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做看 精选16篇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 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篇1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一只杯子里装满了水,我在上面放上一张纸,杯子倒过来,水不会撒出来。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出示课题《动手做做看》。
二、自由读课文质疑。
1、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了吗?动手做了吗?读读课文,看看伊琳娜是怎样做的。
2、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1)字词:
鳞(l0n):鱼类、爬行动物或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由角质组成。
哄(h%ng)骗(pi4n):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2)理解难句:
“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是科学家朗志万的话,意思是朗志万不是真的哄骗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要轻易地相信权威,凡事要亲自动手做一做。
三、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默读思考
(1)课文中哪部分写了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么做的。
(3)伊琳娜是怎么说的。
(4)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2、汇报:
课文(第1-3自然段)科学家提出为什么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的问题。
(第4-5自然段)写了伊琳娜亲自动手做实验,发现科学家的话是错的。
(第6-7自然段)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明白了他这样做的目的。
3、学了“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文通过写伊琳娜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我们不要轻信权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多动脑筋想,多动手做。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不能光想,你动动手做做看”的体会。
2、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还要亲自动手做才能弄清事物真相的道理。
2、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当你遇到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动手做做看》,看看文中的伊琳娜是怎么对待不理解的问题的,对你可能有启发。首先来齐读课题。
二、回忆读懂一篇课文的一般步骤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知道大概内容。
2、读阅读提示,做到心中有数。
3、带着问题读,逐一解答。
三、学习新课
1、投影出示思考题,学生自学:
⑴ 是什么原因促使伊琳娜动手做实验?
⑵ 伊琳娜做实验的结果怎样?看到这样的结果她又是怎么做的?
⑶ 科学家朗志万明明知道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可他为什么说如果放进一条金鱼,水就不会漫出来呢?
⑷ 你是否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并说出理由。
⑸ 从伊琳娜动手做实验这件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共同讨论:
⑴ 阅读课文,订正读音,“哄”是多音字。
⑵ 指名朗读课文,评读。
⑶ 理解词语:
奇怪:奇异,不平常。
哄骗:说假话骗人。
3、讨论交流思考题:
⑴ 是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一个奇怪的问题,让伊琳娜产生疑问,而妈妈的话又促使伊琳娜自己动手做实验。
⑵ 伊琳娜做实验的结果与科学家朗志万说法不一样。看到这实验结果伊琳娜很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朗志万。
追问:伊琳娜为什么生气?(认为朗志万是在哄骗小孩)
⑶ 科学家朗志万明明知道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可他却说如果放进一条金鱼,水就不会漫出来。朗志万这么说的目的是想让伊琳娜等小学生,遇事要动脑筋,不要光听别人的,要动手做一做,从实践中得出结论,而不是要哄骗伊琳娜等小学生。
⑷ 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理由是:实践出真知。科学家也是人,而不是神。
⑸ 学生甲:遇事不要慌张,要动脑筋。
学生乙:遇事不能光听别人的,还要自己亲自实践。
投影出示:(用幻灯片出示)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追问:为什么朗志万哈哈大笑地说?伊琳娜听了高兴地笑了?
(一方面朗志万的做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伊琳娜理解了朗志万的做法,因此他们都笑了。)
四、总结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伊琳娜动手做了把金鱼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里,水照样溢出来这个实验。)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3
《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动手做做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还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一课会带给孩子们很多启迪,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进行教学时,我开头设计了两个问题: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呢?再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学课文,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此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学习课文就特别投入,效果也较好。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也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
而后在引导学生懂得道理时,我紧抓伊琳娜和朗志万的对话:“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和“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围绕这两句话,有序地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主动探究。学习时,还运用讨论、交流、实验、评价、点拨等手段,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随着课文情节的发展,相机落实各项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并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完成难点的突破。
在阅读对话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鼓励学生主动朗读给同学听。这是自我表现的机会,力争读出个性、读出风格。读后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同学之间自由开展读、听、评活动,是锻炼和提高朗读、听读和评价能力的有效方法。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促进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但在教学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问学生一些问题时,学生并没有像我所预设的那样回答,我在引导他们时,虽然学生的回答接近我的教学设计,但同时也有点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后要多听课,多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动手做做看》是一篇很有趣的课文,通过小朋友伊琳娜在科学家朗万志的引导启发下,动手做做看,悟出了"科学家讲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动手做做看."在孩子读完课问题目后,我让孩子带着两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动手做做看是谁说的?课文讲了哪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孩子们读开了,有孩子边读边和同桌谈论着。三五分钟后很多孩子举手了,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大多数孩子说出“动手做做看”是朗志万说的,个别孩子说是妈妈说的。我让孩子们在书上找答案,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重要学习朗志万的话。他为什么这样说?你读懂了什么?让孩子自己再读全文,在四人小组中议论交流。
孩子开始说了,有人说:“朗志万是故意提出这个问题的,他很会教孩子。”
“我知道了科学家说的话也可能有错误,我们要动手做做看,看看他说的是不是正确。”“我想到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明说的,这孩子真的是看书看多了,语言的感觉特别敏锐。我把他说的这成语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说说记记。
“我想到了我们上学期学的《酸的和甜的》,里面的松鼠和兔子就没有动手试试看,小猴子才是动手做做看的。”呵,孩子还会联系旧文,联系得真是到位。我表演了发言的泽,说他真会读书,想得真好。小家伙高兴得红了脸蛋。 ……
趁热打铁,在孩子的议论中,再让孩子读书。
了解了朗志万,我开始引导孩子说说伊琳娜,你认为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要让孩子说出来,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孩子有的说她是个好问的人。有的说伊琳娜是个爱动脑筋的人。有的说伊琳娜不随便相信科学家,敢和科学家对质。有的说她是个爱动手做做看,善于实践的人。还有的说她是个懂礼貌的孩子。在孩子的议论中还是找课文句子读,一次一次的读课文。
最后全班一起再读读课文,读完了,我拿书上合作伙伴的话问孩子:“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吗?她会对朗志万说什么?”唯说:“她会说,朗志万先生,我懂得了不要都相信科学家的话,要相信自己亲手做的。”彬说:“她会说,谢谢您,朗志万先生。”书说:“她会说我误会了,对不起,朗志万先生。”……听学生这么说,我知道他们都能够理解课文了,可是课文中主要告诉我们了什么?我问孩子说:“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儿,终于有只小手举起来,“我知道了科学家说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要动手做做看。”这是课文中的,能够延伸到我们实际的生活吗?终于我们的炜说他看百科全书时好象看到书上有错,就和妈妈一起做做看,验证对吗。“这是说,书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如果我们有问题一定要多请教别人,动手实验来判断是不是正确的。”玉说到她妈妈,她妈妈教她很多知识,可是有时侯妈妈也会有错误,我们应该找实际来说明。终于听到了,我赶紧接着说是呀,我们的爸爸妈妈都很会教我们,可是爸爸妈妈说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试着实践来判断。我把话锋一转,“老师也一样,我觉得我虽然教你们,可是也一样会有错误,同学们就经常帮助老师,如果有错误,我们很多同学都曾经帮助过我了。所以,我们小朋友对长辈说的话要学会思考,学会用实践来证明,不要都全部相信。”后面的道理好象深了点,我有灌输之嫌,可是也只能够这样了。最后留有个问题,朗志万到底是哪方面的科学家?让孩子回家查找资料。
我自己回家找一下,我才知道伊琳娜原来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儿,同样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而朗志万,是个物理学家,是爱因斯坦很要好的朋友。明天不知道孩子能够查出来吗?这个故事对于伊琳娜来说,妈妈和朗志万对事的态度给她留下了深深的影响。
晚上自己细想,我这堂课上是不是话多了,让孩子读的时间不够.问题是就那四个大问题,分在课堂的不同时间,可是沉浸下来让孩子读,品的余地不够?这么说过去,如果孩子没有倾听,真的只是走过场罢了.因此不管是什么时候,倾听是很重要的,倾听是学会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小孩子的思维最容易被牵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们老师上课提一些导向性的问题:“这张图美吗?”学生肯定会迎合你回答:“美──!”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及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选入这样的文章无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见,敢于质疑的好素材。
在学习《动手做做看》时,如果我们教师只停留在“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个科学素养的培养定位上,显然过于肤浅。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朗志万和伊琳娜有什么区别”,旨在让学生明白“朗志万是科学家,他可以说是知识的权威。”然后紧紧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对待 “朗志万”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引导学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发光的品质──那就是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让学生感悟这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动手做做看的前提,发明创造的关键!也是现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质啊!
我们天天喊着“尊重学生”,我们可以潇洒地把课堂对学生拱手相让,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作业……然而,你可曾想到,往往是我们老师对教材没有深层的处理,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一次提升素养的机会啊!
《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伊琳娜对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感到奇怪。她动手做实验,发现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朗志万知道了,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启发学生懂得对别人提出的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动脑筋思考、动手做做看。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如果放进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这是为什么?”两个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二部分讲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到家在妈妈的启发下动手做做看。实验结果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第三部分讲第二天伊琳娜去问朗志万。朗志万说: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的重点是学习课文的第一、二两部分,让学生明白遇到问题应该自己动手做做看。在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后,我让学生找出朗志万给小朋友们提出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质疑,谈谈自己的体会,当学生对他的问题弄明白后,我让学生找出朗志万提问后,小朋友们的反应是怎样的?让学生知道其他小朋友深信朗志万的话,而伊琳娜却对他的问题有了疑问。这时我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来说说平时我们遇到问题时你是怎样解决的?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然后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重点环节,伊琳娜在遇到问题时她的办法是什么呢?回家问妈妈。但是伊琳娜的妈妈非常了不起,她并没有直接告诉伊琳娜结果,而是给了她一句有启发意义的话“不要光想,动手做做看。”
这句话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也有启发意义,因此我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展开,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想象伊琳娜的妈妈会用怎样的语气和伊琳娜说话呢?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妈妈的鼓励下,伊琳娜动手去做了,但是结果却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这时我重点抓住“哎呀,和朗志万说得不一样,水漫出来了。”一句让学生猜测伊琳娜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并且让学生带着这种惊奇惊讶来朗读这个句子。最后我设计的一个话题是从伊琳娜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在学生自由说的基础上,给学生一点积累的东西。“聪明人听到一次,思考十次;看见一次,实践十次。”这句格言让学生来体会并积累。最后通过老师创设的一个情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伊琳娜在得到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结果之后,越想越生气,她一定会去向朗志万再问问题的,他们之间一定还会发生有趣的事。从而使矛盾达到最深化,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及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选入这样的文章无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见,敢于质疑的好素材。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对待“朗志万”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引导学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发光的品质──那就是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让学生感悟这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动手做做看的前提,发明创造的关键!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初读课文,认识10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抓住伊琳娜的情绪变化的语句,感受故事的趣味,并通过动手做实验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你知道哪些科学家?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法国科学家,他叫朗志万。教学“朗、志”,给“朗、志”组词,出示图片用“朗志万 法国 科学家”说一句话。
3、出示伊琳娜图片,再来认识一个女孩 “伊琳娜”。教学“伊”,给“伊”组词。
教学“琳娜”,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左中右结构)。指出“琳”读前鼻音。
4、在他们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学完课文13课 《动手做做看》 你就会明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①学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好对话。
②标出课文的小节。
2、检查反馈
学生分节读课文。
ⅰ)朗志万向伊琳娜提了哪个问题呢?请一生来读第一节。出示这个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请别的小朋友也来提提这个问题。
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奇怪的问题。
ⅱ)面对这个奇怪的问题,小朋友们有哪些不同反应?
请一生读2、3节,请一生读4、5节,请一生读6、7节。
ⅲ)点评学生朗读
三、探究学文
1、对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小朋友们有什么反应呢?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2、伊琳娜怎么想?她又是怎么做?
学生交流。妈妈怎么说?指导读好妈妈的话。
出示伊琳娜怎么做的句子。抽生读、齐读。
3、让我们也来动手做做看。怎么做呢?
第一步:杯子里装满水;第二步,把金鱼放进去。
请学生上台做实验。要一边说,一边做。大家仔细看,水有没有漫出来呢?
4、看到这个结果,伊琳娜非常----(惊讶),让,我们用惊讶的语气读这个句子。
出示句子“哎呀,和郎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指导朗读
5、拓展说话,出示句子:伊琳娜非常生气,她想:( )。
第二天,她就去找朗志万,谁能来读一读伊琳娜的话。齐读伊琳娜的话。
6、你觉得朗志万是不是在哄骗小孩呢?出示朗志万的话,读一读。同桌分角色读6、7节。
7、拓展说话,出示句子: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她对朗志万说:( )。
8、小结:现在,你们明白朗志万提这个问题的目的吗?(预设:他就是想通过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平时要动手做做看。不轻信、不盲从科学家。)
伊琳娜就是居里夫人的女儿。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习伊琳娜,遇到事情都要动手做一做。
四、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抽生读 开火车读 齐读
2、给哄、骗组词
五、写字
1、哄、骗:分析字形、结构特点。
2、师板写“骗”。
3、学生书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朗读深化。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练习读----竞赛读。
2、伊琳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她说什么?
三、拓展
1、从课外书或网上收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2、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再把自己读后的感受说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四、写字
反思:上好这堂课,简单理理自己的思路,有以下几点:
一、感觉今天同学们学习状态比较好,因为后天学校安排同学们去春游,心中不免担心,可能会有个别同学分心,会坐不住。看来,我的担心是多虑的,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比较好,不仅都静下心来,专心听讲,还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
二、感觉今天上课比较顺。从谈话揭题,到随文识字,到探究学文,直至完成写字教学,师生配合比较默契,达成预设教学目标。
三、在本课中,识字教学比较扎实。能联系学生旧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识字。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文本,结合低年级学生实际,安排了几次比较有效的说话练习。
四、在教学中还是有些遗憾。如在引导学生读、说朗志万提的问题时,忽视了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奇怪”在哪里?要是能落实“奇怪”,可能效果会更好。
探究关注点:课堂教学高效性,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究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同学们,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思考吗?你动手做了吗?(学生说自己的做法。)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几个小朋友对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就有不同的做法。那么,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什么问题?后面发生了什么事呢?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鳞 哄 骗
2.理解词语。
哄骗: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漫:水过满,向外流。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到家里动手做实验,实验结果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朗志万知道了,说: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四、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阅读第一至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说说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可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2.你觉得朗志万的问题提得怎么样?表现在哪儿?
(问题提得很“奇怪”。表现在“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可不是这样。”意思是说如果放进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
3.分组思考讨论:小朋友的回答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答?
(一个小朋友说:“这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另一个小朋友回答。)
二、指导阅读第四至五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四至五自然段,思考:伊琳娜为什么要动手做实验?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2.伊琳娜为什么觉得他们都没说对?
(“金鱼身上有鳞,水就不会漫出来”和“金鱼把水喝下去了”:都不合乎逻辑。)
3.做实验,体会伊琳娜看到实验结果后会怎么想?
(实验结果水明明是漫出来了,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科学家为什么这么说?是不是哄骗我们小朋友呢?还是妈妈的话正确,不能光想,要动手做做看……)
三、指导阅读第六至七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六至七自然段,画出伊琳娜和朗志万的对话,体会其中的意思。
2.体会伊琳娜话的意思。
(1)出示句子。
“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您作为一名科学家不应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您本来就知道放进—‘条金鱼后,水也会漫出来,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哄骗我们小朋友。)
(2)指导读出生气的语气。
采取学生自己练读、评读的形式完成。
3.体会朗志万话的意思。
(1)出示句子,理解意思。
“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什么?
(不要不加思考地相信别人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或提出的问题,不光要动脑筋想一想,而且还要动手做一做。)
(2)指导读出语气。
4.分角色配合读第六至七自然段。
四、小结。
1.读后,你从伊琳娜动手做实验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2.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组内陈述观点和理论、集体汇报。)
课内练习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问题( )地微笑
二。按要求积累词语。
例:越想越生气
越 越 越 越 越 越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伊琳娜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2.安娜自言自语地说小壁虎跑到哪里去了呢她正在发愁忽然听见莎莎大叫起来妈妈床单上有一只花壁虎快来看呀。
四、按要求摘录书上的句子。
回到家里,伊琳娜动手做实验。她——。哎呀,不一样,水三二。
五、阅读课文片断,并按要求作答。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 )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 )地笑了。
1.在括号中写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2.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朗志万的话是什么意思?
3.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说说你的理由。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的含义。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大胆质疑,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围绕朗志万的看法展开讨论
1、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的学习,我们知道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
①大家赞同吗?
②文中小朋友和我们班有的小朋友的想法是一样的,谁来读读这两话?
出示:“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③在她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④师小结:是啊!在他们的脑海中,科学家的话就是千真万确的。所以,他们想都不想,脱口而出——(齐读)
二、学习4——5小节
过渡:伊琳娜却静静地坐在那儿,一言不发。(板书:?)
1、回到家会怎么做呢?来,打开书本p60,仔细读读4、5小节看谁最会读书,知道了什么?
2、交流讨论:
①你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不能光想,要动手做做看,
a、能给“光”换个词吗?
b、谁来当妈妈读一读这句话?
女孩子一起来当一回妈妈——男孩子也反串一下当一回妈妈——第1次反串有点不好意思吧?那让女孩子带着你们读一读
②你还读懂了什么?
a、真的?那我们也来做一下实验看看结果,谁愿意上台协助我?
安静!你们现在就是伊林娜,注意仔细观察。(师生合作演示实验)
b、想说什么?
瞧,咱们班小朋友有的生气得都嘟起了嘴巴,有的惊奇得睁大了眼睛。来,带着你们的心情,读一下这句话。
出示: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谁来?
三、学习(6——7小节)
师:是啊!伊琳娜越想越生气,他会怎么做呢?请小朋友默读最后2段,用不同符号分别划出伊琳娜、朗志万的话。
1、谁找到了伊琳娜的话?
出示:“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骗我们小朋友呢?”
①谁给这个句子换1种语气,但句子的意思不变吗?
②咱们读读体会,女生读——男生读——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那你生气地读读——咱们也来读读。
2、面对伊琳娜的质问,朗志万爷爷却哈哈大笑,他怎么说的?
出示:“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你扮得真象!那您为什么哈哈大笑呢?
谁还想来?朗志万爷爷,您又为什么笑呢?那你带领精灵队读——蓝猫队,咱们也来——
3、听了朗志万的话,这下,伊琳娜的脸上阴转晴,笑得可灿烂了(板书:!)她会说什么呢?
4、让我们和伊琳娜再来感受一下朗志万爷爷的话。
师小结:朗志万爷爷这就是为了让小朋友知道,并不是有名的人说的话都是对的,遇到疑问,我们都要——(齐读课题)
四、回归文本
来,让我们感受整篇课文老师读旁白,小朋友读说的话,注意读好不同的角色。
五、课外拓展
1、过了几个星期,朗志万爷爷又来到了小朋友中问,而且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油倒入水中会沉下去
①大家有什么想法:
②那我们回家动手做做看。
2、最后,教师送给大家几句名言。谁来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出示:实践出真知。(毛泽东)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鲁迅)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培根)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题、提这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带有质问语气的句子。
3、读懂课文内容,明白不要轻信权威的话,有自己动手尝试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家朗志万说话的目的。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动手是个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玻璃杯,一条鱼
教学过程:
一、初读设疑,激发兴趣
师:你们平常在家都自己动手做过什么吗?
生自由答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动手的课文。
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7、动手做做看
师范读课文。生给课文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师: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喜欢给小朋友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今天他的问题又会是什么呢?请七个小朋友分别把这篇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思考:朗志万提的什么问题?
生分段朗读。
师:这些同学都读得真不错,让我们向他们学习,请全班同学把这篇课文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好
全班齐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勾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师:(学生学完以后)谁来读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生:(一名男生站起来大声朗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师:不仅找得正确,而且读得流利,声音也响亮,真不错!那两个小朋友是怎么样回答的呢?请两个小朋友读一读。
师:其中有一个小朋友不相信他的话,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是谁呢?
生:伊琳娜。
师:请女同学把第四自然段读一读。
并请一生读妈妈的话。板书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师:那伊琳娜是怎么做的呢?用线画出来。
三、动手实验,解决疑问
师:那结果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百说不如一做,让我们做做实验来看看结果,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把一玻璃杯放在高凳上,再当场装满水)让一名学生把鱼缸里的金鱼轻轻放入杯中,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结果。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结果是
生:(兴奋地齐答)水溢出来了!
师:做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很高兴,知道了朗志万说的话是不对的。
生乙:通过做实验,我知道了如果自己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要做实验。
请同学们再读第五段。体会惊讶的语气。
师:我们看谁读得最好,就请他再上来做一做。
生读,并请他上来再做实验。
四、回归课文,感情朗读。
师:伊琳娜和我们做了同样的实验,请同学们找到她做完实验后对朗志万说的话,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
生:(找到伊琳娜对朗志万说的话)小声自读,并陆续举手。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并读给大家听?
生:我觉得应该用生气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因为伊琳娜觉得自己受了骗。(生用生气的语气读。)
(师表扬他们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他们的体会各不相同,也读出了自己心中的独特感受,让我们像他们一样,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体会。
生:齐读这句话。
同桌互相交流,怎么样理解这句话的。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加入你们的行列,和你们合作读好这篇课文,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分角色朗读。
说说写写:
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生展开想象,自由回答。
师总结。
五、拓展实践,深入探究
师:科学家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那其他名人说的话是否都是对的呢?
(向生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两个铁球同时从空中落下,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
生:自由发表对论断的看法(气氛十分热烈)
师:看来,对这个论断,大家都有疑问,用什么方法解决现在的疑问呢?
生:做实验!
师:(对实验结果不做评判)意大利的数学家伽俐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这个实验,你们想知道实验结果吗?《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生:(迫不及待地)想!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自己查找资料,找到答案后来告诉老师好吗?
教学反思:
该课整体效果不错,学生和老师配合得十分默契,突破了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中心,从而懂得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但也存在的不足是,重点段的朗读要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要加强,教师在上课期间没有组织教学,要加强。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动画课件《动手做做看:生字学习》,视频《动手做做看》(范读),视频《小马过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1、同学们,你们遇到问题是怎么办的?
(生自由发言)板书:动手做做看
2、就课题提问。
⑴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板书:朗志万和伊琳娜
他们之间的不同学生可能会说年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身份的不同。
⑵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科学家?
有学问的科学家跟伊琳娜会发生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画生字新词。
2、找出小朗志万说的话,做上记号。
3、看视频《动手做做看》,听课文范读并正音。
三、学习生字。
1、抽读:
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齐读:
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3、识字游戏:
A、将生字卡片发到守纪律的学生的手,师问:谁是。生答:我是。
B、开火车读。
4、生互相交换识字经验。
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联系学生
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谜语:士兵的心(志)
5、认读新词:
伊琳娜志气问题提问提水浪漫朗读哄骗起哄喝水骗人
6、写字指导。重点指导:“朗、喝、骗”字。
喝、哄:口要写得高、小一点。
朗:左边不是良。
提、题:两个是的区别。
此教学过程可结合动画课件《动手做做看: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四、学生练习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认读词语
2、板画“杯子”和“金鱼”,板书:水漫出来了
二、朗读感悟。
1、“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做看。
2、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复读句子,用它随时提醒自己。
3、围绕“哄骗”引发争辩
①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
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你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的小朋友呢?”
A、用恰当的语气读这句话。
B、结合上下文理解“哄骗”。
C、你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三、学习感悟朗志万的话,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1、我们要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2、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四、总结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伊琳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伊琳娜说些什么?
五、实践活动。
1、看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看后的感受告诉他人。
2、发现他人的过失,有礼貌的指出来。
六、作业布置
搜集科学家的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的生活与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9
师生问好
生:(坐下)
师:同学们多有精神哪!还记得吗?昨天我们预习了第四单元和13课,请小朋友们看看导读,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给了我们些什么学习提示呢?打开书,自己读读导读吧
生:自由读
生:这个单元的导读给我们的提示是动手和动脑
师:哦,这些课文的内容都和动手、动脑有关。你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单元的主题内容,真不愧是我们班的小博士啊。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13、动手做做看》。下面,请把你的右手食指高高举起,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13、动手做做看》。
(师生书写课题)
师:(边板书边说)这个“做”字是左中右结构,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横”缩短,把“竖”拉长;还有“反文旁”写的时候第二笔“横”和第三笔“撇”一定要分开,要不然就写成“折文旁”了,大家要用心哦!再跟着老师写一遍“做”。
师:谁愿意教大家读课题?
生:(领读)
生:(齐读)
师:昨天,你在预习13课的时候,都做了哪些事?
生:我在预习的时候,读课文读了5遍,才把课文读熟。
生:我预习的时候,给要认识的生字都组了词语
师:就是我们经常做的“一字开花”游戏。
生:我预习时,把生字的字形分析了一下
生:我还查了资料,结果什么也没有查到
师:没有关系,不一定每课都能查到资料的,你很棒的。
生:我在预习时,还看了爱因斯坦的故事
生:我在预习时,看了阿基米德的故事
师:真了不起!你们都喜欢科学家的故事吗?
生:(齐)是
生:我还标了小节序号
生:我在课文中做了批注
师:你们真会预习啊!想不想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啊?
生:齐说想
(课件:生字)这写生字你都会读吗?都会组词吗?
生纷纷举手
师:那我找一组同学来开火车读吧
(生开火车读字并组词,每人教一个生字)
朗:朗读、朗诵、晴朗
志:同志、志气、志向、志同道合
漫:浪漫、漫画、漫长、漫山遍野
鳞:鱼鳞、鳞片、遍体鳞伤
伊:伊朗、伊始、
琳:伊琳娜、琳琅满目
娜:伊琳娜、安娜
唉:哎呀、哎哟
哄:哄骗、乱哄哄
骗:骗子、骗人
师:你想夸夸他们吗?
生:王冉,你的声音响亮多了
生:你们这两组同学吐字清晰
师:你的“吐字清晰”这个词用的真好,那我们在读书、读词、句子的时候就应该向这两组同学学习,吐字清晰,读音准确。那么,我们一起来读读老师给你的这些词语吧!
(课件:词语)
生:(齐读词语两遍)晴朗 、哄骗 、哎呀、朗读 、 鱼鳞 、志向、
浪漫、欺骗、漫画
师:大家预习得可真认真哪!生字我们都认识了,你想看看课文吗?请大家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小朋友一边听,一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呀?
(范读课文)
生:老师,你读得很有感情。
师:谢谢你的夸奖。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和你的小伙伴说说
生:(和旁边的小伙伴交流)
师:谁给大家说说?
生:这篇课文讲了朗志万提了应该奇怪的问题,伊琳娜做了实验,她发现这个问题是错误的。
生:我来补充一下,伊琳娜通过实验,知道了这个问题是错误的,伊琳娜还知道了朗志万为什么要提这个错误的问题。
师:你们真会概括。在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
生:有伊琳娜、朗志万、伊琳娜的妈妈
师:(贴出三人头像图片)
师:(指伊琳娜生气的图片)咦~大家看,这个小女孩挺可爱的呀,可是今天她怎么这么不高兴啊?是谁惹她生气了?
生:是朗志万,因为朗志万提了一个错误的问题。
师:原来是朗志万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让我们可爱的伊琳娜这么生气,是什么问题呢?快看看第一段,用波浪线轻轻地画出这个奇怪的问题吧,再读一下
生:画、读
师:朗志万是谁?
生:朗志万是法国的科学家
师:你想见见他的样子吗?
(课件)
师:这就是朗志万在实验室做实验的照片,朗志万是法国物理学家,他还来过中国呢,是中国物理学会第一名名誉会员呢!
师:谁来学学朗志万,问问这个奇怪的问题?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在模仿老师的语气,你的模仿力真强!
师:为什么说这是个奇怪的问题呢?
生:因为一个杯子装满了水,放进别的东西,水会漫出来,可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多奇怪呀。
师:哦,关键就是“漫”,看老师做的动作哦!看谁看得仔细。
(师:拿起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往杯子里放入煮熟的鸡蛋,“哗”水漫出来,洒在地上)
生:啊~
师:什么现象?
生:(齐说)水漫出来了
师:杯子里水满了,鸡蛋放进去,水就会流出来,这就是“漫”。
你还见过什么漫出来?
生:喝饮料的时候,把饮料倒到杯子里,杯子满了,饮料就会漫出来
生:喝牛奶的时候,杯子满了,牛奶漫出来
师:这两位同学都特别留心观察生活,真好。
师:“漫”和“流”、“洒”一样吗?
生:流就是水管里的水从水管里流出来
生:血在血管里流
师:洒呢?谁洒过水?请举手。怎么洒水的?做做洒水的动作
生:做洒水动作
师:水满了,往外流,就是漫。它和流、洒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又学了一个新的字。
师:谁还想当当朗志万,问这个奇怪的问题?
生:读
另一个学生:挑战读
生:(评)左笑阳,我请你坐下,因为你的语气没有读好
师:什么语气?
生:句子后面有个问号
师:疑问的语气,还要读出什么语气?
生:奇怪的语气,我来挑战你,柳长青(读)
生:赵子棋,我请你坐下,你的声音不响亮
生:我有不同意见,柳长青,请你坐下,因为赵子棋的“漫”读的比你好
师:你听得真认真,请赵子棋同学领着大家一起来问这个奇怪的问题
生:齐读
师:同学们的学习能力真强,赵子棋刚教大家“漫”读重一些,大家就学会了
师:你听了这个奇怪的问题,是怎么想的?
生:这么有名的科学家,怎么提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呢?
师:你怎么知道这个问题是错误的呢?
生:我预习时,做了实验
师:你很会学习,有问题时,会自己动手找答案。
生:这个科学家是不是假的呀?
师:你为什么这么想?
生:我也做实验了,知道这个问题是错误的
师:(指大屏幕)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问题,放进别的东西,水会漫,放进金鱼,水却不会漫出来,为什么呀?
生:不可能,因为一个小石子放进水里,水就会漫,更何况金鱼比石子大多了,金鱼放进去,水一定会漫出来。
师:你拿金鱼和石子的大小做比较,真爱动脑
生:我同意丁子涵的意见,我看过阿基米德有关浮力的故事,我知道一个东西放进水里,水会漫,漫出来的水和东西的大小是一样的,科学家朗志万应该知道这个道理呀!
师:濮恒真不愧是我们班的小书虫啊,你读的书真多。刚才老师看到大家的表情了,都呆了,听不懂,没有关系的,下课以后,我们请濮恒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好吗?
生:(齐)好
师:书上的小朋友听了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同位之间读读
一组同位读
另一组挑战读
生:刘延君,我请你们俩坐下,因为殷孟良读错一个字――“为”
师:板书 “为”这个字应该怎么读?
师:板书“因为”
生:(齐读)“因为”两遍
师:伊琳娜是不是和这两个小朋友想的一样呢?她怎么想?
生:读句子“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又想不出道理来。”
师:你从这句话里知道了什么?
生:伊琳娜爱动脑筋
师:(板书“爱动脑”)伊琳娜不像其它两个小朋友那样轻信别人,她有主见;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像伊琳娜一样动脑筋,不要盲目地随从别人,“不盲从”(板书:不盲从)
师:伊琳娜有了问题,她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往下看
生:读句子“她回到家里问妈妈。”
师:她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回到家里问妈妈。(板书:不懂就问)
你在遇到问题时,有其它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生:查资料、问同学、问老师
生:问家长
师:这些人都不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呢?我们可以问我们的“小老师”――
生:字典
师:大家解决问题的办法真不少。那伊琳娜的妈妈告诉她答案了吗?
生:没有
师:妈妈是怎么说的?
(课件: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生:齐读句子
师:你知道妈妈说的这句话数码意思吗?你能给这句话换个说法吗?
生:不能光靠脑子想,不动手,永远不知道答案
生:不能光想,一定要动手做做看
生:只靠脑子想,是不行的,还要动手做一做
师:妈妈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妈妈想让孩子学会动脑、动手
生:妈妈想,我要是把答案告诉孩子,孩子就不会动手自己找答案了
师:这位妈妈不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让孩子自己动手找答案,这种做法多有意义啊!你们想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吗?
(课件)
生:哇~
师:这就是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大家一定听说过她,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师:伊琳娜有没有动手做一做?读第五段,看看她是怎么做的
生自由读
师:我们来看看伊琳娜做的实验
(课件:实验动画)
师:你看到了什么结果?
生:读句子“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
另一个学生挑战读
一生带领大家齐读
师:如果你是伊琳娜,这时候,你想说点什么?
生:哎呀,我受骗了吧
师:瞧~(看板书图片)伊琳娜多么生气呀!谁能学着伊琳娜生气的样子读读她质问朗志万的话?
生:读“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另一个学生挑战读
一生评并挑战读
又一生:我请王芙蓉坐下,你读得没有连文静读的生气。我来挑战你,连文静。“哼!你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师:她读的和书上不一样,谁听出来了?
生:她加了一个“哼!”
师:还有吗?
生:丁子涵,你读错了,你把“您”读成了“你”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丁子涵:(低头)我太生气了,就读成了“你”
师:哦!所以就不尊重别人了,但作为一个老师,又是个科学家,我们应该尊重他,对不对?你还是应该用“您”的,伊琳娜多么有礼貌啊。但是老师很欣赏你,你敢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非常好!我们给她鼓鼓掌吧!
生鼓掌
师:你认为朗志万是在哄骗小朋友吗?从哪看出来的?
生自由读第七段
师:你什么时候听别人说过“哄骗”这个词?
生:我妈妈在买东西的时候,妈妈说“你的这个东西真的这么好吗?可别哄骗我啊。”
生:妈妈对我说“别和不认识的人说话,他们光哄骗你。”
师:朗志万真的哄骗小朋友了吗?
生:(齐)没有
师:他为什么这样做?
(课件: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生:读“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一生挑战读
生:齐读
师:伊琳娜听懂了吗?她听懂了什么?
生:伊琳娜知道了朗志万没有哄骗小朋友;
生:伊琳娜知道了,科学家的话也有不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师:伊琳娜还生气吗?
生:不生气,她高兴地笑了
师:(把板书中伊琳娜的图片换成笑的)伊琳娜会笑着对朗志万说些什么?
生:先生,对不起,我误会您了
生:谢谢您,让我知道了科学家的话也有不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生:谢谢您让我知道了凡事要多动脑,多动手的道理。
师:你从朗志万的做法里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生:我知道了朗志万没有哄骗小朋友
生:我知道了朗志万这样做是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师:朗志万先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追问为什么,就是想让孩子们动脑筋,发现问题,再自己动手实践,找到答案。他对孩子们的培养这么用心,这多么让人敬重啊!
师:正是由于朗志万的培养和妈妈的鼓励引导,让伊琳娜从小养成了“爱动脑,不盲从,动手做”的好习惯。伊琳娜长大以后,在193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她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儿在科学界绽放。(边说边完成板书)
师:你们想认识这个像花朵一样美丽的女孩吗?
生:齐说“想”
(课件)
师:这就是伊琳娜在实验室做实验的照片,伊琳娜原名“伊伦•居里”,
法国物理学家,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儿。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于1939年荣获诺贝尔奖 。(第二幅照片)这是她和妈妈居里夫人一起在做实验。
生:哇~
师:让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课题,好吗?
生齐读课题
师:下面,我们完整地读一遍课文。
(哨声响,下课了)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节课再分角色读课文,下面看看老师设计的作业吧
(课件:作业套餐)
师读作业套餐
(1、阅读《小马过河》,把读后的感受说给爸爸妈妈或小朋友听。
2、动手做做看:杯子里装满水,在上面放上一张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水会不会洒出来呢?
3、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吧。)
下课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在以前呢,大家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带领下总是能够很快地学会生字,并将生字认会,那么今天老师不参于大家的学习之中,小朋友们通过自学能否将本课的生字给消灭掉呢?
二、识字
1、自主识字:
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合作识字:
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读字音,再组词,并告诉小朋友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3、识字方引导:
⑴ 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⑵ 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⑶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⑷ 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
⑸ 编字谜识字:士兵的心(志)
三、写字指导
进行写字教学时,做一做原来是这样的发现问题的游戏。教师先做发现示范:示范书写哄、喝两个字,然后自言自语:要想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口字旁得写得高一点,小一点。哦,原来是这样啊!示范后,先让学生临写一遍,然后请学生同位或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全班交流。如,另原来是拐的一半呀!朗字左边原来不是良!提、题是左右结构,题是半包围结构,题字中是的小脚丫伸得好长啊!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给以鼓励、总结、概括,再引导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生字,继续学习本课,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提问。
2、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自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
二、朗读感悟
1、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2、出示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带着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和为什么又笑了两个问题,自主读书思考。读出写伊琳娜生气和微笑的有关段落,说说对上面两个问题的理解。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生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好小朋友、妈妈说的话。小朋友说的话要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3、围绕哄骗引发争辩:
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结合课文说说理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4、读课文结尾朗志万的话,说说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教师提示下面几中理解引导学生讨论。
⑴ 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试一试。
⑵ 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⑶ 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⑷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5、再整体读课文,想想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以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三、日积月累
积累自已对自已有帮助的词和句。
四、实践活动
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不对的地方吗?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
【板书设计】
13、动手做做看
不懂的问题 解决
【课后记】
本文是一个有趣的科学故事。要求学生正确,流利而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主要要学生学会不迷信,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而且能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11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唤醒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使学生懂得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三.教具准备
课件、金鱼、水、白糖、可乐、小石头、棉花、杯子等。
一、导入
1、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拿着是什么东西呢?(白糖、可乐)
3、当我把白糖放到可乐里面的时候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学生猜想,老师写出在黑板上)老师就动手做做看。(当场演示)
4、哎呀,可乐冒出来了!跟你们的猜想怎么样?那同学们要知道了,凡是对任何不明白的事情想弄个清楚就必需要 ———齐读课题《动手做做看》。
过渡:那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故事呢?我们来学习好吗?
二、播放flash 文件,完成下面问题。
1、下面请同学把书打开,一边听一边看。(好,大家都很认真啊)
2、请你们去讨论一下下面几个问题,(出示课件),开始吧。
3、交流讨论的结果。
(1)朗志万提出了什么奇怪的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我想请同学来读读这个奇怪的问题形式:个别读(1-2人)
(2)小朋友对他提出的问题有什么反应?(一个…另一个…)请1~2人读,师用鼓励的语气去引导
如果是你,你有什么想法?(我想应该是…自己想,想好了自己记下来)
(3)伊琳娜是怎么想的?(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怎么做的?(问了妈妈后就自己动手做了一遍)请女生(1-2人)读妈妈
说的话→师引导用鼓励的语气去读。
结果怎样?(把金鱼放进去之后水却漫了出来)进入实验
(4)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 (因为伊琳娜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就证明了朗志万的问题是错误的,所以很生气)
接着第二天一早就对朗志万说了些什么?谁会读(请2-3人→教师引导读出生气的语气)
(5)后来,伊琳娜为什么又高兴了,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中知道的?(是从课文的第7自然段,那朗志万是怎么回答的呢?用波浪线画出朗志万说的话,再读一读。)
(6)读后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科学家说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不要迷信权威,遇事要动手实践
4、假如你是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你可能会说什么?(生说→把你说的写下来)
四、拓展:
请同学们看,老师这儿有个瓶子,知道里面放的是什么东西吗?水?是的。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把石头、金鱼放进水里面就会发现水会漫出来,那有没有什么东西放进去水却不会漫出来的呢?
1)放盐进去
2)放棉花进去
剩下了,就请同学们自己亲手回家做做,看还有什么东西放进去水却不会漫出来的。明天回来了再告诉老师啊!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的。
妈妈对伊琳娜说,“你动手做做看!”朗志万告诫孩子们,“要动手做做看。”几个小朋友在听了朗志万提的“奇怪”的问题后,是不是动手做做以后再回答的呢?朗志万到底“哄骗”小朋友没有呢?伊琳娜为什么听懂了朗志万的话后高兴地笑了?听懂了朗志万的话后伊琳娜会说什么呢?这一课会带给孩子们很多启迪,在学习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伊琳娜想到的,我们的学生想到了吗?
课后“说说写写”中学习伙伴的话,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学会思考,把读、思、说、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时,可以在读中思考,想好再说,说后再写;也可以在读中思考,想好就写,写完再说。总之,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教学。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课件、卡片、图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qing导趣。
1.小朋友们,老师的话你们相信吗?
2.好。那我说:天一冷,你们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来了。小朋友,你们相信吗?
3.为什么你们不信老师的话了呢?
4.呵呵,你们都和伊琳娜一样,是了不起的孩子!(板书:“伊琳娜”并领读两遍)我想小朋友们一定都读过课文了,老师写出了伊琳娜,你们一定会告诉我另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法国的大科学家——
(板书“朗志万”并领读两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5.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一些生字朋友们,再看“动手做做看”是怎么一回事!
二、学习生字。
(一)识字写字
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本课生字较少,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生活实践,自主选择识字方法。在自主识字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启发,教师适当予以点拨。
1.自主识字。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合作识字。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读字音,再组词,并告诉小朋友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3.识字方法引导。
(1)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2)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3)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4)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
(5)编字谜识字:士兵的心(志)
4.写字指导。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写字教学时,可以做一做“原来是这样”的发现问题的游戏。教师可以先做发现示范:示范书写“哄、喝”两个字,然后自言自语:“要想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口字旁得写得高一点,小一点。哦,原来是这样啊!”示范后,可以先让学生临写一遍,然后请学生同位或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全班交流。如,“另”原来是“拐”的一半呀!“朗”字左边原来不是“良”!“提、题”二字中虽然都有个“是”字,但两个字的结构不一样,“提”是左右结构,“题”是半包围结构,“题”字中“是”的“小脚丫”伸得好长啊!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教师给以鼓励、总结、概括,再引导学生书写。
三、作业设计:
巩固、理解、运用生字。
制作powerpoint(注意:全部用楷体字)
1、读一读,想一想,括号里该填哪个字?
慢 漫
(1)老爷爷( )地走。
(2)水满了,从鱼缸里( )出来。
(3)发大水了,河水( )过了小桥。
提 题
(1)小明( )着一桶水。
(2)小红在做数学( )。
(3)小华回答老师( )的问( )。
拐 另
(1)他的腿受伤了,走路一( )一( )的。
(2)教室里有两个小朋友,一个在写字,( )一个在看书。
哄 洪
(1)我们要做诚实的人,不要( )骗别人。
(2)( )水来了,把小桥给冲断了。
2、抄写生字,并预习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些生字新朋友,你们跟他们都熟适了吗?谁愿意接受老师的考查?(显示课件中的生字)学生抢答,并开火车读。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小朋友,读完课文后,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动手做做看”)引导学生认同并理解动手做做看。
(二)精读课文读出感情
1.小朋友们真聪明,这么难的问题也这么快读懂了。如果老师不教你们,你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2.这样吧,请大家分成两个小组,互相帮助读,先把课文读正确,再把课文读得有感情。最后,你们就可以分角色朗读。现在开始吧。
3.大家学得非常认真,可以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了吗?
4.谁愿意当朗志万?谁愿意当伊琳娜?谁当“一个小朋友”和“另一个小朋友”?可不要小瞧这两个角色,过一会儿有很难的问题等着你回答!谁当妈妈?剩下的一个小朋友读叙述的部分。
5.(当读到“……把水喝下去了”时)请停一下。请问,你们这两个小朋友回答的对吗?为什么会说出两个错误的答案?
6.好的,请继续朗读。
7.(当读到“你动手做做看”时)对不起,请停一下。请问,您为什么要对女儿说这句话呢?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全文读完后)
(1)“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 动手做做看。
(2)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复读句子,用它随时提醒自己。
2、①朗志万给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后又下了定论,而他的定论却不正确的,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②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学生读有关句子,从他们的话里你知道这几个小朋友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
板书:同意
③你对他们的回答有什么看法?
小组讨论:在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就用一定,合不合适?如果不合适怎样修改?
④伊琳娜是怎样想的?
读句子: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
“他们”指的是谁?代进去读一读。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伊琳娜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板书:不同意
假如你就是伊琳娜你会有什么想法?
从伊琳娜不像其他小朋友人云亦云,可以看出她有什么样的品质?
(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轻信盲从)
3、围绕“哄骗”引发争辩
①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
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你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的小朋友呢?”
a、用恰当的语气读这句话。
b、结合上下文理解“哄骗”。
c、你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4、围绕“伊琳娜”进行思考
(1)出示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带着“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和“为什么又笑了”两个问题,自主读书思考。
(2)读出写伊琳娜生气和微笑的有关段落,说说对上面两个问题的理解。
(3)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又笑了”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练读科学家说的话,了解他这样做的用意,使学生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质疑,注重实践,不要迷信权威。
(4)再整体读课文,想想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以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三、学课文后畅谈感受
我发现:……
使我惊讶的是:……
让我难忘的句子是:……
我想尝试的是:……
我想改变的是:……
四、作业设计
搜集名言,指导实践
从课外书或网上搜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五、板书设计:
(一)提出问题
(二)小朋友的回答
(三)伊琳娜质疑——妈妈提议——动手做做看
(四)伊琳娜动手做——水漫出来了
(五)反问朗志万
(六)朗志万希望大家动手做做看
六、课文教学思考:
小孩子的思维最容易被牵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们老师上课提一些导向性的问题:“这张图美吗?”学生肯定会迎合你回答:“美——”!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及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选入这样的文章无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见,敢于质疑的好素材。如果我们教师只停留在 “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个科学素养的培养定位上,显然过于肤浅。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朗志万和伊琳娜有什么区别”,旨在让学生明白“朗志万是科学家,他可以说是知识的权威。”然后紧紧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对待“朗志万”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引导学生感悟 “伊琳娜”身上所发光的品质——那就是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让学生感悟这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动手做做看的前提,发明创造的关键!也是现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质啊!我们天天喊着“尊重学生”,我们可以潇洒地把课堂对学生拱手相让,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作业……然而,你可曾想到,往往是我们老师对教材没有深层的处理,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一次提升素养的机会啊!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的含义。
3、能动手实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问。
【过程方法】 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乐于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大胆质疑,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具学具】 鱼缸、金鱼。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设疑,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3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动手做做看
师: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喜欢给小朋友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今天他的问题又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他提的问题,并读一读。
评析:上课伊始,教师提出的悬念就吸引住了学生,并相机提出了读书要求。学生兴致盎然,教室里一片朗朗的读书声。
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勾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师:(学生学完以后)谁来读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师:不仅找得正确,而且读得流利,声音也响亮,真不错!还有没有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1:是因为鱼的重量很轻,它浮起来,水就溢出来了。
生2:是因为杯子很小,所以水会溢出来。
生3:是因为鱼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溢出来了。
生4:要知道答案,就应该做做实验!
评析:给学生充分说话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二、动手实验,解决疑问
师:看来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同学们说得好,百说不如一做,我们做做实验来看看结果,怎么样?
师:(把一玻璃杯放在高凳上,再当场装满水)让一名学生把鱼缸里的金鱼轻轻放入杯中,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结果。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结果是──
师:做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受?
评析: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形式,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在动手实验、观察中得出结论。体现了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相结合,语文教学活动化的现代教学理念。
三、回归课文,感情朗读
师:伊琳娜和我们做了同样的实验,请同学们找到她做完实验后对朗志万说的话,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并读给大家听?
(师表扬他们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他们的体会各不相同,也读出了自己心中的独特感受,让我们像他们一样,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体会。
师:课文中还有两个小朋友,他们是怎样说的呢?请同学们找到两个小朋友说的话,同桌分角色练习读一读。
生:同桌分角色自由练习朗读。
师:请一组同桌分角色朗读两个小朋友的话。
生:一组同桌起来朗读。
评析:师让其他同学评读,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生生互动,共同提高。
师引导:想也不想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个词来代替?
(师相机指导,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这种感觉)
生:分男女生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加入你们的行列,和你们合作读好这篇课文,你们愿意吗?
(师导读,生接读)
师: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天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生:“一个杯子装满了水……这是为什么呢?”
师:一个小朋友毫不犹豫地说──
生:“一定是金鱼身上有鳞。”
师:另一个小朋友肯定的说──
生:“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师:伊琳娜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对,于是回去问妈妈,妈妈鼓励她说──
生:“动手做做看。”
师:伊琳娜做了实验,觉得朗志万说的不对,她找到朗志万,大声质问他说──
生:“你为什么要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师: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说──
生:“我不是……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评析:教师毫不吝惜地给了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同样是读课文,一次次形式都不一样,而每一次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教师的激励语言无疑为学生注入了催化剂,学生读得那么投入,那样认真,真正从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就感,自我价值和成功自豪感。教师领着学生一起读书,既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概括能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又凸现了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走向教材的新教学理念。
四、质疑过渡,深化认识
师:现在,你们赞同“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师板书)
评析: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从读书、质疑、实验、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出正确的认识。
五、静思名言,深化认识
师:在本节课将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名言:“实践出真知。”(师出示名言)希望你们永远记住它,让它指引你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生:齐读名言,背诵名言。
评析:既注重了语言的积累,又体现了价值观的导向。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图片、古筝曲。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1、同学们,你们遇到问题是怎么办的?
(生自由发言)板书:动手做做看
2、就课题提问。
伊琳娜(出示生字卡片,随即学生字)。
教师个案:
1、直接揭题。
2、设疑:
⑴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板书:朗志万和伊琳娜
他们之间的不同学生可能会说年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身份的不同。
⑵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科学家?
有学问的科学家跟伊琳娜会发生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画生字新词。
2、找出小朗志万说的话,做上记号。
三、学习生字。
1、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齐读: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3、识字游戏:
A、将生字卡片发到守纪律的学生的手,师问:谁是。生答:我是x,。
B、开火车读。
4、生互相交换识字经验。
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谜语:士兵的心(志)
5、认读新词:
伊琳娜志气问题提问提水浪漫朗读哄骗起哄喝水骗人哄骗
6、写字指导。
喝、哄:口要写得高、小一点。
朗:左边不是良。
提、题:两个是的区别。
教师个案:
1、自学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和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⑴说说你帮同桌纠正了哪个音。
板书这些生字,学生齐读生字。
⑵识字游戏:①师说生字偏旁,学生猜字;学生说偏旁学生猜字。
②小兔开门游戏。
⑶认读生字词语。
4、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朗、喝、骗”字。
5、初步感知课文。
⑴课文讲了朗志万和伊琳娜的一件什么事?
⑵出示朗志万的话:一个杯子装满……这是为什么?
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可做以下引导:别的东西指什么?但是放什么水不会漫出来?
用句式“除了装满水的杯子放进其他东西,水都会”
⑶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疑问吗?
四、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教师个案:
1、认读词语
2、板画“杯子”和“金鱼”,板书:水漫出来了
二、朗读感悟。
1、“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做看。
2、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复读句子,用它随时提醒自己。
3、围绕“哄骗”引发争辩
①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
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你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的小朋友呢?”
A、用恰当的语气读这句话。
B、结合上下文理解“哄骗”。
C、你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教师个案:
1、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2、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学生读有关句子,从他们的话里你知道这几个小朋友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
板书:同意
3、你对他们的回答有什么看法?
4、伊琳娜是怎样想的?
读句子: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
“他们”指的是谁?代进去读一读。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伊琳娜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板书:不同意
假如你就是伊琳娜你会有什么想法?
从伊琳娜不像其他小朋友人云亦云,可以看出她有什么样的品质?
(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轻信盲从)
5、遇到问题,你是怎么做的?伊琳娜是怎么做的?
如:查资料、请教等等都是学习的好方法。
读妈妈的话:不能光想,自己动手做做看!
理解“光”字。
6、伊琳娜在动手做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出示杯子和金鱼,让学生上台做实验。
读句子: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
7、互动:
此时此刻的伊琳娜会怎么想、老师当记者来采访。
8、朗读伊琳娜说的话:
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理解“哄骗”,多种形式读。
9、朗志万真的是哄骗吗?说说自己的理由。
为什么他会笑?你从他的话里知道了什么道理?
10、伊琳娜为什么听了他的话高兴地笑了?她会对朗志万说些什么?
教学名言:实践出真理!
三、朗志万的话,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1、我们要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2、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教师个案:
三、总结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伊琳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伊琳娜说些什么?
四、实践活动。
1、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读后的感受告诉他人。
2、发现他人的过失,有礼貌的指出来。
教师个案:
收集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动手做做看
为
变?——!
教师个案:
金鱼图其他小朋友(同意)
朗志万水杯图
水不会漫出来伊琳娜(不同意)水漫出来了
科学家的话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作业布置: 搜集科学家的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的生活与学习有何指导意义。
课后反思:
小孩子的思维最容易被牵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们老师上课提一些导向性的问题:“这张图美吗?”学生肯定会迎合你回答:“美——”!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及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选入这样的文章无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见,敢于质疑的好素材。如果我们教师只停留在“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个科学素养的培养定位上,显然过于肤浅。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朗志万和伊琳娜有什么区别”,旨在让学生明白“朗志万是科学家,他可以说是知识的权威。”然后紧紧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对待“朗志万”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引导学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发光的品质——那就是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让学生感悟这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动手做做看的前提,发明创造的关键!也是现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质啊!我们天天喊着“尊重学生”,我们可以潇洒地把课堂对学生拱手相让,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作业……然而,你可曾想到,往往是我们老师对教材没有深层的处理,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一次提升素养的机会啊!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的含义。
3、动手实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问。
【教学重点】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大胆质疑,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鱼缸、金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根据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再读一遍题目。师:像“动手做做看”这样的字样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拿出笔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语句。
(师板书:朗志万 妈妈 伊琳娜)
2、过渡,师: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喜欢给小朋友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今天他的问题又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他提的问题,并读一读。(指名读)
3、如果当时你在场听到这样奇怪的问题,你会怎么想呢?
4、师:课文中还有两个小朋友,他们是怎样说的呢?请同学们找到两个小朋友说的话,同桌分角色练习读一读。
同桌分角色自由练习朗读。
师引导:我认为这两个小朋友的话应该读出想也不想的感觉来。想也不想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个词来代替?
生答: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师相机指导,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这种感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加入你们的行列,和你们合作读好这篇课文,你们愿意吗?(师导读,生接读。)
师: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天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生:“一个杯子装满了水……这是为什么呢?”
师:一个小朋友毫不犹豫地说──
生:“一定是金鱼身上有鳞。”
师:另一个小朋友肯定的说──
生:“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师:伊琳娜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对,但自己也想不出道理来,于是回去问妈妈,妈妈说──
生:“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5、你如何理解妈妈说的话?(投影出示这句话)
⑴ 换词理解“光”。
⑵ 指导朗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鼓励性的语气)
⑶ 你怎样评价这位妈妈?
⑷ 如果你遇到什么问题去问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会怎么说呢?
小结过渡:教育的成功是有多种因素的,不要冷落生活中孩子任何一些看来幼稚可笑的问题,充分调动孩子们去亲身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三、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伊琳娜受到妈妈的启发和鼓励决定自己动手做做看,我们来重复一下她的实验经过好吗?
(学生动手做实验)
2、师:你听到一位鼎鼎大名的科学家提出一个问题,通过你自己的实验证实与他说的不一样,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3、伊琳娜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在文中找一找这样的语句,你怎么理解?小组讨论学习:
⑴ 想:“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
① 指导朗读“哎呀”。
② 换词理解“漫”。
⑵ 做:伊琳娜越想越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①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您作为一名科学家不应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您本来就知道放进—‘条金鱼后,水也会漫出来,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哄骗我们小朋友。)
② “第二天一早”可不可以说:“第二天”或“一早”呢?(着急生气地质问,想得到一个结果。)
③ 指导读出生气的语气。采取学生自己练读、评读的形式完成。
4、体会朗志万话的意思:
出示句子,理解意思。伊琳娜听懂了什么?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⑴ 理解“哈哈大笑”(会心的笑,善意的笑,为有孩子敢于挑战权威而笑,为自己的启发下有孩子去验证而成功的笑。)
⑵ 比较:妈妈:“你动手做做看。”(板书:你)
朗志万:“要动手做做看。”(板书:要)
[妈妈是提出的建议和鼓励;朗志万是启发同学们应该怎样去做;伊琳娜由听了科学家的话的迷茫,到得到妈妈的建议到自己亲身(板书:亲身)去实践,已经证明了一个深奥的道理:(板书:实践出真知)]
师小结:不要不加思考地相信别人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或提出的问题,不光要动脑筋想一想,而且还要动手做一做。
5、分角色配合读第六至七自然段。
四、总结
1、读后,你从伊琳娜动手做实验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拿出本、动笔写一句话,强调书写。)
2、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组内陈述观点和理论、集体汇报。)
【板书设计】
13、动手做做看
要 你 亲自
朗志万 妈妈 伊琳娜
实践出真知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家朗志万说话的目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动手是个好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玻璃杯,一条鱼,一把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一把尺子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从杯子的外面看,尺子和尺子上的数字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呢?
二、读课文,小组讨论: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1)课文中哪部分写了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如果是你,你有什么想法。
三、 细读课文,整体感悟
1、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奇怪的问题是什么? “满”与“漫”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科学家?
2、当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小朋友,他们是怎样说的呢?同桌分角色练习读一读。
3、他们都相信了,那伊琳娜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妈妈怎样说、你如何理解妈妈说的话?(投影出示这句话)
⑴ 换词理解“光”。
⑵ 指导朗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鼓励性的)
5、 师生合作读。
6、那伊琳娜是怎么做的呢?用线画出来。
四、动手实验,解决疑问
1、(把一玻璃杯放在高凳上,再当场装满水)让一名学生把鱼缸里的金鱼轻轻放入杯中,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结果。
2、做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受?
3、请同学们再读第五段。体会惊讶的语气。
4、找到伊琳娜做完实验后对朗志万说的话,小声自读,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
5、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体会,并读给大家听?(教师要及时表扬他们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课文,升华课文
1、想想当伊琳娜去质问朗志万的时候,他为什么哈哈大笑?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听了他的话,伊琳娜还会生气吗?为什么笑了?可能说什么。
3、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4、看课件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5、大家再来看我们课前的问题,你知道怎样做了吗?
6、 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7、学了“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本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的一句话:实践出真知。
上一篇:教学设计 精选16篇 动手做做看
下一篇:动手做做看 精选14篇 课堂实录