是小姑娘形象感人至深的原因。
三 字词训练
说明:可以印发下面练习,课上完成,教师抽阅一部分以了解情况;也可以用投影幻灯展示题目,学生用空白胶片或玻璃片作答,然后用投影幻灯交流、订正。
1.给加线字注音。
大夫( ) 大家( )
打量( ) 重量( )
板铺( ) 铺张( )
削皮( ) 剥削( )
2.解释加线词语。
仄仄的楼梯( ) 只有八九岁光景( )
斑斑的血痕( ) 我无聊地站了起来( )
她惊异地说( ) 灵巧的小桔灯( )
第二课时
一 理解小桔灯的象征意义
请一位同学充满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然后全班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把小桔灯和小姑娘联系在一起?揣摩作者思路,说说你的理解。
说明:讨论中,应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作者把小桔灯和小姑娘联系在一起,是思想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对小姑娘由同情、喜爱,到由然而生敬意,小姑娘制作小桔灯的过程(与作者交谈中制作的),正是她镇定、勇敢、乐观以及关心体贴他人美好性格充分展示过程,作者借小桔灯赞颂小姑娘美好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2.讨论课文后练习题五。
说明:讨论中,不要满足于能指出哪种分析正确,哪种分析错误,要弄清错误分析的思路为什么是错误的,从而培养正确分问题的能力。
3.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小桔灯”作文章的标题。
说明:要引导学生从“实”“虚”两方面分析。实:小姑娘送“我”小桔灯是故事的中心内容;虚:借小桔灯赞颂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用小桔灯作标题,有增强抒情意味、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意思的作用。
二 学习叙事中前后照应的方法
说明:对初一学生,只要引导他们了解从内容、语言形式上前后照应的方法就可以了。
在教师指导下,分别找出与下列语句照应的语句。
如:第一段“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最后一段用“十二年过去了”与开头照应 。
1.第二段“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最后一段用哪句照应。
(“每逢春节”)
2.第二段“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第三段用哪句话照应?
(“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听话器”)
3.第三段“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第五段用哪句话照应?第六段用哪句话再一次照应?
(“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
4.第二段“她不在家……叫我等着她”第十一段用哪句话照应?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
5.第四段“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五段用哪句话照应?
(“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
6.第七段“我爸爸到外面去了”,第十一段用哪句话照应?
(“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
还可以找出一些这类例子,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领会照应的方法。
三 联想与想象能力训练
讨论课文后练习题八。
说明:讨论这个问题,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只要合情合理都应予肯定。
小橘灯 篇15
《小橘灯》教学设计示例2
设计思路
用朗读法初步感知小姑娘坚定、勇敢、乐观的性格,教师相机佐以点拨,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解决生字生词,并介绍作者。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二)引入新课
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非常美好的童年,八九岁时,可以在父母的怀中撒娇,感受家庭的温馨;可以在老师的教育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感受社会的温暖;可以在儿童乐园里尽情地玩耍,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儿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的《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1945年春节前夕重庆郊外的一个小姑娘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儿童的生活情况和精神面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三)整体感知
(1)出示小黑板或投影仪,检查字词的注音释义。
(2)作者简介。先让学生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后明确。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女作家。“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选集》中,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赢得很高的声誉。
(3)时代背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瑞想1945年中国的现实是什么样的?抗战即将结束,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他们逮捕、迫害、暗杀革命群众,重庆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
(四)教学过程
(l)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
听录音或饱含深情地范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简述本文故事梗概。点一名学生口述,老师给予适当评议。
教师明确下列要点:
(第l-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时间,“十几年前”“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地点,乡公所楼上。人物,“我”与小姑娘。事件,“我”在乡公所楼上见到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她要打电话找大夫给妈妈治病,“我”帮了她,打通了电话。
(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经过。
“我”买了几个橘子,沿着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妈妈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炉、小沙锅;睡的是板铺;年夜饭是“红薯稀饭”。
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妈妈的枕头边,然后做橘灯,“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拿出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做成小橘灯。
“我”提着小橘灯,借助“朦胧的橘红的光”,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离开小姑娘。
(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怀念小姑娘。
后来“我”知道,小姑娘的父亲叫王春林,因给进步学生送信,失踪了。“我”怀念小姑娘。每逢春节就想起小橘灯,想起小姑娘。
让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故事情节。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讨论下列问题,点一名学生回答,由教师明确:
①小姑娘的家庭情况怎样?
②你对姑娘的评价是什么?
教师明确:①贫穷又遭不幸,父亲失踪,母亲被打。为共产党送信,可以看出是进步家庭。
②从小姑娘的语言、外貌、动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镇定、勇敢、乐观、懂事的小姑娘。
(五)总结、扩展
本文叙述了“我”初遇、探望、怀念小姑娘的经过,着重描写小姑娘照着妈妈、做橘灯等情节,赞颂她在艰难的条件下仍然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找出描写小姑娘语言、外貌、动作的语句,看看表现了小姑娘的什么精神?
(2)熟读“炉火的微光……无限光明”,体会:“黑暗潮湿的山路”和“小橘灯的光”有没有别的含义?如有,是什么?
(七)随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让学生概述本文故事情节,老师明确要点。初通→探望(做灯、赠灯、用灯)→怀念。
(二)教学过程
从第几段开始写“探望小姑娘”的?指名读第5-9自然段,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天色越发阴沉了”“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有何含义?
交代当时的自然环境,暗示当时重庆政治环境的黑暗。
2.第6自然段描写小姑娘的家庭情况,其家庭情况怎样?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小姑娘的精神面貌如何?
家境贫寒又遭不幸,住的是“小屋”;睡的是“板铺”;用的是“小炭炉”“小凳子”;吃的是红薯稀饭。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
“笑着说”可以看出小姑娘在非常艰难的家庭环境中,挺直身子,承受贫穷和不幸的重压,令人敬佩。“安慰我”洋溢着乐观精神,也是对客人的感激。
3.作者是怎样围绕着做灯、赠灯描写小姑娘的?表现了小姑娘的什么性格?
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做灯,“拿”“削”“揉捏”“掏”“放”“穿”“挑”“点”,这一连串的动作干净利索地制作了一个小橘灯,小姑娘的心灵手巧,动作敏捷,做小橘灯,照“我”上路,一个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大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赠灯,侧重语言描写。
“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这句话写出小姑娘对我的关心体贴,情意浓浓,用光明和温暖为我送行。
“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这两句话多么亲切,充满着深情厚谊,写出对“我”的安慰,更为重要的是小姑娘对未来充满必胜信心和坚定的信念,第一个“好”字指病好了,第二个“好”字指过上好生活。
细节描写:“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写出天真、可爱、稚气,同时看出她的坚定信念。
体会修饰词语的表达效果。
(1)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笑着”:面对这样的贫穷生活,她笑着告诉我,表现勇敢、乐观的精神,如果删去“笑着”就变成冷冰冰的叙述,大大削弱了这句话的表现力。“年夜饭”写出家庭的贫困。
(2)“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一定”二字写出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坚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3)“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像安慰我似的”表现小姑娘的镇定乐观的精神。
齐读第8、9自然段。
4.范读第10自然段或放录音。提问:“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作者为什么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因为有了“朦胧的橘红的光”,“我”才看到了一线光明,能够在山路上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给了“我”鼓舞,“我”感到前途光明,充满希望。在“光明”这一点上,小姑娘的精神与小橘灯有相似之处,小橘灯象征小姑娘勇敢镇定乐观的精神。
作者以象征手法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将被消灭,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必将诞生。正如冰心所说的:“一切的黑暗阴沉只为了烘托那一盏橘灯的朦胧橘红的光,怎样冲破了阴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
为进一步感知,用投影仪体会小橘灯的光的作用。
齐读第10段。
5.简析第一部分。
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作者怎么描写小姑娘的?
外貌,(指名让一个学生读。)“只有八九岁光景……一双草鞋。”这短短的几行字,写出了她的年龄、面容、衣着等,突出了她的幼小、瘦弱及家庭的贫穷。
动作,(让学生找出动词。)
“挪动”“登上”“摘”“缩了回来”“爬下竹凳”“回头就走”等等。这一系列动作刻画了一个镇定、勇敢、懂事的小姑娘,虽然家庭贫穷,并且连遭不幸,但小姑娘丝毫不惧。
语言,找一排同学齐读语言描写。从小姑娘的言谈中看出,小小年纪,见生人不惊慌拘谨,对答对流。
小结,初次相识,小姑娘的语言、动作、外貌深深打动了“我”,她的勇敢,镇定的精神让“我”产生了怜爱、喜爱、敬佩之情,并为探望小姑娘打下基础。
6.简析第三部分。
让学生快速默读本部分,提问:本部分写了几方面内容?其作用如何?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
两个内容,一是介绍了小姑娘的爸爸,其作用是揭示敌人的疯狂镇压和白色恐怖,从而衬托小姑娘的精神,同时暗示小姑娘的家庭是进步的家庭,革命的家庭。二是写作者对小姑娘的思念。
7.简析为什么以小橘灯为标题?
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小橘灯会使人联想到一线光明,象征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从而给人以鼓舞,用小橘灯作标题,能深化中心思想,把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刻画得更加可爱可敬。
(三)总结、扩展
这篇散文运用象征手法,用小橘灯象征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借描写小橘灯赞美小姑娘,把小橘灯与小姑娘联系在一起,小姑娘的性格震撼着作者,引起作者强烈的共鸣,对小姑娘的感情也逐步加深,由同情到喜爱再到油然而生敬意。同小姑娘相比,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熟读课文。
小橘灯 篇16
《小橘灯》 教学 设计示例2
设计思路
用朗读法初步感知小姑娘坚定、勇敢、乐观的性格, 教师 相机佐以点拨,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加深理解。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 目标
1.解决生字生词,并介绍作者。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二)引入新课
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非常美好的童年,八九岁时,可以在父母的怀中撒娇,感受家庭的温馨;可以在老师的 教育 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感受社会的温暖;可以在儿童乐园里尽情地玩耍,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儿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的《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1945年春节前夕重庆郊外的一个小姑娘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儿童的生活情况和精神面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三)整体感知
(1)出示小黑板或投影仪,检查字词的注音释义。
(2)作者简介。先让学生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后明确。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女作家。“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选集》中,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赢得很高的声誉。
(3)时代背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瑞想1945年中国的现实是什么样的?抗战即将结束,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他们逮捕、迫害、暗杀革命群众,重庆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
(四) 教学 过程
(l)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
听录音或饱含深情地范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简述本文故事梗概。点一名学生口述,老师给予适当评议。
教师 明确下列要点:
(第l-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时间,“十几年前”“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地点,乡公所楼上。人物,“我”与小姑娘。事件,“我”在乡公所楼上见到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她要打电话找大夫给妈妈治病,“我”帮了她,打通了电话。
(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经过。
“我”买了几个橘子,沿着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妈妈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炉、小沙锅;睡的是板铺;年夜饭是“红薯稀饭”。
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妈妈的枕头边,然后做橘灯,“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拿出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做成小橘灯。
“我”提着小橘灯,借助“朦胧的橘红的光”,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离开小姑娘。
(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怀念小姑娘。
后来“我”知道,小姑娘的父亲叫王春林,因给进步学生送信,失踪了。“我”怀念小姑娘。每逢春节就想起小橘灯,想起小姑娘。
让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故事情节。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讨论下列问题,点一名学生回答,由 教师 明确:
①小姑娘的家庭情况怎样?
②你对姑娘的评价是什么?
教师 明确:①贫穷又遭不幸,父亲失踪,母亲被打。为共产党送信,可以看出是进步家庭。
②从小姑娘的语言、外貌、动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镇定、勇敢、乐观、懂事的小姑娘。
(五)总结、扩展
本文叙述了“我”初遇、探望、怀念小姑娘的经过,着重描写小姑娘照着妈妈、做橘灯等情节,赞颂她在艰难的条件下仍然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找出描写小姑娘语言、外貌、动作的语句,看看表现了小姑娘的什么精神?
(2)熟读“炉火的微光……无限光明”,体会:“黑暗潮湿的山路”和“小橘灯的光”有没有别的含义?如有,是什么?
(七)随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让学生概述本文故事情节,老师明确要点。初通→探望(做灯、赠灯、用灯)→怀念。
(二) 教学 过程
从第几段开始写“探望小姑娘”的?指名读第5-9自然段,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天色越发阴沉了”“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有何含义?
交代当时的自然环境,暗示当时重庆政治环境的黑暗。
2.第6自然段描写小姑娘的家庭情况,其家庭情况怎样?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小姑娘的精神面貌如何?
家境贫寒又遭不幸,住的是“小屋”;睡的是“板铺”;用的是“小炭炉”“小凳子”;吃的是红薯稀饭。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
“笑着说”可以看出小姑娘在非常艰难的家庭环境中,挺直身子,承受贫穷和不幸的重压,令人敬佩。“安慰我”洋溢着乐观精神,也是对客人的感激。
3.作者是怎样围绕着做灯、赠灯描写小姑娘的?表现了小姑娘的什么性格?
讨论回答, 教师 明确:
做灯,“拿”“削”“揉捏”“掏”“放”“穿”“挑”“点”,这一连串的动作干净利索地制作了一个小橘灯,小姑娘的心灵手巧,动作敏捷,做小橘灯,照“我”上路,一个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大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赠灯,侧重语言描写。
“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这句话写出小姑娘对我的关心体贴,情意浓浓,用光明和温暖为我送行。
“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这两句话多么亲切,充满着深情厚谊,写出对“我”的安慰,更为重要的是小姑娘对未来充满必胜信心和坚定的信念,第一个“好”字指病好了,第二个“好”字指过上好生活。
细节描写:“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写出天真、可爱、稚气,同时看出她的坚定信念。
体会修饰词语的表达效果。
(1)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笑着”:面对这样的贫穷生活,她笑着告诉我,表现勇敢、乐观的精神,如果删去“笑着”就变成冷冰冰的叙述,大大削弱了这句话的表现力。“年夜饭”写出家庭的贫困。
(2)“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一定”二字写出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坚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3)“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像安慰我似的”表现小姑娘的镇定乐观的精神。
齐读第8、9自然段。
4.范读第10自然段或放录音。提问:“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作者为什么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 明确。
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因为有了“朦胧的橘红的光”,“我”才看到了一线光明,能够在山路上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给了“我”鼓舞,“我”感到前途光明,充满希望。在“光明”这一点上,小姑娘的精神与小橘灯有相似之处,小橘灯象征小姑娘勇敢镇定乐观的精神。
作者以象征手法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将被消灭,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必将诞生。正如冰心所说的:“一切的黑暗阴沉只为了烘托那一盏橘灯的朦胧橘红的光,怎样冲破了阴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
为进一步感知,用投影仪体会小橘灯的光的作用。
齐读第10段。
5.简析第一部分。
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作者怎么描写小姑娘的?
外貌,(指名让一个学生读。)“只有八九岁光景……一双草鞋。”这短短的几行字,写出了她的年龄、面容、衣着等,突出了她的幼小、瘦弱及家庭的贫穷。
动作,(让学生找出动词。)
“挪动”“登上”“摘”“缩了回来”“爬下竹凳”“回头就走”等等。这一系列动作刻画了一个镇定、勇敢、懂事的小姑娘,虽然家庭贫穷,并且连遭不幸,但小姑娘丝毫不惧。
语言,找一排同学齐读语言描写。从小姑娘的言谈中看出,小小年纪,见生人不惊慌拘谨,对答对流。
小结,初次相识,小姑娘的语言、动作、外貌深深打动了“我”,她的勇敢,镇定的精神让“我”产生了怜爱、喜爱、敬佩之情,并为探望小姑娘打下基础。
6.简析第三部分。
让学生快速默读本部分,提问:本部分写了几方面内容?其作用如何?
学生讨论发言后, 教师 明确:
两个内容,一是介绍了小姑娘的爸爸,其作用是揭示敌人的疯狂镇压和白色恐怖,从而衬托小姑娘的精神,同时暗示小姑娘的家庭是进步的家庭,革命的家庭。二是写作者对小姑娘的思念。
7.简析为什么以小橘灯为标题?
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小橘灯会使人联想到一线光明,象征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从而给人以鼓舞,用小橘灯作标题,能深化中心思想,把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刻画得更加可爱可敬。
(三)总结、扩展
这篇散文运用象征手法,用小橘灯象征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借描写小橘灯赞美小姑娘,把小橘灯与小姑娘联系在一起,小姑娘的性格震撼着作者,引起作者强烈的共鸣,对小姑娘的感情也逐步加深,由同情到喜爱再到油然而生敬意。同小姑娘相比,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熟读课文。
小橘灯 篇17
《小橘灯》 教学 设计示例2
设计思路
用朗读法初步感知小姑娘坚定、勇敢、乐观的性格, 教师 相机佐以点拨,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加深理解。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 目标
1.解决生字生词,并介绍作者。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二)引入新课
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非常美好的童年,八九岁时,可以在父母的怀中撒娇,感受家庭的温馨;可以在老师的 教育 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感受社会的温暖;可以在儿童乐园里尽情地玩耍,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儿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的《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1945年春节前夕重庆郊外的一个小姑娘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儿童的生活情况和精神面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三)整体感知
(1)出示小黑板或投影仪,检查字词的注音释义。
(2)作者简介。先让学生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后明确。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女作家。“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选集》中,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赢得很高的声誉。
(3)时代背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瑞想1945年中国的现实是什么样的?抗战即将结束,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他们逮捕、迫害、暗杀革命群众,重庆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
(四) 教学 过程
(l)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
听录音或饱含深情地范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简述本文故事梗概。点一名学生口述,老师给予适当评议。
教师 明确下列要点:
(第l-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时间,“十几年前”“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地点,乡公所楼上。人物,“我”与小姑娘。事件,“我”在乡公所楼上见到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她要打电话找大夫给妈妈治病,“我”帮了她,打通了电话。
(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经过。
“我”买了几个橘子,沿着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妈妈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炉、小沙锅;睡的是板铺;年夜饭是“红薯稀饭”。
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妈妈的枕头边,然后做橘灯,“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拿出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做成小橘灯。
“我”提着小橘灯,借助“朦胧的橘红的光”,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离开小姑娘。
(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怀念小姑娘。
后来“我”知道,小姑娘的父亲叫王春林,因给进步学生送信,失踪了。“我”怀念小姑娘。每逢春节就想起小橘灯,想起小姑娘。
让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故事情节。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讨论下列问题,点一名学生回答,由 教师 明确:
①小姑娘的家庭情况怎样?
②你对姑娘的评价是什么?
教师 明确:①贫穷又遭不幸,父亲失踪,母亲被打。为共产党送信,可以看出是进步家庭。
②从小姑娘的语言、外貌、动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镇定、勇敢、乐观、懂事的小姑娘。
(五)总结、扩展
本文叙述了“我”初遇、探望、怀念小姑娘的经过,着重描写小姑娘照着妈妈、做橘灯等情节,赞颂她在艰难的条件下仍然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找出描写小姑娘语言、外貌、动作的语句,看看表现了小姑娘的什么精神?
(2)熟读“炉火的微光……无限光明”,体会:“黑暗潮湿的山路”和“小橘灯的光”有没有别的含义?如有,是什么?
(七)随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让学生概述本文故事情节,老师明确要点。初通→探望(做灯、赠灯、用灯)→怀念。
(二) 教学 过程
从第几段开始写“探望小姑娘”的?指名读第5-9自然段,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天色越发阴沉了”“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有何含义?
交代当时的自然环境,暗示当时重庆政治环境的黑暗。
2.第6自然段描写小姑娘的家庭情况,其家庭情况怎样?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小姑娘的精神面貌如何?
家境贫寒又遭不幸,住的是“小屋”;睡的是“板铺”;用的是“小炭炉”“小凳子”;吃的是红薯稀饭。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
“笑着说”可以看出小姑娘在非常艰难的家庭环境中,挺直身子,承受贫穷和不幸的重压,令人敬佩。“安慰我”洋溢着乐观精神,也是对客人的感激。
3.作者是怎样围绕着做灯、赠灯描写小姑娘的?表现了小姑娘的什么性格?
讨论回答, 教师 明确:
做灯,“拿”“削”“揉捏”“掏”“放”“穿”“挑”“点”,这一连串的动作干净利索地制作了一个小橘灯,小姑娘的心灵手巧,动作敏捷,做小橘灯,照“我”上路,一个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大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赠灯,侧重语言描写。
“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这句话写出小姑娘对我的关心体贴,情意浓浓,用光明和温暖为我送行。
“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这两句话多么亲切,充满着深情厚谊,写出对“我”的安慰,更为重要的是小姑娘对未来充满必胜信心和坚定的信念,第一个“好”字指病好了,第二个“好”字指过上好生活。
细节描写:“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写出天真、可爱、稚气,同时看出她的坚定信念。
体会修饰词语的表达效果。
(1)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笑着”:面对这样的贫穷生活,她笑着告诉我,表现勇敢、乐观的精神,如果删去“笑着”就变成冷冰冰的叙述,大大削弱了这句话的表现力。“年夜饭”写出家庭的贫困。
(2)“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一定”二字写出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坚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3)“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像安慰我似的”表现小姑娘的镇定乐观的精神。
齐读第8、9自然段。
4.范读第10自然段或放录音。提问:“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作者为什么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 明确。
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因为有了“朦胧的橘红的光”,“我”才看到了一线光明,能够在山路上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给了“我”鼓舞,“我”感到前途光明,充满希望。在“光明”这一点上,小姑娘的精神与小橘灯有相似之处,小橘灯象征小姑娘勇敢镇定乐观的精神。
作者以象征手法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将被消灭,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必将诞生。正如冰心所说的:“一切的黑暗阴沉只为了烘托那一盏橘灯的朦胧橘红的光,怎样冲破了阴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
为进一步感知,用投影仪体会小橘灯的光的作用。
齐读第10段。
5.简析第一部分。
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作者怎么描写小姑娘的?
外貌,(指名让一个学生读。)“只有八九岁光景……一双草鞋。”这短短的几行字,写出了她的年龄、面容、衣着等,突出了她的幼小、瘦弱及家庭的贫穷。
动作,(让学生找出动词。)
“挪动”“登上”“摘”“缩了回来”“爬下竹凳”“回头就走”等等。这一系列动作刻画了一个镇定、勇敢、懂事的小姑娘,虽然家庭贫穷,并且连遭不幸,但小姑娘丝毫不惧。
语言,找一排同学齐读语言描写。从小姑娘的言谈中看出,小小年纪,见生人不惊慌拘谨,对答对流。
小结,初次相识,小姑娘的语言、动作、外貌深深打动了“我”,她的勇敢,镇定的精神让“我”产生了怜爱、喜爱、敬佩之情,并为探望小姑娘打下基础。
6.简析第三部分。
让学生快速默读本部分,提问:本部分写了几方面内容?其作用如何?
学生讨论发言后, 教师 明确:
两个内容,一是介绍了小姑娘的爸爸,其作用是揭示敌人的疯狂镇压和白色恐怖,从而衬托小姑娘的精神,同时暗示小姑娘的家庭是进步的家庭,革命的家庭。二是写作者对小姑娘的思念。
7.简析为什么以小橘灯为标题?
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小橘灯会使人联想到一线光明,象征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从而给人以鼓舞,用小橘灯作标题,能深化中心思想,把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刻画得更加可爱可敬。
(三)总结、扩展
这篇散文运用象征手法,用小橘灯象征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借描写小橘灯赞美小姑娘,把小橘灯与小姑娘联系在一起,小姑娘的性格震撼着作者,引起作者强烈的共鸣,对小姑娘的感情也逐步加深,由同情到喜爱再到油然而生敬意。同小姑娘相比,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熟读课文。
上一篇:孙权劝学 精选16篇
下一篇:爱莲说 教案设计 通用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